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良性预期的监管条件综述论文关键词:监管失灵,适应性预期,低信任陷阱,消费者信任论文摘要:近年来在多个领域政府监管屡屡失灵本文对乳品行业质量监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为:初次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公众对政府治理效果具有良好预期,消费者对违规企业的信任能迅速恢复;但财税分权的制度设计决定了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利益的高度契合,质检机构纵容、偏袒、保护违规企业是经济生活的常态,只有爆发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危及社会公共安全时,政府才会对违规企业进行运动式打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爆发导致消费者不断修正对政府治理的预期,最终导致消费者对政府和企业都丧失信任政府监管频频失控比市场自发调整对消费者信任的损害更为严重一、引言近年来在衣食住行领域,“房价居高不下”,“假药”、“假疫苗”、“毒奶粉”事件轮番爆出治理机制有多种,但由于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转轨路径依赖,公众对政府依然具有强的依恋情结,所以每当爆发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时,公众都把有效治理的重望寄托于政府,一系列的行政性治理手段也会应运而生,但政府治理效果并不显著以近几年频繁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为例,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颁布了新的乳品标准、下发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领导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等措施,但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的阴霾尚未褪去,2009年底、2010年“三聚氰胺”事件再次卷土重来。
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政府能否真正彻底治理?如政府不能有效治理,这将会对消费者信任修复起什么作用?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乳品行业“毒奶粉”的治理为例,探寻政府在不同阶段所出台的政策措施对消费者信任修复、乳品行业发展的阶段性影响、最终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二、适应性预期与政府调控效果的关联性分析预期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经济主体对与其决策有关的未来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或估计预期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在现代经济研究中,它经常作为一个内生变量被纳人到经济模型中预期根据形成机理的差异分为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按照适应性预期理论,经济主体在对经济变量进行预期时,不仅会考虑他们以前对该变量所作的预期,而且还会对他们过去的预期误差进行修正以价格预期为例,pte=pt-le+η式中,pte代表经济变量p的预期,η为适应系数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奶业年鉴》从消费者对奶粉购买品牌的更换状况对消费者信任走低进行验证持续购买是衡量消费者忠诚度的最重要的指标2010年4月份的数据显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首次发生后,消费者在国产与进口、国产与国产奶粉品牌的更换率大幅度上升,经常更换品牌的比例竟然高达41.46%,而经常更换品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竟然是“还不相信奶粉的质量,经常更换可以避免风险”,其比例高达74.47%从消费者液态奶的更换愿望对消费者信任走低进行验证。
目前液态奶由于还没有国外企业进行本土化生产,并没有形成实际竞争,是大型乳品企业赢利的主要支撑点消费者可能是考虑到液体奶的保鲜技术、并没有切实体验到国外本土化生产的液态奶等原因,所以目前消费者愿意更换的愿望比例并不是很高,在2010年4月份的调查中,有30.02%的消费者表示愿意经常换成国外的液态奶,在2010年7月份的调查中,该比例上升为41.06%四、实现公众良性预期的监管条件的构建(一)中央政府应进行一些根本制度改革,改变公众预期的系统环境信任重建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信任危机后低信任度的企业除了应受到政府的严厉惩罚外,还应受到市场的惩罚,即长时间退出市场;高信任度的企业能够享受品牌、或信任溢价市场强的硬约束才能使企业重视质量,对企业形成正向激励要实现地方政府对违规企业的有效监管、从根本上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必须在财税制度、官员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彻底改革二)把消费者监管作为内生变量纳入到监管系统消费者是最关注食品安全的主体,但现有的监管制度设计却将消费者监督排除在外要实现消费者的有效监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降低食品检测成本,调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状况的知晓程度为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知晓程度,政府可以把质检设备作为公共产品向消费者免费提供。
2)消费者有广泛、快捷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