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生婚恋观文献综述

沈***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34KB
约37页
文档ID:92759692
大学生婚恋观文献综述_第1页
1/37

.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0引言婚恋观是人们在婚姻和两性关系上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在本文中它包括性爱抉择观、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婚姻态度、恋爱动机、婚姻忠诚观和婚姻价值观婚恋观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并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安康,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婚姻幸福安康的婚恋观会促进幸福美好婚姻生活的形成,而不安康的婚恋观却是导致婚姻不幸的重要原因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了解他们的婚恋观现状,关注他们的身心安康并对大学生的成长采取适当教育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父亲在位〞研究正在成为父子关系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把父亲在位定义为孩子的心理父亲在位,即父亲对孩子的心理亲近和可触及心理父亲在位也表示父亲总是在他人之前,总是触手可及,总是在场以及总是存在父亲在位由四个维度组成:孩子心的父亲感知、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孩子父亲在位的其他影响、与父亲相关的文化和信念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展父亲在位研究让我们意识到’’父亲’’包含了比人们所看到的更丰富的容,必须从系统的观念去理解孩子的心理父亲在位,父亲在位不只是父亲缺位的反面,也不仅指和孩子共同居住的父亲。

正确的理解是从孩子的视角和主观体验去考察孩子的父亲在位和孩子的心理开展、孩子心的父亲感知、孩子与父亲的关系都是孩子父亲在位和心理开展中最重要的局部;其他人在父子关系上的影响以及有关父亲的信念等都有助于教养者对父亲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更深刻和全面地理解目前国有关父亲在位的相关研究主要有:父亲在位与心理弹性的研究,父亲在位与性别角色的研究本研究以家庭关系中的父子关系为视角,探讨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父子关系与大学生婚恋观有密切的关系,父子关系处理的恰当与否对孩子的婚恋观会引起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父亲在位理论对当前家庭教育和父子关系研究都有一定启示,通过研究父子关系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关系,引起群众认识到父子关系会影响下一代的婚恋观,进而会影响其婚姻幸福指数,从而使父母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养的方式,采取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帮助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婚恋观,最终促进下一代婚姻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这对于改善家庭教育以及父亲教养,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1 文献综述1.1大学生婚恋观婚恋观的界定对婚恋的直接理解就是指婚姻与爱情工具书对"观〞的解释如下:一是"看〞的意思,二是指"景象或样子〞,三是"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从它的释义可以看出"观〞既包括了人的认识活动,也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1]。

假设仅从词意上,把两者合二为一,那么可以把"婚恋观〞简单理解为:对婚姻与恋爱的认识、看法关于婚恋观的概念,学术界迄今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在学术界只有一些相关概念的探讨学术界目前有主要以下几种观点:婚恋观是人生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重要表达,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婚姻关系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根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人们对性行为的态度等方面的容作为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2]亚丽认为"婚恋观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底问题的看法,是人生观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具体表达〞 [3]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根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在标准和主观看法[4]它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局部, 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生活并支配着个人在爱情、婚姻等方面取向的心尺度, 它主要表达在人们对待传统婚恋的态度和择偶标准上[5]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和婚姻根本问题的看法,包括对恋爱目的、择偶条件、婚姻幸福的标准、性行为等的看法[6]徐明认为"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表达〞 [7]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婚姻以及性的根本取向与看法。

