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r****d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0KB
约37页
文档ID:156350967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_第1页
1/37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的银行业,也由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实现了向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商业银行体系的过渡并得到了很大开展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开展受到了制约同时因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资产偏大,风险管理水平较低,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金融业的开展试着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成因以及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具体分析,从金融制度和信贷管理手段两方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运用的主要方法是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探讨,理论联系实际,希望通过系统地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状况做出深入浅出的研究,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提高提供借鉴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nomical financial system---banking industry, has been realized from the sole state bank system to the commercial bank system transition which requests to the market economy and obtained a grate development. But because the factor influence of inside and outside, our commercial bank’s further development has received the restriction. This paper is written precisely in th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system's bad loans is bigger, the risk management level is lower, which in some kind of degree launc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has analyzed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risk performance、the origin as well as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 specifically,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 from two aspects: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credit management method.The method is mainly carries on the method of discussion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hope that it can provide the model for the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through the research to credit risk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Keywords:Commercial bank;credit risk;risk management 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1 绪 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2.1 研究的目的 21.2.2 研究意义 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1 国外研究现状 3 国内研究现状 31.4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41.4.1 研究的方法 41.4.2 研究的内容 4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根底 62.1 信贷风险的定义 62.2 信贷风险的种类、特征 62.2.1 信贷风险的种类 6 信贷风险的特征 82.3 相关理论的提出 9 资产管理理论 9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102.3.3 风险资产管理理论 11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分析 123.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123.1.1 来自社会经济整体的原因 12 来自企业方面的原因 133.1.3 来自银行方面的原因 143.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 143.2.1 信贷风险分析的程序 14 信贷分析的根本要素 153.2.3 贷款风险的预警 19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现状及对策 204.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204.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23结 论 25参考文献 26致 谢 27附 录1 28附 录2 321 绪 论1.1 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而在金融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银行面临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经营风险骤然加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年)、巴西金融危机(1998年-1999年)、阿根廷金融危机(2002年)和美国次级贷款危机〔2021〕这些金融危机大多与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银行风险管理薄弱有关,可见银行的风险管理不仅是自身经营开展的需要,更是金融稳定、社会稳定和健康开展的根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随着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对外开放进程的纵深推进,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参加世贸、宏观调控、通货膨胀、企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投融资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开展、汇率机制改革等,我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大,这些都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兴旺,间接融资比重很高,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已占GDP的117%,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企业融资结构单一,证券市场不兴旺,规模小1997年我国证券市场融资量仅占GDP的23%,不仅远低于兴旺国家平均100%的水平,也低于大多数开展中国家40%-50%的水平,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还远远跟不上我国经济开展的步伐,难以满足更多企业的融资需求。

因此,我国企业的资金需求更多地依赖于银行间接融资,这使得企业经营的风险过多地集中于银行体系,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无法归还贷款,企业的风险就会转嫁给银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在高不良贷款率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有盈利能力低下的特点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盈利能力持续低迷的原因有多种,但金融制度的不完善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金融制度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闸门,但它的重要性尚未引起广阔学者及银行从业人员的重视,形成目前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保证银行信贷收益的同时,躲避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和管理经营者必须面对的一个大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的目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下,与外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平安性差,隐含着相当大的危机对信贷资产进行管理,其目的就是降低信贷风险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根底上,提出应依据我国国情,选择适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需要的风险管理的对策着重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性强,对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可以说是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指南。

1.2.2 研究意义1.2.2.1 理论意义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占我国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50%以上,吸收居民储蓄占全部金融机构吸储的60%以上,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0%左右但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问题我国的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因此我国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上,表现为信贷风险而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重视盘活贷款存量、清收不良贷款的同时,由于某些行业盲目投资,社会信用体系缺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国有商业银行防范新的不良贷款难度加大,新的不良贷款却不断增加,导致不良贷款比率下降缓慢,甚至不降反升这一现状已成为制约我国金融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重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上下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生存、开展和金融业稳定因此,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策略问题研究仍具有十分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1.2.2.2 实际意义 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的中心,是以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的企业,这一特殊性,使得它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特别是在资产工程中的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根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经营面临的风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

