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Ja--'教科书之德育要素及传承研究一一以国内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为文本捅要教科书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呈现课程内容的一种 重要文本,它在传播人类文化与道德的过程中肩负着独特的使命,由于正是教科 书拟定了什么才是值得传承下去的精髓和合法的文化因而教科书既是知识的载 体,也是道德的载体但是,教科书并不能保持价值中立,它蕴含的德育内容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一定的流变,它是我们国家、民族不同步代所偏好的道德 情感、政治态度及社会价值观的缩影故而,明晰教科书中蕴含的德育要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学科德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的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分析文‘本,对其所蕴含的德育要素进行记录分析,明晰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的德 育要素及其发展与传承,并根据记录与分析成果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提供有心 关注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从教科书层面审视道德教育的机会,以 更好的发挥教科书的教育价值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导论:第一部分一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一分析框架; 第三部分一文本分析;第四部分一结论与建议导论部分阐明的研究缘起,综述了目前研究的现状与局限,以及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研究设计重要是拟定适切的研究对象,建构本研究的’,、流程图,选择适合文本分析的内容分析法、论述分析和比较分析等作为研究措施,并阐明了本研究的信效度问题第二部分为分析框架,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涵 的德育要素进行整顿与分析,一方面必须建构一种教科书德育要素的分析框架以完 成对德育要素的记录本部分在分析道德内容体系基本性构成的基本上,通过对 有关研究者的分析框架做进一步梳理,进而构建出本文的操作框架第三部分文 本分析是在前两步的基本上对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蕴含的德育要素及其发展与 传承进行质量并陈的分析通过对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主副题进行不同德育要 素的频次记录,来展示每套教科书中蕴含的德育要素,然后再用内容分析和比较{ ‘§擎分析等措施对八套教科书中德育要素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教科书德育要 素的传承与坚守第四部分,根据记录与分析成果得出如下结论:“爱国”为各 套教科书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第一要务;道德领域方面,“有关自然刀的主题得 到高度关注;个人价值原则上,最为强调勤奋刻苦八套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的德 育要素也呈现出一定的流变,具体体现为:由“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的诉 求;从“社会我"到“个体我”的转变;由“宏大叙事"到“生活叙事"的变迁。
为使教科书中蕴含的德育要素可以有效的传递给学生,研究者提出了如下三条建 议:优化呈现方式,增强生活德育要素;完善德育内容,增长法制教育观念;科 学教科书编写,量化德育要素核心词:教科书,德育要素,传承,文本分析Hl }AB STRACTTextbook iS all indispensable factor in the school,1S all important text to present course content.It spread of human culture and morality in the course of the mission entrusted with a unique,because it is the textbook to determine what is worthy of passing on the essence and legal culture.Textbook knowledge is both a carrier and thus also the moral of the carrier.However,the value of the textbook call’t remain neutral,itcontains the contents of moral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ave a certain flow,it is our country and people prefer different times of the moral.. sentiments,political attitudes and social values in miniature.Therefore,. the textbook contains clear moral factors and their mor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subj ects of great significance.In this study,the National People’S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of- the eight sets of universal primary Chinese textbook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the moral element inherent in their statistical analysis,clarity of Chinese textbook contains eight sets of primary elements and their moraldevelopment and heritage,an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aconclusion and make a recommendations.Values determined to focus textbooks provide researchers and classroom teachers of moral educationfrom the textbooks.Examining the opportunity to play better the一 一一 一 一 一educational value of textbooks.