它答复了为什么恋爱、选择什么样的恋爱对象以及怎样追求爱情的问题[8]大学生婚恋观是大学生对恋爱、婚姻以及两性问题的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9]以上观点的表述根本反映了婚恋观的容,虽然运用词汇不统一,但涵根本一致.即:(1)婚恋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局部;(2)婚恋观是一种根本的态度和主观的看法;(3) 包括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性观念四个根本局部;婚恋观是对待婚姻与恋爱的在标准综上所述,本文将大学生婚恋观定义为:人们对恋爱、婚姻以及两性观念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具有主观多样性、客观时代性、可变性、相对稳定性等根本特征除了个体自身影响之外,大学生婚恋观不仅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其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作为一个人成长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人生观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也是伴随一生当然,婚恋观作为人生观的一局部,家庭在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过程中也有着不可无视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家庭的角度入手,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婚恋观之间的关系国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成果国外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研究国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成果国外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国外对婚姻、恋爱、性心理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从19世纪40年代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建立为起点,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一方面,恩格斯通过对摩尔根研究成果的再分析,提出了婚姻存在着与人类开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大体相适应的三种主要形式,即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分别对应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他认为,在婚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性爱和婚姻是很少统一在一起的,甚至在大多时候别离或出现对立"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的性爱和一夫一妻制没有真正的实现统一原因[10-12]另一方面,有学者提出了不少关于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的观点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恋爱观方面,国外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呈现支持态度Knox&Zusman研究说明恋爱在高校中是很普遍的,83%的从未结过婚的大学生报告说自己正在和一个约会对象恋爱占据三分之二的大学生认为爱情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走进婚姻殿堂的起点,是获得幸福家庭的根底,假设没有爱情,即使结了婚也要面临离婚[13]在婚姻观方面,国外大学生对于婚姻态度很积极Paige DMartin的研究说明绝大多数年青人表示出了对不良婚姻的否认态度和把婚姻作为一生责任的观点 [14]Salts、Connie J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女生比男生对于婚姻具有更为积极的态度[15]在婚前性行为方面,国外大学生性观念较为开放,对婚前性交无论从态度还是从行为上都更加开放[16]。

Huang Karend对旅美大学生进展了一项关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调查, 有多半的女生、少半的男生有过婚前性行为,多半以上的受访对象赞同出于爱情或定情的婚前性行为,且在容忍程度上无性别差[17]Mayyekiso、To-koziteV对南非大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18]在Westera and Bennett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高校中88%的男生和84%的女生表示出了对婚前性行为的支持[19]Murphy& Boggess的研究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也许是因为HIV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美国的年轻人较之以前少有婚前性行为[20]但大学生中间赞成婚前性行为的人仍然很多,而且男生的性观念较女生更为开放在性伴侣的选择上,RachelSaul La-cey、Alan Reifman [21]等人研究发现持有不同性态度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性态度开放的人,在选择性伴侣时更注重对方的外貌品质,而性态度较为传统的人,在选择性伴侣时更注重对方的个性品质国关于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的研究国关于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情况才有所好转,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与婚恋相关的研究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对婚恋观构造的研究。

由于国对婚恋观的概念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根据自己的研究的和侧重点,研究者对婚恋观的构造进展了较为多样和深入的研究,把婚恋观划分为三维构造、四维构造、五维构造、六维构造、七维构造和八维构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建青[22]等(1999)将婚恋观划分为恋爱目的、择偶标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性道德观四个方面,红[23] (2006)将婚恋观划分为恋爱机、婚姻倾向、婚姻自主观、婚姻角色观、婚姻忠诚观、婚姻价值观、性爱抉择观七个方面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学者们对婚恋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 2005 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这个规定撤销"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 [24]的条例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点开场转向大学生的婚恋问题关于恋爱观,研究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大学期间谈恋爱表示赞成,并认为恋爱是婚姻的起点和根底[25]并且对多角恋持包容态度[26],表现出了一种现代与开放的观念以前大学生对待恋爱问题是比较严肃的,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也能够慎重,对爱情婚姻的态度也非常认真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更加注重享受过程,而不太在乎结果有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和婚姻是毫无关系的两件事,恋爱的对象并非一定就是结婚的对象。

关于择偶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择偶方式已经是过去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在选择配偶的问题上,占据 3/4 的青年人更愿意顺从自己的意愿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服从父母的安排[27]这说明,现代的年轻人婚恋自主意识更增强对恋爱动机的研究:恋爱动机多种多样,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与目的是不清晰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学者长波和晓毅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可分为物质满足型、精神满足型、生理满足型和心理满足型等几种类型〞 [28]也有学者将恋爱动机分为:有基于传统观念,出于爱情而恋爱;也有基于现代观念,出于非爱情因素而恋爱的,这些因素包括:生理与心理需要、感情寄托、排遣寂寞、排除孤独、好奇、从众等, [29-30]基于这样的动机,大学生们往往重视恋爱的情感体验,注重恋爱的过程而不考虑恋爱的结果西北民族大学温荣在"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特点分析—基于对西北民族大学的调查"一文中指出,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排在前五位的是:"找学习生活的伴侣、双方接触产生感情、寻求精神寄托、体验爱情的美好和满足心理需要〞 [31]婚姻价值观的研究:什么样的婚姻才有价值,是感情婚姻、是经济婚姻、是政治婚姻还是其他,有学者以相关的问题来进展调查。

