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讲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碱金属 学生用

s****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0.30KB
约9页
文档ID:168062019
第2讲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碱金属 学生用_第1页
1/9

成都起航教育个性化教育教案教师:学生:年级:科目:时间:20 年 月 日课次:、教学目的与考点分析1.了解Na2CO3和NaHCO3的性质2•能正确鉴别Na2CO3和NaHCO3,并能用实验的方法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3. 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I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4.了解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及其应用5•了解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典型计算6•记住Na、K等重要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二、教学内容及步骤第2讲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碱金属1.2.3.将CO气体通入到饱和Na CO溶液中有何现象?原因是什么?2 2 3Na CO固体粉末中混有少量NaHCO,用什么方法除杂? Na CO溶液中混有少量NaHCO,用什么方法除杂? NaHCO溶2 3 3 2液中混有少量Na CO,用什么方法除杂?2 3如何鉴别Na CO和NaHCO2 3 3?某校化学课外小组为了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以下实验,如图I〜W所示W粗淸石灰水考点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名称碳酸钠(N^CO)碳酸氢钠(NaHCO)俗名2 3物 理 性 质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易溶于水(但比Na CO溶解度 ),溶液呈碱性稳定性,但结晶碳酸钠(Na CO ・1OHO)易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方程式:化 学 性 质与H+反应与碱反应[Ca(OH)]O与OH-不反应,但Ca2+ +CO2-===CaCO /(碱过量)(碱不足)与 土卜rm.反 应CaCl不反应—2硫酸 铝3HCO-+A13+===Al(OH) ;+3CO f3 3 2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相互转化(1)只根据图1、11所示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填装置序号)。

2) 图III、W所示实验均能鉴别这两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与实验III相比,实验W的优点是 (填选项序号)A. W比III复杂 B.W比III安全C.W比III操作简便 D.W可以做到用一套装置同时进行两个对比实验,而III不行(3) 若用实验W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则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最好 (填化学式)4.下列几种试剂能把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NaHCO3鉴别开的是 1) CaCl2溶液(2)澄清石灰水(3)稀盐酸(4)pH试纸 5•书写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仃)NaHCO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3(2) 少量NaHCO溶液与Ba(OH)溶液反应 _3 2 (3) 过量NaHCO溶液与Ba(OH)溶液反应3 2 考点二碱金属元素1. 碱金属的一般性与特殊性(1)一般性相似性递变性(由Li—Cs)原子结构最外层均为1个电子电子层数逐渐增多核电荷数逐渐 原子半径逐渐兀素性质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性,最高正价均为+1价金属性逐渐单质性质物理性质(除Cs夕卜)都呈银白色,密度较小,熔点密度逐渐增大(钾反常),熔点逐渐化学性质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还原性逐渐;与0反应越来越剧烈,2产物越来越复杂(2)特殊性① 碱金属的密度一般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但钾的密度比钠的小。

② 碱金属一般都保存在煤油中,但由于锂的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而将锂保存在石蜡中③ 碱金属跟氢气反应生成的碱金属氢化物都是离子化合物,氢以H-形式存在,显一1价,碱金属氢化物是强还原剂④ 碱金属所形成的盐均溶于水,并且酸式盐比正盐的溶解度大(但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斗探度思考 3 '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碱金属性质相似均为银白色金属 B.随原子序数的增大碱金属的密度依次增大C.钠可保存在煤油中而锂不能 D.碳酸氢盐的溶解度大于其正盐的溶解度7. 有关碱金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密度逐渐增大B. 碱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很强,均易与氯气、氧气、氮气等发生反应C. 碳酸铯加热时不能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铯D. 无水硫酸铯的化学式为Cs SO,它不易溶于水2 42. 焰色反应(1) 焰色反应的概念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出特殊的颜色,其属 变化,属于元素的性质2) 焰色反应的操作铀彩酒精灯千令蘸取徉涮物酒精灯呦强人片州令用盐酸铀彩酒精灯千令铂丝灼烧?无色 待测物■灼烧T观察火焰颜色 洗漆 铂丝■灼烧?无色(3) 常见元素的焰色钠元素—色;钾元素—色(透过 观察);铜元素 色。