而且我国经济体制与金融体制仍处交替转轨时段,传统体制依然影响存在,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低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因此学者认为现有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存在的弊端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比方国有商业银行总行行长和副行长由政府任命,这种国有体制的多层代理造成了国有银行的产权虚置和所有者缺位如何进行信贷风险的内部防范、控制,消化解决不良贷款资产存量和优化配置增量,是摆在各家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针对这一应用背景,探讨信贷资产增量过程中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国外研究现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本钱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西方的商业银行已有300多年历史,这一漫长的历史开展进程为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底和有效的制度安排从亚当·斯密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70年代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到80年代的资产负债表外管理、风险资产管理理论,以及金融工程学的产生并飞速开展、巴塞尔体系的形成并不断完善,可以说,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开展,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系统的科学体系。

1988年7月,?巴塞尔协议?公布实施,使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向风险资产的管理[1]曾获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默顿说,现代金融理论的三大支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2]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开展,经济学家开始将制度经济学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用于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而深刻地解释了信贷风险的成因,使信贷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西方商业银行在此根底上也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管理方法,如: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信用记录保存和使用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独立的贷款检查制度、充足的呆坏帐准备金制度、及时的核销制度等不仅如此,他们还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标准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那么、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标准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控制了信贷风险[3]1.3.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关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90年代以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实务界、理论界,都对金融风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翻译引进信贷风险理论,或著书立说,或试行西方风险管理操作方法,这些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从理论界来看,有关金融风险,包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的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出现,学者们分别从信贷风险管理的不同角度进行了比拟深入的探讨,无论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日渐丰富,日趋成熟[4]国内学者薛峰〔1995〕从宏观环境、经济主体及经济体制等不同角度对信用风险的产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我国现实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实证描述,提出了解决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思路和对策;钟伟和李心丹〔1998〕从金融体系的内在风险性出发,阐释了信贷风险的形成机理;郑耀东〔1998〕等探讨了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法在防范信贷风险中的作用;韩平,席酉民〔1999〕分析了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具体表现及其生成机制;高伶〔2000〕认为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关键在于对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的控制,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起了我国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石汉祥〔2003〕认为行政干预、企业逃废债、金融市场开展滞后等外部因素,以及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不高、机制不健全、员工素质不高等内部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治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必须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从外部环境治理和内部管理多个层面实施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孙凌云、吴宝宏〔2006〕指出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开展与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的授权操作与内控自律制度严重不适应性,不少银行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的缺陷和行为偏差,以致信贷资产不良率还处于高位上运行,并就做好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信贷风险控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1.4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1.4.1 研究的方法比拟分析的方法首先讨论入世后和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以到达控制信贷风险,增加贷款收益和提高银行竞争力的目的然后对国内外信贷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试图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绩效需要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衡量,因而在评价银行信贷管理绩效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定量分析法,根据所设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对于评价指标的含义和分析方法的根本原理采用了定性分析1.4.2 研究的内容首先,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理论入手,明确了与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并就信贷风险特征及其种类进行了分析,还对信贷风险成因进行了归纳其次,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分析的程序、分析的根本要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根据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信贷风险管理解决对策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结合对其信贷风险管理情况做了全面深入分析,为该行及时、有效地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尝试着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一些新的研究:提出了我国信贷风险的成因具有较复杂的社会背景,应用系统的方法,建立社会化的信贷风险联合防线,进行综合控制;提出了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较严重的状况下,非财务因素分析在信贷风险分析中往往更有意义;尝试通过比拟中外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的差异,提出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较为成熟的一些经验,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建立信贷管理文化,从人文角度去思考,从深层次解决信贷风险的控制问题。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根底2.1 信贷风险的定义信贷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是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产生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具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借款人能否如约将贷款进行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另外一方面是指由于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而导致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是一种企业,它与其他企业一样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最终经营目标由于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绝比照重,所以信贷风险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为了防止信贷风险的形成和累积,商业银行就必须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控制和化解在不同的时期,信贷风险具有不同的涵义起初,信贷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如期归还其债务造成违约给银行经营带来的风险,从而引起银行损失的可能性现在,一般说来,影响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因素有银行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和银行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如式〔2.1〕:R=f〔I,E〕〔2.1〕其中,R为信贷风险,I为内部因素,E为外部因素上式表示:信贷风险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函数2.2 信贷风险的种类、特征2.2.1 信贷风险的种类2.2.1.1 根据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事件的不同 第一,市场风险引致型,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因子〔如汇率、利率、信贷资产价格等〕的不利波动而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它包括信贷资产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该风险管理目的是为防止市场利率、汇率变化引起银行信贷资产遭受损失西方商业银行大都把利率风险视为管理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的分析、测算,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减少损失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越加灵活和富有弹性,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将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位于重要地位第二,信用风险引致型,是指由于债务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收益变动的可能性更为一般地,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债务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权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其大小主要取决于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5]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源在于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第三,操作风险引致型,是指由于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诈骗或其他一些人为操作失误而导致信贷资产的损失一般说来,不完善的操作流程、不标准的业务行为、不严密的控管系统以及员工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的缺陷,都是发放贷款过程中产生操作风险的原因操作风险往往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典型的例子就是巴林银行,其倒闭在很大程度是由于高级经理违规操作,越权交易所造成的。