在婚姻价值观方面,宁宁在1996年发布的研究成果认为"人们认为有感情的婚姻才是有价值的,但是经济条件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32]在婚姻角色上,"男主外,女主〞的传统婚姻角色得到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同研究说明,即使女生拥有比较高的学历,但仍然赞同传统观念,并且在夫妻收入、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大局部学生依然认为应该是"男高女低〞[33]在婚姻忠诚观上,国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仍然遵循传统观念,即夫妻双方应该相互忠诚另外,钱兰英发现,女生相比男生更为传统,比男生更希望对方忠诚[34]在性爱抉择观方面,大局部大学生认为只要双方相爱就可以发生基于爱情的性行为,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仅男女双方有意愿就可以发生性行为,无关乎爱情叶丽红等人在2000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局部学生认为性交是为了开展爱情,但是还有一局部人完全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同时,性爱发生的随意性也有所增加[35]婚恋观的影响因素综合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影响婚恋观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层面:〔1〕世界各种文化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中西方的思想文化冲击〔2〕社会层面,诸如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国家政策、文化气氛和时代环境等;〔3〕家庭层面,比方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背景、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学历等诸多因素。

〔4〕个人层面,包括性别、年龄、身份、教育程度、专业、个性品质、信仰、所处地域等[36]本文着重探讨家庭层面的因素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即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1.2父亲在位父亲在位理论研究进程近年来,父亲在位〔father presence〕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父子关系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Kramer等人在有关父子关系的前期研究根底上,从子女的视角和体验出发,从家庭系统论的角度考察父子关系,提出了父亲在位理论,将父亲在位定义为父亲对子女的心理亲近和可触及性心理父亲在位也表示父亲总在他人之前,总是触手可及,总是在场以及总是存在的[37-38]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早期经历主义有关父子关系的研究主要定位于父亲缺位,很少涉及父亲在位,那时父亲在位仅指和孩子共同居住的父亲,或者是父亲缺位的反义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父子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亲参与,研究成果也日渐丰富国外父子关系研究超过50年,已经在父亲缺位和父亲参与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39-41]本世纪以来,父亲在位研究正在成为父子关系研究中一个崭新的视角克兰珀〔Krampe〕和牛顿〔Newton〕等人在有关父子关系研究的前期工作根底上, 编制了父亲在位问卷FPQ,建构了父亲在位理论,提出了父亲在位理论的动力学模型,模型嵌套子女心的父亲感知、子女和父亲的关系、他人对父亲在位的影响、以及子女成长背景中有关父亲的文化信念四个同心圆层次[42]。

父亲在位是子女心对父亲的感知和体验,是子女在的心理状态,无论其家庭构造如何,所有子女都拥有父亲在位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子女的心理开展和良好的开展结果反之,如果父亲在位处于消极状态,将不利于子女安康的心理开展[37-38]父亲在位理论各维度研究孩子心的父亲父亲在位理论将孩子的心理父亲在位划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孩子心的父亲、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其他人的重要影响、有关父亲的信念父亲在位是孩子心理上的建构,起源于孩子先天对父亲的心感知和需要[43]心理学家保罗.费尔韦瑟(Paul Fairweather)的研究工作,他提出孩子心的父亲包含三个根本元素:第一个元素是天生的、孩子心对父亲的感知,或者叫做象征性的父亲,它可以通过遗传继承;第二个元素是孩子对父亲体验的化,也包括对其他人关于父亲评价的化;第三个元素是父亲形象,由前面两个元素交互作用而形成这三个元素共同构成孩子心的父亲以及心理父亲在位理论的核心维度[38]在美国历史上,父亲的文化形象一直被描述为纪律规者、家庭保护者、养家糊口的人、值得尊敬的人,最形象化的描述是养家糊口的人和"dad〞,一个与孩子玩耍并喜爱孩子的父亲,一个在情感上孩子容易接近的父亲[44]。