学科思想特别提醒(1)焰色反应为物理变化2)用焰色反应检验钾元素时,需透过蓝色钻玻璃观察原因:含有钾元素的 物质常混有钠元素,故用焰色反应检验钾元素时,一定要透过蓝色钻玻璃观察焰色否则,钠元素的黄色焰色会干 扰钾元素紫色焰色的观察用数形结合思想理解Na2CO3、NaHCO3与盐酸的反应1 .盐酸逐滴加入Na CO溶液2 3(1) 现象:开始无明显现象,后有无色气体放出2) 反应:无明显现象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O2-+H+===HC(-,无色气体放出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CO-+H+===COf3 3 3 2+HO22. Na CO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中2 3(1) 现象:有无色气体放出2)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O2- + 2H+===COf+HO3 2 23•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基本图像的归纳总结(1) 向Na2CO3中逐滴加入盐酸,消耗HCl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的关系如图1所示;(2 )向“ aHCO3中逐滴加入盐酸,消耗HCl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的关系如图2所示;(3) 向NaOH、Na CO的混合物中逐滴加入盐酸,消耗HCl的体积与产生CO的体积的关系如图3所示(设NaOH、Na CO2 3 2 2 3的物质的量之比X: y=1:1,其他比例时的图像略);(4) 向Na2CO3、NaHCO3的混合物中逐滴加入盐酸,消耗HCl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的关系如图4所示(设Na.CO.、NaHCO.的物质的量之比m: n=1:1,其他比例时的图像略)。

圈I【例1】下列溶液反应后,溶液内含有0.5 mol NaHCO和0.5 mol Na CO (不考虑HCO-和CO2-的水解)的是()3 2 3 3 3A.0.5B.0.5C.0.5D. 「 ………… 3 -1 mol ・L—i NaHCO +0.5 L 0.5 mol ・L—i NaOH30.75 mol ・L—i Na CO +0.5 L 0.5 mol ・L—i HCl2 31 mol ・L—i NaHCO +0.5 L 0.25 mol ・L—i NaOH3mol・L—i Na CO +1 L 0.5 mol・L—i HCl2 31【例2】 向某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后得溶液M,因CO?通入量的不同,溶液M的组成也不同若向M中逐滴加入盐酸,产生的气体体积V(CO)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HCl)的关系有下列图示四种情况,且(2)、(3)、(4)图中分别为 2OAAB,则下列分析与判断正确的是(不计CO的溶解)门•:(I :O A V(HC1)⑴A. M中只有一种溶质的只有(1)V

[提出问题]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提出猜想]①甲同学认为是配制溶液所用的纯碱样品中混有NaOH所至②乙同学认为是 <[设计方案]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给甲和乙两位同学的说法以评判(包括操作、现象和结论)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步骤1:步骤2:2. Na2CO3的制取方法及综合实验探究制取Na CO的方法2 3(1)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其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 徴盐水俗市尸]N氐観嗣吗理儿|淑炉—mglf 循环】 阻——母厳 〔提取副产晶)思考1往饱和食盐水中依次通入足量的N H3、CO2(氨碱法),而不先通CO2再通NH3的原因是思考2从生产流程图可知,可循环的物质是 思考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⑵如何用CO和50 mL 2 mol ・L-i NaOH溶液制取50 mL 1 mol ・L-i Na CO溶液?2 2 3① 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②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特别提醒 直接在NaOH溶液中通入CO很难控制CO的量,若CO的量较少,得到的是NaOH和Na CO的混合液,若2 2 2 2 3CO的量较多,得到的是Na CO和NaHCO的混合液。