第四,流动性风险引致型,是指由于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期限不匹配而陷入资金周转不灵,银行由于流动性缺乏急需将贷款收回或将贷款变现时产生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所谓“流动性〞,在这里主要是指银行金融产品运转的流畅、衔接完善的程度,即持有的资产能够随时得到偿付,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或者能比拟方便地以合理的利率借入资金的能力如果银行持有的资产能随时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或者能以合理的价格出售资产或借入资金,说明银行的流动性好,反之那么流动性差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就可能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其持有的资产,或以较高的利率借入资金,从而遭受较大的损失在极端的情况下,流动性缺乏可能会使银行因挤兑而倒闭第五,合规性风险引致型,是指银行在授信活动中因为违反或没有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那么、法规、行业标准或者银行内部的信贷操作流程而给对信贷资产带来损失近年来我国银行界内出现的多起大案要案,导致银行遭受重大损失,均与银行相关人员违规操作有关2.2.1.2 根据信贷风险的性质,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信贷风险 第一,静态信贷风险,是指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使债务人财产受到严重损失,不能归还贷款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静态风险一般可以根据历史资料进行估计,其发生的概率符合大数法那么,可以通过购置保险的形式将风险转移出去一旦损失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那么可通过保险公司得到补偿[6]第二,动态信贷风险,是指由于银行贷款决策失误或债务人经营管理不善或市场需求变动等因素引起银行损失的可能性动态信用风险造成的后果往往难以估计,一般无法根据历史资料匡算其发生的概率,所以保险公司对动态信贷风险都不予以承保,无法通过购置保险的方式将其转移出去,但是可以通过如详尽的信用分析、科学的预测、灵活的管理策略等方式不断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将风险降到最小程度3 根据信贷风险的程度,可以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正常:借款人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银行对借款人最终归还贷款有充分的把握,各方面情况正常,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的及时全额归还的消极因素,没有任何理由疑心贷款会遭受损失关注:尽管借款人当前有能力归还贷款,但存在可能影响其清偿力的不利因素次级:借款人还款能力有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及时足额还本付息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归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担保也肯定会有损失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手段后,贷款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局部。

2.2.2 信贷风险的特征信贷风险的特征是其本质的外化表现,正确认识信贷风险的特征,对于识别、量化信贷风险,建立和完善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加强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信贷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贷风险的客观性风险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是客观世界开展变化过程中的固有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银行从事贷款业务,信贷风险就会始终伴随其全过程不管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多高,风险控制体系有多完善,授信对象的信用等级有多高,始终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导致不能按期收回贷款和利息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对商业银行而言,每笔贷款都存在风险,只是风险程度不同而已银行在信贷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只能尽量做到使信贷风险最小,而不能完全消灭它第二,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是各种不确定性的产物,它的存在是作为一种随机性的经济现象,具有发生和不发生的可能性,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支配和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不但存在而且会产生,在另一些条件下信贷风险虽然存在但不会产生至于信贷风险何时、何地发生,发生的程度怎样,是事前难以把握的,特别是在经济繁荣的时期,信贷风险容易被掩盖和忽略,所以它是否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银行是否提前科学地识别到信贷风险,是否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否遵循了客观的经济、金融规律。