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一个温暖的、慈祥的、感情亲密的父亲是孩子心理父亲在位开展的充分条件主要有五个因素影响孩子与父亲的关系首先是孩子对父亲的情感,其次是孩子对父亲参与的感知,第三是孩子与父亲之间直接的身体互动另外,在克兰珀〔Krampe〕等人对FPQ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发现:父母关系的程度和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程度也是影响父子关系的因素[45]对父亲的情感,心理父亲在位最核心的测量指标是孩子对父亲的情感孩子对父亲的情感的核心要素是亲密,感情亲密或疏远预示着孩子未来的合作及人际根底:信任、被接纳、顺利认可和受欢迎儿子与父亲的亲密感情和父亲对儿子感情的理解之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在父亲对儿子的赏识、交流以及合理的严格要求等方面,这种感情是嵌入式的,儿子的感情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父亲对他感知的反响[46]与此同时,假设尔和密勒〔Roll and Millen〕研究发现,当男性大学生和父亲交流时,父亲对他们做出及时反响事实上,所有的女孩,无论亲密或者疏远,都希望和父亲有更多的交流[47]对父亲参与的感知也反映了孩子如何对待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克兰珀"把孩子对父亲参与的感知理解为两个根本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表达,即把父亲理解为情感上易接近。

第二个维度是工具,即把父亲描述为培养孩子成长的工具其他人对父亲在位的影响其他家庭成员以及与孩子有关的人也会影响孩子心理父亲在位的开展首先,父母亲与各自父亲的关系会影响孩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同样,父亲"位置〞上的人也倾向于以某种方式来影响孩子心理父亲在位的品质有关父亲的信念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与父亲有关的文化和信念也影响孩子父亲在位的品质信念由社会及他人形成并传承,文化和信念因此成为对孩子父亲在位的形成和开展影响更弱的充分条件[37]1.3父亲在位与大学生婚恋观婚恋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婚恋问题上的集中表达,是对婚姻和恋爱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人生婚恋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敢于追求理想爱情,恋爱观念开放,更注重精神生活然而也有局部大学生,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不透彻,缺乏安康婚恋观的指导,又受到一些错误的择偶标准、价值观念和恋爱方式的影响,在恋爱观的建构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扭曲和偏差,对学业和身心安康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也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婚姻质量和社会安定如果因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婚恋观而使大学生活受到重创,那是令人惋惜的寇彧在2002年公布的研究成果显示:不同的家庭养育风格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的交往方式,产生不同的情感和观念[48]。

这其中就包括对婚姻和恋爱等情感因素的看法然而对于一个青年人而言,他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们可以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文明的婚恋观,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根底而家庭是社会的根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开展的重要场所,它对个人成长有持久的影响,因此在家庭与婚恋观方面早已有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如:祖娴等人认为,大学生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知觉与婚恋观有极为显著的差异,不同家庭构造的大学生婚恋观也存在显著差异,双亲家庭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年级和恋爱次数上有差异父母关系的亲密度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情感表达和对婚姻的期待有预测作用,父母关系的矛盾性对其恋爱稳定性有预测作用[49]谈到家庭就有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父亲在位父亲在位是子女在的心理状态,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家庭构造,所有子女都可以拥有父亲在位,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子女安康的心理开展和良好的开展结果,反之,如果父亲在位处于消极状态,将不利于子女安康的心理开展[38]因此父亲在位的不同情况可能成为个体婚恋观形成和开展中最重要的保护性因素或者危险性因素综观国外父亲在位的研究,主要包括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探讨两个方面,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特殊群体,较少涉及普通个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结果可能缺乏普遍意义。

