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和建议(一)1我国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1.1大规模违规圈地,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需 要为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保障; 而主观上则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过度扩张、盲目设立 开发区、乱批滥占耕地,在财政压力和政绩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 追求政绩,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乱占滥用土地,把土地资源作为 地方上“原始积累〃和政府消费的财源,通过土地“农转非〃这种土地使用 形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获取土地资本增值收益, 用于其原始积累,造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 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1.2 土地资源质量退化及生态破坏(1) 土地沙漠化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比建国初扩大了 34.4%,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7.6%据报道:我国土地沙化的扩展速度,20 世纪50-60年代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年, 90年代为2400平方公里/年目前,这一速度己经上升到2460平方公 里/年。
2) 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地力减退的重要原因滥砍滥伐、过度垦 殖,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8%,建国以来修建的8.4万座水库中的 总库容已淤积了 4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3) 土地污染2积极推进政策调整,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工作2.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1) 调整产业政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 局政策等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产业一般都处在“二、三、一〃的阶 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为“三、 二、一〃的结构,这是因为,就土地利用集约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 三产业的利用集约度大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源 集约型的产业转化,促进技术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集中在农业内部 进行调整时,也应该向土地集约利用性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转 化,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型技术和项目2) 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时刻受到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约束,所以在城市 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应注意以下问题:⑴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分配,应着眼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处理“吃饭〃和“建 设〃的关系,规划方法应以“供〃定“需〃,并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因此,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处于主导地位⑵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合理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 以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达到城市 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耕地数量压力缓解的双赢,其唯一的途径是土地 集约化利用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 的集约化程度,采取“高度〃内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 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摊大饼式〃外延扩展,采用组团式发展⑶挖掘城市土地潜力,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 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不断调整区域城市 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 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2.2加强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稳定(1)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实施弹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中央政府在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 况下,出于国际和国内粮食安全考虑做出的正确决策,目的是保证"十 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 实一直以来,中央以及各地政府在各种规定中着重于耕地的数量保 护,对新开垦土地的质量标准要求模糊,更没有考虑土地开发对生态 环境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 的实施效果因此,应当以这样的耕地总量指标作为实现动态平衡的 目标,实施有弹性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2)严把用地审批关根据动态规划严把用地审批关,对改变用途的耕地加强批后实施监管, 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 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 点项目组织检查,强化建设用地批后实施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建设 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