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性断裂带按《广西地震构造图》编号说明:1、按《变电所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5170-2002)表8.1.4全新活 动断裂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6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变电所岩土工程勘测技术标准 DL/T 5170-2002表 8.1.4 全新活动断裂分级断裂分级指标活动时代及活动性平均活动速率(V)历史地震或古地 震震级MI强烈全新活动断 裂中或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 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V>1MM7II中等全新活动断 裂中或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 全新世以来活动较强烈1MVM0.17>MM6m微弱全新活动断 裂全新世以来有微弱活动VW0.1MV62、按《火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5074-2006)》表7.1.4全新活动断裂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6级判别,该断裂带属中等全新活动断裂火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 DL/T5074-2006表 7.1.4 全新活动断裂分级断裂分级指标活动时代及活动性平均活动速率(V)历史地震或古 地震(震级M)I强烈全新活动断 裂中或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 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V>1M>6II中等全新活动断 裂中或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 全新世以来活动较强烈V>0 ・16MMM5m微弱全新活动断 裂全新世以来有微弱活动VW 0・1MV53、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 震震级MV6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表6-6-36全新活动断裂分级断裂分级指标活动性平均活动速率(V)历史地震或古地 震(震级M)I强烈全新活动断 裂中或晚更新世以来有活 动,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V>1MM7II中等全新活动断 裂中或晚更新世以来有活 动,全新世以来活动较强 烈1MVM0.17>MM6皿微弱全新活动断 裂全新世以来有微弱活动VW0 ・1MV64、以下断裂带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表6-6-36分级, 火电项目请注意调整分级1) 那坡断裂带①西北起自云南省的广南附近,往东南经富宁进入广西的那坡,再从那坡的平 孟进入越南,而后经高平、谅山直抵先安湾全长 400 余公里,在广西境内长 60余公里断裂走向北西320°〜330°,主要倾向南西,倾角45°〜75°它 由几条大致平行的断裂组成,带宽5〜10km破碎带宽数米至数百米,带内挤压 透镜体、角砾岩、糜棱岩、硅化、片理化等构造现象发育断裂对两侧的沉积古 地理环境、岩浆活动起控制作用断裂两侧构造线不一致:南西侧褶皱轴向以北 西为主,北东侧以北东向或东西向为主它形成于加里东期,是一条长期活动的 硅镁层深断裂。
断裂带在新生代和第四纪以来有明显活动断裂带经过之处,多数形成平直 狭长的“V”型谷地,两侧断崖、三角面发育在那坡县德隆、百合一带,断裂 附近的山脊和小溪(或冲沟)发生左旋同向弯曲和扭动,水平位移估算达 1000m 断裂在中更新世有过强烈活动沿断裂带,所发生的 2.0 级以上地震呈串珠状分 布在断裂东南段的越南境内, 1900年以来发生5.0级地震3 次按《岩土工 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W5级判别, 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2) 靖西〜崇左断裂带②西北端起于云南省富宁县洞波附近,往东南经广西的靖西、大新县的下雷、 太平,至崇左附近,长约250km由数条大致平行、走向西北310°〜320°的断 裂组成在卫星影像上清晰可见北西段倾向南西,南东段倾向北东,倾角40°〜 70°居多断裂破碎带宽数米至数十米,带内角砾岩发育,水平擦痕清晰该断 裂切割寒武系至三叠系,对岩相古地理具控制作用地貌上,多数地段表现为平 直的断裂谷(河谷或干谷),谷坡陡峭,断崖发育在靖西县湖润〜大新县下雷 一带,断裂带左旋错断北东向的构造线和山脊线断裂在中更新世有过强烈的活 动。
沿断裂带, 2.0〜4.0 级地震时有发生在其西北端,于 1962 年和 1982 年 分别发生过5 1级和5.7级地震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 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6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3) 百色〜合浦断裂带③ 该断裂北西起于隆林,经百色、田东、田阳、平果、隆安、南宁、合浦,进 入广东雷州半岛,长约500km,走向310°〜320°,倾向北东为主,局部倾向 南西,倾角 60°〜80°断裂带由众多的逆冲断层组成,并具剪切性质,将下 雷〜灵马断裂和邕宁那马、平果附近的第三系地层错断,水平断距分别为 20km 和 5km 之多,断裂切割寒武系至第三系地层,局部达第四系垂直断距达 100m〜 900m 不等,断裂主要形成于印支早期,在印支运动期及第三纪有强烈活动,至 第四纪仍有活动它控制百色以下右江河段的发育,在许多地段形成平直、狭长 的断裂谷地,断崖、断层三角面发育沿右江断裂带,自 1751 年以来,共记载 4十级以上(含4于级)地震7次,其中1962年4月20日田林八桂〜八渡间 发生 5 级地震, 1977 年 10 月 19 日平果发生 5 级地震, 1970 年后据仪器记录, 沿断裂带 2.0 级以上地震呈带状分布,该断裂为广西主要的发震断裂之一。
