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学论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感悟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7.54KB
约6页
文档ID:146292407
教学论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感悟_第1页
1/6

抓住“一星半点”,享尽诗情画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感悟  诗歌是语言最完美的呈现形式,其重要特征之一是诗人选取了现实生活中最富特征的片断,用最简洁、最凝练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感人的,具有较大跳跃性和朦胧性的深远意境的画面因此,便有了“一千个读者会产生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欣赏结果,便有了“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了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的心中去发展”的论断如果说诗歌创作难,诗歌欣赏更难,那么诗歌教学则是难上加难!尤其是面对小学阶段的孩童!那么如何让孩童也能享受诗歌,热爱诗歌呢?对此,笔者想结合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悟一、品词设境,在唤醒意会中享受诗歌的意境汉语中的每一字、每一词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在给学生一个词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个美妙的情境世界然而,只有将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充分开掘出来,唤醒他们沉睡的意会,学生才能心领神会地进入诗歌真正的妙境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第一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时,为了引领学生感受“西湖的水光潋滟”,笔者是这样教学的:㈠、读诗想画:雨中的西湖在诗人的眼里美得出奇,简直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下雨之前的西湖是怎样的呢?能用诗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吗?(出示句子:水光潋滟晴方好)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㈡、换词感悟:重点体会“潋滟”你喜欢诗中的哪个词?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一读播放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来表现水光潋滟吗?㈢、想象生情:夏日,阳光洒在荡漾的湖面上,波光粼粼的,你觉得就好像——(学生想象说话)借助《高山流水》的古筝音乐,借助范读,借助西湖风光图片,并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引领与评价中,学生沉睡的意会被唤醒了此时,在学生悟性和灵性的滋养下,诗句呈现在他们思维中的是美妙、动感的画面:“阳光洒在荡漾的湖面上,波光粼粼,就好象无数颗珍珠在闪烁我就觉得好象一颗颗晶莹的小星星顽皮的向人们眨眼睛阳光在波光闪闪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碎银湖面上粼光熠熠,好似千万条银色的小鱼儿在不停地跳跃、玩耍……尽管“任何的比喻都是蹩脚的”,但在孩子们的享受中,这已变得不重要了二、诵读复沓,在滋润感觉中享受诗歌的韵味诵读是语文诗歌教学永恒的主题,入情入境地诵读是诗歌教学课堂的追求声情并茂,丰富多彩,恰如其分地反复诵读,能让学生在脑海中联想,与诗人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达到叶燮所说的“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效果㈠、感受西湖雨奇时体验诵读:师: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是多么重要啊!怎样才能读好这句诗呢?(生自由练读)师:请你们用心感受:此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这雨轻轻的,细细的,柔柔的,山色——(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时雨下大了一点——雨越下越大——㈡、观看插图想象后激情诵读:师:苏轼喜欢观赏大自然美景,更喜欢变化中的景色。

所以诗人说雨中的西湖是奇妙的——(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雨中的西湖也是空蒙神秘的——她又是水灵灵、生动、鲜活的——㈢、体味本诗名句时比较诵读:师:是呀,到过西湖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古往今来,无数的诗人为西湖作诗题词,写下心中的赞叹大屏幕出示,师生一起读)花满苏堤柳满烟——宋 陆游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唐 白居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赏?——唐 杜甫 ……师:赞美西湖的诗句举不胜举,但是苏轼对西湖的赞美是哪个诗人也不能相比的有人这样称赞苏轼的这两句诗:(出示诗句)除去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同学们,就让我们把这无与伦比的千古名句永远记在心里!(齐背三、四句诗)在一次次回环复沓,有层次地诵读中,学生亲近“西湖”,亲近文本;在一次次感性地,投入地诵读中,学生不断地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优美,体会情感之丰富,他们那粗糙的感觉渐渐地敏锐起来,细腻起来他们在历经一次次语感新生的快乐,在享受读诗的幸福!三、拓诗抒怀,在放飞想象中享受诗歌的情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书画之妙,当以神会,当以意会事实上,诗歌之妙,亦当以神会,意会。

