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明清海防炮台建筑遗存王清爽(文/图);张丹(文/图)【摘要】明清时期江苏辖有长江入海口,沿海沿江地带一直有着重要的国防作用明清以来,因安全防卫、抗倭、抵御西方入侵等军事战斗的需要,中国封建王朝在海、 江沿岸修筑了多处营堡台堠以御敌防卫,其中包括大量的炮台建筑这些炮台建筑 有的在时代中废毁,有的延续使用至近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现存的炮台遗址见 证了国家海防的发展变迁,成为了重要的文物建筑遗存期刊名称】《大众考古》【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10页(P36-45) 【关键词】文物建筑;明清时期;炮台;遗存;海防;江苏;安全防卫;长江入海口 【作者】王清爽(文/图);张丹(文/图)【作者单位】[1]南京博物院古代建筑研究所;[1 ]南京博物院古代建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明清时期江苏辖有长江入海口,沿海沿江地带一直有着重要的国防作用明清以来, 因安全防卫、抗倭、抵御西方入侵等军事战斗的需要,中国封建王朝在海、江沿岸 修筑了多处营堡台堠以御敌防卫,其中包括大量的炮台建筑这些炮台建筑有的在时代中废毁,有的延续使用至近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现 存的炮台遗址见证了国家海防的发展变迁,成为了重要的文物建筑遗存。
海防建筑的发展〃古有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也”(齐翀《南澳志》卷之八《海防》), 江苏海防建筑发端于明代洪武年间为防止倭寇对沿海地区的侵扰设置的沿海防御设 施除发展水军外,明代建立了以卫、所为中心的陆上沿海防御体系,在重要的海 岸、海岛、港湾、江海口等敌寇便于登陆的地点修筑城池卫所、设巡检司各卫所 之间建有野外炮台、碉堡、墩台、烽堠等用于防守、警戒和联络的构筑物,共同形 成了沿海防御的坚固屏障自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朱元璋在南直隶(包括现上海、江苏、安徽)建 立了五卫一所,到洪武末年在沿海和长江下游共建有九卫、十所在今江苏境内的 有太仓、镇海、镇江、扬州、高邮、仪真、淮安、大河卫,通州、泰州、兴化、盐 城、东海、海州所烽堠形式示意(《中国历代军事工程》)焦山炮台遗址全景江苏境内沿海沿江卫所(改绘自《中国海防史》)至明嘉靖后已在江苏从松江府(今属上海)到今苏南、苏北的各府沿海地带设立了 多个卫所,并修筑墩台烽堠等工事此时江苏沿海已经营堡台堠密布:〃苏州府, 营堡三、敌台三、烽堠四十八……扬州府,营十五、寨九、烽堠九十三清代,随着西方先进火炮技术的传入和全面作战防卫的需要,更为先进的炮台式要 塞取代了明代的卫所城池式海防体系。
炮台式要塞由若干个能长期坚守和独立作战 的炮台组合构成,每个炮台又由炮台、望楼、营房、火药库、演武厅、围墙、堑壕 等组成康熙五十六年(1717),皇帝发布上谕要求全国沿海地区修筑炮台,〃沿海炮台足资防守,自明即有,应令各地设立之嘉庆年间逐渐开始修筑炮台 式要塞道光以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更加重视海防建设,在长江入海 口和长江沿岸的江苏江阴、镇江、南京等地不断加强炮台的修筑,建筑材料、火炮 配置都得到加强江苏地区江海相连,明代以来在江苏沿江也设立重重防御,海防布置也将江防紧密 纳入一体清代江苏海防属江南海防范畴,包括沿海海防和长江沿线江防,据《清 史稿》记载:“江苏辖境,长江千里,兵舰砸台,无异海防,水陆营汛,亦与海疆 联络故安徽省以上江防,即隶于苏省海防焉江苏境内的炮台式要塞,也均为 防卫敌舰由海入江进入内地的江防要塞,包括江阴要塞、镇江要塞、江宁要塞江海布防炮台要塞江苏地区的海防炮台从明清以来不断增加,通过文献记载可以一窥历史上的炮台建 筑分布:明《筹海图编》记载:〃苏州沿海一带险隘甚多,举其大者,则常熟有福山港、白 茆塘,太仓有刘家河、七丫港……皆贼之通衢,而东吴之门户,此则所谓一府之险 要……海贼入江由江两岸登陆之路,廖角嘴营前,沙南北相对海面约阔一百四五十 里为第二重门户。