按《岩 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6级 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4)巴马〜博白断裂带④断裂带东南始于广东吴川、电白一带 ,往西北经广西博白、横县、昆仑关、 大化、巴马 ,而后进入贵州 ,与紫云—垭都断裂带相接总体走向北西 310°〜 330°,倾向北东为主,倾角 40° 〜85° 切割寒武系至第三系,断距最大达 4000m沿断裂带有燕山晚期花岗岩体及岩脉分布在重力场和磁场上有明显反 映,属硅铝层深大断裂断裂带在新生代和第四纪以来具强烈的活动沿断裂带 3级以上地震呈带状分布,4|级以上(含4|级)地震分布在断裂带的西北段和 东南段广西有地震记载以来,3 次 6 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该断裂带上,其中 1875 年6月8日发生在乐业、罗甸间的地震震级为62级,震中与工作区相距约400km; 1890 年 8 月 29 日发生在陆川南部的地震震级为 6 级,震中与工作区相距约 120km; 1936年4月1日发生在灵山县平山东的地震震级为6寸级,震中与所址 区相距约60km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表6-6-36分级, 其历史地震震级M26级判别,该断裂带属中等全新活动断裂。
5)合浦〜北流断裂带(⑤):该断裂西南起于北部湾海中,往东北方向经合浦、博白、陆川、北流、容县、 岑溪,而后延伸入广东,在广西境内长 300 余公里断裂带由一组走向大致为 北东 40°〜60°的断裂组成,分为东西两束:东边一束称陆川〜岑溪断裂带, 多数倾向南东,倾角 40°〜70°,属硅镁层深断裂;西边一束称博白〜梧州断 裂带,多数倾向北西,倾角 70°左右,属硅铝层深断裂二者构成对冲组合 断裂带动力变质现象十分发育,有宽数百米至数千米,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的千 糜岩、糜棱岩及片理化带岩层强烈挤压,角砾岩化、硅化及各种矿化现象常见 该断裂是长期活动的继承性断裂带断裂带在新生代以来和第四纪有明显的活 动沿断裂带发育了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后来断裂又切割新生界在合 浦石冲至党江一段,断裂错断了晚第三系,断裂两侧N2〜Q地层厚度有明显的 差异在不同程度上断裂控制着南流江和北流河谷地的发育合浦石冲至博白顿 谷一段,断裂两侧出现强烈的地貌反差:东侧为冲积平原,西侧为低山丘陵,谷 坡陡峭,山脚呈直线展布沿断裂带有较多温泉出露在断裂带的东北段,从 1507年至1969年曾发生4亍级地震4次;1970年后,据仪器记录,2〜3级 地震时有发生。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 级MV5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6)防城〜灵山断裂带(⑥)断裂西南始于越南的先安,经广西的防城、灵山至平南大安,由相互平行的 一组断裂组成,呈舒缓波状延伸,长约350km总体走向北东45°〜50°,倾向 北西或南东,倾角 40°〜80°,其中大于60°居多,断裂右旋平移可达 800m〜 1000m,破碎带或动力变质带宽数米至百余米,局部达2000m,带内构造透镜体, 挤压揉皱、角砾岩、千糜岩,糜棱岩、硅化、片理化等构造现象发育断裂切割 寒武系至第三系及华里西期至燕山期花岗岩断裂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以后又 多次活动,是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断裂带在新生代以来和第四纪有明显活动, 并表现出右旋剪切〜引张的力学性质沿断裂带发育有中〜新生代盆地和第四纪 狭长状谷地,断裂不但控制盆地和谷地的边界,而且切割盆地内的第三系,形成 地堑性构造沿断裂带曾发生43级以上(含4|级)地震6次,其中最大地震是 1936年灵山县平山东地震,震级63级,断裂带在新生代以来和第四纪有明显活 动,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 级M26级判别,该断裂带属中等全新活动断裂。
7) 桂林〜南宁断裂带(⑦)断裂带东北起于全州县大西江附近,往西南经桂林、永福、来宾、南宁、扶 绥、崇左、宁明,而后进入越南境内,全长约600km,大致以北东40°〜50° 的走向斜贯广西,分东北段与西南段西南段凭祥〜武鸣断裂带由数条大致平行 的断裂组成,倾向以南东为主,倾角 45°〜80°不等,切割泥盆系至第三系, 断距大者达700m;断裂破碎带数米至数十米,带内挤压透镜体、角砾岩、糜棱 岩、硅化、片理化及擦痕等构造现象发育桂林〜南宁断裂带形成于燕山亚旋回, 后期有不同程度的复活,是长期活动的继承性活动断裂,新生代以来有明显的活 动沿断裂带曾有少数地震发生,东北段的灵川和西南端的宁明在历史上发生 4寸级地震各一次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 其历史地震震级MV6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8) 南丹〜马山断裂带⑧:该断裂带西北端起自黔桂边界,经南丹、都安、马山,往东南与巴马〜博白 断裂带相汇由南丹〜河池断裂、九圩〜下坳断裂、地苏断裂和都安〜马山断裂 组成,长约270km总体走向330°〜340°,倾向以北东为主,倾角60°〜80° 居多。
