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思想品德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刍议]

豆***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61KB
约8页
文档ID:136289504
[思想品德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刍议]_第1页
1/8

[思想品德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刍议]   摘要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实践性操作练习作为一个主要过程被大家重视,但其长久的、连续进行的要求又轻易被老师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或因于认识上的不足,或因于不知怎样做这对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是有害的所以,其长期化的操作应引发足够的重视,并使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策略  1 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的界定和必须性  什么是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思想品德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本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不但停留在对知识的认识上,内化于学习主体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要形诸于外,也就是学生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在操行形成方面在学生身上展现的终极目标老师对学生的实践性操作练习要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自觉地行动,且这个行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习惯性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实践性操作练习的长期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紧密联络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遵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络,经过学生自主参加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尤其是对初中学生而言,理论的掌握和领会倒在其次,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最关键的要求所以,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家庭作业,全部有很多实践性的练习要求学生完成,这些实践性操作或练习是思想品德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实现过程所以,这些操演不能仅停留在为操演而操演,也不能停留在学生的认识形成上,而应更深入,要实现学生的连续行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所谓长期化,包含老师教学中相关教学行动的长期化,也包含学生操作的长期化或习惯化  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方面,最轻易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老师的着眼点在于课堂教学和考试的成绩上,这些完成了,那么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也有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全部要求这些全部是有失偏颇的认识这正是学生能考出优异的成绩,却不能适应社会,不会生活的主要原因,所谓的高分低能是这种情况的极端例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展,需要处理的多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她们正确定识自我,处理好和她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须的帮助。

笔者认为,课堂只是学习要求的开始而已,后续的大量的学习是在课堂之外  长期化的过程是否要有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以外的她人的参加?能否让学生自我形成?从教学实践上看,答案是肯定的学校教育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人的过程,和非学校的“自我发展”相比,学生发展的秩序性更强,系统性更高比如思想品德课,相关于和人沟通方面的,学生在笔试中全部做得不错,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在现实生活中,她们却怯于和人沟通学生往往也会有这么的情况出现,她们不认同“成绩落后的同学往往在走上社会后对老师更加好”的说法,她们也很想去探望老师,但会怯场,怕坐在老师面前无话可说,怕自己的成就没有如老师所期望的,羞于面对老师究其原因,这些学生比成绩落后的学生更少接触社会,弱于对人际关系的了解造成的而这些就需要将对学生要求的“大大方方地待人接物”付诸实施,而不是仅停留在书面上  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大量的行为习惯,这就是行为习惯的自我形成,但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无序的、无须然的只有当她们的生活经验告诉她们要某种重复行动的时候,才会形成某种行为习惯假如生活范围过窄,没有这种要求,她们就不一定会形成在未来可能是必须的行为习惯。

因此学生个体自发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无法和学校教育相比拟的  2 哪些实践性操作练习应给长期化  不是全部的实践性操作练习全部有长期化的必须,有些实践性操作也无将之长期化的可能那么,哪些练习适于长期化呢?  实践性操作能力本身是教学目标  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整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的目标看,学生“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只是第一层的要求,“学会调整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才是最终的目标了解”在课堂内是能够完成的,但“学会”不是在课堂内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两次的训练能够达成的  实践性操作是达成学生人格完善的良好手段  有部分实践性操作是学生成长的必须条件,有必须将之习惯化,如“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负责是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的溺爱而欠缺的,她们面对老师的批评总是认为是老师和她作对,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而这种纠正,不是一两次就能够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的,需要长久的重复的努力  实践性操作是学生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有部分行为习惯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存保障,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依据,这一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践性操作就有将之长期化的必须比如“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尤其是灾难中逃生的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汶川地震中有血的教训,也有令人欣慰的成功经验。

