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秦汉布山古城考

ba****u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86KB
约7页
文档ID:168017958
秦汉布山古城考_第1页
1/7

秦始皇兼并六国,平定扬越,继派任嚣攻取南方陆梁之地,统一 中国,设立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在陆粱地设南海郡(今广东除西南部外,全属)、桂林郡(广 西中、北、东部)、象郡(广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南海尉任嚣死后,龙川令赵佗接任南海尉,邑番禺秦亡,赵佗 兼并桂林郡、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称南越国汉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陆贾奉使立赵佗为南越王,赵佗改桂林郡为郁(后文均用郁) 林州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灭南越国,以其地设臵南 海、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等七郡元封中(约公元 前108年),又增加儋耳、珠崖二郡,共九郡其中,郁林郡辖12个 县:布山(桂平西部、北部和贵县东部)、柯林(桂平县东部、南部以 至玉林兴业石南,平南县大同、阳川等地“柯”又作“阿”)、广安 (横县)、广郁(贵县南、西、北部)、中留(武宣县西部、南部)、桂林 (象郡县东部、南部) 、潭中(柳州、马平东部、南部) 、临尘(邕宁县 西部)、定周(宜山县西部、北部)、增食(宾阳县东部、北部)、领方(宾 阳县西部)、雍鸡(崇左县南部、北部)汉郁林郡的郡治及布山县治,历来都有两说:一说在桂平,一说 在贵县。

两说的分歧中心在于布山县到底在哪里?现就笔者所掌握的 一些史料以及实地考察所得,提出如下粗浅的看法一)《桂平县志》(1920年民国版)早已辨明:“汉布山县为今桂 平,非今贵县”;“布山县治在县西五十里(即赵里之古城—— 现桂 平市蒙圩镇新德古城村)”民国版《桂平县志》卷三,“纪地 沿革” 篇的“附考”中,首先引录《贵县志》(1893年清光绪癸巳版)的“布 山县考”五百多字的全文予以分析认为《贵县志》依据清嘉庆六年 (1801 年)出版广西巡抚谢启昆编纂的《广西通志》(以下简称《通志》) 有错,便以光绪( 1 8 96年)出版、知府夏敬颐编纂的《浔州府志》 (以 下简称《夏府志》 )对《通志》进行辨误引证《夏府志》载:“贵县于唐为贵州《新唐书》:‘贵州理郡林县'《旧唐书》:‘理 郡平县'《通典》、《寰宇记》、《广记》、《纪要》诸书,皆以为汉广郁 县地,则贵县原非布山惟陆绩显朝岗在郡林县北二十五里《元和 志》、《寰宇记》载之,似郡治又在今贵县然《旧志》县南有郁林故 城,相传为吴陆绩太守所筑在《纪要》,既以为未足据,至严子进 《补志》并以布山系郁林州下,则更混入今郁林矣!“尝考《通典》:‘桂平汉布山县地'《旧唐书》、《寰宇记》、{t- 记》:‘桂平汉布山县,郁林郡所治'。

《纪要》:‘桂平汉布山县,郁林 郡治此'《一统志》:‘布山废县,在今府治西五十里'则亦桂平地 是诸书皆以桂平为布山,此外,属布山地者,惟平南之大同、阳川二 旧县,见于《元和志》,他无闻焉盖大同、阳川仍与桂平之宣乡接 壤,于贵则不相属也而《通志》云尔者,殆因隋废布山、武平入郁 林县而误及与!”可见,《夏府志》已将早它95 年前出版的《通志》的误点予以辨 明此外,由于光绪版的《贵县志》强调《通志》“沿革表”中有“于 贵县之下,大书布山县者五,均注郁林郡治,而桂平县之下,分注布 山县者四,而阿林县则大书直书焉”笔者查对了《夏府志》的“沿 革表”,《夏府志》均改正了《通志》的错误,在汉桂平栏目中清楚书 明:“布山县:郁林郡治(《通志》系贵县,今订正)”;而在贵县栏目 中标明:“广郁县,属郁林郡”这更说明《夏府志》对《通志》的辨 误是前后…致的民国版《桂平县志》澄清了《贵县志》引证《水经注》云:‘郁 水东迳布山县北,东人阿林,潭水注之(潭水即今桂平北江)'则布山 附郡在上流,而阿林在下,愈觉晓然”说法中的不准确的地方,并详 细进行了分析,认为:《水经注》作于郦道元,在《通典》、《寰字记》、 新旧《唐书》之先,若未辨其援误,则《贵县志》证据为强,而布山 为棒半之说难信”为说明布山不是贵县,民国版《桂平县志》提出四 大理由:“夫欲明布山非贵县,第一,当知汉郁林郡治不在令之贵县 考 贵县为汉之广郁,非为郁林、《夏府志》已举新旧《唐书》、《通典》、 《寰宇记》、《广记》、《纪要》诸书以为证,无席再辨。

