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的由来陈氏世系源流中,各派都是以虞舜为陈姓的“血缘先祖”虞舜以下,传至胡公妫满在 陈地立国得姓,天下陈氏又以胡公妫满为“得姓始祖”胡公之后,陈氏重要的始祖是陈完 齐田支系实际上,犹如中华民族很多姓氏的变迁一样,陈姓的变迁不是一日一时而成的,也不是 陈国灭亡后就分化了陈寔与颍川支派在汉代以后的陈氏谱牒中,东汉的颍川陈寔是一位极关键的人物陈完之后,最重要的 陈氏先祖应该是陈寔,其后的陈氏长城支系、江州义门派、开漳派等,都以陈寔为祖可以 说,陈寔是妫满之后陈姓的第三位重要始祖说到陈寔,人们自然会想到“梁上君子”这一成语成语说的是陈寔在乡里威信很高, 人们都很重视他的建议,认为“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一次有个小偷躲到他家房 屋的梁上,准备夜间行窃陈寔发觉后,不动声色地把儿孙们叫到屋里,教育他们要努力上 进,正正当当做人,不要像梁上君子那样养成坏习惯伏在梁上的小偷听了很受感动,跳下 来向他请罪这事传开后,其他人也都受到了教育,盗窃案减少了这便是“梁上君子”的 由来陈寔(104〜187年),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省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后汉书》里 有他的传陈寔少时家境贫寒,曾在县里做小吏,任劳任怨,又有志好学,受到县令的赏识, 让他去太学读书。
后来陈寔先后任郡督邮、功曹,“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其高尚的德行为 远近所叹服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 年)司空黄琼推选陈寔为闻喜长,后又改任太丘(在今河 南永城)长在地方任上,陈寔以德施治,关心、爱护百姓,以致邻县不少人要迁居到他的 辖区后来长官违法赋敛,加重百姓负担,陈寔无法阻止,便辞官归里陈寔德冠当时,成为远近宗师的名士之首,荀爽、贾彪、李膺、韩融、王烈、管宁、华 歆、邴原等都曾向他问学陈寔作为士领袖的活动为各方所关注,按照贤人上应星象的说法, 陈寔出行,据说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从观测德星(即木星,旧谓主祥瑞之星)的出现上也看出 来了东汉末年,宦官弄权,大兴“党锢之祸”,对士族名士进行迫害延熹九年(166 年),李 膺等二百余人被诬为党人,被捕下狱,陈寔也在其中其他人大多逃避求免,但陈寔却说: “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大义凛然地自请入狱,第二年才遇赦出狱建宁元年(168年)灵帝 即位,大将军窦武谋除宦官,征召陈寔为掾属,参与制定计策但不久事败,窦武等被杀, 宦官更大规模地缉捕党人,陈寔再受党锢,隐居家乡党锢解除后,大臣们纷纷推荐陈寔,朝廷也多次以公相之位相召,但他都推辞了中平 四年( 1 8 7年) ,陈寔病逝于家中,享年84岁。
各地赶来吊祭的有3万多人,送殡的车子千辆, 披麻戴孝者500多人,大将军何进也遣使出席公元188年,豫州刺史为陈寔褒功,建庙立 碑,谥为“文范先生”,著名文学家蔡邕撰写碑文,并将他的图像张贴百城,树为朝野吏民 的道德典范后又追封为颍川侯,钦赐龙牌陈寔共有六个儿子,其中陈纪、陈谌最有贤名,当时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并称为“三君” 颍川陈氏由汉末入魏晋,成为当时的一流高门,子孙历十余世冠冕相承,家族地位历三百年 而不坠,可说是魏晋时历史最为悠远的世家大族之一颍川陈氏成为中华望族,天下陈氏共 以颍川陈寔为祖,这不仅在陈姓氏族史上,而且在中华各姓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观颍川陈氏是陈氏家族中人数最多的一支,他们从东汉太丘长陈寔起,在许昌、长葛一带 度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安定生活,到西晋末年,战乱不断,为避乱,陈姓和林、郑、黄等姓越 山渡江,到达闽中到了南朝时期,陈姓成为闽中四大姓之一据史料记载,他们之中大多数是颍川派始祖 陈寔之后陈寔的玄孙陈准曾在晋朝当太尉,陈准的孙子陈达在晋室南渡后当过长城县(今 浙江长兴县)令陈达选择长兴作为定居地时,并预言:“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焉,二 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到陈达之后的第十代陈霸先时,预言应验。
陈霸先创立了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将陈姓家族又推向一个黄金时代陈霸先于太平二年(557 年)禅梁称帝,建立陈朝按历史记载,陈霸先代梁而立,实际 上既是民情所需,也是时局所迫陈霸先生逢乱世,尽管身经百战,收拾的却是百废待兴的 江山,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 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国历代先 贤对陈霸先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唐代魏征认为陈霸先效命梁朝,立下丰功 伟绩,功勋不下曹操、刘裕;三分天下,能够“决机百胜”,雄豪无愧刘备、孙权毛泽东 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继陈霸先而立的是他的兄长陈谈先之子陈蒨,陈蒨为陈文帝,文帝共有11 位儿子文 帝传位于其弟陈顼,是为陈宣帝,宣帝有 39 位儿子这些陈氏子弟在陈朝时都被授予王位, 到了隋朝,大部分仍然得到分封,受任为地方守宰,因而遍布天下这是陈氏子弟面向全国 的又一次大拓展江州义门支派皇帝不得不分开的家族犹如中国的文化,陈氏后裔是一个庞大的姓氏网络,派系众多,其中不乏让历史永远铭 记的名字比较而言,有一个陈姓支脉很有名,但其中的个人却不太突出,这就是陈氏目前 最有名的“江州义门陈氏”。