本研究从家庭关系出发,以父子关系为视角,探讨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这对于改善家庭教育以及父亲教养,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1〕目前国外大学生婚恋观的概念缺乏深入的探讨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对于婚恋观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这样,就让许多人好似知道婚恋观是指什么,但又不能确定的指出它到底是什么〔2〕查阅文献,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大多是从社会学或教育学角度出发进展的状态性研究,而缺乏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过程性研究因此使中国家庭不能更广泛地了解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3〕21世纪父亲在位研究才成为国外父子关系研究中的一局部,国的相关研究极少,因此查阅文献时能够找到的相关理论很少〔4〕在问卷发放与回收阶段,要注意到不能只局限于市,从而防止对最终结果有一定的影响2 研究意义及研究假设2.1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父亲在位研究是父子关系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父亲在位是指子女对父亲的感知和体验家庭教育中的父亲在位会对大学生婚恋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从理论上看,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丰富和深化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理论和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现实意义通过本研究明晰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以便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父亲能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2研究假设根据以往文献综述和本论文目的意义,提出以下研究假设: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婚恋观存在差异,独生子和非独生子的婚恋观也存在差异2. 父母关系,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与孩子正确婚恋观的树立有一定的正向相关3.父亲在位的情况对未来子女正确的婚恋观确实立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 研究过程与方法3.1 研究对象本研究根据方便取样原那么选取和地区的大学学生为被试,共发放4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8份,有效回收率为83.26%,被试分布情况见表3-1表3-1被试根本信息特征人数百分比〔%〕性别男16947.2女18952.8专业文科154 43.0理科艺术1257934.922.1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9793729627.126.020.126.8是否独生子女是否10625129.670.1家庭所在地家庭类型农村城市22411468.231.8单亲双亲大家庭27265667.574.018.43.2 研究工具父亲在位问卷父亲在位问卷中文简式版(31题),由Krampe和Newton编制,蒲少华修订,包含3个高阶维度:与父亲的关系〔1-19题〕、家庭代际关系〔20-27题〕、有关父亲的信念〔28-31题〕;8个分量表:对父亲的感情〔1、2、3、4题〕、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5、6、7题〕、父亲参与的感知〔8、9、10、11题〕、与父亲的身体互动〔12、13、14、15题〕、父母关系〔16、17、18、19题〕、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20、21、22、23题〕、父亲与祖父的关系〔24、25、26、27题〕、父亲影响的概念(28、29、30、31题)。

采用5点记分:1="从不〞、2="很少〞、3="有时候〞、4="经常〞、5="总是〞其中20、22、23题为反向记分条目得分越高,表示子女具有的父亲在位品质越高本研究中,3个高阶维度部一致性系数为:0.437-0.515,8个分量表的部一致性系数为0.724-0.736.〔蒲少华. 父亲在位问卷简式版的制定及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分析〕;3.2.2 大学生婚恋观问卷由红编制,采用克特式五点记分制,单项选择迫选形式,其中"完全不符合〞记 1 分,"比较不符合〞记 2 分,"不确定〞记 3 分,"比较符合〞记 4 分,"非常符合〞记 5 分大学生婚恋观问卷的七个因子的部一致性系数在0.5840~0.8570之间,分半信度在0.3298~.8315之间,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共34个题,7个维度,性爱抉择观题号为7、10、20、21、23、24、33、34;婚姻角色观题号为4、12、18、25、31;婚姻自主观题号为3、9、17、30;婚姻态度题号为1、8、15、22、28;恋爱动机题号为13、14、26、27;婚姻忠诚度题号为5、6、11、19、32;婚姻价值观2、16、29其中第1、2、13、14、17、22、26、27、29题反向计分。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各维度的部一致性系数为3.3测试过程由主试在被试的学校中,通过纸笔方式进展团体测试,所有被试匿名,按照指导语独立完成问卷具体施测过程为:首先向被试说明问卷的容、研究目的、填写方式,等被试问卷完成后,再当场收回问卷回收后将有效问卷编码输入电脑进展登记3.4 数据处理运用SPSS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展描述性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4 研究结果与分析4.1大学生婚恋观研究分析大学生婚恋观诸因子水平比较婚恋观各因子平均值的比较结果如〔表4-1〕,各因子平均值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婚姻价值观<恋爱动机<婚姻自主观<婚姻角色观<婚姻忠诚观<婚姻态度<性爱抉择观表4-1大学生婚恋观诸因子水平比较MSD性爱抉择观30.206.03婚姻角色观15.363.56婚姻自主观12.062.13婚姻态度18.303.83恋爱动机10.852.92婚姻忠诚观17.353.33婚姻价值观8.452.424.1.2 大学生婚恋观的性别差异以大学生性别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各因子做独立样本的t检验〔表4-2〕我们可以看出婚姻价值观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大学生高于女大学生(p=0.030<0.05)。