第二,当明兴业非布山县地若兴业为布山县地,则贵县之为 汉布山县治,犹为近似然兴业臵于唐朝,而新旧《唐书》及杜佑《通 典》,俱未言其为某代某地;后出之书,乏为布山县地,果何所本 ? 况《舆地纪胜》并以兴业为汉广郁县地,《地理韵编》亦依之据此, 则《贵县志》以桂平不过为汉布山县地,实非布山旧县,而欲举兴业 为例,其说可破第三,当知《贵县志》引《水经注》有二误一,删截注文之 误按《水经注》原文云:‘东运布山县北,郁林郡治也吴陆绩日: 从今以后六十年,车同轨,书同文至太康元年,晋果平昊足迳中 留县南,与温水合足东入阿林县’云云……考中留即今武宣(见 李兆洛《地理韵编》 ),温水亦兼称郁水(并见《水经注》 )细玩注 文,郁水既先经中留县南(今武宣在桂平东北.桂平在武宣西南,似 当为中留县西南,徒言南或省文约略之词),乃东经阿林,则其地当 在今(桂平)县东军陵里东塔之上,下为郁水别称至于阿林,则在今 县南,东达于吉一、二里,北临走江……据此,则所谓迳中留县南, 与温水合者,言郁水流经今北江之下,东塔之上也所谓又东入阿林 者,由东塔以下,流至吉二里也由此而推,则所谓东适布山县北, 非贵县之北,乃今县治之东南。

尝以行舟所经,按之新刊《广西舆地 全图》,郁水至贵县后,即向南流追及桂平县境,则折而向东,复北 趋县之东南,与黔水舍以《水经注》文证之,曲折相符《贵县志》 乃删去原文昊陆缋以下三十六字,于是读者不知其间有‘迳中留县南, 与温水合'一语,徒以‘东逗布山县北,郁林郡治也东入阿林潭水' 之十九字为据,遂妄以潭水之西,即为阿林,恰当今桂平,阿林之西 为布山,恰当今贵县二,不改伪字,以经文为注文之误 据朱谋玮《水经注校本》,‘潭水注之',‘之'字为‘温'字注云: ‘潭水注之,实为潭水注温,此是经文杂入注中试以经文证之', 如‘存水出犍为存鄢县,东南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叉东北至潭中县, 注于潭'而潭之去处无文‘足温水出样柯、夜郎县,足东互郁林广 郁县为郁水足东至领方县东.与斤南水舍,东北入于郁'而郁之 去处无文惟经文:‘东北八于郁'五字后注文内,‘东入阿林县'五 字之下,有‘潭水注温'四字,若抽作经文,则此四字恰为温潭两水 之结束,于文字次第亦顺 更以注文证之,于经文‘东北入于都',后 叙‘郁水由夜郎东经谈藁、样柯,东南迳毋敛县,又迳郁林广郁县为 郁水 叉东北逗领方县,即继以前所引东逗布山下,至东入阿林县' 五十七字.可谓经因注明,注为经作,不溢不漏 则其下‘潭水注温' 四字,必另为一行,原属经文无疑 《贵县志》沿用讹本,以‘温' 为‘之',认经为注,遂谓潭水直注阿林.不知以完全注文玩之温水 实在县之东南.阿林实在温水之东 若谓潭水直注阿林,则潭水当为 大黄江.而非今北江矣!《贵县志》知其难通,不得已隐去注文‘迳 中留县南与温水合'一语,以求曲合其说,尤非实事求是之旨.其误 二!考《四库全书总日》言:‘郦遭元《水经注》,传写多讹.自明以 来无善本,经语注文率多混淆。