第三,信贷风险的相关性人们所面临的风险与其行为、环境和决策是紧密相关的,同一事件或经济活动对不同的行为主体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后果,同一行为由于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或决策及措施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风险结果这种客观属性就决定了信贷风险不仅与银行自身的经营活动及决策有关,还与银行股东、债务人、监管当局等的经济行为、决策和活动效率有关这充分说明,对于银行信贷风险产生原因的考察,不能只注重银行本身,还要放宽视野,把它同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各个行为主体和各种决策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第四,信贷风险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信贷风险属于一种未转变为现实的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一旦风险事故发生,这种现象不仅可能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蒙受损失,甚至还可能使整个金融领域甚至国民经济蒙受重大损失尽管这种风险导致的损失并未立即、真实地发生,但是己经客观存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善于识别、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防止形成风险的条件成熟,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第五,信贷风险具有可控性,但大小却难以准确估量信贷风险贯穿于银行信贷资产经营过程的始终,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是难以完全躲避信贷风险的因为银行本是以经营信贷风险为主的机构,如果不承当信贷风险,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在信贷风险面前就是完全被动的,人们可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识别并把握其信贷风险存在和发生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创造各种风险约束机制和管理措施,对形成和发生信贷风险的各种征兆进行预测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控制风险的发生、开展,将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小。

2.3 相关理论的提出2.3.1 资产管理理论自银行业的产生起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侧重点一直放在资产管理上商业银行资产被划分为现金、贷款、证券资产和固定资产等四种类型通常所说的资产管理主要是对前三种资产的管理;即流动性管理、贷款管理与投资管理,其目的是在把经营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的前提下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在流动性管理上,围绕构造“风险——收益〞的最正确资产组合,即如何争取在最低风险的同时获得最大的收益,形成了许多理论,其中比拟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包括准备金理论、商业贷款理论和超货币供给理论第一,准备金理论即指银行为了应付流动性风险,必须保持一定水平的现金资产或者局部短期有价证券,这是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的传统做法银行的现金资产通常被称为一级准备,一般包括库存现金、同业存款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这些资产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但通常是无收益的如果银行维持的现金资产水平过高,在流动性风险弱化的同时资产收益率也相应要受到损害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己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需要和经验,在准备金比例的提取上做出最正确选择,以及对准备金的构成即库存现金、在央行的存款与同业存款、短期证券资产的搭配上做出最优决策。

第二,商业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论〔Real Bill Theory〕该理论源自于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该理论认为:由于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与商业流通有关的闲散资金,都是临时性的存款;同时,存款人在提取存款的时间要求上又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为了应付存款人难以预料的兑现风险,银行在资金的运用上必须保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7】所以,贷款必须是短期的、具有自偿性的该理论强调贷款必须与商品周期相互联系,以真实交易为根底,并有真实商业票据作保证,一旦企业不能归还贷款,银行即可根据所抵押的票据,处理有关商品第三,超货币供给理论随着货币形式的多样化和银行信贷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银行再也不能就事论事地提供货币了[8]于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超额货币供给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信贷提供货币只是它到达经营目标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它不仅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手段,而且有广泛的可以同时兼达的目标因此,银行资产管理应该超越货币的狭隘边界,提供更多的效劳,如银行可以积极开展投资咨询、工程评估、市场调查、信息分析、管理参谋、电脑效劳、委托代理等多方面配套业务,从而使银行资产管理到达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该理论实际上就是提倡大力开展中间业务的理论,不过业务范围的扩展也加大了经营风险2.3.2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方面,西方国家经济由二战后的长期繁荣转向滞胀,加上石油危机导致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使银行业开展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另一方面,金融管制的放松使得金融市场竞争日趋剧烈,金融创新与利率的频繁变化使得金融风险更加难以预测,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风险在这种形势下,银行家们意识到,在竞争日趋剧烈且利率波动越来越大的环境下,单纯注重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都是不明智的,因为资产管理理论过于偏重流动性和平安性,牺牲了盈利性,不利于鼓励进取精神,而负债管理理论虽然能够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鼓励银行家的进取精神,但是却更多地依赖外部经营条件,往往会加大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因此,如果要靠管理获得最大收益,就必须重视资产负债的双边管理从而把资产负债管理推向了新的阶段美国经济学家贝克〔Backer〕于1977年提出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对银行的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并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做出最优化的资产负债组合,以满足盈利性、平安性和流动性的要求[9]。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强调,利率风险管理并非资产负债管理的最终目标,它只是实现最终目标的手段之一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是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设定的限制条件下实现利差的最大化同时,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管理利差、非利息支出和营业外收入,而且还要管理流动性和贷款质量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实现在既定风险限制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且还要谋求银行长期的稳健开展2.3.3 风险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在储蓄和借贷机构主要因信贷风险而大量倒闭的促动下,银行开始进一步关注对风险尤其是信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其结果是1988年7月?巴塞尔协议?〔Basle Accord〕公布实施[10]该协议主要是针对信贷风险管理的其核心内容是给出了资本的定义,统一了对资本构成的认识,引进了风险资产比率的概念,根据资产负债表上不同种类资产以及表外业务工程确定了不同的风险权数,并提出了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使银行的信用膨胀得到了约束,加强了银行对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视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使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向风险资产的管理,标志着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的完善和统一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全面铺开,金融领域的竞争尤其是国际跨国银行间的竞争日趋剧烈,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的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

