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旧工业厂房到创意空间

Sc****h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6.50KB
约7页
文档ID:146753071
从旧工业厂房到创意空间_第1页
1/7

从旧工业厂房到创意空间近几年来,中国城市中的旧建筑再利用, 特别是旧工业厂房的改造, 成为一个潮流,由工业厂房改建为创意空间已成为一种新的设计类型, 时尚的创意空间把建筑与艺术设计、 艺术家们紧紧地连在一起 与设计师一样, 艺术家们正在以激动人心的新方式, 栓释着各种重建先前散乱的建筑与城市景观秩序, 力图以历史为依托来挖掘和放大当代文化价值, 在后现代艺术这样另类视角下, 低历史价值的建筑所拥有的重要的意义开始被人们从更加广阔的视野加深理解一、后工业社会的设计:走向艺术与科学之间当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并不局限于科学技术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 在这一信息爆炸引发的社会面貌和人类观念大动荡和大改变的时代,设计自身也正经历着“质”的变化与过去相比,后工业社会最根本的改变还是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之前,“两极对立”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信息的侵入,物质与精神的对立似乎正在消失, 随着这种对立的消失, 工具理性以及这种理性依赖的逻辑原则也正在受冷落, 以往那些被人们视为相互对立的和矛盾的现象, 不再呈现一种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关系,而是同时呈现,甚至相互融合。

一向作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一反常态,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 ,大量设计的“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 很明显,这种价值正是后现代艺术追求的东西这意味着,在当今社会中,设计产品正在迅速地与艺术产品靠拢,设计过程正在与艺术创造接近人们已经证明“设计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技术的或艺术的活动,而不是一个科学活动设计——似乎可以变成过去各自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之间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素 ”总之,设计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一个二者之间对话的“边缘地带”迅速形成二、创意空间:一个地理概念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LOFT 理念发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纽约, 80 年代迅速兴起. 随着个件化浪潮卷土袭来 这个被西方艺术家称之为 LOFT的新建筑形式, 在 20 世纪后期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勺生活方式时, 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厂这个词汇的最初涵义20 世纪 90 年代末,中国开始出现改造和利用工业建筑为文化空间的现象一大批艺术家、设计人和各种各样的文化机构进驻空置厂房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生产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等服务性行业。

出于各种特殊的行业要求和使用目的, 人驻者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新定义与改造, 他们带来的是对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个性化的理解这些空置厂房经他们改造后本身成为新的建筑作品, 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开了生动的对话, 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 实用与审美之间 而这批人驻者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是经济改革的产物, 他们展示了个人理念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新的关系:在乌托邦与现实,记忆与未来之间798 工厂、八号桥、 LOFT49等已经由一个地理概念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甚至成了城市中新的文化旅游景区 LOFT 现象所呈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处理艺术勺生活的关系的新的策略这种方式是艺术家的个人理想与新经济模式、新社会结构,与都市化进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三、城市再生的契机我们的五六十年代已经成为新的遗产, 其建筑本身已经成为情感投射对象、怀旧情绪的指向, LOFT 文化现象提醒我们,个但要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也要适当保护新中国早期的建筑遗存 应该站在新的社会构架和城市沙盘的这边, 重新审视和评估它的价值与能量创意 LOFT空间出现的前提是大量工业厂房的废弃与闲置, 这种空间的出现首先是因为都市发展和都市功能的转型,许多工厂被迫搬离城市中心地带与近郊;其次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对空间需求的变化, 旧有的空间失去使用价值; 有时则是整个产业的衰败遗留下了空间。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 这类空间出现正是所谓后工业时代来临的具体征象厂房的改造和再利用成为城市再生的一个契机,从深层意义上说旧厂房改造热表现出对现代城市问题的一种反思, 但表层意义上说它更表达了城市人的一种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转变 对厂房改造的兴趣表现出人们对 “化腐朽为神奇”的创意智慧的欣赏20 世纪 60 年代的工业建筑,似乎更多地表现作为基本功能的空间属性,是一种基本建筑, 它几乎把建筑艺术内涵范围内的象征风格、 审美、形式感完全剥离存在于建筑体内的水泥、 梁柱结构被暴露无遗, 与当今后工业时代的审美取向一拍即合 这些在当年最无文化色彩、 最缺少时代面貌的工业建筑, 反倒成了那个文化残留在今大的重要视觉元素 今天站在空旷的空置厂房里, 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社会主义生产 61 集体协作的忙碌身影, 能听到抓革命促生产的广播声,你的怀旧甚至也无需借助于犹在壁上的革命年代的红色标语和语录 社会主义生产的痕迹似乎无处不在‘工业建筑已由工具理性的保留地演变成为感性的寄寓物拟像渗透了仍然坚固的墙体, 作为工业建筑的这些基本建筑, 在今天却因为它的朴素性而成为极适合于意义附着的活跃的能指,你可以无穷无尽地阐释它历史厂房为什么赋予昔日的工人以“大老粗” ,而今天的创意精英以儒雅,厂房的朴素、简洁、经济”宽大等等,都对照着主体的美德,主人刻意留下的厉初的结构、棵墙、标语、工具等等,都对照着主体 9t 品味,拼装的新材料钢、木、玻璃,都对照着主人 6t 风雅。

