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农业概况延平区农业概况延平区前身(1995年以前)是县级南平市,现为市辖区始建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地处福建中北部,闽江干流源头,位于东经117°50′—118°50′,北纬26°15′-26°51′之间,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69公里,土地面积2659.66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丘陵山地,土壤类型以亚热带地带性红壤为主,兼有山地黄壤土,土层厚度1m以上.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2005年日平均气温19.8℃,大于10℃以上有效积温日数260天,活动积温5970℃,无霜期274天,年平均降雨量1815现辖2个乡、13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239个村民委员会、166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8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5万人,乡村劳动力149259人2005年农业总产值2179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47元延平区是福建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区,现有耕地面积17720.8公顷,其中灌溉水田16871.8公顷,占92.1%,旱地849.0公顷,占7.8%;园地面积8553.3公顷,其中果园面人均耕地分别为0.52亩和1.69亩;森林面积18。
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6%,生态环境优良,素有“绿色金库”之美称.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200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6家,其中国家级1家(长富乳业),省级3家(长富、大乘、大禾),市级2家(一春畜牧、恒大米业),市级6家(东顺畜牧、王台流通协会、天富公司、天晟协肉食品公司、恒大实业、南平振华养殖场)年产值达12.1亿元带动基地建设 25.2万亩(含区外),饲养牲畜74.6 万头;带动农 776 万户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农业结构,带动了加工、运输、销售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长富乳业集团与农民签订青玉米、苜蓿草等牧草种植合同总数达 558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比例逐步合理 积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突出项目带动,畜牧、竹木、水产、果业等主导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179亿元,比1995年10.85亿元,增长2倍,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为653、372、991、1.63亿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379 %、78.8 %、227 %、 63%农业结构逐年优化,粮食与非粮面积比由1995年79。
35 :2065调整为2005年613 :387, 粮食播种面积36.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116万吨,比1995年分别下降38.78%、14.9%;蔬菜产量17万吨;肉类产量6.31万吨;牛奶产量4.69万吨;水产品产量1.29万吨,禽蛋产量0.8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长148倍、2.38倍、44.6倍、2.4倍和1.29 倍;农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5年农民收入达4447元,比1995年的2452元,增加1995元,年均增长8.13%建立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52个,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9%.调整种植业结构,经作发展成为亮点 一是稳定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组织实施粮食“丰产技术推广工程”,提高复种指数,粮食生产稳中有升以优质稻“Ⅱ优航1号”、“特优航1号"为主,引进新品种佳福占,在峡阳、王台、西芹、巨口、大横等乡镇建立示范片,带动全区农户发展优质稻种植10万亩,全区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二是扩大经作面积,水果面积稳中调优重点抓好坎下果场、五凤果场、翠冠梨基地、芦柑基地、高接换种示范基地、柑桔蜜植矮化丰产栽培基地、“猪-沼-果”生态模式栽培、名优果树品种示范基地等8个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农民按照区划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推广应用果树无公害生产新技术、生物新农药,提高品质,推动我区果业的健康发展;食用菌生产持续发展,市场价格上扬,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蔬菜引进日本“东升"南瓜、紫丰长茄、春泉大白菜等蔬菜品种,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至2005年末,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78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5.07万亩;落实再生稻种植5万亩甘薯面积404万亩;马铃薯面积153万亩;豆类面积393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7.46万亩,其中水果种植面积10.75万亩;茶叶面积1.29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291万亩,反季节蔬菜0.85万亩,西甜瓜面积2万亩;烟叶面积0.51万亩饲草作物播种面积6万亩,其中饲料玉米播种面积4.9万亩,牧草种植面积1.1万亩.