断裂切割泥盆系至三迭系,断距大者可达千余米断裂破碎带宽数米至百 余米,带内岩层挤压揉皱、压碎及硅化现象常见,断层角砾岩发育断裂带形成 于印支期,新生代以来有一定的活动,是继承性活动断裂沿断裂带有小地震发 生,最大震级小于4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 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4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9) 宜山〜柳城断裂带⑨西起自河池一带,往东经宜山、柳城,至鹿寨附近,长约230km它是一条 总体呈东西向展布、向南突出的弧形断裂带,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断裂组成,带 宽5km〜20km断面倾向南或北,倾角20°〜70°断裂切割泥盆系至三叠系地 层,断距300m〜500m断裂形成于华力西期,以后不同时期有不同程度的活动, 新生代以来仍有一定程度的活动,是继承性活动断裂沿断裂带曾发生一些小震,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 V5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10) 三江一融安断裂带⑩南端起自柳城北,经融安、三江,而后进入湖南,在广西境内长160km,总 体走向北东 20°左右倾向北西,倾角 40°〜80°,一般在 70°左右。
断裂切 割元古界至石炭系,断距 1500m〜5000m 不等破碎带宽数米至百余米,带内构 造透镜体,片理化,硅化,角砾岩、糜棱岩以不同方向的擦痕均发育许多石英 脉发育于断裂带中断裂带形成于雪峰期,以后各期都有活动,是一条长期活动 的继承性活动断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 其历史地震震级MV6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11) 龙胜〜永福断裂带断裂带南起武宣,向北经象州县桐木、鹿寨县四排、永福和龙胜马堤,向湖 南黔阳一带延展,区内长260余km是桂北台隆和桂中一桂东台陷区内次级构 造单元的分界线断裂总体走向近南北向,临桂县宛田以北为一条断层,倾向北 西西,倾角 45°〜80°,为西盘上冲的逆冲断层;永福以南断裂由数组断裂组成 3km—10km宽的断裂带,其产状较复杂,主断裂为倾向西的逆断层,附近伴有一 系列向东倾的阶梯状正断层,倾角一般 50°〜80°断裂发育于上古生界,断 距数百米至千米,一般300m〜500m断裂破碎带宽数米至数百米,带内角砾岩、 糜棱岩、硅化、白云岩化等构造现象均有,并可见牵引现象及擦痕断裂在新生 代以来有活动,沿断裂带仅有1次5级地震发生,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5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 全新活动断裂。
12) 永福—武宣断裂带断裂带北始于永福附近,往南经鹿寨县四排、象州县桐木,至武宣东乡一带,长约160km,宽3〜10km,由一组走向近南北的断裂群组成,产状较复杂, 四排以北,主干断裂倾向东,以南主干断裂倾向西,倾角一般40°〜80°断 裂发育于上古生界,断距数百米至数千米,一般300〜500m断裂破碎带宽数米 至数百米,带内角砾岩、糜棱岩、硅化、白云岩化等构造现象均有,并可见牵引 现象及擦痕断裂在新生代以来有活动断裂两侧地貌反差十分强烈,东侧为海 拔高程近 2000m 的大瑶山,西侧为海拔高程 350m 以下的平缓丘陵和台地,相对 高差1600m以上在某些地段,断裂带内的重晶石脉裂隙中充填的粘土见许多密 集的斜擦痕沿断裂带仅有 1 次 5 级地震发生 1970 年有仪器记录以来,未记 录到2级以上地震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 其历史地震震级MV5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深断裂和大断裂一,北北东向断裂组1) 四堡断裂从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伸入广西,往南经融水苗族自治县良寨、兴洞、 在罗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宝坛、乔善东止于下里,呈北北东向延伸,广西 境内长 135 千米。
断面倾向北西西,倾角 35—70 度北段横切四堡期褶皱,与 加里东期褶皱大体平行,为逆冲断层,断距可达3000 米;南段切割泥盆系和石 炭系,为正断层断层破碎带宽20—150 米,带内发育糜棱岩、构造透镜体、片 理以及断层角砾岩十分发育,硅化、绿泥石化等 变现象也很常见硅化带宽 10—80 米,由褐红色硅化角砾岩组成,形成特殊的突出地貌该断裂控制了丹 洲群和泥盆系的沉积相,四堡、雪峰期花岗岩体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并被断裂 切割与雪峰期花岗岩有成因关系的锡矿,多见于主断裂旁侧,沿次级平行断裂 充填属硅铝层深断裂,形成于四堡运动,印支-燕山期继续活动全新世以来 未见活动,属非全新活动断裂2) 平垌岭断裂 南起罗城,向北经平垌岭、元宝山岩体西侧,至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培以北进入湖南,区内长约170 km,断面倾向北西西,倾角40°〜75°,由南往北逐渐 变陡北段为逆冲断层,切割四堡至加里东期褶皱基底,断距达3000m ;南端为 正断层,错断泥盆系、石炭系盖层,断距100m〜1800m断层破碎带宽数米至150m; 断层角砾岩和硅化带十分发育,通过元宝山岩体时出现千糜岩、糜棱岩和片麻岩 带两侧地层揉皱强烈,劈理、擦痕等现象常见。
该断裂的岩浆活动不明显,属 大断裂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记录全新世以来未见活动,属非全新活动断裂3)三江 - 融安断裂该断裂南起广西的柳城附近,向北经融水、融安、三江、通道,经绥县出工作区外, 是融安—溆浦断裂带的南段断裂带由数条断裂组成,总体走向北东 20°左右,断面多倾 向西,倾角 70°左右,呈逆冲性质断裂切割了元古界至石炭系三江—融安断裂带是一条长期活动的、规模巨大的深断裂带,是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 皱系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断裂之一长期以来控制断裂两侧的岩相、沉积厚度和岩 浆活动燕山运动期断裂活动强烈断裂带标志清楚,破碎带宽一般达10m〜120 m,构造透镜体、片理化、糜棱岩化、 硅化和擦痕等发育,不同方向的逆冲、斜冲、水平擦痕、雁列式石英脉等构造现象表明断裂 具挤压—剪切性质断裂在新生代以来有过比较强烈的活动沿断裂带构造地貌发育,断层谷、断层崖、 断层三角面等线性地貌延伸长、发育好断裂在卫星照片上呈现出清晰连续的景象在断裂 的南段,形成压陷型第四纪融安断裂盆地,盆地成新月状,盆地内第四系沉积厚度大于 35m 断裂西侧为中低山,海拔在1000m左右,断裂东侧为盆地平原,海拔约200m,二者高差约 800m,形成强烈的地貌反差。