周家桥与圌山相对,周家桥北岸至顺江洲与江南分界……顺江洲 至新洲夹江……新洲来至圌山南岸约阔十四五里为三重门户狼山当江海之吭, 而瞭角、掘港皆扬之东南界也朐山据淮海之首,郁州、嘤游山皆淮之东北境也, 中包泰兴之周家桥,盐城之射阳湖,山阳之云梯关、庙湾等处,此皆沿海冲要之区, 寇盗可以停舶出没之处,乃据守所当先者也概而言之,明代江苏的海防炮台一是沿长江展开,包括三道关卡:崇明海口(崇明 现属上海此防线还有另两处点:太仓卫、海门卫,现属江苏省)、南通狼山、镇 江圌山,均驻水师并布炮堤、炮台防卫;一是沿海岸线展开,自崇明海口至海州I (连云港),在营堡台堠处设置炮台清《江南通志》记载:〃京口地当南北之咽喉,上自高资港汛(清代兵制,凡千总、 把总、夕卜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起,下至 东马头止立立金焦二山等处设有防兵,因海寇入犯奉旨添设......康熙十一年,将左 路总兵官一员,统领官兵移驻江阴,右路总兵官一员,统领官兵移驻瓜州左路左 营驻防江阴,所辖沿江汛鹅鼻嘴、大石湾……黄山、孟河各派兵防守左路右营驻 防靖江……右路左营驻防瓜洲所辖北岸汛地……有大炮台与京口对峙。
南北咽喉设 有石岸、城寨、敌台……圌山关与三江口对峙向,设圌山营由此可见,清代炮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几个要塞:江阴要塞——大小石 湾、鹅鼻嘴、黄山,以及对岸的靖江;镇江要塞一一圌山与对岸三江口;此外, 还有江宁要塞——下关、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老虎山、马鞍山、富贵山、 雨花台,以及长江北岸的江滨炮台等江苏现存明清炮台分布(1石头城炮台2狮子山炮台3老虎山炮台4乌龙山炮台 5焦山炮台、焦山顶快炮台6合山快炮台7圌山炮台8黄山炮台旧址)野外炮台形式示意(《中国历代军事工程》)经我们实地调查发现,除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炮台建筑外,许多记载中的炮台现 已不存,如镇江大沙炮台、靖江要塞炮台等;部分炮台遗址经考古发掘后重现,如 江阴小石湾炮台(同时期的大石湾炮台,至今还埋于地下,未进行发掘)总体来 说,江苏省内现存的明清海防、江防炮台主要集中于江阴、镇江、南京三地的江岸 附近,呈线性分布现存的炮台均为清代遗存,明代仅存遗址,如江阴小石湾炮台 (现存炮台为清同治年间在明代遗址上重建)明台暗堡类型多样炮台是作为战斗工事的一种阵地建筑,包括炮位、台基、垒墙及相关附属构筑物 明代的炮台以砖石为主要砌筑材料,分为两到三层,每层的四面都开大小射孔,内 配置火炮、铳和弩机。
每座炮台的周围还构筑一道围墙,墙外挖掘一条环壕,并在 出入口设吊桥现明代炮台实物遗存在江苏境内已不可见清代的炮台按修筑的材料分,主要有三合土炮台、砖石炮台、混凝土炮台与沙墩炮 台;按修筑的样式分,有明台式炮台、暗堡式炮台单座炮台建筑的类型开始多样 化,且多采用多门炮分散配置的炮台式要塞形式组合应用因沙墩炮台属于临时性的炮台建筑,江苏省内现存的炮台主要有三合土炮台、砖石 炮台与混凝土炮台三种其中三合土炮台(小石湾、焦山、圌山)均为暗堡式,砖 石与混凝土炮台(石头城、狮子山、江阴东山、西山等)均为明台式,并配备有附 属的地下巷道与弹药库等明台式炮台主要用于安放重量较轻、速度较快、射程远、易于移动的快炮;暗堡式 炮台则用于安放体积较大的重型炮,暗堡的形式也是为了更好地隐藏大炮和保护官 兵的安全这两种形式的炮台一般配合使用,明台式的炮台一般布置于山腰或者山 顶的险要位置,视野开阔,便于对敌人进行远距离射击;暗堡式炮台布置于较低的 方位,如山脚、滩涂,便于有效地控制水面从炮台的组合形式上来看,主要有单个的独立式炮台和串联的组合式炮台两类独 立式炮台的平面一般呈钥匙状,如南京狮子山炮台、镇江焦山快炮台等,圆形炮位 后带巷道及或一边或两边的弹药库;组合式炮台的平面一般呈弧状,如江阴小石湾 炮台、镇江焦山炮台等,这种平面可以较小地聚合面积而扩大射击面。