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Introduction;part I-study design; part II..analytical framework;part Ill--text analysis;part 1V··ebb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Introduction to some descriptions of the origin,the study reviewe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imitation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nd research ideas.The first part of the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design of the main obj ect of study,construct a flow chart of the study, select the appropriate content analysis of textual analysis,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s research methods,and illustrate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study the issue.The second part of theIIIl旁 : , }framework,Chinese textbooks of primary elements in the moral implication of the collect;on and analysis,we must first construct a moral element of the textbook to complete the moral elements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statistical.ThiS part of the basic form of moral content system.based on the analysis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ersto do further in further,and then build a framework for this operation.‘ The third part of the first two steps of text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contains eight sets of moral factors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and Chen’S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Eight set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on the main subthemes in the moral factors were t11e frequency of different statistics.to show eachtextbook contains the moral factors.and then use the content analysis andcomparative analysis,eight sets of textbook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factors in the changes factor analysis to reveal the moral heritage oftextbooks and stick."ne fourth part,according to statistics:and analysisof the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patriotic’’textbooks for the student sets the moral aspects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and moral areas,’’about miture"theme is a hi曲degree of attention;personal values, the most emphasized hard work.Contained in eight sets of Chinese textbooks present a 7certain moral factors also Evolution,specific performance:the‘'politicsincommand’’to‘'humanquestioning",the appeal;from the‘‘social’’to“individual"change,by the‘‘grand narrative’’ to“life story”of the change.In order to contain moral elements of the textbook can be delivered efjficiently to the students,the researchers madethe following three recommendations;opti‘mi‘ze"、the presentation,and enhance 1ire moral elements;improve moral education and add the concept of legal education;science textbooks written to quantify themoral factors.KEY WORDS:textbooks;moral elements;inheritance;text analysisIV,参 、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I目 录 V导 论 1(一)研究缘起 .11.教科书:特定价值与观念的载体 12.语文教科书:“文”与“道”的统一 .13.现实图景:文本诠释中道德要素的迷失 2 (--)研究综述 ..31.有关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 32.有关语文教科书德育取向的研究 43.既有研究的局限 6‘7(三)研究意义 ... 7. 1.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要素 _ ... 72.更好的发挥学科德育 83.建构教科书分析的框架 ..; 8 (四)研究思路 .9一、研究设计 ., 11(一)研究对象 11(二)研究构造与流程 .13(三)研究措施与工具 141.内容分析法:量化与质性的结合 .142.论述分析 ^ r'o 163.比较研究法 .1 74.具体的记录措施 17(四)研究信度与效度 .17二、分析框架 19(一)道德内容体系的基本性构成分析 191.国外学者有关道德内容构成的论述 .192.国内学者有关道德内容构成的论述 .2l3.道德内容体系的构成分析表 ..22 (二)有关学者的分析框架 22V一 ” *j}擎一{ 事l · l(--)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24三、文本分析 _ 25(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之德育要素的内容分析 。