断裂两侧,同级阶地高度不同,表明断裂带南段在第四纪有 过明显活动,其活动强度大于北段沿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 Ms4.0 以上地震多次,最大震级为发生在融水南部的 Ms5.5 级按《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 5074-1997)表6.1.4划分,此断裂属中等 全新活动断裂4)寿城断裂从湖南南山牧场延入广西,往南经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平、平熬、瓢里东、三 门西,过融安县叭河和永福县百寿(古称寿城)西、融安县桥板东,止于鹿寨县 平山区内长约 180 千米断裂倾向北西西,倾角 38—80 度,北陡南缓,为逆 冲断层与元古界及上古生界褶皱平行展布,中段与寒武系褶皱斜交断距由南 向北增大,自400—3300 米不等断层破碎带宽 10—50米,其中发育断层角砾 岩、构造透镜体、糜棱岩、片理化和不同方向擦痕,具硅化控制元古宙、南华 纪和晚古生代沉积环境三门一带丹洲群中发育中基性海底火山岩和基性—超基 性侵入岩该断裂自雪峰期至印支期都有活动,属硅镁层深断裂全新世以来未 见活动,属非全新活动断裂6)资源断裂从资源县梅溪东伸入广西,往南经咸水口、大合、中峰止于兴安县华江南侧, 区内长80 千米断裂位于猫儿山、越城岭两岩体之间,切割震旦系至白垩系, 以及加里东期和燕山期花岗岩。
断面倾向北西西,倾角 30—45度,为低角度正 断层垂直断距数百米,水平断距 2—3千米断裂破碎带内发育角砾岩和糜棱 岩,局部具韧性剪切特征,断面上有大型擦痕加里东期越城岭花岗岩体因受其 影响,而发生强烈的动力变质现象,近断裂处为花岗糜棱岩,压碎现象向外减弱 压碎片麻岩带宽达数千米燕山期小花岗岩体及早白垩世盆地皆沿断裂展布,又 被断层复活切割地貌上断层崖、断层谷清晰明显该断裂属切割硅铝层的深断 裂全新世以来未见活动,属非全新活动断裂二,北东东向断裂7) 陆川-岑溪断裂属博白—岑溪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穿硅镁层的深断裂,是钦州地 槽东南边界的地壳拼接断裂从苍梧县大坡南伸入广西,往西南经岑溪市归义西、 南渡南在容县杨梅被北西向断层错断至灵山后过北流市清水口北、陆川县平乐 东、米场西和博白县三滩、旺茂、松旺北进入合浦县不远因第四系覆盖而消失, 走向北东50 度区内出露长 240千米由多期延伸方向不尽相同的断裂组合而 成可能由于各期活动方式不同,故断裂产状也有较大变化,既有倾向北西,也 有倾向南东断裂控制古生代沉积环境,沿断裂分布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 加里东期细碧角斑岩和花岗岩体、海西、印支期小花岗岩体和燕山期杂岩、花岗 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呈长条状沿断裂分布。
沿断裂强烈矿 化,有钨、钼、铜、铅、黄铁矿、金、锑、汞等矿产分布,有些矿脉直接沿断裂 充填有温泉断续出露近代沿断裂有频繁的地震活动,最强地震为5.6 级按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6 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8) 博白-梧川断裂博白-梧州断裂(①):位于博白凹陷西北边界大致与陆卅岑溪断裂带平 行延展断裂活动始于广西运动,断续延续至中生代可能由于不同期断裂有不 同的活动方式,故其产状变化较大挽近活动较弱,两侧地形比较低平该断裂 属硅铝层深断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表6-6-36分级, 其历史地震震级MV6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9) 灵山-藤县断裂起于藤县县城,往西经天平和平南县六陈、桂平市罗秀、中和、兴业县小 平山、城隍、浦北县寨圩、灵山县平山、佛子、新圩、三隆、钦州市久隆、钦北、 康熙岭、防城港市茅岭、防城从马路西南延出越南区内长360 千米断裂走向 北东 60 度,倾向南北均有沿断裂发育构造透镜体、糜棱岩、千糜岩、片理化 带通过志留系一上二叠统的断裂多为倾向南东的冲断层,通过侏罗系中的断层 多为倾向北西的冲断层。
断裂在海西至印支期南升北降,燕山期以来北升南降 晚白垩世至第三纪盆地沉积多覆盖断裂,个别切割盆地的断裂为倾向北西的高角 度正断层断裂晚期活动强度减弱,并向张性转化断裂控制晚古生代沉积作用 下三叠统分布于断裂以北,侏罗、白垩、第三纪盆地却多见于断裂东南侧断裂 带内动力变质作用颇强,但岩浆活动却较弱,西南段有海西期花岗岩零星分布, 而印支期小岩体见于北东段此外,钦州附近有少量晚白垩世火山岩按《岩土 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6级判 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10) 峒中-小董断裂 从灵山县沙坪分出,往南西经钦州市小董、防城港市那勤、板八从峒中西延入越南,区内长190千米沿断裂发育构造透镜体、糜棱岩、千糜岩、片理化 带断裂控制晚古生代沉积相和岩浆岩的分布钦州县小董一带,有晚二叠世至 早三叠世酸性岩浆喷发,可能与断裂活动有关海西—印支期花岗岩沿断裂带呈 狭长带状分布,个别印支期岩墙宽度仅8—200米,长度却达18公里,可见断裂 是海西至印支期岩浆活动的重要通道大直以南,印支期花岗斑岩中的片理化及 小董附近逆断层向正断层的转化,都说明其在印支期以后仍在持续活动。
按《岩 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6级 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11) 南屏-新棠断裂 区域性断裂位于钦州拗陷北西侧,走向北东东,自南屏—新棠,在旧州附近与小董断裂归并断裂形成较早,构成加里东旋回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与 南部拗陷的分界线泥盆纪至二叠纪断裂南北两侧沉积相突变,以北为地台型沉 积,以南为地槽型沉积中、新生代沿断裂两侧形成大型的断陷盆地,沉积了巨 厚(万余米)的红色陆相地层后期断裂活动又切割了巨厚的陆相地层钦州拗 陷北侧大规模印支期花岗斑岩和晚三叠世巨厚的酸性火山岩的出现,推测与该断 裂活动有关断裂具有明显的多旋回活动特点,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断裂性质、 产状、两侧升降都有较大的变化属硅铝层深断裂12) 凭祥-大黎断裂区域性断裂走向北东东,自武宣县通挽、桂平县紫荆、藤县大黎、昭平 县陈塘至桃花,向北东与富川断裂相交断裂在通挽—紫荆段倾向南东,紫荆以 东倾向北西,倾角 50-65 度,大部为逆冲断层断裂切割寒武系至第三系,断裂 破碎带内构造透镜体、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硅化、劈理化、擦痕等现象较普遍, 断层谷、断层崖及断层三角面发育。