前卫艺术家认准的是工业厂房清风度骨的另类美四、实例分析A、北京嘉铭桐城会所嘉铭桐城会所由用地原有的旧厂房改造而成 - 以一条绿荫如织的梧桐大道为主要依托,定位于文化传承的特色主题 会所设计尽可能地保留原厂房内部结构构件,如牛腿柱、屋顶桁架等在保持现有环境特色的同时, 将现代化的新材料、新技术大胆运用于建筑的外观, 使其具有了另一种新的形象 其独特的怀旧风格和文化品位,与上海新天地广场可谓异曲同工会所改造为上下两层, 设有多个独具风格的中庭 四个突破屋顶高度、 红色亭造型的绿化空间上下贯通, 风格醒目考虑到公众活动的需求, 会所一层设计为开阔的展示空间: 二层为财务和内部管理的小型办公空间, 适于私密性的洽谈与办公同时局部窗户以方形或三角形挑出设计, 形成精巧的休闲和茶饮空间短期内,会所可用于售楼、展示或办公所在:未来则可服务于整个会所.作为咖啡、茶饮或休闲场所,甚至作为小型公司的办公用房整个建筑的立面设计体现了强烈的工业元素与传统景观的融合 仿旧的砖墙灰瓦、浓荫蔽日的梧桐大道, 无不展现其独特的怀旧韵味 而建筑设计中穿插冷色调的现代钢架结构和大面积玻璃设计, 创造性地加入黄黑相问的工业化警示符号,使会所具有夸张而鲜明的地标性, 以令人过目难忘的特色吸引人流。

在近年来众多的旧厂房改造项目中,嘉铭桐城会所大胆创新,为 LOFT设计作出了新的尝试B、上海“ 8 号桥”1、背景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 又是现代工业的集聚地 百年工业的发展史为上海积淀了丰富的工业历史和文化上海“8 号桥”是工业旅游的新景点解放前这里是法租界的一处厂房, 现在通过改建, 既保留了原厂房的空间结构, 又添进许多西方时尚元素作为上海中心城区重点打造的精品创意产业聚集园区, “8 号桥”的建设可以为上海中心城区实现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跨越提供参考上海 8 号桥位于卢湾区建国中路 10 号,业态囊括:建筑设计、设计咨询、影业制作、时尚商铺、休闲餐饮;占地 7000 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2000 平方米园区由 20 世纪 70 年代所建造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成2、改造“8号桥”的“桥”字有三重含义一是改建后的厂房结构特点是主体以桥连贯;二是“8号桥”所涉及的多种业态,包括设计、广告等现代服务业,如同桥梁一样相互融会贯通;三是“8号桥”吸引了众多的国外顶级设计事务所和咨询公司入住, 成为这些事务所与上海沟通的桥梁为了将8号桥真正建成一个国内外创意行业交流、 推广、传播的平台, 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时尚创作中心, 改建工程在功能上做了极大的调整, 同时内部公共空间的预留以及对于租户的严格筛选,使得这里建筑风格内外一致又各具特色,在力求创造出艺术化空间的同时, 也落实了实用性。

改造中,原先那些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 斑驳的地面被保留下来, 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整个园区由 7 栋建筑构成,在房屋构成方面没有做大动作, 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布局在设计中,没有一味追求建筑面积, 而是更多地在其中设置了大量室内、半室内和外部公共空间 因为进入到园区的业主都是室内设计、 雕塑等艺术设计类客户,因此尽可能地提供交流的平台和丰富的公共空间, 让人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交流变得非常重要3、特色8 号桥的改建工程只花了约半年时间,时尚生活中心独特的、富于创新的理念把老旧的厂房改头换面 所有改造工程包括在旧建筑中注入新元素, 新旧结合的创造,增加室外、半室外空间,提供更多自由及交流空间等等其中 8 号桥最独特的地方有以下几点:a、桥——连接房子和房子之间的桥是8号桥在建筑上最动人的设计之一整个8号桥由 7 栋房子构成,在房子的二层, 设计师以桥作为连接, 连通了每一栋房子,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了一个最好的平台 整个园区一共有四座桥,每座桥的造型均不同, 极富工业感的铁桥是在厂房原来的设施上扩展的 有着绿色“门”字造型的天桥,是一个放大版的8号桥的 logo ,非常现代。