针对国际金融领域的变化,巴塞尔委员会于1998年制定了?国际银行关于统一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对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又进行修订,并于2001年提出了?新巴塞尔协议?〔New Basel Accord〕〔草案〕,在全球范围内几度征询修改意见,在2007年开始正式实施新协议吸收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那么?中提出的银行风险监管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等三个支柱的原那么,提出了衡量资本充足比率的新的思路和方法,全面认可了对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资本要求计算的“两层法〞,即在要求大多数的金融机构服从协议规定的简单的“标准法〞同时,允许一些大的具备高级研究能力的国际性的商业银行使用其自身开发的“内部模型法〞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对于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在目前阶段仍坚持应该侧重于“标准法〞和“根本或高级内部评级法〞,但可考虑组合因素的内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法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管理的开展方向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分析3.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信贷风险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既存在于宏观领域也存在于微观领域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宏观经济的开展态势、企业所处行业的开展状态以及前景,国家有关政策的公布等等都会对企业的偿债能力造成影响。

从微观上来看,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经营状况、现金流都直接影响着企业是否能够及时、全额地归还债务当然,个别企业也存在成心“逃废债〞现象,成心拒绝、拖欠归还商业银行贷款这种由于企业偿债意愿而形成的“道德风险〞在此不纳入分析范围对导致信贷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宏观、微观层面上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是贷前分析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提高贷前分析的效率和准确率,严把放贷关口,可以有效地减少不良贷款的形成,也大大便于后期对贷款进行的相应的管理工作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开展环境、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开展趋势、企业自身开展情况等几个方面如图3-1:信贷风险宏观经济 企业自身 行业开展 偿债能力 盈利能力 营运能力 现金流能力 增长能力图3-1 信贷风险的成因3.1.1 来自社会经济整体的原因从总的方面来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受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政府行为的影响,法律环境的影响和中央银行行为的影响 第一,国家政策和政府行为的政治风险:政治风险除了战争、内乱、国有化和没收外,还包括外汇管制、拒发进出口许可证,提高税率、追加提成费、控制原材料供给和价格制定等等。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政治风险还包括法律风险,因为一国投资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往往是以法律形式推行的,在国际性的贷款工程中,如何防止政治风险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财政金融关系处理失当,直接导致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长期以来,我国的生产建设资金一直实行财政供给制,当经济体制的转变使这种供给终止时,银行便成了第二财政,银行资金财政化运用愈演愈烈具体到融资体制上,我国的资本市场远远落后于货币市场,企业所需全部资金长期由银行包揽,货币市场不仅承当了本身应有的解决企业短期流动资金所需的任务,而且还承当了本该是资本市场担负的解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铺底流动资金等长期资金所需的任务,这样不仅造成今昨负债过高、资本金缺乏,而且导致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直接形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和实施不可防止地会影响社会各方面对经济利益的改变和调整,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在政策出现失误的条件下,亦是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对银行干预的刚性依然很强,是形成贷款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前,局部地方政府从局部利益出发,盲目煽动企业争工程、铺摊子,迫使银行放贷支持;当企业不景气时,又以维护安定团结、帮助企业脱困为名,迫使银行放贷解困,或是以贷缴税,从而造成大量贷款沉淀。