断裂对岩浆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加里东期花 岗斑岩群在平南县罗平附近平行断裂分布;贵港市大天平山、桂平县西山等地的 燕山期酸性侵入岩,据重力资料分析,可能仍受断裂控制;平南县马练一带的燕 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煌斑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形成,可能与该断裂和南北向断 裂的复合控制有关断裂具有多旋回活动特点属硅镁层深断裂13) 荔浦断裂西南自鹿寨县四排,向北东经荔浦延伸至平乐县二塘镇附近,长约 100km; 断裂走向50°〜60°,倾向北西,倾角30°,为逆断层北侧伴生多条平行断 裂,组成宽15km的断裂带断裂切过寒武系至石炭系,断裂带上有断层角砾岩、 硅化带分布,并出现狭长的断层谷该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旋回,活跃于华力西旋 回,定型于印支亚旋回,全新世以来未见活动,属非全新活动断裂14) 下雷站- 灵马断裂区域性断裂位于靖西县地州、大新县下雷、上映、天等县巴荷至武鸣县 灵马一带,走向 60-80 度,长210 公里,中间在平果一带被右江断裂平移约20 公里这是一条半隐状的断裂带,地表有大小不等的断裂成群分布,以倾向南东、 倾角 40-65 度的逆冲断层为主,同时伴生长轴—线状紧密复式褶皱组成北东东向 断褶带。
受同生断裂控制,从早泥盆世塘丁期至早三叠世,断裂带内为较深水狭 长断槽沟相硅质泥质岩,有华力西、印支期基性火山岩及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点,自华力西早、中期开始控制沉积岩相和岩浆活动,形成 特殊的断槽沟式的较深水沉积印支运动沿断裂形成较紧密的长轴—线状褶皱和 一系列断裂中、新生代没有明显活动属硅镁层深断裂二,北西向断裂15) 那坡断裂断裂带西北起自云南省的广南附近,往东南经富宁进入广西的那坡,再从那坡的平孟进入越南,而后经高平、凉山直抵先安湾,全长 约400km,在广西境内长60余km断裂走向320°〜330°,主要倾向 南西,倾角45°〜75°它由几条大致平行的断裂组成,带宽5km〜 10km,破碎带宽数米至数百米,带内挤压透镜体、角砾岩、糜棱岩、 硅化、片理化等构造现象发育断裂带在新生代和第四纪以来有明显 活动,沿断裂带所发生的 2.0 级以上地震呈串珠状分布在断裂东南 段的越南境内, 1900 年以来发生 5.0 级地震 3 次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 范(GB 50021-2001)》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6级判别,该断裂 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16) 右江断裂断裂带西北起于隆林、西林一带,往东南经百色、平果、南宁、 合浦,而后进入广东省雷州半岛。
由一组走向 310°〜320°的断裂 组成,长约 500km 断层带在南宁西北十分清楚,连续性好,延伸 长,称右江断裂 ;在南宁东南连续性差,时隐时现,断续出现断 裂总体走向北西 310°〜320°,倾向以北东为主,局部倾向南西,倾 角 60°〜 80°居多断裂切割寒武系至第三系,断距 100m〜 900m 不等,断裂破碎带宽数米至数十米,挤压影响带可达200m,带内角 砾岩、糜棱岩、硅化、片理化、构造透镜体、挤压揉皱等构造现象发 育断面上水平、垂直和斜交擦痕都有断裂主要形成于印支早期, 到第四纪仍有活动,控制了百色以下右江河段及支流驮娘江、乐里河 的发育沿断裂带,自 1751 年以来,共记载 4.75 级以上(含 4.75 级) 地震 7 次,其中1962 年和 1977 年分别在田林八桂和平果发生 5.0 级 地震各一次 1970 年以后沿断裂时有 2.0 级以上地震发生,地震呈带 状分布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其历史 地震震级MV5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17) 田林-巴马断裂区域性断裂西北自田林,经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凤凰至马山县乔利一 带,走向北西,全长270 公里。
是一条主要在华力西旋回活动的隐伏断裂,在区 域布伽重力图上非常明显断裂长期严格地控制着两侧晚古生代沉积岩相和厚度 变化东北侧凤山—都安一带为浅水台地相沉积,西南侧西林、百色、巴马一带 属深水断槽沟相沉积,其中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发育其东南段大明山一带,则 长期控制着北西向大明山凹陷的南西边界沿断裂带断续有零星的燕山期花岗 岩、石英斑岩、煌斑岩等小岩体、岩脉分布,并伴有钨、铍、锂、铷、铯等气成 —高温热液矿化,是桂西中生代重要的酸性岩带断裂两侧的构造样式明显不同: 北侧为近南北向宽展型褶皱,南侧以巴马一带出现北西向较紧密的复式褶皱属 切割硅铝层的隐伏深断裂18) 南丹-昆仑关断裂该断裂带西北端起自黔桂边界,经南丹、都安、马山、昆仑关至横县莲塘,长约400km以上总体走向310°〜330°,倾向以北东 为主,倾角40°〜85断裂切割泥盆系至三迭系,断距大者 可达千余米断裂破碎带宽数米至百余米,带内岩层挤压揉皱、压碎 及硅化现象常见,断层角砾岩发育断裂带形成于印支期,新生代以 来有一定的活动,是继承性活动断裂沿断裂带有小地震发生,最大 震级小于4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表6-6-36分级, 其历史地震震级MV5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