b、高高的天棚c、家居用品店d、极富肌理的分隔e、外墙——极富特色的外墙最能体现建筑上新旧结合的设计思路 设计师表示,与泰康路或苏州河本身就富有特色的建筑不同, 原来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非常普通,因此对于旧的元素不能仅仅采用保留的方式, 还应该进行更深入的发掘f 、木质走廊——在连接3号楼、2号楼与1号楼的室外、半室外走廊上,设计师选用了未经处理的木条铺设成地板及装饰外墙 暖色的原木为室外环境增加了无限温暖的感觉,同时亦在视觉上赋予了这个区域强烈的个性特征g、纵横交织的管道h、共享空间i 、公共空间的墙面处理j 、一家工艺品店的天花板处理k、底层空间4、功能目前,8号桥的所有楼层已经出租, 众多创意类、 艺术类以及时尚类的企业成为了这里的首批租户, 其中包括海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 服装设计、影视制作、画廊等等,良好的创意氛围和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成为吸引这些业主的最重要原因 一期、二期模型)8号桥的租户们认为聚集方式是8号桥最独特的地方 相比苏州河仓库区鲜明的中国艺术家聚集的氛围, 这里更国际化,聚集了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更像是一个世界的窗口在8号桥,除1号楼大厅外的所有室外、半室外空间都可供租户免费使用。

在这些环境中,可以添设咖啡茶座、进行作品展示、时装走秀、举办大型综合活动,是人们最好的交流平台 其中由三个错落的空间中的平台组成的1号楼大厅,则可以依照需要分别用作演讲区、表演区或者贵宾区,功能上的设计非常周到设计师摒弃了原厂房的白粉涂墙,拿来从旧房子上拆下来的青砖重新组合,并进行一番艺术处理, 以凹凸相间的砌造方式凸现了墙面的纹理, 例如沿街1号楼的墙面增加了不锈钢及反光玻璃贴面, 夜晚的时候, 整个墙面熠熠生辉, 很有现代感5、意义8号桥之“桥”, 寓意为不同创意产业提供一个丰富交流平台 这个改建后的旧工业厂房由此成为一个桥梁, 连接着过去和现代, 连接着国内外的时尚、 创意、文化和设计,也连接着世界各地的人们C、同明室内设计公司1、背景里面包含有几个设计事务所,还有一些工程公司的管理部门、施工部门等因为是做他们自己公司的项目,没有设计费,所以只画了一张平面团去年 4月份的时候开始测量尺寸, 房子空间不错, 满足整个公司的各方面需求 基本上采用纳是像农村造房子那样, 用竹竿搭样,把一个立体的架构形态比较直观地告诉工人,然后工人按照这个去做土建,比较直观2、规划设计房子以前是比较方正的形态。

这个方案最开始的出发点, 就是一个十字交叉线—— X这个感念源于对小型生活社区的体验,设计师把公司的各个部门当成小社区里面的便利店、 医疗室等, 把它作为这样的功能附属在这里面 因为这个项目不是纯粹的设计工作室, 还有许多工程公司日常的功能包含在里面 按照工程公司平时使用的动态、 流线,包括哪些地方会比较隐蔽, 哪些地方希望客人能直接看到,作了这样一些分析,自然形成了一些交错的地方设计师将整个流线部分分为外部通道和内部通道, 外部通道从门厅进来后与斜线的内部通道形成一个交错的感觉,内部通道是解决公司里面内部人员的流通,包括各个部门的工作关系等 外部通五主要是进来后, 人在这里面纳一个分济在外部通道与内部通道的交叉户上, 自然地形成了我们每天都要去的地方— —公共卫生间和食堂 当时这个布局也是参照人在里面的行为模式来划分的, 这样大家在里面工作或者生活会比较方便一点 设计师把公司后勤区整个安置在一起这样的分割, 就形成 7 一个文汇点, 两个通道的交汇点附近就是后勤区, 从外面来的人,或者公司内部的人都可以比较方便地到达 这些功能礼成一堆更好一些,就像小型的社区一样 在交汇点也形成一楼二楼垂直交通的流线, 所以公共楼梯也放在这个位置上,这样一来上下的动态会比较完整一点。

X 形的概念也是受到库哈斯做的哈佛大学的规划的启发, 他对大尺度空间的思维方法启发了设计师当时在做这个东西的时候, 设计师其实没有把它当成是室内设计在做, 而是在做规划他是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站在规划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