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一****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03KB
约6页
文档ID:207715498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_第1页
1/6

27.《游褒禅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公元1054年4月,34岁的王安石不再任舒州通判在回家的路上,他游览了褒禅山,并在三个月后写下了这篇有名的《游褒禅山记》这是一次未能使他尽兴的游山经历王安石通过描写自己在游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教学目标】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欣赏文言文 还要充分利用文言文课开展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经典古文怎么教?《游褒禅山记》一文在义理层面最直露的是“尽吾志可以无悔矣”一句但此句细想起来较为空泛,根本不能支撑起本文千古名篇的地位所以仅仅讲述这个“观点”,无法揭示此文的妙处其实,经典古文教学倘若只是跟学生讲解文章的思想观点,常常了无意味 因为,很多经典名篇所说之理曾经或许是精警之言,但随着此文的广泛传播,其道理早已深入人心而不再新鲜也就是说,这些名篇的特质很多时候不在于说出一个多么深刻的道理,而在于如何说出这个理。

就经典作品而言,把“理”抽出来讲,常常变得干硬枯瘦而打动不了人 因此,赏读一篇经典古文,不能仅仅关注思想主旨,更要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经典古文是鲜活饱满的,让人思之再三,回味无穷对于那些千古传诵的名篇,老师空说好没有意义,必须讲出其中的“好处”“佳处”“妙处”,才能让学生读懂经典,也才能真正让学生信服这是一篇经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阅读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游褒禅山记》 活动一:阅读课文 分析内容 《游褒禅山记》全文仅五段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名称的由来此山原名“华山”,因唐代和尚慧褒埋葬此处,后渐被人称作“褒禅山”随即笔起波澜,提到山中有一座倒在地上的石碑,碑上有文字记录,其中有“花山”二字所以,此山真名非“华山”,乃“花山”,因读音相近,以讹传讹变成了“华山” 第二段叙述作者一行五人游褒禅山后洞的经历,描绘游玩过程的文字极为简略,主要讲后洞景观虽奇特,但王安石等人因担心火把燃尽而早早出洞,故未能尽兴除首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的景物描写外,其余是记叙或议论的文字,特别是深入评析了众人出洞的原因及自己的懊悔。

第三段是重点,全为议论,大意是:世间奇景常在险远,志、力、物是做成一件事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有了志向以后,要竭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志向,不能随便放弃,即使最终没有实现,自己也不会后悔,即众人皆知的名句“尽吾志可以无悔矣” 第四段很有意思,又回扣第一段,由世人不察石碑文字,误把“花山”叫做“华山”,想到后世谬传的事例还有很多,得出求学之人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第五段是固定格式,交代一同游玩的四人之姓名籍贯,并无深意,可以不论 本文的结构并不复杂,生僻字词也不多,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够读懂那么,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呢?如果从一般游记的角度看,此文真是寡淡之极,一气读完,全文连篇议论,哪里是游记,简直是议论文,一点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趣都没有在一般读者的印象中,详述游山玩水的经历,生动描写山川景色,抒发一己之情思,才算是好的游记因此,当我们以游记体式评论此文,就会感到方柚圆凿,殊觉无味,甚至会贬低之,以为是文体不明的劣文幸好不乏千古知音,清代文论家吕留良评此文说:“以游喻学,记之兼说体者囚点明此文乃“说体”,即议论文的特质,可谓慧眼独识当我们转换视角,以议论文来看此游记,便发现此文别有怀抱,意蕴无穷。