四,南北向断裂5)龙胜〜永福断裂带 断裂带南起武宣,向北经象州县桐木、鹿寨县四排、永福和龙胜 马堤,向湖南黔阳一带延展,区内长260余km是桂北台隆和桂中 —桂东台陷区内次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断裂总体走向近南北向,临 桂县宛田以北为一条断层,倾向北西西,倾角 45°〜80°,为西盘上冲 的逆冲断层;永福以南断裂由数组断裂组成3km—10km宽的断裂带, 其产状较复杂,主断裂为倾向西的逆断层,附近伴有一系列向东倾的 阶梯状正断层,倾角一般 50°〜80°断裂发育于上古生界,断距数 百米至千米,一般300m〜500m断裂破碎带宽数米至数百米,带内 角砾岩、糜棱岩、硅化、白云岩化等构造现象均有,并可见牵引现象 及擦痕断裂在新生代以来有活动,沿断裂带仅有1 次5级地震发生,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 V5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19) 白石断裂:北起全州县大西江,向南经龙水、安和至兴安县白石、阳朔 县大镜,转向南南达平乐县沙子街附近,全长180km断裂与其折皱附近褶皱均 呈向西突出的弧形,总体走向南北,倾向西,倾角 37°〜82°,北段为逆断层, 南段为正断层。
错断奥陶系至石炭系以及下白垩统主断裂及与之平行的次级断 层,组成宽数公里至十余公里的断裂带破碎带宽数10m〜200m,断层角砾岩发 育全新世以来未见活动,属非全新活动断裂20) 栗木〜马江断裂:北起栗木、恭城,中经昭平县走马、北陀、马江,南 抵藤县社山,全长 200 余公里断裂走向南北,由于中部被几条北东向断层错开, 致使断线辗转曲折匕段沿恭城向斜展布,有3〜4条大体平行的断裂,组成8km〜 10km 宽的断裂带,至南部变为一条,并横切加里东期基底褶皱断面东倾,倾 角 30°〜80°,为逆掩—逆冲断层,个别伴生断裂为倾向相反的正断层断层 错断寒武系至侏罗系,断距数百米至千余米,由北往南变小,破碎带宽数米至十 多米,角砾岩、硅化、黄铁矿化常见,属大断裂在该断裂南部与北东向断裂交 汇处出现温泉及V级地震,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 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5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21) 富川断裂: 北起湘桂边境的富川县小田向南经古城、龟石、钟山县望 高至贺县沙田以南,全长大于120km,大致南北走向北部沿富川复式向斜展布, 由一系列平行断层组成宽数公里至10公里的断裂带,向南变成一条。
断面倾向 变化较大,大部分为倾向东倾角 70°的正断层;部分为倾向西的逆断层,使石 炭系逆冲于侏罗系之上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 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6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五,北东向断裂22) 桂林-来宾断裂区域性断裂南起来宾县迁江镇,经柳州、永福、桂林、兴安至全州县附近, 向北延入湖南省境内,广西境内长约 350千米走向北东,由若干平行断裂组成 东北段主要倾向北西,倾角30—60 度,为逆断层,断距1000余米西南段主要 倾向南东,倾角50 度左右,为正断层或逆断层,断距较小该断裂切割寒武系 至白垩系,控制晚古生代沉积相,形成沿断裂带分布的条形深水沉积盆地,主要 沉积岩为盆地相硅质岩燕山期断裂带复活,且多斜切印支期褶皱沿断裂带角 砾岩化、硅化、片理化和劈理等发育地貌上多表现为断层谷,东北段两侧地形 高差悬殊,构成著名的湘桂狭道,西南段有宽达 100余千米的条形谷地在区域 布伽重力图上,东北段显示出北东向重力高突起,西南段处于北西侧的北东向重 力低与东南测的北西向重力高交接处断裂带上有早白垩世盆地断续分布该断 裂带内曾发生多次4级左右的地震,震中多位于该断裂与其它断裂交汇处。
按《岩 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6级 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23)观音阁断裂区域性断裂位于平乐县沙子镇、恭城县栗木镇、都庞岭西侧一带, 南起阳朔县老厂南侧、经灌阳县观音阁乡、灌阳镇延入湖南省境内,境 内长约 100 千米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37—70度,断距数百米至 2000 米由多条平行断裂组成,自东南向北西呈阶梯状下降,构成正断 层群切割寒武系—泥盆系,侏罗系,斜切南北向印支褶皱,属复合断 裂沿断裂带糜棱岩、角砾岩、硅化带发育;断裂带控制燕山期花岗岩、 花岗斑岩、煌斑岩分布,沿断裂带有燕山早期都庞岭花岗岩体和大量小 岩株产出,平乐县沙子镇附近则有燕山晚期煌斑岩群出露,东北部湖南 省道县桥头一带有燕山晚期流纹岩、霏细斑岩、石英斑岩分布沿断裂 带出现北东向重力陡梯度带,重力值西北低东南高此外,尚有一系列 航磁异常分布地貌上为正断层谷宜州断裂六,东西向断裂24)宜山-柳城断裂那檀村逆断层(南宁) 位于峦城、那檀村至玉村小坡一线近东西走向,西段略向北西偏转,切割下第 三系及白垩系断面倾向南及南南西,倾角 65°左右;南侧下白垩统逆于北侧 下第三系之上,为一高角度逆断层。
断面平直光滑,断层带上可见1.5m〜2.0m 断层泥,下白垩统砂页岩倾角变陡,挠曲发育下第三系砾石被切断,断面上可 见砾石的磨光面具压扭性质,推测断距约100m〜150m据已有资料,该断层 在第四纪以来未见明显的活动,可认为属非全新活动断裂独山—七星岭大断层,形成于燕山期,沿北部独山至南部七星岭一带分布, 中部于莲塘螺岭一带跨贺江断层线微弯曲,仅南北方向延伸,长度大于77km, 倾向西,倾角50°〜60°,西侧上盘上升,为逆断层,垂直断距约1000m,北端 断距变小,约200m〜300m该断层平行印支期褶皱,错断的底层有寒武系、下 石炭系、上二叠系,并穿越中生代花岗岩根据平行印支期褶皱,并穿过中生代 花岗岩现象,推测该断层从印支期以来长期活动,该断层未发生过 4级以上地震,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 V4级判别,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靖西〜崇左断裂带②:西北端起于云南省富宁县洞波附近,往东 南经广西的靖西、大新县的下雷、太平,至崇左附近,长约250km, 由数条大致平行、走向 310°〜320°的断裂组成断裂破碎带宽数米至 数十米,带内角砾岩发育,水平擦痕清晰,切割寒武系至三叠系,在 地貌上多数表现为平直的断裂谷,并孕育了黑水河。