'《贵县志》所引盖非可信之善本 据 此,则彼以‘郁水东入阿林,潭水注之'两语定桂平为阿林非布山之 说可破第四,当知汉布山县地之范围前据《一统志》厦《纪要》云: ‘布山在府西五十里',此徒就城治而言 今考唐有大宾县为布山县地 (《通典》 ),在浔东四十里(《寰宇记》 ),即为今姜里地(姜里有宾 山)陵江县在府北,汉布山县地(《纪要》 ),亦为今姜里地(《方舆 纪要》 ).并以《夏府志》所言,大同、阳川二里观之,则府城以西 潭水(潭水即今北江),以东下王平南西境,俱在汉布山范围而《贵 县志》以阿林为布山下流之说更可破总之,民国版《桂平县志》的辨析,认为汉布山县和县治应在桂 平的理由,每条都有理有据,至今仍没有人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异议二)贵县罗泊湾1号汉墓文物出土后的舆论上世纪70年代初, 罗泊湾L号汉墓出土,“汉布山县在贵县,并为郁林郡郡治”成为主 要舆论,依据是:贵县有汉墓群,在1 号汉墓的出土文物中,有些物 品写有“布山”两字2004年12月4日《贵港日报-周末专刊》发 表了《寻找布山古城》一文阅后,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1《寻找布山古城》(以下简称“寻”文)以出土漆器上有“布山”、 “市府草”、“市府素”、“私府”等文字戳记,便认定是汉布山县治和 郡治的证据。

对此,笔者认为,虽然出土文物中写有“布山”等字样, 但由于器物的流动性,不能片面将出土器物上的地名铭文作为出土文 物所在地的地名漆器上的铭文只能作为研究秦汉和南越国手工业、 商业贸易等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历史资料2. “寻”文说:“布山作为地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郁林 郡条:郁林郡领县12,首县布山,后汉下迄六朝这段文字值得推 敲笔者查阅了《前汉书地理志》郁林条,其中并没有提到“领县” 和“首县”寻”文把名列第一的布山称为首邑是正确的,至于“后 汉下迄六朝”便不是《汉书》能写的,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作者强调 布山作为贵县和郡治的申述,而不再是引用原文,以致引起误导作用3. 罗泊湾1号汉墓主人身份未明,尚待进一步查证寻”文说, 该墓“结构庞大,椁室复杂,十二个椁箱加双重漆棺”,还有“7人 殉葬”,认为“只有郡守这样级别的官吏才能办到”,“也只有郡国一 级官员才能享受”笔者认为,就目前各种史书资料而言,并未能查 证出那个郡守死在桂林郡或郁林都任上而且,殉葬是奴隶社会时期 非人道的野蛮做法,春秋以后,中原地区一般已不实行殉葬 、但在 秦汉时期的边远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实际仍是当地土豪首领 称壬称霸,“山高皇帝远”,仍有保留殉葬的可能,这个墓主,也许是 当地权贵头人的墓地,因而无法据此确定此墓地就是布山县治。

4. 用风水学“东北方是鬼门,公认为埋葬死人所在”,因墓地在 南江村的东北方,便“证明南江村就是布山县城所在地”的说法,也 是牵强附会的假定此说成立,那么,罗?自湾、大坡岭一带的汉墓 颇多,是不是南江村的所谓“郡(县)治”就死了这么多达官贵人?而 且都是葬在县城旁边?这样,郡(县)治的边沿不就成为大坟场?而古时 习俗,很少有人将“阴宅”与“阳宅”靠得很近的5. “寻”文引用《水经注》的“郁水东迳布山县北,郁林郡治也, 又东入阿林县,潭水(今之柳江)注之”作依据,认为“这段记载,一 是说明布山在郁江南岸,二是否定了某些史书提出布山在桂平的说 法”笔者认为,“寻”文引用《水经注》的文字有问题,而且所下结 论过早而武断因为“寻”文所引《水经注》的片段,不是全文,中 间有脱漏,而且,这段引文在上丈已证实说法有误北魏郦道元的《水 经注》的确是我国古代较早的地理名著,自宋以来,有过23 个版本, 以明代朱谋玮《水经注校笺本》、近代王先谦《水经注合校本》较完 善上海人民出版社还印行以明朱谋玮《水经注笺》为底本的王国维 《水经注校》1995年 1 月,岳麓书社出版了以王先谦合校本为底本, 将郦注原文校点出版的《水经注点校本》(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可算 是最近较完整的版本。