251.第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要素分析 .252.第二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要素分析 ..273.第三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要素分析 .294.第四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要素分析 .325.第五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分析 346.第六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要素分析 .367.第七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分析 389.第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要素分析 ..40(二)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要素之传承研究 :_ 421.基于八套教科书德育要素的比较分析 o 422.基于教科书典型课文的分析 45四、结论与建议 : ... 48(一)结论 .: ..1 .481.“爱国”为各套教科书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第一要务 ;.. 482.道德领域方面,“有关自然”的主题得到高度关注 493.个人价值原则上,最为强调勤奋刻苦 504.由“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的诉求 .5l~ 5.从“社会我’’到∥个体我”的转变.j 526.由“宏大叙事"到“生活叙事"的变迁 .53(二)建议 .551.优化呈现方式,增强生活德育要素 ..552.完善德育内容,增长法制教育观念 563.科学教科书编写,量化德育要素 .^ .· 56 参照文献 .58附录:八套教科书德育要素登记表 一62攻读学位期间刊登的学术论文目录 .70道谢 .7l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72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72Vl‘'争导论(一)研究缘起1.教科书:特定价值与观念的载体在世界各国的学校中,到处可见教科书的踪影,它是学校的一种表征,甚至 可以说没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
①表面上看,教科书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知识 与文化,或者也可把教科书看作一种工具,以便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一种工具,但是语言文字自身是有其灵魂和内涵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思想工具, 语言自身就是一种思想如果从深层分析,教科书是一种文本体现,它是根据特 定的价值原则进行精心选择的同步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物质载体教科书 是从一定的文化里精选出来的材料,而“在整个也许获得的知识领域中,只有有 限部分被视为法定的知识,是‘值得’传递给下一代的知识而进入教科书”这 种知识的选择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 进行,这个原则即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已为学者的 研究所证明如英国学者杨(M.Yang)觉得,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不也许保持中 立的,而必然是带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此外,不仅教科书的内容选择体现着 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其内容的编排方式同样体现着国家的意志,国家通过对教 科书文本内容的“再脉落化",把自己承认的价值观融入其中,是教科书承载着 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再通过教师之手传递给下一代这样通过改造的知识文本, 就不仅是知识与技术的载体,并且也是价值与观念的载体。
J_ ,..‘2.语文教科书: “文”与“道”的统一语文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课程的中心环节,它是教师互动的媒介 语文教科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语言文字也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是中华民 族文化的地质层,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要素基于语文教科书的语文教育也不只是 简朴的语文文字的用法问题,更重要的是育人问题,语文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 的思想,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考察一下国内语文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道”的 因素历来没有从语文教育中消失,而在语文课程取向的争鸣中“文’’与“道”、 “工具性”与“思想性”更是多次被提及,最后在第四次争鸣中提出“工具性与傅建明.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M】.北京:中周社会出版社.1.1导论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①巢宗棋先生对此解释道:“工具性着 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特点,思想性着眼 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 点"圆可见,语文不仅要教会学生据说读写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并且还承当着学 生道德教育的重任,“学语言也是学思想,学语文也是学做人"@3.现实图景:文本诠释中道德要素的迷失语文教科书是一种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学生朝夕相处的伙伴,它不只承载 着据说读写等基本知识与技能,更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理念和德育要素,为此, 教师需要对语文教科书进行完整的诠释和挖掘。
