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 但她分文不取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 但她分文不取 (原标题: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 06月21日04:27 中国青年报 6月18日,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及夫人翁帆在南开大学为其举办的89周岁生日宴会上 在有人猜想她已不做研究的时候,6月18日,89岁的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在南开大学向同行报告了她在冷原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她修改了自己近年前一项理论的不完备之处 除了回答提问时须用助听器,这位老人留给听众的印象是思维之敏捷、体现之清晰不亚于青年,虽然她上一年还大病一场,进过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杨振宁说,自己40近年前的研究波及了冷原子领域,但当时缺少实验技术证明,后来因故中断近些年来,这方面的实验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自己近年前的某些工作得到了证明,于是又回到了这个领域目前,冷原子是物理学的热门领域之一 ,86岁的杨振宁及其合伙者刊登了一篇冷原子方面的新论文,令同行惊讶于她的学术活力此后至今,她已陆续刊登了将近10篇论文,放在年轻学者中也属“高产” 她不喜做寿,由于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龄”的 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
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并为研究室开办人杨振宁专家预先庆寿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学者与会,使之成为该领域罕见的学术盛事 校方在数学所大厦前 特别打出横幅,上书“杨振宁先生学术青春长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解释,杨先生本不喜做寿,由于真正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龄的人” 1986年,刚刚开办南开数学所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邀请老友杨振宁到此开办理论物理研究室尽管“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杨振宁却欣然从命,只因“陈先生的邀请是无法回绝的” 25年来,这间起初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专家的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25名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 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总算对陈、杨两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陈省身、杨振宁自兰州大学聘至南开大学她最初问陈先生该如何发展,陈先生提出要“不开会、无筹划、多做事”;再问研究室该做什么方向,陈先生回答“就做振宁的方向” 杨振宁则说,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个菜园里人多,就挤进去找个角落,花大力气刨个坑。
一定要找一种较空的园子,一刨就出个萝卜她为研究室设定的“杨——巴克斯特系统”有关的数学物理方向,当年并不被人看重,后来逐渐成了该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觉得,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规定,影响极大 25年来,这里一贯奉行“不宣传”方针,数理学界之外,少为人知数学所合计12位全职专家,理论物理室占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来已不算小陈省身初期就提出不但愿扩大规模,永久教职保持很少这个方针坚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扩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说 此间风气的一处体现是,本次讨论会不少大腕到场,但葛墨林在揭幕式上说:“恕我不能一一简介各位的头衔,人们都是重要的人物她给同行鞠了一躬,“一介书生,无权无势,对人们无可奉献,鞠个躬 表达感谢” 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因公爽约,专门发来长信,但大会决定节省时间,不再当众宣读由于学术报告安排极为紧凑,葛墨林提示在座上了年龄的院士们,感觉累了就去休息,也可腾出座位,让给背面站着听讲的年轻人此语令与会者不禁莞尔 她对物理有一种诸多人看来是爱情的东西 耄耋之年的杨振宁站着讲完了自己有关冷原子的新发现。
工作人员紧张她站久了腿会发抖,懊悔未能预备一把椅子更出乎人的意料,有学者因事提前离会,而杨振宁始终坚持听完19日的最后一场报告,并即兴发言,与人分享了自己在治学上“近来几年慢慢想通了”的困惑人们原本猜想,她做完自己的报告就会离开 在做完报告被主持人请下台之前,杨振宁还积极询问听众有无疑问会议间歇,年轻的学生过来请教,她也耐心解答 “诸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她什么都可以说葛墨林说,杨振宁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她辩论 比杨振宁年轻19岁的中国科协副主席赵忠贤院士向同行感慨,每次自己不想多干,觉得可以休息一会儿的时候,跟杨先生谈过后来,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影响着自己,还得好好干 顶尖的实验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朱经武形容,杨先生属于“天生有仙骨”国外有人称杨振宁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有人说她在物理上是“建设性的革命家”,朱经武则以物理理论的“炼丹专家”来形容她,觉得她就像拥有点金术 “杨先生对物理的热爱、热忱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说她是富有罗曼蒂克的物理学家,她对物理有一种诸多人看来是爱情的东西朱经武说 朱经武说,人们常将物理学家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天到晚听人家讲而自己不讲,然后拿回去做得更快更好。