断裂在中新世有 过强烈的活动,沿断裂带 2.0 级〜4.0 级的地震时有发生在其西北 端,于1962年和1982年分别发生过5.5级和5.7级地震按《岩土工 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表6-6-36分级,其历史地震震级MV6级判别, 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独山〜七星岭区域性逆断层(⑧):该断层形成于燕山期,沿独山至七星岭 一带分布,中部于连塘螺岭一带跨贺江断层线微弯曲,近南北走向,倾向西, 倾角55°〜60°,垂直断距约1000m,北端断距变小,约200m〜300m,延伸长 度大于120km断层标志和特征有:岩层受挤压,小褶皱发育,进而破坏为角砾 岩,附近有岩石硅化、钠长石化带;沿断层地貌反映明显,南段断层两侧地貌类 型不同(地势东低西高),北段花岗岩区形成陡狭笔直的断层谷(姑婆山狭谷) 该断裂平行印支期褶皱,穿过中生代花岗岩,可推断从印支期〜燕山期活动,全 新世以来停止活动,该断层属非全新活动断裂石龙湾〜螺岭逆断层(⑥):该断层形成于燕山期,北东走向,呈向东凸的 弧形,倾向南东,倾角50°〜72°,垂直断距约500m,水平断距约1500m,延 伸长度大于50km。
断层两侧山体明显错动位移,附近地层、岩石受挤压破碎, 形成角砾岩化、硅化带宽5m〜150m,并有明显的擦痕、滑动面在侵入岩中, 断层硅化带形成连续陡崖山脊该断层明显横切印支期褶皱和其它逆断层等,从 加里东期至燕山期长期活动,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消失,不具备发生地震的地质条 件该断层属非全新活动断裂,永福〜武宣断裂带:北始于永福附近,往南经鹿寨四排、象州桐木,至 武宣东乡一带,长约160km,宽约3km〜10km,由一组走向近南北向的断裂组成 产状为倾向东或西,倾角 50°〜80°断裂发育于上古生界,断距一般 300m〜500m,最大可达1000m,断裂破碎带宽数米至数百米,带内角砾岩、糜棱岩、 硅化、白云岩化等构造现象均有,并可见牵引现象及擦痕断裂在新生代以来有 活动,断裂两侧地貌反差十分强烈,东侧为高程近2000m的大瑶山,西侧为高程 350m以下的丘陵及台地,相对高差达1600m以上沿断裂带仅有一次5级地震 发生 1970 年有仪器记录以来,未记录到2 级以上地震,该断裂带属于微弱全 新活动断裂宜州〜柳城断裂带⑨:西起自河池一带,往东经宜山、柳城,至鹿寨附近,长 约230km它是一条总体呈东西向展布、向南突出的弧形断裂带,由一系列大致 平行的断裂组成,带宽5km〜20km。
断面倾向南或北,倾角20°〜70°断裂切割 泥盆系至三叠系地层,断距300m〜500m断裂形成于华力西期,以后不同时期有 不同程度的活动,新生代以来仍有一定程度的活动,是继承性活动断裂断裂带 在一些地段控制龙江的发育两侧地貌差异很大:北侧为桂北山地,南侧为桂中 丘陵平原沿断裂带有小地震发生在断裂带西端与丹池断裂、百旺断裂交汇地 区,1900年以来发生3级〜43级地震近10次,近年来2〜3级地震时有,但在4不同的地段,断裂带的活动性差异较大,近勘察区一带其活动性较小,按历史地 震震级判别,该断裂带属于微弱全新活动断裂,上朝—水源断裂 区域性断裂位于环江县境内,南起环江县温平圩,向北经水 源镇至上朝镇,再向北延入贵州省境内,境内全长109千米,呈北北东走向,断面 倾向北西西由一组断裂构成,带内上古生界为深水台沟相的控相断裂,切割震旦 系—下三叠统断裂控矿明显,沿断裂带铅锌、铅锌硫铁矿等有色金属矿床星罗棋 布,主要矿床有北山铅锌硫铁矿床、上朝钢山铅锌银矿床、都川铅锌银矿床等东兴-龙岩断裂 区域性断裂位于宜州市至环江县一带,南起宜州市良 村,向北经环江县东兴乡、龙岩乡延入贵州剩境内,广西境内全长115千米,走向 北北西。
断裂切割上元古界至石炭系,控制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为桂北隆起的西南 边界控制性大断裂沿断裂发育破碎带、硅化带等池洞断裂 区域性断裂南起宜州市祥贝乡一带,北经罗城县天河镇、宝 坛乡、融水县三防镇,从洞头乡西侧延入贵州省境内,境内全长约100千米,走向 北北东向,断面倾向北西西该断裂为桂北隆起核部主要纵向断裂之一,切割震旦 系及元古界,纵切四堡期三防复式岩体,沿断裂带形成韧性变形带,断裂南段有煌 斑岩侵入断裂控矿性明显,是桂北锡铜多金属矿主要控制断裂之一,主要矿床有 五地一洞锡矿床、红岗山镍锡矿床、池洞镍矿床、砂坪锡矿床等和睦—老堡断裂 区域性断裂南起柳城县寨隆乡,沿融江向北,经融安 县丹洲镇、三江县老堡乡、林溪乡延入湖南省通道县境内,广西境内长约 160千米 是桂北台隆的东南缘分界线断裂南端呈北东走向,向北转成北北东向,倾向北西 西,倾角 40—80 度,属逆冲性复合断裂,切割元古生界至石炭系,断距 1500 米至 5000 米不等;北段与丹洲群和震旦系褶皱平行,中南段与寒武系褶皱斜交断裂破 碎带宽 10—120 米,构造透镜体、片理化、糜棱岩化、硅化、擦痕等发育,不同方 向的逆冲、斜冲、水平擦痕,以及雁列式石英脉大量出现,具挤压—剪切性质。
断 裂长期控制着两侧岩相、沉积厚度变化,断裂及其以东地区,丹洲群合桐组细碧— 角斑岩发育,夹大量基性岩及少量中性和超基性岩;断裂以西基性、超基性侵入体 不多震旦系厚度变化则呈西厚东薄现象,碎屑岩显西细东粗特征该断裂控制该 区雪峰期和印支期岩浆活动,断裂带上有锡多金属、钨、金等矿产,主要矿床有九 毛锡矿床、六秀锡矿床沿断裂带航磁正异常呈串珠状分布区域布伽重力图上呈 现西高东低的北北东向梯度带东乡—永福断裂 区域性断裂位于武宣县至永福县一带,南起武宣东乡 镇,经象州县中平乡、金秀县桐木镇、鹿寨县四排乡,北延至永福县一带与桂林— 柳州断裂相接,全长 190 千米,走向近南北向断裂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次级断裂 组成,构成宽 3—10 千米的断裂带,断面倾向变化大,主断裂为倾向西的逆断层, 附近为一系列向东倾斜的阶梯状正断层,倾角一般 50—80度断裂为大瑶山隆起的 西缘控制性大断裂,属复合断裂,主要切割泥盆系,同时也是大瑶山西侧重晶石、 铅锌多金属矿成矿带的主要控制断裂,主要重晶石、铅锌多金属矿床有寺村重晶石 矿床、风沿铅锌矿床、潘村重晶石矿床、花鱼岭铅锌矿床等梧州—贺街断裂 区域性断裂南起梧州市,向北经贺州市贺街镇、在鹰 扬关一带延出湖南,南端在苍梧县一带与博白—梧州断裂相接,广西境内全长 156 千米,呈北东走向。