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应成为 一种自主的“消费者”,不断在教学过程中解读和创生文本的意义,以尽量凸 显文本编制者的意图和特色,并将自己内在的经验融入教学,从而实现内外发明 者的“视界融合"园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情景堪忧,教师对教科书文本进行解 读时存在着狭隘性解决和任意性解读教师只关注学科基本知识学生能杏掌握, 漠视教科书中所蕴涵的道德意涵,把语文教科书仅仅视为语言工具训练的材料, 把它解析为一堆枯燥的语文知识,从而导致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道德教育的淡化究其因素,在于她们缺少理论上的指引,对于教科书中蕴涵的德育要素 不知或知之甚少,没有凭借物可依的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面对教 科书只能朦朦胧胧为此,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蕴含的道德因素及其呈 现方式进行系统是梳理,使每个教师结识到自己所教学科具有的重要的德育价 值,以便教师们在进行知识、技能的教育的同步有效地培养学生合社会性的道德 品质此外,从课程社会学角度来看,教科书中的内容不也许保持中立,它取决 于统治阶层的意旨,取决于权利,教科书中的内容甚至可以说它只是履行着社会 支配性经济、文化和政治构造的功能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教科书的内容 及价值取向有着不同的规定,换言之,教科书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会随着社会的 变迁而呈现出一定的流变。
有些符合社会规定的、典型的德育要素在社会发展过 程中得以保存与传承,而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德育要素则会被舍弃那么,建 国以来,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具有哪些德育要素?这些德育要素 的发展趋势是如何的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语文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研究清晰因 此,对建国以来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的德育要素进行系统分析 是有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清晰的看到教科书中的德育要素随社会变迁的演变轨 迹,从而把语文教材建设和语文教学建立在科学的体系上o‘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原则'对“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 o巢宗棋.有关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概念的对话(一)啊.语文建设,(7):10-12.·钟雨.坚持对的方向不断深化改革~谈中学语文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叨.课程·教材·教法,(2):32.35.o王娟.教科书之道德因子及承载方式研究ID].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2, t l擎 4导论(--)研究综述1.有关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1)台湾学者的研究有关教科书价值取向问题,在国内,台湾学者是最早关注和开展研究的从 20世纪80年代起,台湾学者就已经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她们一方面翻译了西方学 者的有关研究文献,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后开始关注我们本土的教育与意识形态 的关系问题,从而对教科书的价值取向问题展开研究。
在众多的研究者中,陈伯 璋和欧用生等人的成就最大,因此本研究将重点简介她们的研究成果陈伯璋是国内台湾出名的课程和课程社会学学者,她觉得学校不仅是知识学 习的最佳场合,同样也是价值学习的重要场合由于知识是受社会存在的影响的 在知识的选择、传递、分派以及评价过程中,由于受到文化社会权利构造的影响, 必然反映出既得利益者的价值观或者价值倾向教科书作为知识的一种物质载体 也就必然赋予了一定意识形态性质对此,陈伯璋从社会分工、政治权利的运作 和文化资本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证①最后得出学校知识的形成、传递j分派以及 评价,都和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有关,涉及着许多阶级利益、 经济与文化分派等价值的冲突与对立问题,反映着社会阶层的权利构造和社会控 制,因而它不也许是价值中立的或者说不也许保持独立自主的而教科书是学生 获得知识与价值的重要渠道,学校也大量地使用教科书,因此有必要对其蕴含的 价值取向进行分析,以保证社会布满发明的活力和符合社会正义的抱负,从而避 免社会暴力和不幸.一欧用生是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和《国小社会 科教科书意识形态之分析》等著作和论文中都波及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问题。
她认 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虽然重要,但在课程社会学领域,“谁的知识最有价 值?”则更重要,由于她要讨论的是谁有权利决定知识?学校教谁的知识?等更 深层西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对教科书进行分析究其原 因,欧用生指出教科书不仅是文化的产品,更是经济的产品;教科书制度不光是 一种文化政策,更是政治的、经济的政策@她还指出教科书的编写不是技术性 的工作,不也许保持价值中立的,而是意识形态上的故意安排知识在选择与分 配时社会中握有权利者,会根据某一特定的选择和组织原理而做的意识形态上的 抉择学校传递是知识,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故意过滤过的因此, 分析学校的文化材料或产物,如教科书,就以暴露优势团队的利益或者文化入手, 这是教科书分析功能之一陈伯璋.意识形态与教育【M】台湾: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8:5-7.欧用生.课程与教学革新【M】台湾:台湾师大书苑1996:26.3导论(2)内地学者的研究内地有关教科书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在1996年之前,研究者更 多的关注教材的性别角色差别,对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可以说几 乎没有①近年来,关注教科书价值取向问题的内地学者越来越多,在诸多的研 究者中,吴康宁和吴永军的研究最为突出,现重点简介她们的研究成果。