婚恋观的其它因子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婚恋观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表4-2大学生婚恋观的性别差异男〔n=169〕女(n=189)MSDMSDT性爱抉择观28.125.7332.065.68-6.53婚姻角色观15.893.5714.893.502.66婚姻自主观11.812.2912.281.96-2.04婚姻态度18.374.2418.253.430.29恋爱动机10.152.8311.472.86-4.36婚姻忠诚观17.083.2117.593.42-1.47婚恋观总分109.9910.76114.8911.14-4.22婚姻价值观8.573.218.341.360.86*注:*表示p<.05,**表示p<.01,***表示p<.001〔下同〕大学生婚恋观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以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各因子做独立样本t检验从表4-3可以看出,婚姻观各因子及婚恋观总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p>0.05〕表4-3大学生婚恋观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独生子女(n=106)非独生子女(n=251)MSDMSDT性爱抉择观29.316.3230.605.88-1.85婚姻角色观15.483.6715.313.530.40婚姻自主观11.882.0012.142.18-1.08婚姻态度18.374.2918.293.630.17恋爱动机10.592.8610.962.95-1.07婚姻忠诚观17.433.2917.313.360.31婚姻价值观8.421.738.452.65-0.14婚姻观总分111.4811.94113.0710.90-1.22大学生婚恋观在生源地上的差异以大学生生源地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各因子做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4-4可以看出,婚姻观各因子及婚恋观总分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p>0.05〕.表4-4大学生婚恋观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农村〔n=244〕城市〔n=114〕MSDMSDT性爱抉择观30.985.8128.546.183.63婚姻角色观15.553.4414.973.791.42婚姻自主观12.092.2011.991.980.49婚姻态度18.733.7817.403.793.08恋爱动机10.682.8711.213.00-1.60婚姻忠诚观17.533.3316.963.311.53婚姻价值观8.482.658.391.830.31婚姻观总分114.0311.09109.4610.893.65大学生婚恋观在家庭类型上的差异以大学生三种家庭类型为自变量,大学生婚恋观诸因子为因变量,进展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4-5可看出, 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上差异显著,大学生婚恋观总分及婚恋观其它因子在家庭类型上差异不显著表4-5大学生婚恋观在家庭类型上的差异比较家庭类型NMSDFP性爱抉择观单亲2730.197.20.36.697双亲26530.345.90大家庭6629.646.10婚姻角色观单亲2715.262.612.58.077双亲26515.153.61大家庭6616.263.59婚姻自主观单亲2712.112.11.72.490双亲26511.982.16大家庭6612.332.00恋爱动机单亲2711.743.033.20.042双亲26510.962.87大家庭6610.163.00婚姻忠诚单亲2717.303.24.71.495双亲26517.253.40大家庭6617.793.06婚姻价值观单亲278.441.53.08.922双亲2658.432.66大家庭668.561.57婚姻态度单亲2718.003.30.72.486双亲26518.213.73大家庭6618.804.36婚恋观总分单亲27113.0410.79.35.702双亲265112.2911.24大家庭66113.5511.39表4-6大学生婚恋观在家庭类型上的多重比较因变量(I) 家庭类型(J) 家庭类型均值差 (I-J)标准误显著性95% 置信区间下限上限性爱抉择观双亲单亲.161.22.897-2.242.56大家庭.71.83.396-.932.34单亲双亲-.161.22.897-2.562.24大家庭.551.38.691-2.173.26大家庭双亲-.71.83.396-2.34.93单亲-.551.38.691-3.262.17婚姻角色观双亲单亲-.11.72.880-1.521.30大家庭-1.11.49.024-2.07-.15单亲双亲.11.72.880-1.301.52大家庭-.10.81.219-2.59.60大家庭双亲1.11.49.024.152.07单亲.10.81.219-.602.59婚姻自主观双亲单亲-.13.43.770-.97.72大家庭-.35.29.236-.93.23单亲双亲.13.43.770-.72.97大家庭-.22.49.648-1.18.74大家庭双亲.35.29.236-.23.93单亲.22.49.648-.731.18恋爱动机双亲单亲-.81.59.167-1.97.34大家庭.76.40.057-.021.55单亲双亲.81.59.167-.341.97大家庭1.57.67.018.272.88大家庭双亲-.76.40.057-1.54.02单亲-1.57.66.018-2.87-.27婚姻忠诚双亲单亲-.05.67.897-1.371.27大家庭-.54.46.396-1.44.36单亲双亲.05.67.940-1.271.37大家庭-.49.76.237-1.991.00大家庭双亲.54.46.940-.361.44单亲.49.76.519-1.011.99婚姻价值观双亲单亲-.02.49.237-.98.95大家庭-.13.33.519-.79.52单亲双亲.02.49.971-.95.98大家庭-.12.55.688-1.21.97大家庭双亲.13.33.971-.52.79单亲.12.55.834-.971.21婚姻态度双亲单亲.21.77.688-1.311.73大家庭-.59.53.834-1.63.44单亲双亲-.21.77.785-1.731.31大家庭-.80.88.262-2.52.92大家庭双亲.59.53.785-.441.62单亲.80.88.359-.922.52婚恋观总分双亲单亲-.752.27.262-5.213.72大家庭-1.251.55.359-4.291.79单亲双亲.752.27.742-3.725.21大家庭-.512.57.417-5.564.54大家庭双亲1.251.55.742-1.794.29单亲.512.57.843-4.545.56*.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