2 2 3 3S高考题组一有关碳酸钠、碳酸氢钠所参与的离子反应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厂,错误的划“X”(1)NaOH+NaHCO ===NaCO +HO 可用 H++OH-===HO 表示3 2 3 2 2HCO-+OH-3(2) 向NaCO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CO2-+HO2 3 3 2(3) 小苏打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HCO-+OH-===CO f+HO(4)向Na CO溶液中加入过量CH COOH溶液CO2- + 2H+===CO f+H O2 3 3 3 2 2Na CO、NaHC O的性质比较及其质量分数的测定2 3 3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 CO和NaHCO混合物中Na CO质量分数的是2 3 3 2 3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高考题组2.A.B.C.D.3.4.5.6.(2009 •全国理综II,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向含有CaCO3沉淀的水中通入CO2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NaHCO3饱和溶液,又有CaCO3沉淀生成B.C.3 2 3 一……向Na CO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生成的CO与原Na 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 3 2 2 3等质量的N aHC O和NaC O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体积相同3 2 3 2向Na CO饱和溶液中通入足量CO,有NaHCO结晶析出2 3 2 3D.(2009 •海南,3)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可采取的方法是A.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C.加入澄清石灰水(2009 •全国理综1,11)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叫 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84w -53w 84(w —w) 73w -42wA 2 1 B 1 C 2 131w 31w 31w1 1 1(2008 •北京理综,7)1 mol过氧化钠与2 mol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 ()()D.加入稀盐酸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 g,115w — 84wD 2 131w1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A. Na CO B. NaO Na CO C. NaOH Na CO2 3 2 2 2 3 2 3D. NaO NaOH2 2高考题组三 数形结合理解Na2CO3、NaOH、NaHCO3与盐酸的反应7.(2010 •上海,11)将0.4 g NaOH和1.06 g NaCO3混合并配成溶液,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Na CO2 3A向溶液中滴加0.1 mol・L-1稀盐酸。

下列图像 )D高考题组四碱金属元素8.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厂,错误的划“X”(1)Li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Li2O2(2)Li、Na、K的原子半径和密度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高考题组五综合运用9.(2006 •北京理综,26)X、Y、为黄色,W为无色无味气体Z、W四种化合物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其中X含有四种元素,X、Y、Z的焰色反应均 这四种化合物具有下列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X-请回答:⑴W的电子式是 2) X与Y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 X含有的四种元素之间(二种、三种或四种)可组成多种化合物,选用其中某些化合物,利用下图装置(夹持固定 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装置III中产生白色沉淀,装置V中可收集到一种无色气体① 装置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II中物质的化学式是 ② 用X含有的四种元素中的两种组成的某化合物,在催化剂存在下制备并收集纯净干燥的装置V中气体,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所需仪器装置是 (从上图选择必要装置,填写编号)4) 向Z溶液中通入氯气,可制得某种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漂白、消毒的物质,同时有X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是 。

10.(2010 •浙江理综,25)汽车安全气囊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 的固体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 取安全装置中的固体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含Na、Fe、N、0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 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取13.0 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 L单 质乙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 可溶性盐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的化学式为 ,丙的电子式为 2) 若丙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的作用是 4) 以下物质中,有可能作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替代品的 A. KCl B. KNO C. NaS D. CuO3 2(5)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后生成可溶性盐的成分(不考虑结晶水合物)纠错笔记解答钠及其化合物题目时的常见错误考生答卷案例一一找错纠错1, [2006 ^ 北京理^,36(2143)①茂编]CS^NaHa^傳锻与应的离子方程式:.…”低十2州=tAt + 2片山〔劭过掘化钠中子亍数比仁| *2. (2010 - 辽理综・25)门)甲严I化学式为 MtbJ *丙的电子式环的空]“孑。

⑶申质乙与虹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 险卫十冏+ C0>— 2愉*失分原因分析第一:(2)在水溶液中两物质以1:1比例反应生成Na C0和H0;⑶忽略了原子团02-的存在2 3 2 2第二:(1)未能通过计算得出甲的化学式,不能正确书写丙的电子式;(3)答非所问答题规范点拨1. 理解Na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反应本质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包括离子方程式的前提),复习 时要注意将反应现象与反应本质联系起来2. NaO、NaO中阴、阳离子个数比都是1:2, 02-是原子团2 2 2 23.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还应注意“配平”、“ ”、“反应条件”、“ f”、“( ”等四、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O特别满意 O满意 O 般 O差学生签字:J教务处。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