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三元”之比为1:0.75:0.16截止2005年,全区种植业柑桔、翠冠梨、辣椒、番茄、黄瓜5个农产品获无公害认证,无公害示范基地面积5000亩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保驾扶农促进增收 延平区农业部门强化“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咨询;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和种子质量监督;开展农作物病虫测报;制定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方案;开展沼气综合利用;抓好村级财务业务指导工作;加强对重点信访村审计;抓好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从中获得实惠;开展餐桌污染检测和农业执法,有效保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
今后,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大局,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创造新的业绩!邵武市农业概况 邵武市位于东经117º2´至117º52´,北纬26º55´至27º35´东北邻建阳市,东南连顺昌县,南接将乐、泰宁县,西与江西省黎川县毗邻,西北与光泽县交界境内东西宽78公里,南北长71公里,总面积283673平方公里全市辖3个乡、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40个村民委员会,1426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市人口30.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6万人,农村劳动力10.99万个,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7.53万个,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有654万个,平均每个劳动力经营耕地0.30公顷,外出务工劳动力328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52万人,季节性外出务工劳动力0.76万人.2005年农业总产值18.42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7.8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204元邵武市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季较短,夏季较长,三九无严寒,三伏无酷暑.市区年平均气温179℃,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8.5℃年平均霜日243天,年平均无霜日272.2天。
倒春寒出现几率38.5%年平均降雨量1833.4mm,最多24559mm出现在1998年,最少1071.4mm出现在2003年雨季集中在4—6月份,其降雨量约占全年47.6%年平均日照时数1618.8小时,平均日照最多的月份是7月份,最少的月份是2份.光照没有记录农业资源 水稻土 1990年,邵武市水稻田面积25071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6.55%其中具有旱涝保收的灌溉水田12648.7公顷,易旱的望天田12423公顷按水稻土三个肥力等级分:一级面积6 2289公顷,占27.1%主要分布在300米以下河谷盆地稻田和村庄附近的畈田或丘陵地区的开扩冲田,土种有乌泥田、乌沙田、灰泥田、灰沙田.土壤熟化度高,无障碍因素,无旱涝灾害,排灌条件好一年2~3熟,常年稻谷产量700千克以上,是高产稳产田;二级面积10 687.8公顷,占46.5%土种有灰泥田、沙底灰泥田、黄底灰泥田、青底灰泥田、乌黄泥田、灰黄泥田、紫泥田部分田有不同程度的土壤障碍因素,土壤养分贮量较好,有季节性旱涝灾害,排灌条件不良.多为一年2熟,常年稻谷产量500~700千克,有较大增产潜力三级面积6 056.53公顷,占26.4%。
土种有烂泥田、冷、锈水田、青泥田、黄泥田、鳝泥田、白底田、黄沙田、沙层田、紫泥沙田等,多分布山坡缺水或低洼积水处,土壤耕性不良,有严重的障碍因素,排除障碍因素后,具较大增产潜力.一般一年一熟,常年稻谷产量500千克以下2005年末实有水稻田面积25 024.89公顷,其中灌溉水田11 8924公顷,易旱的望天田12 345.95公顷(不含6307公顷的菜地) 旱地 1990年邵武市旱地面积7603公顷.2005年旱地面积72347公顷.菜地面积63.07公顷 茶果园地 1990年邵武市茶果园地面积3 7148公顷,2005年为3 597.15公顷 草地 1990年全市有草山草坡1.99万公顷,可利用的有189万公顷,总载畜量178万黄牛单位.至1995年,草山草坡减至1.8万公顷,可利用的减至1.58万公顷,人工种草增至72.8公顷(其中水北镇最多,8公顷;其次邵武综合农场68公顷)2005年,全市草山草坡1.6万公顷,可利用的有11万公顷,总载畜量11万黄牛单位.人工种植牧草1 800公顷,其中建立种草示范片3.33公顷以上的4片共40公顷 养殖水域 1990年邵武市有池塘、山塘、水库、溪河等水域总面积6 285。
