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辩证关系以及现实意义摘要:无论是“人定胜天”还是“天定胜人”,都既有其片面性又有积极意义这两个命题 既相对又互补、相辅相成、舍此失彼、密不可分,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各显其优势在此我 试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着手,对人定胜天与天定胜 人两者的辩证关系做一个阐述,并简要谈谈现实意义关键词:人定胜天 天定胜人 辩证统一人类从洪荒之世发展到繁华之今日,对自然的情感,由最初的畏惧到认知后的妄自尊大, 再到今天再认知后的敬畏与反思,这其间从来不乏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人定胜天还是天 定胜人?国内外轰轰烈烈的“人定胜天”狂热潮已然退去,而近些年的人祸天灾则让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高唱“天定胜人”的调子孰正孰误,又或者是皆错皆对?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角度探讨二者关系及其现实意义所在一、人定胜天的积极意义和片面性南宋学者刘过在《龙川集•襄阳歌》中写道:“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明”金元时 的官员和史学家刘祁在《归潜志》中说:“人定亦能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大抵有势力者, 能不为造物所欺,然所以有势力者,亦造物所使也①此类胜天论,从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 代开始,曾激励着多少先人带着百般自信去认知自己生活的世界,去改造完善自己生活,一 直沿用至今。
在近几年特别是03年 SARS、08 年汶川地震等等大灾大难前,我们经常接收 到来自高层的鼓动口号“众志成城,人定胜天”这种口号式的宣传语无疑可以给处于低谷 的人们以面对自然挑战自然战胜自然的勇气和力量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看,这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人定胜天” 中的“人”和“天”,可以分别做这样的解读,即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继而,人定胜 天,就是说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因素产生的阻碍,能动地认识 或改造世界的确,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创造了令人自身都赞叹不已的世界文明从洪荒 之世到现代科技革命,从蔡伦的造纸术到飞船遨游太空,无不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无不凝 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正如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所谓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它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 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在意识中,人们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 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关联的活动的计 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是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 进行加工制作,选择构建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 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的重要性在于以目的、计划、 方法为指导,通过实践把在意识中的存在变为客观现实,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创造出 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①罗见金•对“天定胜人”的现代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03.第34卷,第2期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人定胜天”通过着墨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可以给人们以无所畏惧之强大能量去 挑战种种逆境,去与天斗特别是工业革命时期,在人类开始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成果时, 人类似乎横生出莫大的优越感,“人定胜天”的论调喧嚣一时然而,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 接踵而至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能源的紧缺都是“人定胜天”的产物我们吞下 自己栽种的恶果,究其原因,便在于那时的人们(包括现在的人们)过度地强调人的主观能 动性,夸大了意识的作用这便是“人定胜天”片面性所在只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才 能避免“人定胜天”论再重导一出历史悲剧,这将在下文论及。
二、天定胜人的积极意义和片面性与“人定胜天”相对立的是“天定胜人”的思想《诗经•小雅•正月》有“民今方殆 视天梦梦既克有定,靡人弗胜”的诗句高亨《诗经今注》解释说:“‘既克有定,靡人 弗胜'指上帝能有所决定,没有人他战不胜,即天定胜人之意②人类其实很明白自己在自然界中是多么的渺小日月运行,四季更替是不为人的意志所 改变转移的在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在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时,筑坛祭天以求天 佑丰年即使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种种自然灾害——地震、火山、海啸、飓风、雪灾、 洪涝等的多发,一次次把高傲的人类抛向了绝望的边缘而这些或多或少地被贴上了自食其 果、自然给人们的惩罚这样的标签于是我们走向“天定胜人”的一极似乎显得理由充分了人不能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自然运行自有其规律,人们应当而且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我国战国时 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就是指规律;“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就是说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是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天定胜人”指 出了客观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到规律的制约这种思想 是人们在对自然造成诸多不可逆的毁坏后做的自我反思,表现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然而,一味地强调天“定”胜人,往往会导致人在客观规律面前的消极无作为既然弱 小如人抵挡不住自然的洪水猛兽,那就忍受吧,很多宗教的轮回忍受教义即是此意这种想 法亦是要不得的四、三、两者之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无论是“人定胜天”还是“天定胜人”,都既有其片面性又有积极意义这两个命题既 相对又互补、相辅相成、舍此失彼、密不可分,在不同的条件下各显其优势在古文献中两 者有时相提并论,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辩证思想我们不能彻底否定两者的任何一个也无法肯 定任何一者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 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 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古有大禹治水可为一例禹的父 亲鲧在百般堵水,无法解决洪水灾祸,大禹则巧妙地疏而不堵,因治理水灾有方而为后代传 颂再看今日,我们拦河筑坝,发电灌溉,将那曾泛滥成灾的滔滔江水造福人类。
但同时, 我们必须尊重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 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②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77-278. 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 握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列宁 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 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 界的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 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 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自觉能动性 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 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 是不科学的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我们由此导出“人胜天”和“天 胜人”的辩证统一基于客观规律与意识能动的关系,我们就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秉着“人定胜天”的近 乎固执的信仰去坚持认识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把人的意识的精神力量通过实践转变为现实 的物质力量——即所谓的意识“物化”;另一方面要怀着“天定胜人”的敬畏,尊重自然, 认识到自然无与伦比、无可替代性,符合客观规律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一言以蔽之,一味臣服消极忍受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求利益不计后果的时代也该过去了 无所谓谁胜谁,天人合一参考文献[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 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罗见金.对“天定胜人”的现代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03.第 34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