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区小学生各年级必背古诗词一览表序号题目作者年级1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12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13咏鹅(鹅鹅鹅)骆宾王14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李白15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16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17风(解落三秋叶)李峤28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29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210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211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21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213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214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215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216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孟郊217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218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219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220所见(牧童骑黄牛)袁枚221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高鼎22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32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324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325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326池上(小娃撑小艇)白居易327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328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3江 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可:在这里有“适宜” 、“ 正好”的意思古诗今译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诗词赏析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
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作者背景相传这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注词释义 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见:同“现”, 这里不读jin古诗今译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
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咏 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作者背景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人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就有诗名,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是“初唐四杰”之一注词释义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古诗今译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名句赏析 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静夜思——(唐)李 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 举:抬,仰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古诗今译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
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悯 农——(唐)李 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背景 见《悯农》的作者背景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645~714) 唐代诗人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
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卒于公元714年(玄宗开元二年)注释译文①解落:解散,散落《淮南子时则训》:“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②解:分解③ 二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二月,指春天④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⑤过:经过⑥斜:倾斜诗歌赏析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咏 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背景 见《回乡偶书》的作者背景注词释义 咏:歌唱,赞美 碧玉: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 妆:打扮 绦:丝带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背景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注词释义 偶书:偶然写出来的 鬓:耳边的头发 衰:古音读作cuī现读shuāi,指鬓发稀疏、斑白古诗今译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
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春 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背景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淡雅清新,多写田园隐逸生活和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春晓》、《宿建德江》等注词释义 眠:睡觉 闻:听见 啼鸟:鸟鸣 夜来:昨夜古诗今译 名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
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古朗月行——(唐)李 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注词释义朗月行:为乐府古题 呼:称呼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团团:圆圆的样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时,先看见仙人两只脚,月亮渐渐圆时,就看见仙人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或纤阿古诗今译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名句赏析乐府古题《古朗月行》,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了,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耐人回味望庐山瀑布——(唐)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注词释义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古诗今译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名句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
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赠汪伦——(唐)李 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注词释义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古诗今译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
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绝 句——(唐)杜 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背景 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注词释义 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鸣:叫,啼叫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泊:停船靠岸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古诗今译 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名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
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绝 句——(唐)杜 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背景 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注词释义 迟日:春天的太阳《诗经》里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融:暖和泥融:泥巴融化又软又湿古诗今译 春天的太阳映照得江山如此秀丽,随风吹来了各种花草的芳香湿软的泥土引来只只飞燕,温暖的沙滩上睡着对对鸳鸯名句赏析——“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如画的景色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而鸳鸯却相互依偎着,在两幅生动的小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极其恰当地渲染出春意盎然、自然和谐的欢乐融和气氛,表达出诗人的兴奋快乐之情。
游子吟——(唐)孟 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一生穷困,近50岁时才中进士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注词释义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晖,阳光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
这一平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悯 农——(唐)李 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注词释义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古诗今译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名句赏析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
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山 行——(唐)杜 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注词释义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古诗今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小 池——(南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作者背景 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注词释义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古诗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作者简介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袁枚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悠然自得的牧童形象,诗句连贯,简单易懂,这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注释译文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樾(yu):树阴凉儿⑷ 意欲:想要 ⑸ 捕:捉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简介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高鼎代表作品:《村居》、《早行》、《怀李啸云》、《虚堂》、《偶书》、《秋宵怀湖上》注释译文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⑤东风:春风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作品鉴赏《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背景 见《凉州词》作者背景注词释义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 尽:落下 欲:想 穷:尽 更:再古诗今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名句赏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那是一个日落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诗的前两句一写天空,一写河流,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笔笔入神,真是景象壮阔,气势不凡诗写到这里,虽只两句,似乎笔力已尽谁想作者却又翻空出奇,把读者带入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并不满足于对眼前景物的流连,还想探究更远的景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 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背景 见《鹿柴》的作者背景注词释义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推想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古诗今译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名句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早发白帝城——(唐)李 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注词释义 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山上,为东汉公孙述所筑。
朝:早晨 辞:告别 江陵:今湖北江陵 还:返回 啼: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古诗今译 早晨告别彩云间的白帝城,到江陵的千里路一日即可回返两岸的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响,一叶小舟已驶过万重山峦名句赏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经过十五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白帝城时突然传来大赦的消息,李白满怀对生活的憧憬乘船顺流而还,写下这首诗,抒发了重获自由的欢愉和喜悦之情起句写得热情奔放,“彩云间”三字不仅写白帝城地势高峻,也赋予全诗一种爽朗明丽的色彩,而一个“辞”字更写得传神,表达了诗人一旦获得自由后的惊喜情态第二句实写顺流东下的情景,后两句为补叙之笔,描写行程的经过,特别通过经常使人感到哀婉悲凉的猿鸣反衬出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轻舟”的“轻”字,用得巧妙,是写实,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望天门山——(唐)李 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注词释义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古诗今译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名句赏析——“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池上——(唐) 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注释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忆江南(其一)——(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注释⑴忆江南:词牌名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怀念⑵谙:熟悉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⑷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蓝草,可以用来制作染料译文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小儿垂钓——(唐)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作者简介胡令能,唐代诗人生卒不详祖籍福建莆田,曾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时期人家贫,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因居列子之乡,故常祭祀列子,又受禅学影响工诗,事迹略见《唐诗纪事》。
诗写得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唐诗》存其诗四首[注释⑴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⑵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⑶借问:向人打听⑷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作品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他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