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以铜仁市为例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 的部署,铜仁市在稳定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坚持把稳增长、 调结构、促转型作为主攻方向,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深 入实施“三个万元”工程(万元田,万元山,农民人均纯收入 过万元),按照“集中连片种、集中连片养、加工进园区”的思 路,大力推进“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大力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中药材、蔬果菌、 油茶、核桃等主产业和特色产业得到快速推进,逐步走出了一条 具有铜仁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一、发展现状分析畜牧业规模效应初显按照做大总量、做强产业、规模先行、 生态养殖的思路,打造集中连片的畜牧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 广“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代养户)”规模养殖模式,积极发展以 牛羊为主的草地畜牧和特种养殖,促进了全市生态畜牧业快速发 展2014年,全市出栏生猪248.42万头、肉牛15.90万头、肉 羊78.71万只、家禽927.73万羽;创建了畜禽标准化规模示范 场245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30个;引进了温氏、华西希 望、铁骑力士三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并顺利投产,培育肉猪代 养户140户,新增肉猪10多万头。
特种水产养殖快速发展,鲟 鱼、大闸蟹、大鲵等特色渔业处于全省前列2014年实现畜牧 渔业总产值100.68亿元,占一产总产值的41.36%茶产业步入全省前列全市深入实施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 计划”和“八件实事”,快速提升了茶产业2014年全市建成茶 叶基地144.8万亩,今年上半年新建15.8万亩,全市茶园总面 积达160.6万亩,涉及115个乡镇、1223个村,带动农户16.2 万户茶园面积位居全省第二,发展速度居全省第一现有投产 茶园面积83.09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461家,生产“梵净山” 牌名优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系列产品15个,2015年上半 年实现茶叶产量3.53万吨,产值40.46亿元,销售收入38.8亿 元培育形成了 “梵净山茶”公共品牌和“石阡苔茶”地方品牌 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先后在国内国际绿茶评比中荣获金奖60 多个蔬果菌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城镇保供蔬菜和特色辣椒、 夏秋蔬菜,2014年全市蔬菜播面190.3万亩,同比增长17.8%; 总产量262.2万吨,同比增长15.8%;总产值46.12亿元,同比 增长15.9%水果以本地特色品种沿河空心李、万山蜜枣、玉屏 无核糯柿、印江红香柚和引进适宜的葡萄、桃、梨、柑橘新品种 等为主,“沿河空心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4年水 果面积50.48万亩,产量23.55万吨,同比增长6.12%;总产值 8.19亿元,同比增长25.16%食用菌主要有香菇、木耳、野生 牛肝菌等,发展势头迅猛,打造“梵净蘑菇”品牌,2014年生 产1.09亿棒,产量8.9万吨,产值7.09亿元,同比增长2倍中药材产业加快发展全市中药材主要种植射干、天麻、丹 参、白术、金银花、杜仲等中药材22个,现有中药材规模产加 销企业28个,专业合作社267个,通过GAP认证中药材面积1.8 万亩,德江天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商标7个,已 初步形成了 “育、种、产、加、销”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体 系,2014年收获面积67万亩,中药材产量17.59万吨,同比增 长16.49%,总产值26.57亿元,同比增长9.57%油茶产业迅速提升铜仁是贵州省油茶重点产区之一,集中 在玉屏、松桃等县1958年国务院授予玉屏“油茶之乡”,2001 年国家林业局授予玉屏“中国油茶之乡”称号2014年,中国 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铜仁市“中国油茶之乡”称号目前,全 市有油茶加工企业15家,油茶专业合作社54家,玉屏茶油获得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油茶树林53万亩,年产油茶籽6525.6 吨,油茶油1761.9吨。
规划到2020年建成100万亩高产油茶林 基地二、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一)农业经营体系的完善发展多元化的现代高效农业, 需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经营农业一是龙 头带动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完善的利 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和大 户之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格局采取“公司+合 作社+大户+农户”等方式,成立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将单家散户 “七零八落”的土地重新整合起来,形成规模化、节约化、集约 化、现代化种植,让农民流转土地有租金、入企打工有薪金、土 地入股有股金或以“土地流转-反租倒包-返聘劳动力-农民买 回土地自管”发展模式,实现公司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二是 市场驱动着眼于生产规模扩张与市场拓展同步发展构建现代山 地农业经营体系的内在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农旅一体化经 营,利用现代农业观光园等资源,带动餐饮娱乐、交通运输、房地 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开辟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产业与乡村旅游 的同步发展三是大户拉动或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出台扶持 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探索领导挂帮、技术服务、政策兑现、产 销衔接、规范管理、“农场主资金入股、农民土地入股、技术人 员技术入股”等多元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增收。