91公顷.其中河流水面面积2 79926公顷;滩涂1 275.06公顷;坑塘水面36900公顷;水库水面124.06公顷.全市池塘水产养殖面积532.87公顷(含稻田开挖的塘),水库养殖面积116.53公顷发展稻田养鱼2 93873公顷至2005年全市开发利用的水产养殖面积1 576.67公顷,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 006.67公顷发展稻田养鱼3200公顷农业经济 1995年,邵武市农牧渔业总产值83 50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9 72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4 983万元,渔业总产值8 804万元.农业总产值中粮食作物总产值26 305万元,茶果3 689万元,经济作物9 394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52.91%、742%、1889%.在以稳定粮食生产,着力以市场需求进行农业内部结构大调整,极力推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被提到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随着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全部放开,农牧渔业技术推广在此时期,顺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以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农业执法为主要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推广,促使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业,茶果、食用菌业向优高方面发展。
到2005年农业总产值176 586.2万元(现行价)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106 684.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74 89717(现行价,下同)万元,畜牧业产值34 91924万元,水产产值34 030.18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241%、1978%、19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畜牧、水产产值为15 509.8万元、27 05167万元,茶果产值为9 98568万元、食用菌7 83506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不含林业、农林牧渔服务产值)的1874%、3268%、12.06%、947%、3.17%,比1990年增长145、31.97、9.35、12.73倍比1990年增加4.5倍1990一200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242%.武夷山市农业概况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闽赣两省交界处,介于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之间全市土地总面积1813.91平方公里,全市耕地面积309202亩,其中水田面积299664亩,旱地面积9538亩总人口2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32万人.辖4乡、3镇、3个街道办事处、4个国有农茶场,115个村民委员会、1472个村民小组。
武夷山市是个以山立市的旅游城市.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2005年农业总产值11.59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5.61亿元),农民纯收入 元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武夷山区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内一条幽深清澈的九曲溪盘环山中,形成“一溪贯群山、两岸列岩岫"的山水相融景观,同时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流.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万亩,这里有华东大陆最高峰--海拔2158米的黄岗山,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3%,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许多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动物种类5110种.农业结构变化 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质稻播种面积、蔬菜、烤烟、食用菌、茶叶等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在产业化过程中加快发展,畜牧业、渔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 优质稻种植:1995年推广优质早、中、晚稻(含两系优质稻)面积176万亩,而2005年优质稻的推广面积增加到21.5万亩,比增22.2% 粮经轮作:1995年粮经轮作面积4。
55万亩,2005年粮经轮作面积约9.75万亩,其中1995年烤烟种植面积1260亩,产量94吨,2005年种植面积26810亩,产量4004吨,产量比增4159% 经济作物生产:茶叶1995年种植面积71684亩,产量2470吨,2005年种植面积94946亩,产量6822吨,产量比增176%;蔬菜1995年种植面积58072万亩,总产64639吨,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98174亩,总产109224吨,产量比增69%;水果生产增长较快,1995年水果种植面积43929万亩,产量12090万吨,2005年水果种植面积37044亩,产量25380吨,产量比增109 食用菌生产:及时调整更新传统的食用菌品种香菇、毛木耳、平菇等品种,大力开发低耗高效的食用菌品种,如杏鲍菇、大球盖菇、鸡腿菇等1995年菌总产量184吨, 2005年菌总产量达4213吨 水产养殖:我市的水产养殖面积从1995年的16508亩,增加到2005年的19760亩,1995年的产量为4526吨,2005年产量11079吨,产量比增144 畜牧养殖:牧业总产从1995年的13213万元(现价,下同),上升到2005年的25290万元,增加12077万元,比增91。