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引领学生以感性的、形象化的解读方式将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这样,学生才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投身其中,享受诗歌学习的情趣㈠、观“书”找画:感受了西湖的“晴好雨亦奇”,体会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妙,师生一起读读,背背,把这首赞美西湖的千古绝唱深深地记在心里,这堂课也快接近尾声了师:唐朝大诗人王维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今天,老师的板书里也藏着画呢,仔细看看,像西湖的的哪些景点呢?生:(在下面低声说)三潭印月师:大声点,能否具体解说一下?生:你们看,题目下的两条弯弯的线像是苏堤,题目的每个字就是一行行的柳树,而黑板是水光潋滟的湖水,那三个圆就是三潭了听这位学生这么一说,下面的学生都开了窍似的叫着:“是的,是的,很像的!”)师:你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生:(有点激动地站起来)还像西湖的荷花其余学生被他一指点,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纷纷举手那圆圆的就是碧绿的荷叶圆当中的那两个字就是粉红的荷花圆圆外面的字词也是一枝枝的荷花师:(趁机追问)那些荷花是什么样儿的?生:有的全开的,有的半开放,还有的是花骨朵。

生:有的已经张开了笑脸,露出了鹅黄色的花蕊;有的含苞欲放,饱胀得像马上要破裂似的……㈡、给画拟题:师:西湖的荷花在你们的想象中更美了!你们能给这幅画取个题目吗?生:曲院风荷生:荷叶圆圆生:小荷才露尖尖角师:你真行,能引用诗句作题目生:(也不甘示弱)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接天莲叶无穷碧生:出淤泥而不染师:看你们,一个个都像小诗人似的接下来,学生还把题目下的弧线和文字的组合想象成了西湖的桥,空蒙的山,一群群的游人……瞧学生们那股兴奋劲儿,似乎想把西湖的无限风光都搬进这个板书中师:同学们,西湖美景如诗如画,现在老师就带你们游览整个西湖,请你集中注意力,跟老师走!㈢、连线象形:(随后老师拿起一支彩色粉笔,从“水”字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按诗句内容的先后顺序,将板书中的文字一一连接,边连线,边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其实连接后的就是整首诗的内容学生一开始不知老师干什么,后来明白了,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总相宜生:(迫不及待地叫)船!(全班学生豁然开朗师:(赶紧补充)西湖的游船很有特色,也是西湖的一大景色今天黑板上的这只游船就更特别了,它装满了西湖的美景,装满了苏轼的赞叹,装满了我们的向往师生均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生:(小声地)西!西!(老师听到后,仔细一看,对呀,很端正的一个“西”字。

这可是备课时没想到的!老师请这位同学上台指着板书描写了一遍,下面的学生近乎沸腾了师:(趁机激动地说)同学们,这个“西”字就是西湖的西,就是——生:(齐接)西子的西!(这时古筝音乐响起)师:(激情说道)西湖是一幅天然图画,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它就是一首诗,而苏轼笔下的西湖更是美妙无比,令人神往你们喜欢西湖吗?喜欢苏轼的这首诗吗?那就把你们的钟爱融进朗诵中吧!(配乐看图齐诵)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从学生一次次激动、喜悦的发现中,从学生一回回奇妙的想象里,从学生一句句诗一般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尽情地放飞着稚嫩的幻想,他们将“西湖”的美填满了想象的每一个角落无尽的遐想,无言的快乐,这是学生在“浮想联翩”、“悠然心会”中生命智慧的闪亮展现!“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回顾这堂课,之所以能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得益于抓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扬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琐碎的分析,干瘪的概括,无情的演绎”的弊端,抓住“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了一星半点的东西”和诗歌篇章结构上呈现出的断裂或空缺,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引领学生沉浸在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同时,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还原诗歌的场景,指导学生填补这些空缺,扩充诗歌,使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自由地驰骋。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加工创造出展现自己个性的诗外之言,创作出丰满生动的诗外之象,从而让学生在“一星半点”的“每有会意”处体验言语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简言之,在诗歌教学时,我们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天性,并且感同身受、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地挖掘和凭借极具内涵的“一星半点”,引领学生积极地享受诗歌的种种情趣、意境和韵味,享受学习诗歌带来的种种快乐、舒畅和愉悦,让每一首诗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让每一回的学习都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享受诗歌,才会发自内心地热爱诗歌附板书设计)6。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