’吴康宁专家引用劳顿有关课程的定义“从一定社会文化中选择出的材料”圆, 从二把课程限定在“法定文化”的层面同步,吴康宁专家还把课程看作是社会 对学生控制的中介在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方面,吴专家提出了“课程的价值承认” 和“课程的价值赋予”两个概念她指出任何国家都对现存知识进行筛选与加工,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一项知识无论 对社会发展有多大价值j无论在先存知识总体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无论与否符 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都需要通过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过滤", 才干进入学校课程,这就是所谓的“课程的价值承认’’统治阶级不仅对现存知 识进行价值选择,将符合价值取向的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并且还向课程内容“注 入"特定的价值信息,进而使课程内容具有相应的观念倾向,吴康宁专家把它称 为“课程的价值赋予”基于此,.吴专家指出没有任何国家不把教科书视为观念 载体并通过两种方式来达到:一是通过“数量差别"来隐示一定的观念;一是通 过,形象塑造”来渗入一定的观念吴永军是国内第一本《课程社会学》⑨的作者,她对国内的课程社会学的建 设可以说做出了开拓性的奉献在她看来课程内容总是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为 她所控制,统治阶级重要通过意识形态化的教科书内容,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吴永军指出教科书分析是透视课程内容意识形态性的有效途径内容分析法" 是分析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重要分析措施;教科书中的价值取向或者说价值特性是 分析的重要内容;可以把书中的人物或者政治、道德和文化方面的目的作为分析 类目具体的重要通过度析文章的主副题来进行;分析的幅度可以是纵向的维度, 也可以是横向的比较2.有关语文教科书德育取向的研究(1)何文胜的研究香港教育学院的何文胜博士觉得教科书是呈现课程内容的一种重要文本,它 是知识技能、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可以清 楚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呈现方式、不同层面价值范畴的比例状况以及这些价值取向 与否贯彻课标的教学目的是有必要的她运用文献建构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分析框?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丹尼斯·劳顿著、吴棠译.课程设立的两种理论阴.外国教育资料,1982(4).·该著作作为教育社会学丛书之一,在1999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4导论架,选用出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世界和自然等价值范畴,以此对人民教育 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原则实验教科书·语文》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工作, 就数据做出分析,并从公民的道德价值来研究该教科书所蕴含的价值取向。
她得 出的结论为:这套教科书,由个人至世界层面的价值取向的范畴是全面,但各项 范畴的比重仍有待商榷例如个人的比重太多,而社会、世界 的比重就有不 足,这样课标的教学目的就难以贯彻根据理据,个人及以上的量需要随年级渐 减,世界及如下的量需要渐增从课标来说,不同范畴价值取向的质与量宜有一 个明确的比重建议,这样教科书的编选才有根据,质量才有保证①(2)傅建明的研究傅建明专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曾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广泛 采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试用版)为分析样本,对其 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进行初步的梳理与分析,回答了如下几种问题:教科书中与否 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如果教科书中蕴含着价值取向那么这些价值取向在教 科书中是如何呈现的?国家对教科书中的价值取向采用何种态度,放任或者控 制?国家为了保证对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效合理控制,在价值取向的内容和呈现 方式等方面有哪些需要改善?傅建明专家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教科书价值取 向的有关论述建构了一种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运用这个框架对语文教科 书进行记录发现:国内小学语文教科书蕴具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勤快刻苦、 诚实善良、尊老爱幼、亲孝友爱、团结互助等价值取向,其中在教科书中得到强 调或者说是教科书的重要价值取向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勤快刻苦、诚实善 良、人际和谐等。
圆(3)张盎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的张矗从课程社会学的视角对两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价值 取向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分析选用的两套语文教科书分别是人教社1992—1995 年版的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一第六册)(如下称旧版)和根据教育部 新课程原则研究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原则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如下 称新版),作者但愿通过对这两套教科书中蕴含的价值取向的分析来探求来,、 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老式与变革其中,在价值取向的道德方面,她根据吴永 军《课程社会学》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量表得出如下结论:两套语文教科 书都把“爱国’’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第一要务;两套语文教科书在道德价值 取向上都比较注重科学、自然、文化主题,但却同中有异;两套教科书都比较注 重亲孝和仁爱等道德价值取向;在个人特质上两套教科书都强调坚毅、进取、立志、勤学等价值取向此外,两套教科书也存在这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新版语文何文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56.160.傅建明著.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M】.j匕京中国社会出版社,.9:147.5导论教科书较之旧版来说从更“平民化’’的视角,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 生命体验。