4%.其中生猪存栏增加23584头,比增21%,出栏增加37004头,比增364%,家禽存栏减少94507羽,比降72%,出栏增加252991羽,比增178%;山羊存栏增加18327头,比增426.6%,出栏增加20589头,比增1461.2%;耕牛存栏增加4809头,比增28.2%,出栏增加1120头,比增45.9%;家兔存栏增加39396只,比增1374%出栏增加80113只,比增236.7%;禽蛋产量增加2513吨,比增48%;蜂蜜总产量增加139吨,比增695%,奶产量增加118吨.随着武夷山“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一个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畜牧养殖业已逐步发展壮大,其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也从传统的粗放的逐渐向科学、全价、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相继涌现出一百多家百头以上、5户千头以上的养猪大户,促进了武夷山市畜牧业的发展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白鹅产业:全市共有种鹅场2个(大王和玉女鹅业发展有限公司),饲养种鹅2000余羽,年提供鹅苗1万羽,生产加工的“岚谷熏鹅”属闽北首创,到2005年已开发出鹅的系列产品,并初具规模 山羊产业:继续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并积极推广山羊人工授精、种草圈养等技术,同时加强对山羊防疫灭病、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扶持,较大程度地促进山羊养殖的发展。
2005年,全市养羊专业户163户,养羊23万头以上. 肉鸽养殖业:截止2005年武夷山市有两个肉鸽场共有种鸽2万多对,年提供肉鸽12万只,繁荣了珍禽市场,满足了旅游业对肉鸽的需求着力发展特色农业 茶叶是武夷山最具特色最具竞争力的农业特色产业.武夷山是乌龙茶制作工艺发源地,被称为“乌龙茶的故乡”,武夷岩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已有1000多年种植历史,多次获得名茶金奖,极品武夷岩茶——大红袍拍卖价达1克1万元以上全市现有茶园面积94946亩,主要品种有水仙、肉桂、乌龙、佛手、奇种、梅占等,产量6822吨,其中乌龙茶5711吨,全市茶叶总产值1亿元,是武夷山最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产业农业三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 从1998年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以来,我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有12家,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895公顷1)、无公害食品认证 万鑫园农庄的水产养殖基地,于2004年11月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2005年初又通过全国无公害水产品(草鱼)认证,认证面积2.7公顷,成为武夷山市首家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使用标志的企业2)、绿色食品认证。
1998年8月,武夷山市天游茶厂首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该厂生产的绿茶获得A级(后转为AA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建立绿色食品茶叶基地133.3公顷1999年,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茶叶总厂、九曲茶叶精制厂、天心茶厂所申报武夷肉桂、正岩肉桂、正岩水仙、蝴蝶牌肉桂、蝴蝶牌小玉桂5个产品先后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获得A级绿色食品(茶叶)标志使用权,建立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316.7公顷同年,四新林业采育场7.3公顷的佛手瓜生产基地也通过了A级绿色食品认证,使我市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达到457.3公顷.(3)、有机食品认证:截止2005年底,我市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企业五家:武夷山正山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大坑口茶厂、福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永芳生态茶场、武夷山永生茶业有限公司,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原料生产基地面积为435公顷,有机茶叶产量达235吨建瓯市农业概况建瓯市简称 “芝”,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地处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25″之间区域总面积 4233 .13平方公里,辖4 个乡、10 个镇、 4 个街道办事处, 217 个村民委员会、2054 个村民小组、 27 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 51。