主要切割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类复理石岩系构成的大瑶山 隆起东段近东西向加里东褶皱带,东北部控制燕山期岩浆活动,属复合断裂沿断 裂发育的次级断裂对金、铅锌多金属矿有控制作用,是鹰扬关—张公岭金多金属成 矿带的控矿断裂陈塘断裂 区域性断裂位于藤县至蒙山县一带,南起藤县天平镇一带, 向北经藤县和平镇、东荣镇、蒙山县陈塘镇,于黄村镇一带尖灭,全长 135千米, 呈南北走向断裂南端接灵山—藤县断裂,主要切割大瑶山隆起中段震旦系、寒武 系类复理石岩系构成的近东西向加里东褶皱带,切过上古生界沉积岩系并破坏下白 垩统断陷盆地局部具韧性剪切特征,属多期次活动的复合断裂蒙山—麻垌断裂 区域性断裂位于玉林市至蒙山县一带,南起玉林市蒲 塘镇,向北经桂平市麻垌镇、平南县官成镇、蒙山县新圩镇等,于荔浦县杜莫镇一 带尖灭,全长约 130 千米,南段为北北东向,中段和北段为南北走向断裂切割寒 武系—第三系,其中南段为白垩纪红色断陷盆地的控制断裂,使白垩系与寒武系黄 洞口组接触,并沿断裂继续发育古近系陆相沉积盆地断裂北段切割大瑶山隆起中 段寒武系类复理石岩系构成的近东西向加里东褶皱带断裂为多期活动并控制中新 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的复合断裂。
凭祥—南宁断裂 区域性断裂南起凭祥市伏波山西麓,向北东经宁明县、崇左 县板利乡、扶绥县,至南宁市金陵镇一带分岔,一支向北延入武鸣县南侧,至大明 山北麓一带与南丹—昆仑关断裂带相接,另一支沿南宁盆地与大明山之间延伸,于 昆仑关以南与南丹—昆仑关断裂带相接由一系列平行的北东向断裂组成,切割地 层主要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断裂南段控制海西期—印支 期岩浆活动,以海底火山喷发为主,早二叠世茅口期、晚二叠世及早、中三叠世中 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广泛分布,尤以凭祥一带最发育,有厚达三千余米的三叠纪火 山岩,印支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亦见于宁明、凭祥一带断裂北段两个分支均为 大明山隆起的边缘断裂,其中南支断裂控制了南宁新生代盆地的发育,为断陷性质东门—新江断裂 区域性断裂位于扶绥县东门镇至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 一带,呈北东向展布,西端接凭祥—南宁断裂,东端隐没于白垩系红层盆地中,总 长约 100 千米断裂主要切割地层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为一多期次活动的复合型断裂,印支期活动形成,燕山期断陷并控制十万大山盆地 西北缘,其西南侧侏罗系和白垩系陆相盆地轴线与断裂平行断裂内见破碎带断断 续续分布,局部地段有硅化和黄铁矿化,有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产出。
黑水河断裂 区域性断裂位于崇左县濑湍镇至靖西县魁圩乡一带,呈北 西向,东起大新县雷坪乡一带,经大新县硕龙镇、下雷镇和靖西县湖润镇等地并与 黑水河平行或重合,断裂两端尖灭,长约65 千米断裂主要切割地层有寒武系、泥 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控制古生代沉积相和海西期、印支期岩浆和热液活动,对 大新下雷、靖西湖润等地的锰矿以及德保南部钦甲铜锡矿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龙州断裂 区域性断裂位于凭祥市友谊镇至龙州县一带,南端从越南延 入友谊关,向北经凭祥镇、龙州镇南部呈一向东突出的弧状,为一弧形断裂,北端 从科甲乡延入越南境内,广西境内长约 70 千米断裂主要切割地层有寒武系、泥盆 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控制印支期海底中酸性火山喷发,沿断裂带两侧火 山岩广泛分布,最厚达 2000 余米断裂内发育破碎带并有强硅化和黄铁矿化蚀变, 伴随蚀变,局部有金矿床形成,主要金矿床有凭祥市龙塘、埂土、上石、龙州县八 财、那兰等德保环形断裂 区域性断裂位于德保县北部,沿德保县足荣乡、田东县 作登乡向西经田阳县那坡镇、洞靖乡至德保县东凌乡,经百色市泮水乡东侧南折至 德保县巴头乡以南,与足荣乡起点相接,构成一环形断裂带,总长约 200千米。
断 裂带为一海西—燕山期多期次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带,具有伸展断裂性质海西期断 裂开始活动,形成德保微型台地的边缘围限断裂,局部地段有海底基性喷发,发育 辉绿岩—硅质岩组合地层环状断裂内侧为台地相碳酸盐沉积,外侧为半深海或台 沟相内源碎屑—硅质沉积印支期右江裂谷剧烈拉张期为环状伸展断裂活动期,形 成断裂面倾向环外的陡倾斜断裂带,台地外侧发育陆源碎屑浊流沉积,并造成下— 中三叠统与上古生界间呈伸展不整合接触关系燕山期拉张伸展作用再次沿原伸展 断裂带迭加发生新的断裂,局部有硅化和黄铁矿化蚀变与断裂带有关的矿床主要 有金矿和堆积型铝土矿右江裂谷(注释条) 又名“右江地槽”、“右江裂谷系”、“右江裂谷带”、“右江 裂谷区”等,指广西凭祥—南宁—都安—南丹一线以西的桂西地区,以及相邻的贵 州省西南部、云南省东部和越南北部等地构成的不等边四边形区域,于晚古生代至 中生代早期形成的伸展裂陷沉积区裂谷张裂初期为早泥盆世晚期,在中晚泥盆世、 石炭纪和二叠纪裂陷加深并生成右江海槽,沉积分异为槽沟相(或台沟相)、浅海陆 棚相、浅海碳酸盐台地相等沉积相带,其中台沟相区形成海底基性火山喷发沉积, 代表性岩系为辉绿岩—沉凝灰岩—硅质岩等,浅海陆棚相和碳酸盐台地相区则形成 厚度达数千米的碳酸盐岩系,局部地区发育礁滩相碳酸盐沉积;早中三叠世因大规 模浊流沉积,在裂谷内形成厚达 2000余米的浊积岩系。
于中三叠世晚期受印支运动 的影响,裂谷褶皱、抬升、闭合,结束其裂谷发展史夭皇山断裂 区域性断裂位于那坡县西南部百合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