①(4)许红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许红的研究生论文《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 要素比较研究》仅以香港新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学会中国语文》(读写 篇)和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原则实验小学《语文》教科书 为分析样本,一方面建构大陆、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的比较分析框架, 对其所蕴含的道德教育要素进行摘要记录与分析,在此基本上采用文本分析的方 法比较大陆、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蕴涵道德内涵的异同最后得出结论:共性方 面,大陆和香港教科书强调的顺序都是从自然到社会;“崇尚自然”为大陆和香 港小语教科书的共同取向;“热爱生活"在大陆和香港教科书中都得到高度注重; 大陆和香港小语教科书都比较注重文明礼貌教育;大陆和香港小语教科书重要的 道德呈现方式为“单元主题"差别性:大陆突出社会化和学科化,香港则追求 个性化和生活化;大陆注重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香港关注学生一与她人的和谐 发展;香港教科书比大陆教科书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大陆教科书选材追求 文学化,香港教科书则注重选材多元化;大陆人物塑造突显成层功能,香港教科 书则以学生为中心;大陆注重知识的掌握,香港则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为 了使大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要素更加合理,以更好地发挥其教 育价值,研究者分别从增强“人际和谐"的道德观念,关注教科书所波及的道德 内涵;呈现方式追求活动化和生活化,呈现方式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加强 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有关建议o+3.既有研究的局限纵观既有的研究,国内有关语文教科书的德育要素的研究有关成果还是非常 丰富的但是从总体而言,目前国内有关语文教科书德育要素取向的研究仍存在 如下局限1)研究内容上的局限 , .既有有关教科书德育要素的研究大多契合于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研究之中, 没有独立出来进行进一步地研究因此,已有的研究显得比较零散和琐碎,没有像 专门的德育课程同样从德育目的、内容、途径、措施和评价等子要素系统来构建 构一种统一的整体,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既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对语文教学中渗入德育的也许性与必要性进行探讨,对 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的德育要素仅仅作非常泛化的论述,教师并没有十分明确在语 文教科书中蕴含着哪些可运用的德育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操作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张轰.新课改前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3):20-21. o许红.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6导论困难。
虽然有针对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的德育内容的专门研究,也只是选择某一版 本的某一套进行分析,而对建国以来全国使用的八套教科书进行系统分析的几乎 没有2)研究措施上的局限 从研究措施上看,台湾学者已较多地采用了文本分析措施,而国内内地则较多地采用思辨的措施,文本分析措施刚刚起步,从事这方面的学者与已有研究甚 少因此对语文教科书中究竟蕴含了哪些道德教育要素的分析往往过于肤浅至 于对语文教科书中的德育要素的发展规律及流变过程,国内几乎没有学者运用论 述分析等措施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此外,由于以往研究很少从比较的角度来研究 语文教科书德育要素,因此在研究措施上也很少运用比较法本研究试图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全国通用的八套人教版小学《语 文》教科书中蕴含的德育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教科书中德育要素的发展与演 变,以便更好的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三)研究意义‘●语文教科书是由一定的语言文字构成的供师生教与学的材料,但是选用什么内容,舍弃什么内容并不是随性所欲的,而是根据特定的原则进行的如果把课 程的本质限定为社会文化的选择,①那么语文教科书即是特地文化的载体,是一 种通过严格筛选的价值观念和德育要素的承载物。
语文教师若想尽“入师”之责, 则必须全面理解语文教科书中所内涵的德育要素,而“透视课程内容意识形态和 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是教科书分析",@因此,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对语文教科 书中隐含的德育要素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挖掘,以便教师在进行知识技能的教育的 同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体重要表目前如下几方面:1.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要素语文课程目的规定“在语文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对的的价值观”可见,道德教育是语文的一种重要职 责而道德教育重要靠挖掘语文文本的德育要素来实现如果,语文离开具体的 一种个语文文本就无法进行教学,学生道德发展就真正成为空中楼阁因此,缺 乏文本感染的语文课是肤浅苍白的学术追忆以往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职能、基本 价值,发现教科书仅仅是作为范例教给学生某些静态基本知识甚至是教条,在误 解“文以载道”蕴涵的前提下,概念化的挖掘文章思想内容,抱负化的进行思想 政治教育,成果是因玄虚变得无力无效,那些本来极具丰富内涵的人格塑造文本傅建H月.教科书性别意识形态的话语分析m.全球教育展望,(5)t 18-24.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M】.南京t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168.7; ,l争导论变得毫无文化意味从而失去研学的光彩。