88 万,其中农业人口 4165 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 10 个少数民族,是全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2005年,建瓯市农业总产值达2603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71元 建瓯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山区气候明显,春季多雨,夏长较热,秋高气爽,冬短而凉多雾,年平均日照1612小时,年平均气温18.7℃,太阳总幅射能10366千卡/平方厘米.最高温度达414℃,最低气温—7.5℃年平均降水量1663.6mm,全年无霜期286天建瓯全境除部分海拔较高的山区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多熟种植都提供极为适宜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建瓯历史悠久东汉置县唐代设府,延续至民国.长期以来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宋代,建瓯经济发展就已进入鼎盛时期.农业有明显进步,稻、麦、粟、豆广为种植.栽桑养蚕,丝纺织品已负盛名.北苑生产的龙凤团茶、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名茶,曾作为贡茶,历经四百余年而不衰,在中国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实行计划经济年代,建瓯农业创下了许多辉煌,为支援国家工业化作出了贡献建瓯市山地面积519万亩,耕地492万亩,,水面65。
2万亩,分别占总面积81%、8%和11%呈“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境内山丘起伏,峰峦叠嶂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水资源总量70.7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建溪、松溪、崇阳溪和南浦溪等,河流总长936公里,流域面积达1326平方公里.建瓯为农业大市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全市拥有木竹、茶果、畜禽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粮食、蔬菜、食用菌、锥栗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建瓯农业优势明显,特色突出,颇有亮点:--建瓯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和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市 200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39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 21.8 万吨,年交售商品粮5万吨左右.-—建瓯为闽北乌龙茶发源地和全国重点茶区之一. 2005年茶叶面积 0.65万公顷,产量 7129 吨.——建瓯为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 2005年水果面积163万公顷,产量 19.03 万吨,其中柑桔 1.13万公顷,产量 1583 万吨——建瓯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 2005年锥栗面积 2.73万公顷,产量 1.42 万吨,居全国首位,建瓯锥栗被国家质量技术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建瓯为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 ( 市 ) 。
2005年淡水养殖面积 019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 136 万吨建瓯市从实际出发,根据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农业结构调整,按照“放活早季,稳住晚季,开发冬季”的原则,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一是粮经结构调整.1995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4万公顷,其中稻谷468万公顷(早稻170万公顷);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只有3.94万公顷,减少了1.8万公顷其中,早稻042万公顷,减少1.28万公顷,减少部分主要是发展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1995年我市瓜果蔬菜种植面积1.19万公顷,2005年为266万公顷,增加了1.47万公顷,增幅达124%.2005年粮经调整为58:42二是品种结构调整.粮食积极开发优质稻,引进了中香一号、佳禾早占、两优培九、Ⅱ优42、特优716等品种组合130多个瓜果引进了彼得大帝、黑美人、珍珠四季豆、黄肉西瓜宝兰、绿秀苦瓜等350多个品种;食用菌引进了秀珍菇、金顶侧耳、姬松茸、珍珠菇、杏鲍菇、鲍鱼菇等20多个品种;柑桔引进太田芦柑、纽荷尔脐橙、塔罗科血橙等10个;葡萄引进峰后葡萄、美人指、红地球等30多个;杂果引进东魁杨梅、翠冠梨、秋瑾露晚熟桃等20多个;茶叶有台茶一号、白芽奇兰、丹桂、黄观音等20多个。
优良品种的引进开发,加速了建瓯特色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专业村.如东峰镇坤口、井歧的大棚蔬菜村,南雅镇梅村、东峰桂林的葡萄村,龙村乡梨坪的香菇村,小桥镇上屯的脐橙村,吉阳镇玉溪的莲子村,芝山东安村的无公害茶叶、玉山镇长布村的翠冠梨等等与此同时,农产品创出一批品牌:如黄华山"牌芦柑,“万木林”、“明良”牌美味笋,“涂旺”牌瓜子、“百丈岩” 牌竹荪,“武夷”牌即食锥栗、“盛佳” 牌杏鲍菇等 建瓯市采取措施,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 105 家主要企业有明良食品有限公司、颖食物产有限公司、东福光食品有限公司、新叶食品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圣阳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其中“明良食品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单位”颖食物产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成贸食品有限公司”等 5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茗苑茶叶有限公司”等 12 家企业被确认为南平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这105家规模加工企业中,粮、茶、果、蔬、畜等食品加工企业28家,现价总产值66951万元,营业收入56903万元,增加值17525万元,实现利税3190万元,安排农村劳动力3188人,带动农户9。