此文特色恰在于,这虽然是一篇游记,但作者对景色着墨不多,而对“道理”则言之又言;对外在景物描绘极简略,对个己心境心情心思却极尽刻画之能.事作者之意不在“游”而在“思”,虽未得“游之乐”,却得“思之乐”!文章处处显露出作者好思深思的品格,正因为深思,作者从石碑中“花山”二字想到此山的真名,从人们不经意处发现事情的真相; 正因为深思,作者虽未能尽兴游玩后洞,却联想到古今做人做事之法,从一段小小的游历中发挥出一番深远的道理;正因为深思,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力求每一段交39代清楚,前后呼应,层次明晰,逻辑严密,一步步推导出自己的观点正是这种深思品格使得这篇游记别具一格,不以描摹风景取胜,而以说理深透见长,给人无尽的启悟 因而,本文出彩处不在表面上言说的“尽吾志可以无悔矣”的道理,也不是景物的生动描摹,而是弥散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之品格,正是这种思考的穿透力使得文章深处蕴涵着逸兴遗飞的神采因为好思深思,作者可以把天地万物都作为思考的对象,总能以小见大,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发现大道理茅坤说此文“逸兴满眼,而余音不绝”,正是此义作者无处不思,无所不思,且思而有得,所以文章显得神采飞扬,有一种参透天地、遨游宇宙的轻快!有人赞叹此文“千盘百转,尽伸缩之能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活动二:小组讨论 艺术特色 提及《游褒禅山记》的艺术特色,众多评论家皆言及详略得当、前后呼应 其实,这不单是写作技巧的运用,也是作者性格使然文章第一段交代“褒禅山”名称的由来,第二段对自己赫历过程进行深入评析,第三段把自己领悟的道理一层层说开,第四段又回扣第一段王安石就像一个冷静的外科手术大夫,在行文中把一切都解剖得清清楚楚,丝毫不爽据说,王安石被当时人称为“拗相公”为什么会“拗”?因为他对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人云亦云,亦不随俗所见,所以显得“拗”!他冷静、理智、深思,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对世间的一切问题都要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自然难随众议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文字是锤炼的,语言是明晰的,思维是严谨的,叙述是流畅的,思考是深入的 经典作品最能显现作者的性格,同样写游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赤壁赋》是记录美景抒发心情,显出人与自然的交融统一;而王安石则不停留在感受上,不满足于抒情,力图突破表面的现象,追问深层的原因,表现为一种上下古今、纵观天地的飞扬感文如其人,其性格成就了其文风,其文风也彰显了其性格 至此,我们可以对《游褒禅山记》的精妙之处做一总结:古往今来,游记多矣,大抵记录自然山水,抒发一己之感慨,即借山水写心境;此文则打破常规,借山水说道理,说得如此妥帖,如此透辟,彰显出作者好思深思的品格。

正如浦起龙所说:“此游所至殊浅,偏留取无穷深至之思一言以蔽之,这篇文章的独特在于以议论文的形式来写游记,首尾一气,层层推进,每一段都是精心构制出来的,每一处都见作者的运思,让人读来能感受到阔大无边的思索力,可刺破眼前之表象,穿透模糊之现象,纵横掉阖,上下求索,直入根底,追问究竟,尽显王氏“明透峻快”的文风,毋怪乎被誉为“王集第一”! 活动三:课外拓展 积累写作 虽然《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但是它与那些着重描写山川风物的游记并不相同《游褒禅山记》的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褒禅山山名的由来,第二自然段记叙了作者游览褒禅山后洞的经过,第三自然段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第四自然段写由仆碑引发的联想,第五自然段记同游者的姓名和写作的时间 初读文章,学生好像无法从中学到写作的技巧此时,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再读文本,感受王安石的“别有用心”文章的重点不是记游,而是因事说理作者重在写自己在游览中获得的心得体会,所以在选取材料时会有一定的取舍比如,文章的首段对于所提到的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的景色都是一笔带过的作者略写它们,只是为第二自然段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作者在记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时也 是有详有略的。

他略写了前洞的景色,详写了后洞的景色议论部分也有所侧重的作者重点写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心得和体会,略写了由仆碑生出的感慨文章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值得学生品鉴 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掌握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技巧:写作时应明确重点,学会取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他们找出其中写得好的句子,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学生积累了相关的素材,还要积极地思考,标注出这些素材的适用范围只有这样,他们在写文章时才能灵活地使用这些素材,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比如,《游褒禅山记》的第三自然段主要记录了作者因未能深入华山后洞的感想和体会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批注:这说明大道理往往隐藏在极其细微的事物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和发现)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批注: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不畏惧艰辛的那些人才能看到最美丽的风景我们在治学、处世、创业的道路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批注:要想摘取胜利的果实,我们就得考虑志、力、物这三个条件)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自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批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即使结果不如他预期的那样好,他也不会后悔) 5.王安石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但是在游览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接着,大家就都想退缩了出了山洞之后,他们才发现他们当时是有能力走完这趟旅程的王安石因盲从而感到十分的后悔批注:有主见是一种很好的品质,盲从的人不可能有出息) 6.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由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事情,联想到人们在抄录古籍时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批注: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当做到深思慎取) 【作业设计】 结合文本内容,开展写作训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他们学以致用 【教学总结】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掌握是很有难度的,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针对存在的问题,形成反馈意见并改进。

在这次写学习中,学生准确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较好完成课后任务,较为准确地理解并运用所积累的名言和素材,做到了学以致用,所以论证分析观点时显得较为自如,说服力强 而丰富的文言文的学习使得学生阅读能力更充实,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当然,本次课程也暴露了学生的一些问题这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可以作为下一次文言文阅读课的重点,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