不仅如此,由于把语文教科书作为一种 传播知识的凭借,只看到她的知识性忽视了她的思想性,或者只看到她的文学性 而忽视了她的人文性,无疑都是对语文文本资源的极大挥霍优秀的语文教科书 是优秀文化的代表,如果看不到她的德育含量,不能充足挖掘它的德育意蕴,不 能充足运用文本对学生进行人格品质的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功能和价值就至少丧 失了一半因此,为还原语文教育以本来面目和更加充足有效的运用语文教科书, 就必须对其所蕴含的德育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和挖掘此外,语文教科书以其特有 的汉语言魅力和内在的德育意蕴以及情感动力可以赋予学生生命以价值、尊严、 自由、意义和独立人格,这就更加规定教师对语文教科书有着全面的把握和对的 的诠释,而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要素的研究则正是这方面的应然追求,其价值不 言而喻2.更好的发挥学科德育学科教学重要有两方面的任务,其一是传授本学科特定的学科知识,其二是 借助学科内容传授相应的价值观一般来说,学生品德的形成不仅受显性德育课 程的影响,同步也是在隐性课程的影响下实现的就语文学科而言,价值观总是 通过隐含的而非直露的方式来达到的,这种隐含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影 响是巨大的甚至有人说:“不注重隐性课程的教育即为不成功的教育"。
@这中 论点重要基于两个前提:一是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小朋友理性能的重要渠 道;二是各学科自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要素因此,有充足有效的运用学科的 教学进行德育,对于提高当今道德教育的水准极为重要国内的《中学德育大纲》 也明确提出:“各学科的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步,进行德育的最经 常地途径,这对于提高小朋友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 的意义也在于对语文学科教学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进行全面系统梳理,使每个教 师都结识到自己所教学科具有的德育价值,以便教师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的同 时,有效的培养小朋友合社会性的道德品质,真正的提高德育的效率建构教科书分析的框架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科书作为一种法定文化是对既有文化进行选择 的成果,它不仅仅是呈现课程内容的文本和知识的载体,同步也是价值观和德育 要素的载体就其社会本质而言是社会控制的中介,它铭刻着社会支配文化的印 痕,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或统治阶级通过把自己承认的价值观念融入到 教科书之中从而达到其社会控制的目的那么,国家承认的价值观念有哪些?或 者说国家但愿小朋友养成如何的价值观念昵?国内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小学生的 价值规定是不同的。
那么换句话说,如何将不同历史时期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的价叶学良.不注重隐性课程的教育将是不成功的教育【J】.教育研究,1990(8).8,掌中导论值观和德育要素客观的呈现出来呢?这就需要一种教科书分析的参照系或者说 分析教科书的框架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道德内容体系的分析并在借鉴有关研究 者的分析框架的基本上,同步参照国内教育部颁布施行的《小学生平常行为规范》 和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1993)的基本上,建构了一种语文教科书 德育要素的分析框架,运用这个框架对全国通用的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 的分析语文教科书德育要素的分析框架可为后来教科书研究者提供一种参照与 借鉴四)研究思路本研究觉得语文教科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载体,更是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因素的载体,而不同历史时期对学生的德育规定是不同的因此,为了更好的发. 挥现代语文的德育功能,使教师更加明晰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对教科书中所承载‘的德育因子进行系统的记录与分析是有必要的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重要遵循如下· 思路:一方面拟定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社出版的全国小学通用的八套语文教科书为分析样本,然后通过对国内外道德内容体系的分析并在借鉴有关研究者的分析框架:的基本上,同步参照国内教育部颁布施行的《小学生平常行为规范》和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1993)建构一种语文教科书德育要素的分析框架并以 论述分析和内容分析法对语文教科书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要素进行系统的梳理 与分析,在此基本上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教科书所蕴涵的道德要素的异同及其发展 趋势,并根据记录与分析成果得出有关结论和提出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道德要素 的最优化方略与建议,以更好地发挥小学《语文》的教育价值。
遵循着以上的思路,本文的构造如下: 第一部分研究设计阐明本研究的设计,涉及研究的对象选择、研究流程、措施以及本研究的信效度问题在考虑的研究动机与研究限制之后,拟定研究对 象为建国以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的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然后 建构出本研究的流程图,并选择适切教科书分析的内容分析法、论述分析和比较 分析等三种措施作为本研究的措施与工具,最后阐明了本研究的信效度问题第二部分分析框架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的德育要素进行整顿与分析, 一方面必须建构一种教科书德育要素的分析框架以完毕对德育因子的记录本部分 在分析道德内容体系基本性构成的基本上,通过对有关学者有关教科书价值取向 分析框架的进一步梳理,并结合《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平常行为规范》和《公 民道德建设实行纲要》,构建出本文的操作框架第三部分文本分析以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为文本,用质量并陈的研究方 法对教科书中的主副题进行不同道德因子的频次记录,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教科 书中的道德要素素的呈现状况;然后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教科书中的德9· j毒参导论育要素的进行研究,以解释教科书德育要素的历史演变与传承。