3万人,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35万亩建阳市农业概况建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南麓地处北纬27°16′-27°43′,东经117°31′-118°38′东邻松溪、政和,西连邵武、光泽,南接建瓯、顺昌,北界武夷山、浦城.东西长1125公里,南北宽69公里,总面积338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79286公顷,面积11973公顷,耕地面积30772公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市辖3个乡、8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90个村民委员会、163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1740户,总人口33.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90万人2005年农业总产值1859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8.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76元建阳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1℃,绝对最低气温-8.7℃,绝对最高气温413℃,≥0℃活动积温6631.4℃,≥10℃活动积温55342℃;无霜期平均280天,年均降雨量1789mm,年均径流量34.91亿M3,人均占水量1.1万M3,每公顷耕地占水量101M3,年平均日照时数超过1800小时,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4239.19兆焦耳/平方米,全年雨日达176天,四季分明,夏长秋短,秋冬多雾,全年雾日105天。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建阳市有红壤、黄壤、水稻土、紫色土、潮土、草甸土6个土类,15个亚类,45个土属,42个土种其中红壤272970公顷,占总土地的80.4%;黄壤5704公顷,占1.68%;水稻土28456公顷,占84%;紫色土2407公顷,占071%;潮土725公顷,占0.23%;草甸土69.3公顷,占0.0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九五”以来,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畜牧、水产、水果、食用菌等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2005年与1995年相比,粮食产量由267万吨降低到18.1万吨,减32.2%;水果产量由31284吨增到57401吨,增83.5%;水产品由5173吨增到11362吨,增1196%;肉类产量由7833吨,增到17400吨,增122.1%;蛋产量由11939吨增到16553吨,增386%;奶类产量由4吨增加到8870吨;食用菌产量由6665吨增到8756吨,增31农业结构调整 建阳市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多种经营与畜牧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市经济发展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单一型农业结构,正在向多层次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变。
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7600万元,比1995年增加了399 %,比1995年增加了394%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外引内联、强化管理等措施蓬勃发展,至2005年全市拥有乡镇企业10447个,总产值144294万元,是1995年6.7倍,实现税利14436万元,是1995年的245倍,出口交货值2962万美元. “一中心,三区域“发展格局 “一中心"是指充分发挥市区的龙头作用,“三区域”是以水吉为龙头的东部区域、以麻沙为龙头的西部区域和以童游为龙头的中部区域,根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目前,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有:将口的蛋鸭;莒口的后备母鸭;书坊的牛、兔,黄花菜、药材;漳墩的白茶、锥栗、食用菌;水吉的生猪,回龙的母猪、麻沙的烤烟、草莓、特种养殖;童游的葡萄、蔬菜,潭城的淡水鱼,小湖的杨梅,徐市、崇雒的莲子、柑桔等.我市食用菌已有了“菇乃乃”品牌,葡萄上有 “楠木林"、“考亭”、桔柚上有“玉女”等品牌,今后要创更多品牌,不断增强产品向商品的转化比率,提高农户的商品意识.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优质稻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呈现出面积数量高速增长,科技含量稳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如优质稻种植面积已占全市水稻播种面积的75%;脱毒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目前已发展到5600亩;外三元商品猪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7000多头,占生猪出栏的5%,正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太空莲种植面积达2600亩,预计五年后将全面更替现在的崇莲选2号;此外全市已有农业龙头企业6个,农业经济合作组织13个,年销售农副产品16。