当一系列金融法规相继公布实施、金融机构实行商业化经营后,行政干预很难奏效,但一些政府部门仍在潜意识里把逃废金融债务当成是企业减轻包袱、轻装上阵的有效手段,干预金融机构依法收贷,加大了保全信贷资产的难度第二,政治法律制度:健全的政治法律制度是健康的经济活动的根本条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经济活动的开展很难以有效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人们的法律观念还比拟淡薄,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很普遍存在这些法律制度上的漏洞造成了我国经济活动中的某些不健康现象,经济活动的主体由于没有有效的法律制度的约束,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这些年来,在银行与客户的借贷活动中,许多客户不讲道德、不讲信用,有意赖债、逃债,以企业界改制之名,行逃废债之实,造成了债务悬空,形成了大量呆账贷款这些情况,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日益恶化,形成巨大的信用风险3.1.2 来自企业方面的原因借款企业是信贷资金的使用者和归还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行为标准与否,直接关系着银行信贷资金使用好坏和效益上下,决定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大小因此,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本原因企业制度不健全,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亏损面逐年扩大,企业经营不断亏损,还债能力不断减弱,成为信贷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

银企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不断滋生信息不对称理论为银企之间的信用关系的扭曲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释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资金的分配上存在“逆向选择〞〔信贷资金流向低质量企业〕和资金使用上“道德风险〞〔借款人违反合同改变资金用途或不愿还贷〕滋生3.1.3 来自银行方面的原因第一,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标准,权责利界定不清,缺乏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机制第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滞后,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防腐意识薄弱第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疏漏,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第四,财务分析的局限性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很主要的一个决策依据是对借款企业财务分析的结果财务分析使银行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开展趋势和还款保证但是财务分析也存在着局限性:首先,财务报告中反映的毕竟是借款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过去的成功,并不一定代表未来一定成功,甚至有可能向相反方向开展;其次,财务报告反映的是借款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果,并不代表其所处的行业的整体状况,当行业环境发生变动时,风险亦随之形成第五,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由于银行风险与利益机制不对称,自我约束和鼓励机制不健全,使银行缺乏风险的责任感和压力感,更缺乏防范贷款风险的有效措施,以致贷款风险加大。

长期以来,信贷管理偏重于贷前调查,无视了贷后的管理工作,对贷款的制约机制和措施相对重视不够,缺乏刚性的指标约束一些银行超过自身实力发放贷款或贷款对象过于集中在几个企业,企业一旦发生问题,银行贷款出现风险就成了不可防止的事实金融业的剧烈竞争演变成了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从而松懈了对金融风险的监督和管理,以致企业多头开户,多头借款,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本钱,而且为债务人逃废债务以及各种诈骗犯罪活动提拱了空间3.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3.2.1 信贷风险分析的程序信贷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阅读信贷档案和审查贷款的根本情况两大步骤[11]3.2.1.1 阅读信贷档案 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真实记录,信贷档案应至少覆盖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第一,客户根本情况:包括借款人的名称、地址、企业类型及所处行业,业务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组织结构、业主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及其附属机构的情况;借款人的经营历史、信誉评级以及保证人的根本情况等第二,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信息:包括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外部审计报告、借款人的其他财务信息;保证人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外部审计报告和其他财务信息。

第三,重要文件:包括借款人贷款申请;银行信贷调查报告和审批文件,包括长期贷款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上级行的立项文件、批准文件;贷款合同,贷款额度或授信书;贷款担保的法律文件,包括贷款合同,保证书,抵押品评估报告,财产所有权等;借款人还款方案或还款承诺第四,往来信函:包括信贷人员走访考察记录,备忘录第五,借款人准入情况:包括授信书、贷款证等第六,贷款检查报告:包括定期、不定期信贷分析报告、内审报告3.2.1.2 审查货款的根本情况 第一,贷款目的:贷款合同上最初的用途与实际贷款用途是否一致是判断贷款正常与否的根本标志,贷款一旦被挪用,就意味着产生更大的风险第二,还款来源:分析人员应判断借款人约定的还款来源是否合理,风险程度是高还是低第三,资产转换周期:资产转换周期是银行信贷资金由金融资本转化为实物资本,再由实物资本转换为金融资本的过程资产转换周期的长短是银行确定贷款期限的主要依据因此,一家管理有方的银行在审批贷款过程中,往往非常重视对贷款对象资产转换周期的研究第四,还款记录:一方面还款记录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贷款是正常还本付息还是发生严重的拖欠或被局部注销;贷款本息逾期的时间;应收未收利息累积额。