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现实要求当 前,农业发展主体是多元的,发展方式是多元的,运行机制是多元 的,要素组成是多元的,分配方式也是多元的要推动涉农项目资 金、技术力量等多项整合,实施部门、专家、农民和业主多方联 动,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市场流通中的主 力军作用,推动他们由兼业向专业、由分散型向群体型、由购销 组织向购销企业转变二)围绕优势挖掘资源 科学布局特色产业我省山地农 业关键得看科学的规划和布局,现代山地高效农业要高标准定 位、高水准规划,不能种去种来还是在山旮旯里自娱自乐,因此 在布局上要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优势产业发展原则结合我 省农业发展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选择生态畜牧业、蔬菜、茶产 业和中药材等大产业做好布局规划,重点抓好有特色成规模的农 业示范园项目建设二是坚持产业配套发展原则围绕贸工农一 体化、产加销一条龙配套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同时注重物流、冷 链、加工、市场体系等产业发展配套建设三是坚持现代农业“五 化”原则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要素集 成化和特色产业化的要求,努力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四是坚持能落地、可操作原则农业产 业规划落实到具体村组,到田地,制定好农业产业布局图斑五 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从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求出 发,发展既要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创造显著 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在调动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在发展生 产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确保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与产业可持续发展三)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培育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 业首先要发挥贵州气候类型多、垂直差异明显、自然资源和生 物资源丰富、适应多种作物生长的优势,在建立有一定规模的特 色农业上实现突破,树立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效益的思路,各 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拿手戏,在确立主导产业上下功夫,通过 无公害农产品、名牌产品认证等手段改造传统名牌,把小特色调 成大产业,在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加快发展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规模求发展,以特色争效益,真正把特色资 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四) 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农产品 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上,走产学研结合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 增收的路子一是招才引智,带动农业科技创新着眼解决农业 科技人才不足、科技水平落后的问题,主动与国家和省级科研院 所开展有偿技术服务,实行互利互惠的技术“联姻”,吸引科研院 所、高校、科技人才从事农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指导。
二是招商引 资,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紧盯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著名企业 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为农民就业提供岗位三是围绕产业搞研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应用把研究所建在田间地头,建立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科技 攻关组,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筛选择优, 直接为生产提供科技服务贵州这些年在农业科技发展中,持续 组织实施相关技术攻关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为全 省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五) 要调整传统科技资源配置模式通过强化政府服务和 协调功能,调集多方科技资源,针对全省特色优势农业产品,围 绕全产业链开展科技攻关,为全产业链提供科技支撑;要大力改 变传统生态农业科技领域,技术链与产业链“断层”的局面,改 变“单兵”作战方式、改变单项成果多、产业技术不成体系、技 术和产业“断链”的现象;要改变传统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全力 组织实施贵州省生态农业产业链科技示范工程,用科技提升涉农 效益六)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农业执法是 农业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农业部门是职责所在、职能所在、 形象所在加强农业执法工作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 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是农业部门加强自身 建设,转变职能,提高为“三农”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要围绕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执法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农业执法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确保农 业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 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农 业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推 动执法力量重心下移,重点强化县(市)一级,加快推进县一级综 合执法和执法力量整合规范执法机构与人员管理,加强执法监 管能力建设,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学法用法制度,农业 部门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工作人员要熟练掌 握与本岗位有关的法律法规;创新普法方式、拓展普法渠道,深 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村干部群众守法用法的意 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