由表〔4-6〕的事后多重比较得知,家庭类型与大学生婚恋观各因子之间的差异中单亲与大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方面差异显著,大家庭与双亲类型的大学生在婚恋观上差异显著大学生婚恋观在专业上的差异本研究以大学生三种专业类型为自变量,大学生婚恋观为因变量,进展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4-7〕可看出,大学生婚恋观各因子中只有婚姻角色观、恋爱动机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显著,大学生婚恋观总分在专业类型上差异不显著表4-7大学生婚恋观在专业上的方差比较专业NMSDFP性爱抉择观文科15430.576.501.64.196理科12530.425.86艺术7929.135.24婚姻角色观文科15415.203.214.30.014理科12514.933.68艺术7916.373.88婚姻自主观文科15412.302.102.24.107理科12511.752.09艺术7912.092.22恋爱动机文科15411.182.963.57.029理科12510.902.88艺术7910.112.81婚姻忠诚文科15417.363.25.167.847理科12517.233.53艺术7917.513.18婚姻价值观文科1548.231.581.18.310理科1258.633.42艺术798.611.76婚姻态度文科15418.073.50.57.566理科12518.564.44艺术7918.353.39婚恋观总分文科154112.9111.73.131.877理科125112.4311.55艺术79112.16 9.65多重比较LSD因变量(I) 专业(J)专业均值差 (I-J)标准误显著性95% 置信区间下限上限性爱抉择观文科理科.14743.72479.839-1.27801.5728艺体1.44485.83316.084-.19373.0834理科文科-.14743.72479.839-1.57281.2780艺体1.29742.86531.135-.40442.9992艺体文科-1.44485.83316.084-3.0834.1937理科-1.29742.86531.135-2.9992.4044婚姻角色观文科理科.27330.42516.521-.56281.1094艺体-1.16579*.48873.018-2.1270-.2046理科文科-.27330.42516.521-1.1094.5628艺体-1.43909*.50759.005-2.4373-.4408艺体文科1.16579*.48873.018.20462.1270理科1.43909*.50759.005.44082.4373婚姻自主观文科理科.54021*.25555.035.03761.0428艺体.20360.29376.489-.3741.7813理科文科-.54021*.25555.035-1.0428-.0376艺体-.33661.30509.271-.9366.2634艺体文科-.20360.29376.489-.7813.3741理科.33661.30509.271-.2634.9366恋爱动机文科理科.27782.34914.427-.4088.9645艺体1.06789*.40134.008.27861.8572理科文科-.27782.34914.427-.9645.4088艺体.79008.41683.059-.02971.6098艺体文科-1.06789*.40134.008-1.8572-.2786理科-.79008.41683.059-1.6098.0297婚姻忠诚文科理科.13164.40166.743-.6583.9216艺体-.14269.46172.757-1.0507.7654理科文科-.13164.40166.743-.9216.6583艺体-.27433.47954.568-1.2174.6688艺体文科.14269.46172.757-.76541.0507理科.27433.47954.568-.66881.2174婚姻价值观文科理科-.40473.29106.165-.9771.1677艺体-.38032.33458.256-1.0383.2777理科文科.40473.29106.165-.1677.9771艺体.02441.34749.944-.6590.7078艺体文科.38032.33458.256-.27771.0383理科-.02441.34749.944-.7078.6590婚姻态度文科理科-.48857.46134.290-1.3959.4187艺体-.28300.53032.594-1.3260.7600理科文科.48857.46134.290-.41871.3959艺体.20557.55078.709-.87761.2888艺体文科.28300.53032.594-.76001.3260理科-.20557.55078.709-1.2888.8776婚恋观总分文科理科.477091.35351.725-2.18483.1390艺体.744531.55589.633-2.31543.8045理科文科-.477091.35351.725-3.13902.1848艺体.267441.61593.869-2.91053.4454艺体文科-.744531.55589.633-3.80452.3154理科-.267441.61593.869-3.44542.9105*.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