三合土炮台三合土炮台一般由石灰、泥土与细沙按比例混合并添加各种粘结物夯筑而成现存 的炮台遗存实例有镇江焦山炮台、圌山炮台(2组)、江阴小石湾炮台这三处炮台均位于江岸滩涂地带,暗堡式,平面布局为弧形,主体部分由炮室、垒 墙间隔组合而成炮室平面形状基本上均为倒梯形,在垒墙的一段或者炮室一侧设 置弹药库炮台较为低矮,射击时其弹道低伸,只高出海面1—2米,对敌舰船射 击时没有死角,能有效控制水面炮室与弹药库的顶部均使用联排的圆形杉木,圌 山二号炮台仍保留有圆木龙骨痕迹在这类暗堡式的三合土炮台广泛建筑以前,使用的多是永固式的砖石暗堡炮台(实 例已无存)相比而言,砖石炮台在遭到敌方炮弹轰炸后所形成的碎石容易对士兵 造成伤害,三合土炮台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圌山一号炮台主体的东侧还 夯筑有约30米长的掩体,开7个内外“八”字形射击口这种“八”字形的设计, 有效扩大了射击面并减小了被弹面,能更好地保护士兵的人身安全镇江焦山炮台与圌山两座炮台都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构筑而成,并在1842年抵御英国侵略者发动的扬子江战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焦山炮台位于镇江京口区焦山风景区内,开放参观8个炮室与其间垒墙组合成扇 形平面,西侧连接有夯土围墙与后期加建的弹药库一座。
现已经过修缮与原状恢复, 整体格局与炮台建筑本身保存状况较好炮台以青石砌筑一米多高的基座,其上再 用三合土夯筑据镇江相关史料记载,炮台的夯土部分是以黄泥、石灰、细沙捣三 合土,配以糯米浆,用模板层层夯实筑成圌山炮台,位于镇江京口区五峰造船厂内,为军事管制区域,不对外开放原有炮 台三组,其中大矶头一组、二矶头两组,现仅存二矶头的两组,东西相距约100 米一号炮台包括3个炮室、4个弹药库,以及开有7个射击口的掩体,整体平面呈 刀把形二号炮台仅存3个炮室与4个弹药库,形制与一号相同现两组炮台整 体损毁严重,三合土风化、碎裂,表面植被丛生,缺乏管理与日常维护圌山自古就是军事防卫要地,号称“圌山关”明嘉靖年间著名抗倭将领吴时来曾 在其著作《江防考》写道:〃京口西接石头,东至大海,北距广陵,而金、焦障其 中流,实天设之险,江岸之防惟在京口,而江中之防则圌山为最要可见,圌山 所处之地在军事防卫上的重要性图①圌山二号炮台弹药库顶部圆木龙骨痕迹图②圌山一号炮台〃八”字形射击口图③焦山炮台遗址垒墙夯土图①圌山一号炮台全景图②圌山一号炮台炮室图③小石湾炮台图④小石湾炮台江阴小石湾炮台位于江阴市黄山风景区内,开放参观,西北距长江仅40米。
炮台 始建于明代中叶,崇祯八年(1635)修筑炮堤,至1860年太平天国进攻江阴时 悉数被毁同治十二年(1873),日本出兵台湾,东南沿海局势十分紧张,提督 吴长庆于同治十三年(1874)依照西方样式构筑小石湾炮台已发掘部分包括6 个炮室、7个弹药库、3 口井和一段围墙1997年进行了全面修复,据当时实验 检测三合土材料结果显示,构成成分为糯米浆、石灰、黄沙土与石矶砖石炮台砖石炮台建筑平面多为圆形,青砖砌筑,表面有混凝土抹面,炮位周围内壁上设置 有弹药龛后部为附属用房,屋面用筒形拱,顶部局部设置有圆形透气孔通向室外 地坪,墙壁表面有的涂抹石灰,有的直接露出青砖砖石炮台一般配置快炮,筑于山顶或山腰遗存实例有南京乌龙山、狮子山、老虎 山、石头城炮台,镇江焦山、合山快炮台这几处炮台全部建于清末,除石头城炮 台为明台式炮台外,其他均为〃明台暗室”类型,即炮台位于室外露天,不设顶盖, 后部设置有地下巷道、营房、弹药库等附属用房乌龙山炮台位于南京栖霞区乌龙山山顶炮台整体被植被覆盖,原状不可见,现仅 能看到露于地表的圆形透气孔与一侧入口狮子山炮台位于南京鼓楼区阅江楼景区内,位于山腰,开放参观现仅存炮位与巷 道(封堵,不可进入,是否有弹药库不能确定),经过修缮后的炮位青砖平铺、内 壁青砖立砌,与同时期炮台做法存在差异。