这些信息根本上能够帮助我们很快地对贷款做出根本判断另一方面,还款记录还是判断借款人还款意愿的重要依据3.2.2 信贷分析的根本要素3.2.2.1 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分析是运用比率分析的方法,对借款人所提供的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资料所进行的比拟和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的目的是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预测企业的开展趋势,为贷款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通过财务比率分析,有利于评价企业资本收益能力,评价企业财务稳健性,了解企业是否具有清偿债务能力,从而对贷款风险做出较准确的判断信贷风险分析涉及的财务比率主要有四大类:第一,流动性比率:主要是分析流比率、速动比率、变现比率等;第二,资产管理比率:主要是分析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第三,负债管理比率:主要是分析负债资产比率、负债净值比率、利息费用比率等第四,盈利能力比率:主要是分析销售毛利率、销售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资本净值收益率、股本净利率等流动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管理比率、盈利能力比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分析的时候不能孤立地使用要注意比率分析的局限性,应结合贷款企业所处的行业水平来判断其财务状况。

同时,应注意到只注重以上财务比率分析是不够的,贷款人员应深入到企业去,对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取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不可完全依靠企业提供的报表进行分析后轻率做出信贷决策3.2.2.2 现金流量分析 评价借款人归还能力大小,除了财务比率分析以外,还要对借款企业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一个企业盈利能力大小对其归还贷款有重要的影响,利润是归还贷款的来源,但不能直接归还贷款,归还贷款最可靠的来源是现金虽然一般情况来讲盈利企业比亏损企业归还贷款的可能性大,但有时也会出现一家盈利企业没有现金归还贷款,而一家亏损企业却因为有现金还款而继续经营,也就是说,盈利与还款虽然有密切联系但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除了对借款企业进行财务比率分析之外,还要对其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将两者结合起来评估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现金流量如同维持企业生存的血液,企业现金流量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来讲至关重要,而且现金流量分析最大的优点是可弥补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偏差[12]第一,考察借款人经营管理状况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借款人经营管理直接影响其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反过来又会影响经营管理。

分析借款人经营管理与现金流量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其现金流量和还款能力,而且有助于判断其持续开展潜力或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销售方面来看,要注意分析借款人销售是在增长还是下降,借款人如何根据外部的因素来调整销售战略,现金缺乏或剩余时,借款人是怎样调整销售;从费用方面主要看借款人本钱控制是否有效,它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如何,融资本钱是否低于其利润,销售环节是否合理,销售费用是上升还是下降;从经营循环方面要看借款企业应收账款如何变化,其周转在上升还是下降,存货是否合理,周转率如何,借款人如何满足营运投资的需要,营运投资对借款人盈利能力和现金量产生什么影响;从资本循环角度那么要看,借款人如何根据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调整其厂房、设备等长期资产的投资,借款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能否还款,资本循环是否与经营循环相适应第二,根据现金流量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如果未来现金净流量为正值,借款人能够归还贷款的可能性较大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意味着现金收人足以支付现金支出,而归还贷款属于融资活动现金流出的一局部,所以,这种情况下借款人能够归还贷款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现金净流量为负值,并不意味着借款人不能还款,现金净流量为负值意味着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总量,因为归还贷款只是现金流出的一局部,所以当现金净流量为负值时,借款人能否还款需进一步分析。

3.2.2.3 担保分析 通过财务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我们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第二还款来源,就要分析担保状况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能够降低银行的受损程度,但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贷款担保是指商业银行为提高贷款归还的可能性,降低银行资金损失的风险,由借款人或第三人对贷款本身的归还提供的一种保证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担保一般是指保证、抵押、质押三种情况在信贷管理业务中,对与贷款相联系的担保情况进行分析至关重要,这种分析既有利于做出是否对借款人发放贷款的决策,也有利于保障到期贷款的平安回收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经营中,风险存在是客观的,为了尽量防止或减少贷款风险,银行除了对借款人严格审查外,还必须采取防范风险的预防措施,贷款担保就是防范风险的有效形式贷款担保可分为信用担保和物权担保两大类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设定担保纯属一种防御性措施,但是贷款担保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贷款担保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可以影响或控制的潜在还款来源,从而最终增加了归还贷款的可能性担保作为为归还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现实的还款来源担保虽然不是可有可无的,但也不是万能的,在贷款业务中不能过分地依赖它。