表4-8大学生婚恋观在专业类型上的多重比较(I) 专业(J) 专业均值差 (I-J)标准误显著性LSD文科理科.477091.35351.725艺体.744531.55589.633理科文科-.477091.35351.725艺体.267441.61593.869艺体文科-.744531.55589.633理科-.267441.61593.869Tamhane文科理科.477091.40052.981艺体.744531.43969.939理科文科-.477091.40052.981艺体.267441.49911.997艺体文科-.744531.43969.939理科-.267441.49911.997由表4-8事后多重比较得知,专业类型与大学生婚恋观的差异仍然不显著图一大学生婚恋观在不同专业上的均值图由图一可知自变量专业与婚恋观的整体情况:大学生婚恋观的分由文科---理科---艺术依次递减,说明整体大学生中艺术生较文科生的思想开放,不太传统4.2大学生父亲在位研究分析大学生父亲在位诸因子水平比较根据比较均值结果〔表4-9〕,各因子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母亲对父子的支持<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亲参与的感知<父亲影响的概念<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母关系<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对父亲的感情。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父亲在位水平不均衡,母亲对父子的支持、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亲参与的感知得分较其它三个低,说明大学生在这三个因子上具有的父亲在位品质低,这三个因子属于父亲在位高阶维度的:与父亲关系,从而得知该维度上得分低者与父亲的关系处理的不是太好表4-9大学生父亲在位诸因子水平比较MSD对父亲的感情16.94973.17249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父亲参与的感知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母关系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10.910612.365911.868715.533516.092213.966513.32402.796133.873734.098523.607143.710823.699343.69359父亲在位各高阶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以在校大学生年级为自变量,大学父亲在位三个高阶维度为因变量,进展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4-10和表4-11可看出父亲在位各高阶维度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检验Levene 统计量 df1 df2显著性父亲关系.6403354.590家庭代际关系2.1813354 .090有关父亲的信念1.6343354 .181表4-11父亲在位各高阶维度在年级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父亲关系组间393.3083131.103.833.476组55716.282354157.391总数56109.589357家庭代际关系组间100.804333.6011.136.335组10472.96435429.585总数10573.768357有关父亲的信念组间57.904319.3011.420.237组4812.51035413.595总数4870.413357父亲在位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上的差异分别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为自变量,以父亲在位为因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4-12。

结果显示父亲在位在大学生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上没有显著差异表4-12父亲在位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上的差异 N 均值标准差 t性别男 169 111.4793 16.35182 女 189 110.5926 17.26200 0.497 父亲在位独生子女是 106 110.6132 16.41693否 251 111.1713 17.05094 -0.290生源地城市 244 111.3525 16.76658农村 114 。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