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根据文本分析的记录成果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在 结论部分,总结了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德育要素及其发展演变,分六个方面加 以阐明至于建议一节,则分为对语文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建议、对教科书 德育内容优化的建议以及对教科书编写的建议等三项加以论述但愿对国内教科 书的编写、学教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引意义,对国内学科德育研究产生一 定的启发和协助10t’圣毋一、研究设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摸索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的德育要素并对其进行承传 的分析,进而从另一种角度来改善语文教学的德育成效如下将阐明本研究的设 计,涉及研究对象、研究流程、措施以及本研究的信效度问题一)研究对象文本分析的第一环节,就是选择要分析的对象,确认材料来源的适切性本 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分析对象之因此选 择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分析对象,是由于建国以来全国通用的中小学 教材皆是由教育部指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承当编辑出版的虽然到了1996年, 教育部把中小学由统编改为审定,并浮现一纲多本的局面,但全国大部分地区使 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任然是由人教社出版的因此,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
书为分析对象具有着更强的普适性此外,建国至今,人教社共出版了lO套全 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本次研究选择了其中的八套作为分析文本这八套语 文教科书代表了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文革前、文革期间、文革后期、义务教育 阶段以及新课改后那么通过对这八套教科书中蕴含的德育要素的分析,就可以 真实的展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德育要素的发展变化八套7教科书具体如下表:表1-1: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简介套别 小学语文教科书 时段1951年《初级小学国语课本》五十年代教科书1956年《初级小学语文课本》1 963年《初级小学课本语文》 六十年代教科书 四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课本(-it)《语文》 七十年代教科书 五 1982年五年制小学课本《语文》.L 八十年代教科书/、 1987年六年制小学课本(试)《语文》七 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语文》 九十年代教科书八 义务教育课程原则教科书《语文》 21世纪兹将八套教科书简介如下: 第一套:1950年,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兼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新闻出版总署《1951年出版工作筹划大纲》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一、研究设计小学课本,并于本年内建立全国小学课本由国家统一供应的基本但限于当时 的条件,只能在既有的教材中选择较好的进行修订或改编,成为第一套全国通用 的小学语文教材,于1951年秋季供应1950年,全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是借用老 解放区小学国语课本,重要是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以陕甘宁边区、晋 察冀边区、华北、东北、山东等老解放区的国语课本为基本的修订本从1951 年秋季起,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华北、东北两种小学国语课本的基本上,修订成一 套全国统一使用的小学“四二制"教材第二套:1954年,政府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决定把语文分为语言和文学 两个独立学科进行教学教育部陆续制定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54年,人 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这套小学语文教材由蒋仲仁主编, 编者有陈伯吹、陆静山、袁微子、刘永让等,校订者有叶圣陶、辛安亭、朱文叔 等全套教材分为初级小学和高档小学,共12册其中初小8册,除第~册外, 均采用分组编写的措施,即把每册课文分为若干组,每组课文若干篇,同组课文 内容比较接近。
高套课本注重思想性,识字量3000个左右,识字措施是随课文 识字,没有编单独的识字教材 . .第三套:1961年夏,.中央文教小组批示教育部编写一套十二年制中小学教 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中小学语文编辑室通过调查研究和 分析讨论,‘写出了{60年来国内小学语文教学状况的比较》和(60年来国内中 学语文教学状况的比较》,讨论了教材编写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 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关系、理论和实际的关系等小学语文教材历时两年编成。
1963年秋季在十二年制学校的小学一年级使用新教材1966年“文革"开始, 这套教材只在小学一、二年级使用过,后续教材没有出版第四套: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教材编写工 作陷于停止,各地自编教材,教材编写和使用处在混乱状态1977年邓小平恢 复工作,提出要注重中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