因为担保不能取代借款人信用状况,只是一种保证手段,取得担保并不一定能保证贷款的如数归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有了担保单位和抵押品,这笔贷款的风险系数就很小了,从而不重视对借款人财务状况及经营管理情况的调查事实上,此类贷款还款来源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是:不符合担保条件和担保资格的单位或负债较重、拖欠利息、经营低下的企业提供的担保;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为其股东提供的担保;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机构提供的担保就抵押而言,也存在无效抵押、重复抵押、抵押物转让等现象,一旦贷款不能还,银行处理抵押物时总会处于被动地位除此之外,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他还款来源往往带有不可测性:诉讼过程中,受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干预,拍卖不能正常执行,有的执行结果对银行不利;由于银行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未能在有效期内向担保企业催收债务或向担保企业追索债务,使得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贷款分析时一定要重视第一还款来源,必要时借助法律手段来保证信贷资产的平安4 非财务因素分析 除了上述财务因素和抵押担保状况对还款可能性会产生很大影响外,其他的一些非财务因素如行业环境、企业管理水平、还款意愿、银行信贷管理等因素都会对还款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能够帮助信贷分析人员进一步判断贷款归还的可能性借款人的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社会因素、借款人的还款意愿等非财务因素均对贷款归还的可能性产生影响为了更加全面、动态地分析贷款遭受风险的程度,对贷款质量进行准确地评价,除了对借款企业进行财务比率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之外,还要分析非财务因素对还款可能性的影响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较严重的状况下,非财务因素分析在信贷风险分析中往往更有意义首先,对经营风险分析:对这种风险的分析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品德:指个人或企业借款者对其所欠债务是否愿意归还,一般通过考察其过去的资信情况以及同借款人面谈来作出判断第二,经营才干:主要是通过审查其财务报表,看其资金的流入流出是否正常,以及经营业绩怎样第三,资本:指借款人财务报表上的总资产和总负责相抵后的净值,且借款人的财富状况第四,经营环境:指借款人在经济衰退及其他事件中的应付能力,或者说他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的还款能力第五,事业的连续性:指借款人能否在日益剧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开展此外,借款人的财务报表对银行来说是很重要的,但要注意,这些报表毕竟是反映着企业的过去,因此,应用时要作信用调查,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次,对借款人还款意愿的分析:影响借款人归还贷款的能力和意愿的因素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局部宏观因素是指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主要是经济运行的目前状况和未来趋势,以及国家经济及其政策产生变动的可能性,包括货款企业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和科技环境这些因素会影响借款人的能力和意愿例如,借款人的信贷风险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动而变动,繁荣阶段相对较低,而衰退阶段相对提高贷款的期限愈长,宏观因素分析就愈为重要微观因素是指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动,主要指贷款企业与顾客、竞争对手、同盟军以及与能源、资金、原材料、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供给者、运输部门、商业企业、业务主管部门、税务部门等有关机构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与顾客、供给者、竞争者及同盟者的关系微观因素是影响借款人本身的因素,主要包括借款人的道德品质和归还能力再次,对企业管理水平的分析:管理水平的上下决定了企业的开展规模,能源利用效率和企业收益的大小我国商业银行在货款管理中往往不重视对贷款企业管理水平的分析,这对贷款的综合管理极为不利为确保信贷资金的平安,信贷人员应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全面考察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者的根本素质;贷款企业的产、供、销及设备管理状况;贷款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最后,对贷款企业内控制度分析: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内部控制分析至关重要[13]因为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内部控制出了问题,企业的生存和开展会受到极大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贷款时,往往无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这样将导致被贷款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外表情况所迷惑,对贷款企业的真实状况判断失真,容易作出错误决策因此,信贷人员要关注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分析企业内部组织体系是否健全,分析企业有无明确的岗位职责、授权与相互制约机制,分析企业有无健全的规章制度,依照贷款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情况决定是否给其贷款3.2.3。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