—国BSiiSi学B宗一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题目: 浅析宝洁公司的企业文化姓 名:学 号: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年 级: 2012班 级:任课教师: 马振华2014年05月内谷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又反过来影响着工业化进程,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着经济 繁荣、社会安定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给予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高度 的重视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人数、就业区域以及就业产业分析了农村劳 动力转移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就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引言 1(一) 研究的背景 1(二) 本文的研究思想与方法 1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1(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2三、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3(一) 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二) 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 3(三) 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 3(四) 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 4(五) 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4参考文献 5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引言(—)研究的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是经济社 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否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近年来,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各级劳动部门都将其放在了突 出的位置一方面组织力量,深入用人单位,及时采集各类企业的空岗信 息;另一方面,定期举办农民就业免费招聘专场中国式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已占总人口的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伴随着近 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剩余,并且,产业结构的升级促其剩余 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对于这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能否对其进行有效的 配置,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还将对城市化进程产生深远的 影响二)研究的思想与方法1、 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概括与描述,结合数 据分析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 建议2、 研究方法本文采取理论研究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首 先分析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建议1) 重视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统计数据的归纳2)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 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 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 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
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 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 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 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 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 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 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 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 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 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 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 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 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 1.4个百分点。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 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1. 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 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例只有41.8%[3]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 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 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 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 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三 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 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 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 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 低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高达3亿,占农村人口的20.7%;小 学文化程度的占38.8%;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
四是随着城市失 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 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按照经济 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 万到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到1500万个之间,再加上农 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另一方面,传 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 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经济 波动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影响更加直接,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 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 一起,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2. 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 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 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 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 工作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 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 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 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3.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 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 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的调查显示, 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据有关方面调查,2004年 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至2004年底偿付比例为98.4%) 2005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 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0%,参加工伤 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 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4. 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 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 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 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 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
同时也造成了企 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三、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 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 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 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 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二 )、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的地区,要认真研究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 关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足够发展后,会向下一个具有 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因此,做好产业承接,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在本区 域内转移,这既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加速本区域工业化 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但是,产业转移除受比较优势的因素影响外,制 度、市场等因素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地区虽有比较优势,但是制度成本高, 市场发育滞后,产业转移也会受阻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便捷的基础 设施和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比不上东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大力推动 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发展。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 趋势因此,我们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 城市化发展道路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强, 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城市化,要不断加 快现有大、中城市发展,继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城 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 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促进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作用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路径我国多数小城镇现 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农民进镇成本低,可 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需求四) 、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 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 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其次,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 业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成本低、富有效率等特点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 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政府应适当地 发展非正规部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 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为它们提供小 额贷款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为非正规就业提供信用担保支持,逐步形成创 业培训、项目管理、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持相结合的促进非正规 部门发展的工作机制五) 、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劳动 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 资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 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消除就业歧视,使农民享受市民待遇,打破城 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身份、户籍、住房、培训、医疗卫生等待遇的 制度限制,使农民进城就业者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其次,要建立劳动力供求 预警机制掌握更全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制定相应对策,维护劳动力市场 供求稳定再次,以改善劳动力供给为目标,努力完善收入政策参考文献:[1] 詹耀祖•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 赵淑华,舒会.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 信息,2012⑶王飞.加强职业培训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究[J].华章.2011[4]蔡荣生,赵亚平,吴克禄;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北京工 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⑸杨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J];商业研究;2003年12期⑹谷永芬,何记东,于风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若干问题分析 J];商业研究;2003年14期⑺徐幼民,漆玲琼;农业税的性质及其经济后果[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 02期⑻沈晓丰;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产出效率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⑼刘继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湖北省 农业剩余劳动力变动的实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5[10]张启强;论工业化对“三农”问题的驱动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