据宋代兵部侍郎胡旦考证,“江州义门陈氏”的祖先是陈朝宜都 王陈叔明的后裔陈朝灭亡后,陈后主陈叔宝的弟弟宜都王陈叔明一支避居福建泉州仙游 (今福建莆田 县)陈叔明五世孙陈兼,在唐玄宗时考中进士,任右补阙陈兼的儿子陈京,在唐德宗时 居官京无子,以侄陈褒为嗣,陈褒任盐官(今浙江海宁县西南盐官镇南)县令陈褒的孙子 陈环任临海(今属浙江)县令陈环之子陈伯宣居江西庐山,陈姓从此开始了又一轮迁移,并 创造了旷世奇迹陈伯宣之孙陈旺在唐文宗太和六年 (832 年)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 县车轿乡义门陈村),在那里构建了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类似乌托邦的合族居住大宅 第家族大社会因为江西德安在九江之南,九江古称江州,因此这一支陈姓就以江州为名, 陈旺为江州陈氏开山之祖从陈旺开始,江州陈氏家族人口猛增,家族极其兴旺自“义门”陈氏始立,到宋太祖 开宝年间,义门陈氏有人口740 余人到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增至1470余人,短短 20 余年的时间,人口增加了一倍到了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 年),“江州义门”陈氏已延续 了 230 多年,19 代同吃同住,全家族人口达3900 多人,田庄300 多处,发展成一个庞大的 封建家庭,“室无私财,厨无异馔,大小知教,内外如一。
403 人同期应举,24 人同榜进士”, 成为人世间的一大奇迹即使是历代受到统治者褒扬的山东曲阜孔子后裔孔氏家族,也无法 达到如此规模更让人称奇的是,江州义门陈姓家族3900 多人聚居一堂,看起来就像一个缩微的国家 实际上,它也具有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有学校、藏书楼、接待馆、医院、祠堂、 田庄、园林,有自备生产、生活用品的各种设施,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自成体系的田园社 会的典型应该说,这样的形成突现了这一脉陈氏高度的组织管理才干才能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管理,靠的是严谨的族规家训和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陈氏家族有 一套成熟的管理机构,负责处理族内外一切事务,对上负责家族与政府的协调沟通,保证能 安全地与国家相处;对内保证族人不为争夺资源而发生冲突《义门陈氏家法》共33 条,应该说是中国最完备、最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家法,它以 儒家规范为基础,是中国宗法社会的缩影,也是中国儒学的精髓,字里行间体现了忠、恕、 孝、悌的思想家法规定,在这个大家族里,“以治家之道为人伦之本,欲隆风教之原,必 从孝第(悌)始淳厚的家风影响着陈姓家族的每一片土地,这里没有游手好闲的人,没有 玩物丧志的人,没有奇谈怪论的人,没有营私舞弊的人。
时人有诗赞道:“堂前架上衣无主, 三岁孩儿不识母,一十五代未分居,农夫不怨耕田苦这样的家庭堪称封建家庭的理想模 式,也自然成为封建社会的光辉楷模一个朝代需要一个朝代的典型最先看中江州陈氏的是唐朝的统治者,唐昭宗大顺二年 (891 年)赐立“义门”,免除诸杂科舶盐面钱等赋税,这是“义门”名号的由来到了北宋, “江州义门”最为鼎盛显赫宋太宗淳化三年(992 年),旌赐“忠孝世家”匾额;至道三年 (997 年),太宗又御书“真良家”,并赐联语:“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匾额为 “义门陈氏”宋真宗赐的联语是:“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宋仁宗 赐的匾额是“忠孝世家”宋仁宗嘉八年(1063年),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海等又上 表宋仁宗,建议把“义门陈氏”作为封建教化的样板进行褒扬,诏令全国学习但人多了,思想就复杂,加上陈姓家族的极端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老幼无别,智愚相 等,干多干少一个样,导致经济上又难以为继,结局自然是:分家因为只有分家才能维持 一种正常的温饱生活,使江州义门的生存环境得到合理的调节实际上,江州义门分家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朝廷虽需要这样一个家族来做样板, 但它势力过于膨胀,又是难以控制的。
于是有人上书皇帝,说义门人口太盛,家族过于集中, 而且在朝野把持政权的人过多,建议削弱,实行“分析”经文彦博、包拯等奏请,大宋仁 宗征得陈氏家族同意之后,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嘉 七年(1062年)7月派人监护,按皇帝御 赐字号:“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个字进行分析(分散),把陈姓在郑州(河南)、 潭州(湖南长沙)等地的产业分为 291 份,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属江西)、星子(今属江 西)三县的庄田分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财产分为20份,抓阄定夺,抓到何 处就迁往何处于是,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安徽、海南、四川、山东、 山西、陕西、福建、湖南、广东、上海、天津等17个省、市,均有陈姓的足迹若以县份 计算,陈姓分布在125 个县、市中,其中以江西最多,占28 个县市现全世界6000余万陈姓中,多自认为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后裔,全国还有许多地方陈氏 的门首写有“义门世家”的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