老虎山炮台(共4座)位于南京鼓楼区老虎山山顶军事储备区,无人管理4座炮 台炮位部分均残缺不全,损坏严重其中,1号、2号炮台的巷道现被居民用来堆 放杂物;3号、4号炮台之间的巷道和弹药库无人使用,其内阴暗潮湿、虫蚁遍布, 中部地表杂物堆积,墙体表面青砖酥碱、泛盐3号炮台入口楼梯损毁,巷道中部 有地表塌陷3号、4号炮台整体由青砖砌筑而成,两个炮台由一巷道连通,巷道 两侧脚部设置有弹药龛26个,营房、弹药库共7间,中部另有一段巷道被流沙封 堵炮台部分为混凝土结构,基础为4层夯土,每层厚度约10厘米营房、弹药 库与巷道之间开三通口,以便传递物品与消息图①狮子山炮台图②老虎山2号炮台炮位图③老虎山3、4号炮台之间有巷道连通图④营房、弹药库与巷道间的三通口图①石头城炮台炮位图②焦山快炮台炮位图③合山快炮台石头城炮台位于南京鼓楼区石头城国防园内,位于山腰,开放参观现存炮位与巷 道(不可入),保存基本完整,炮位正中还留有固定快炮所开设的卡槽焦山快炮台位于镇江京口区焦山风景区内,位于山腰,开放参观现仅存炮位与巷 道的一侧墙体,整体格局已经不完整炮位表面混凝土风化剥落,巷道墙体青砖局 部酥碱、缺失,表面苔藓丛生。
合山快炮台位于镇江京口区合山公园内,位于山顶,开放参观包括炮台4座, 沿东南一西北向一字排开,每个炮台都由炮位、巷道与一个弹药库组成已经过 修缮,整体布局与单体均保存较为完整混凝土炮台清晚期开始使用碎石块、水泥、铜铁材料筑造炮台,此后更为坚固、建造更为快速 的混凝土炮台成为主流混凝土炮台的遗存实例现有江阴东山(嘴)、西山(嘴) 炮台这两处炮台均为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督建的半周 式炮台,东山两座,西山一座,形制基本相同东山炮台现位于高尔夫球场内,位于山顶;西山炮台位于江阴大桥脚下,接近江面 滩涂均不开放参观混凝土表面风化、开裂、剥落、霉菌滋生等状况普遍两炮台炮位平面呈3/4圆形,低于地面约1.5米,一侧通有巷道与弹药库,顶部 以泥土覆盖炮位中,原铁炮放置处有麻石槽排成半圆形,直径近6米,深约10 厘米,宽约28厘米,槽内有方形孔3行内圈方孔紧靠槽壁半圆齿孔,计30个; 中圈方孔亦为30个;外圈方孔计32个,排列有序石槽上阴刻有中文一至九的 编号,自西向东排列,石槽应为安置火炮的传动装置的基础图①东山炮台全景从永固式的砖石炮台,到暗堡式的砖石三合土炮台,再到三合土炮台、混凝土炮台, 是炮台建筑发展的整体趋势。
三合土炮台取代砖石炮台,提高了炮台的韧性,防止 了炸裂碎石对士兵的人身伤害混凝土炮台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炮台整体的坚固程 度,其浇筑工艺的便捷、灵活与时效性也满足了火炮从前膛炮到后膛炮,从明代重 型铜炮到重量轻、射程远的清末时期快炮的发展要求,加强了海防设施的军事力量 图②东山炮台图③东山炮台图④西山炮台图⑤西山炮台江苏省内的明清炮台分布位置以苏南长江下游水道至长江入海口为主,以苏北地区 为辅这是江苏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苏北沿海都为沙土浅滩,不利于船舰登陆, 而连通东南沿海的长江航道水面深而宽阔,适宜大型船舰进出,从吴淞口到江阴、 镇江、南京一线都是海江防卫要地,故炮台分布集中于此同时炮台的分布与地理 环境紧密结合,沿长江航道两翼重要位置和制高点呈线性布置,有位于江滩前的大 小石湾炮台、山腰的焦山快炮台、山顶的老虎山炮台等江苏地区的海防与江防相 互依托,且重在入海口至长江内航道的江防清代要塞式炮台是在明代卫所制度的 基础上发展而来,从总体的分布特征上看两代基本保持着一致性江苏地区的明清海防炮台建筑是一个完整连通的体系,主要从入海口到长江下游的 各个沿江节点,在各地次第串联布置了多重炮台防线。
而且江苏明清海防炮台具有 明显的时代延续性,两代海防和江防的重点地理位置基本一致,随着设计、筑造工 艺技术的进步,在同样的要冲地带不断加强炮台防卫,发展出形式更加多样,材料 更为先进,更符合实战要求的炮台建筑,是近代海洋防卫史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