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京津鲁琼版)2021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落实训练高效增分散文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浅***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8MB
约15页
文档ID:137838106
(京津鲁琼版)2021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落实训练高效增分散文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1页
1/15

京津鲁琼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落实训练高效增分散文文本阅读(一)(含解析)散文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儿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花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儿,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日,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解析:选BA项,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的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原文中“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错在“惭愧”和“不满”,文中没有此意2.文章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                                                                                                                                             答案:(1)内容: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2)作用:①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②结构上,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3.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废 园 外 巴 金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儿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看到园中美好的景象时,借花树之景,想象园中的人在日寇轰炸前的美好生活,从而为后文写美好的毁灭奠定基础。

B.废园中有很多人惨死,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因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被窒息的悲剧更能触动人的悲悯之心C.面对惨景,作者有着深重的悲哀,可惜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内心十分寂寞,因此对世人的冷漠无情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D.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冷雨”将作者拉回现实,凸显作者内心的悲凉;“到处都漏雨”,则含蓄地控诉了日寇的罪恶解析:选CC项,“对世人的冷漠无情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理解不当,作者的感情是悲愤,是对战争的控诉,对日寇暴行的声讨5.联系上下文,写出对画线句“这样地逃出囚笼”的理解答:                                                                        答案:过去少女向往外面的世界而不可得,而今她离开了囚笼,却是在已经成为尸体的情况下,是日寇永远毁掉了她的青春和希望6.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答:                                                                                                            答案: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抒情的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比,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