《水经注点校本》共40卷,40多万字每卷分 列河、江、水,共1252条,经文下有注文原书不立篇名,故无“郁 水篇”但在卷三十六,有存水条和温水条;卷三十七有沅水条、浪 水条,都有说及郁水其中有一条涉及郁林郡的,现摘引如下,正好 可与“寻”文摘引的互相参证《水经注》原文(无括号者为经文,括 号内为注文):“温水…… 东北入于郁(郁水即夜郎豚水也……样 柯水又东南径毋敛县西•毋敛水出焉又东,焉}1水出焉又径郁 林广郁县为郁水又东北径领方县北,又东径布山县北,郁林郡治也 吴陆绩日:从今以去六十年,车同轨,书同文至太康元年.晋果平 吴又径中留县南,与温水合,又东入阿林县,潭水注之……潭水 叉径中留县东,阿林县西,右入郁水)”由此可知,郁水随着地势变 化曲折奔流,先经广郁县(贵县西北部)然后叉东北经领方县(宾阳西 部)北,又东经布山县(桂平西、北部)北,到了,郁林郡治,这个方 位正是蒙圩镇新德占城村无可讳言,《水经注》受到历史客观局限, 在叙述水源、流向、地域和典故时,电存在一些差错,这是在引证分 析时须加注意的6. “寻”文介绍,在贵港南江村、社稷坛、三多社及其周围,已 经发掘出部分驰道•在南江村明代“哑魁”石牌坊下,亦有段残存的 驰道.对此,笔者亦存怀疑 、驰道是秦代专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规 模“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秦代的度量每步为六尺(旧制,营造 5尺为步),五十步250尺,相当于83.3米 笔者实地考察了“亚魁” 石牌坊下的驰道,宽不够 5 米,中央铺有旧城砖,两旁是石块 、此 外,当地的一位姓黄的老医生说:“这些城墙砖。

是民国十几年贵县 拆城墙时,群众搬来筑路的,以免雨天泥泞,因为这是通向南山公园 的道路这个说法明显与“寻”文说法不一致,至于实际如何仍是 个问题7. “寻”文说:“《旧唐书•地理志》云:‘江源多桂,不生杂木, 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这里所说的‘桂'是指肉桂,因玉桂成林, 故称桂林这个说法正确,黔、郁、浔三江流域,崇山峻岭,丘陵 起伏,气候适宜,有利于玉桂生长可是,笔者翻阅了光绪癸巳年版 的《贵县志》卷一 “纪地•物产”,内载动物、植物和矿物共199种 植物中,从松、杉、柏到乌桕、槐、柳、探花木;花卉中,从莲、兰 菊到鸡冠、凤仙(指甲花)等均有记载,偏偏没有记载玉桂或木樨难 道贵县过去没有种植玉桂或木樨?同时,笔者还查阅了《贵县志》的“纪地•乡村”,共记载有1016个村庄,只有一座村名为“桂芳村”, 与“桂”字有关为什么会如此?可能是原贵县多石山,崇山峻岭少, 不易种玉桂,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推测,并不一定准确此外,笔者查阅了《桂平县地名志》以“桂”命名的村庄有32 处,如称桂山村、桂木冲、桂枝山、桂寮屯、桂畲角等 现在尚种有 玉桂的有93座村遍布桂平东、南、西、北各地可见,桂平(古布 山)多桂,秦朝以桂林名郡,甚至后来,南朝梁代便以原布山县一部 分和阿林县命名为桂平郡,郡治在桂平西山大窝坪(即今功德山庄所 在地),离布山县治(蒙圩新德古城村),走山路(古路)到大窝坪仅 2O 华里,而且.西山脚下就有一座桂山村(今乳泉井酒厂一带)。

在民国 版《桂平县志》卷五十“文录五物产之文”中,就载有两篇长文: 一为乾隆年间,浔州知府胡南藩的《紫荆桂说》;一为光绪年间桂平 城厢人四川布政使赖鹤年的《桂谱》 两文分别评价了桂平玉桂品质 优良、性能显著,以及种植、加工、储藏和销售的情况 由此可见, 桂平(占布山)以桂闻名,作为秦桂林郡和郁林郡首邑倒是名正言顺、 有所依据的三)汉布山古县治在桂平,较符合客观实际桂平位于广西东南 部,黔、郁、浔三江在此汇流,有较大支流45 条,纵横交错,境内 丘陵起伏,山岭连绵,西北为大瑶山余脉和莲花山始端,东南部为大 容山北麓,形势险要中部大江横流,两岸平畴沃野,为浔郡平原的 一部分黔、郁、浔三江四季通航,能直达南宁、柳州、广州等地 而且,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 充沛,各种热带、亚热带、温带植物生长旺盛,为农、林、牧、渔业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质基础从上占时代起, 桂平便是人类活动、繁殖、栖息之所在大湾乡牛骨坑,白沙镇罗丛 岩和下湾乡高岭、石碑岭等地.均发现了 1 万 4 千多年前的新石器 时代贝丘洞穴遗址,有人量的石器和动物化百.还有60万年至1万 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广西至今最大的打击石器工场1997年10月, 在东塔大塘城一带新石器遗址旁,发现了汉墓,出土有铁剑、陶罐、 石台砚、玛瑙和纺轮等文物佳曾先后出t铜鼓40多件,多是汉朝 铜鼓,是广西出土铜鼓最多的县述这些都说明了桂平由于具备了诸多 有利的先天条件,历代是桂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兵家必争 之地。