另一种是不断地发言,让人家懂得自己多么伟大杨振宁是第三种,她会认真听别人讲,还给别人提意见 葛墨林说,杨振宁主张学术上的平等,还体目前,每次到南开参与理论物理讲习班,她都跟学生们一起排队领自助餐,边吃边谈近年此前,国际会议用餐补贴中外有别,国人补贴5元,外宾补贴40元,吃饭时往往隔着一道屏风杨先生坚持,在南开开会,无论中外,补贴相似 她因有约在先曾谢绝领导人宴请 清华大学专家朱邦芬院士觉得,近年来,某些人对杨振宁有非议,网上有种声音,对杨先生的奉献讲得很少,有些甚至是污蔑 针对杨振宁的污名涉及,有人批评她晚年回到中国,拿了高额报酬,故意说些好话去取悦政府例如,她赞美中国基本教育培养的学生比美国更夯实,批评的声音扑面而来 朱邦芬说,杨先生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她的确是由衷地体现自己的观点,绝不像有人说的那样,是为了讨好政府 批评者未必懂得,杨振宁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当面向周恩来总理直陈“中国政府的片面的平均主义已经毁了中国的科学” “杨先生常常两头不落好她不像有人,拐个弯让你揣摩体会这是学术大师直率的性格葛墨林说 葛墨林定期向杨振宁报告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发展有次,两人在北京约谈。
恰有某副部级领导去请杨振宁,有位国家领导人邀她赴宴在场的葛墨林觉得,自己要谈的事情没那么紧要,杨振宁应先见领导,谁知杨振宁却谢绝了来自中南海的邀请,因素是“我已有约会了” 忆及此事,葛墨林说,杨先生仅因有约在先就回绝了领导,又怎会曲意逢迎? 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院士说,在她最需要的时候,杨振宁曾“伸出手来”,请她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访问学者那年石溪分校的名额已满,杨先生为她争取了额外名额她说:“杨先生一看到有什么科学前沿的事情,就想到中国该怎么做杨先生一方面热爱祖国,一方面提携我们年轻人这都是我们的楷模,够我们学习一辈子 她的薪水分文不取 朱邦芬在南开大学讲的一件事情,令在场的许多学者感到惊讶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她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她还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她把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是杨振宁晚年仿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创立的在杨振宁将精力转向清华之后,陈省身两次让葛墨林给她带话: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是你的“亲儿子”,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是你的“干儿子”,两个儿子,你都要管。
据葛墨林回忆,杨振宁“管”得很细从1988年开始,南开的理论物理室办过7次讲习班,邀请的都是各个方向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因经费匮乏,要靠杨振宁从香港募捐授课费 1992年,为了南开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杨振宁筹集了两万美元考虑到大陆不易换开百元大钞,她特地换成20元、50元的钞票,捆在一种包里带来南开数学所的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也是杨振宁当时购自香港,运到天津的,她还派自己的秘书负责打字她甚至考虑到了外宾喝咖啡的习惯,打算自带咖啡壶 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初期毕业生,涉及现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都曾受杨振宁的资助到她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一年她们当时并不懂得,杨振宁为了筹钱,曾发着高烧去唐人街演讲 葛墨林说,杨振宁做事不肯向人解释杨先生率性而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她就是这样个人——我怎么做是我的事,至于你怎么想是你的事 她主张“杨李之争”留给后人评判 科学史上,密切合伙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后来决裂,始终为人关注与两位大师均有交往的葛墨林说,有关“杨李之争”,杨振宁一贯主张,双方把所有资料都发布出来,留给后人评判。
葛墨林说,无论存在如何的分歧,她们在中国的问题上意见是一致的 1990年,李政道先生在兰州大学发起一种学术会议,原定的会议组织者在外无法及时回国,临时改由葛墨林领衔组织葛墨林当时在石溪分校访问,遂向杨振宁表达要早回国几日筹办,杨先生建议她至少要提前10天,还帮忙出面向当时的东京大学校长发出了会议邀请 1979~1989年,李政道在中国发起“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筹划(简称CUSPEA)”,某些中国学者上书国家领导人反对这个筹划,因素之一是“如果这些人不回来谁负责”有人去问杨振宁的意见,满觉得她会加入反对派,但杨振宁坦率地说:这些人将来回不回国不能由李政道负责这件事情上我不能说话,由于我就是出国没有回来的 她的生活得益于翁帆的照顾 在非学术领域,外界对于这位物理学大师最大的非议源于她82岁时与相差54岁的翁帆结婚 ,她们惊世骇俗的婚姻进入第7个年头葛墨林说,原本“说话刻薄”的某些同行,目前也对翁帆评价很高而她觉得,杨先生目前的健康身体,跟翁帆婚后的照顾绝对分不开翁帆绝对是有功绩的 杨振宁再婚之前,葛墨林有次去清华看望,发现她穿着睡衣,脸色腊黄,发热39.3摄氏度虽然杨先生告诉她,身体如有问题会打求助,但葛墨林还是紧张,万一有危险而不在手边怎么办? 9月,杨振宁突发高烧,陷入半昏迷状态,说的话人们都听不懂,进了重症监护室。
葛墨林说,杨先生住院时,翁帆的照顾有目共睹 近些年里,杨振宁已多次入院葛墨林说,翁帆对杨先生照顾很细,杨先生冬天出门前,翁帆一定为她系上围巾逛公园,走十几分钟路,翁帆就坚持要歇一歇,找一块石头,扫得很干净 据朱邦芬透露,杨振宁、翁帆夫妇的共同话题诸多参观美术展后,她们会分别找出最喜欢的作品,再看与对方与否一致这是二人之间的小游戏 杨振宁并非不知某些人对于她这段婚姻的见解她甚至曾与翁帆联名撰文,回应一位香港女作家的批评在写给翁帆的诗里,她称她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 这一次,在南开大学,出目前人们面前的杨振宁夫妇手挽着手这是她近年出席公开活动常用的情景在校方为她举办的生日晚宴上,她表达,自己虽然上了年龄,但精神上仍然保持年轻,也许这是自己对翁帆有吸引力的地方早在订婚之初,她就对朋友这样讲过 令葛墨林感到遗憾的是,外界跟杨先生没有接触的人,总是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她,猜想她而杨先生仍然故我 20世纪80年代,杨振宁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文集,收录了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某些谈话,有些地方对“文革”某一方面的事物持赞成态度,而她事后也发现了当时的局限性预先看到文稿的葛墨林劝她删掉这些内容,不要引起误会。
杨振宁却执意所有刊登她说,自己就是要全都拿出去,让人家可以理解杨振宁真正的心路历程 本报天津6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