这全部表明只有用语言告诉学生技能是多么的苍白,逃生的实际演练是多么的主要  3 集体行为的长期化和学生个体行为的习惯化  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于班组集体中,从更大的范围讲,生活于整个学校的集体之中,同时每一个人全部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能够分为集体行为的长期化和个体行为的习惯化从学校的角度讲,集体行为的长期化有利于学生个体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学校良好气氛的形成所以,要重视学校集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必须将思想品德课堂中对学生的教学目标上升为对学校学生整体的要求,比如“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集体的活动更能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其中,从而培养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  4 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策略  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的成败往往取决于老师在教学中对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的意识和实践就笔者的教学经验看,老师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化顺利实现的主要条件  不一样长度的期间计划相结合的策略  所谓长期化,其实就是对一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连续、重复操作,一直达成目标为止所以,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就要求有一个连续的、长久的计划时期依目标的不一样可长可短。

如一个学期的计划,一个学年的计划,甚至3年的计划等有些目标,比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不是一个学期就能够养成的,需要长久的努力才能达成这就有必须在老师的帮助下为学生制订一个长达3年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能够在不一样的阶段设定不一样的要求和目标  目标策略  目标策略并不是仅以完成某人行动作为目标,而是将经过某一行动要达成的效果作为目标,也是检验效果的标准在很多时候,常去完成某个行动当然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但有时完成行动只是达成一个教育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已,这时就要求将最终追求的效果作为目标,依据目标的达成情况调整教育教学的方法比如当要求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的时候,要求学生培养起这一能力,更是经过这一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效率所以,老师并不能因为学生每一个学习周期全部会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就完事大吉,还要引导学生去完善,去提升自己  评价策略  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的评价和其它教学评价有共同点之外,还应其本身的特点,所以采取的主体方法要依据本身的需要出发首先,评价中更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践性操作练习不但受智力影响,和单纯掌握知识相对,更多地受非智力原因的影响,个体差异会更为显著。

其次,重视过程实践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为主要第三,多主体参加评价长期化过程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完成的,老师无须也不可能完全全程参加所以,老师作为天然的评价主体,并不意味着是唯一评价主体,学习者本身、共同学习者和家长等其它和之相关者或作为参加者或作为帮助者或作为观察者全部有参加评价的条件  家校联动、小区参加策略  实践性操作不可能在学校就能够完成,家庭和小区也是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场所如和父母的沟通能力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参加公益活动”更多的是在小区中完成,需要小区提供条件和指导  学生共同行动策略  个体的单独行动轻易被人的惰性所吞噬,尤其是意志想对微弱的学生,最轻易中止自己的连续行动而学生集体的共同行动,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她们可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共同克服困难,也能够从她人的经验中取得进步  5 实践性操作练习长期化教育实践一例  笔者的最初尝试是第一次从初一开始当班主任带班的时候笔者向学校多要了一套桌椅,放在教室的左后角,面向墙壁,上面放着夹着部分纸的文件夹笔者向学生要求,当她们觉有挫折感的时候,就坐到后面的那个位置上去反思;当自己以为成功的时候甚至是为自己能解出一个题而感到惊讶的时候,就到那个位置上去反思;和同学有冲突的时候,对老师不满的时候全部能够去。

学生以为自己需要反思的时候,就要坐在那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下来的文字能够留着给人看,也能够自己带走其它学生能够在纸上写下对他人反思的意见或提议笔者把这个位置叫做“反思席”  起初,学生不大习惯,常常需要提醒:是不是能够去那个位置去反思?笔者不停地宣传、暗示:常反思是一个成功者不可少的品质!逐步地,到那个位置上的学生越来越多,愿意把自己所想留下来的也越来越多,愿意和她人对自己的反思进行交流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半年以后,很多学生认为,反思对她们的进步帮助很大  一年半以后,笔者找了一个借口,将“反思席”撤掉,同时告诉学生:你们能够在任何时候反思,尤其是徜徉在校园中的时候今后,笔者在每一次测试以后全部提醒学生要进行反思学生临近毕业的最终复习阶段,笔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发觉%的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仍有不少学生愿意和同学探讨自己的反思  笔者对最近教的一届学生,只是在七年级的第一学期重复用语言强调反思的必须性和主要性,至于学生是否去做,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监控手段等到了初三毕业的时候再做调查,仅有%的学生时有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反思  假如只从两次教学实践的比较上看,能够发觉,老师的重复的强调、督促和学生的重复实践,对于学生将教学目标成功转化为日常行为的惯常“动作”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