因此,汉布山县以桂平作为县治是不足为奇的上世纪 70 年代,笔者曾到过市山古县治所在地桂平市蒙圩镇新 德古城村背后的金牌山(属桂平西部高山之一,海拔842米),山顶上 保留着古碉堡残迹,山下便是赵里坳(原称南济关,又名佛子口),相 传这里曾是宋代的古战场 当地群众说,抗日战争后期,张发奎部队 在此阻击由黔江登陆企图攻占桂平蒙圩的日本侵略军.配合盟机的轰 炸.杀伤几百日军从山顶向周围看,马来山、西山就像在脚下,桂 平城则夹在两山中间,黔、郁两江抱城而过,与浔江汇流东去 .而 左右两边的群山丘岭就像一匹匹青翠的布练,高低起伏,摆列在大地 上,如同染房曝晒染过的青布一样,这可能就是布山命名的由来此外,笔者考察过桂平八、九个古城遗址(唐代桂平先后设臵过 九个县),这些古城的特点一般都是依山临水,或一面靠山,三面低 洼(水田或坑河),可说是进可攻、退可守,讲究形势,这与《中国文 化地理》在第三篇“中国的城”中所述说的古代平原大城市有所不同, 像古都长安、洛阳、开封之类,一般是方形,有很多城门,范围很大 但该书也说:“在丘陵地带筑城,特别是较大的城,形态常受到地势 的限制湖北黄陂县聂口发现商代建筑的盘龙城,“它坐落在盘龙湖 湖滨一个小山丘上,三面环水,北边和另 个山丘相连,城垣随地势 起伏”福建的崇安县是西汉后期建的,“城建在丘陵上,故形状不规 则,北面临江,城墙之外围绕土壕。

城内西北角和西南台,人概是防 御设施的基台”,而桂平蒙圩镇新德的汉布山古城,北面背靠金牌山, 其余三面是低洼农田、坑河和农舍村落 1950 年,广西省文物部门曾 经派员到古城村考察发掘,只确认了尚存的 些夯土城墙.后来, 1974 年〜1976年,分别在古城附近的鸡公山、磨勾岭和新旧朱屋背、新 沙岗等处,先后出上铜鼓四面 鼓面饰“五铢钱”纹与汉五铢钱一致.属 于汉代铜鼓因而,这也可能作为汉布山古城的物证占代志书史料,大多都确认布山是秦桂林郡汉郁林郡的首邑、郡 治,而布山就在今桂平近期出版的有关书籍也采该说如《中国古 今地名大辞典》载:“桂平县,汉布山,阿林二县地” 1974年版的 《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二册中载:“秦桂林郡和汉郁林郡治,布山县 均在桂平1978年12月,广西著名的史地专家奠乃群主编的《广 西地方简史》也载:“布山县治在今桂平县境内甚至1979年和1999 年版的《辞海》也载明:“桂林:①郡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年)置,治所在今广西桂平西南199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编的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古代史》,在第五章第一节“秦的统一和多 民族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秦的疆域”地图上注明:“桂林:郡 治在广西桂平西南”。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贵县在汉为广郁县(今贵 港西部、北部、南部和东部一小部分),并不是布山县,更不是郁林 郡首邑(理由见民国版《桂平县志》的辨析);第二,《寻找布山古城》 一文的说法值得怀疑,论据不足;第三,从上列有关史志、文献资料、 实物证据以及地理形势特点各个方面分析,均可以说明汉布山县地就 在桂平,是郁林郡的首邑郁林郡治和布山县治均在今桂平市蒙圩镇 新德古城村。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