7万吨,有机食品1个,无公害产品7个,绿色食品1个,莒口、徐市、水吉的三个奶牛牧场,至2005年已引进优质奶牛4000头以上;投资4000万元的隆圣食品加工和德忠食品种加工厂已建成投产,引进外资的禾峰饮品有限公司与水吉农副产品加工厂改扩建工程已完工,双鹿畜牧及鸿茂畜牧有限公司也已相继建成,开始饲养基地建设我市的粮、林、果、牧、渔生产已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顺昌县农业概况顺昌县地处福建省中部偏北,闽江上游金溪、富屯溪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于东经117°29′~118°14′;北纬26°38′~27°12′.东北联建阳、建瓯,东南与延平相邻,南与沙县接壤,西与将乐毗邻,北与邵武交界全境东西长74公里,南北宽61公里,总土地面积1985平方公里.全县辖4个乡、7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29个村民委员会、996个村民小组13个居委会、10个农林果场总人口24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55万人,占总人口73.09%耕地18.81万亩,其中:水田1714万亩,旱地166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面积1山地面积252.85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14.41亩。
2005年农业总产值10.66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4.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1元顺昌县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又受内陆气候的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春早秋晚,冬短夏长,冬秋少雨,雨季集中地形复杂造成各地气候差异较大,立体气候特点明显2001—2005年期间,年平均气温19.12℃,无霜期320天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40.8℃;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8.9℃,极端最低气温—4平均无霜期311.6天,最早初霜日12月3日,最晚终霜日3月14日.平均日照时数172374小时年均降水1646.58毫米,年均降水日数164天降水量由北部、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少年际变化大,2001年是2051.5毫米,而2003年只有1124.9毫米年雨量变幅差达9266毫米.季节分布不均,春雨季2~4月,阴雨连绵,降水量占全年的28.5%;冬干季12~1月,雨量占全年的6农业气象灾害以“三寒”、干旱和洪涝危害为主.全县地表水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646.58毫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42.03亿立方米,枯水年94亿立方米,平水年为13846亿立方米,人均年占有地表水资源8492立方米。
本县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系数为o.7,地下水变差系数0.2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56169亿立方米,平水年5.5046亿立方米,偏枯年为4.7182亿立方米,枯水年为40442亿立方米顺昌县种植业以“粮食、水果、食用菌、蔬菜”为支柱产业,“果、菌”为特色产业,品种结构逐步调优,品质结构优化,果、菌基地建设扩大,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2005年种植业产值414亿,其中:粮食1.33亿元、水果110亿、食用菌080亿元、蔬菜066亿元,粮经产值比为32:68,经作产值是粮食产值的2.13倍,而且粮食:水果:食用菌: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产值比为32:27:19:16:6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2005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2358万亩(其中双季稻8万亩),水稻总产15.49万吨,产值13327万元,占种植业比重为32.16%水稻品种有100多个,水稻以优质稻为主,优质率有明显的提高甘薯种植面积26万亩;马铃薯播种08万亩,并大力推广脱毒种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种植玉米面积2.5万亩,其中饲用玉米2.0万亩,果蔬甜糯玉米0.5万亩果业的主导产业是柑桔 2005年果树面积达12。
20 万亩,总产875万吨,产值11048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26.66%柑桔面积与产量分别占果业总量的8543%与90.75%柑桔类果树在本县种植已有200年历史,共有十多个品种,主要品种有雪柑、芦柑、温州蜜柑近年又引进了脐橙、葡萄柚、红心柚、特早温州蜜柑、血橙、天草等品种,增加了柑桔品种的资源2005年根据柑桔产业化发展需要重新确定了柑桔产业“一主两辅”(以芦柑为主,甜橙、温州密柑为辅)的品种战略定位.大力推广柑桔综合改良技术,推广扩穴改土、增施有机肥技术,推广柑桔矮化开心修剪技术面积达2.5万亩同时,依托宏昌发展有限公司基地在洋墩江村村建立省级芦柑标准化示范区和柑桔黄龙病防控示范区,面积3000亩洋墩乡人均2亩果,农民收入的70%来自果业特色产业是食用菌 食用菌种植品种有竹荪、姬松茸、金针菇、平菇、草菇,工厂化栽培珍稀菌(白雪、神农白玉、珍珠菇、蟹味菇等)2005年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占耕地)6369亩,总产2239吨,产值达 8041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9.4%.竹荪、姬松茸、工厂化栽培珍稀菌为顺昌优势品种,种植量7140万袋,占各类食用菌总量的80%.其中利用农副产品下脚料、牛粪、野生芦苇和稻草推广种植姬松茸, 保护生态环境资源。
栽培技术上推广自主创新的竹荪“两增大”高产栽培技术和姬松茸栽培“三次发酵”技术.蔬菜种植渐显规模 蔬菜有根菜、薯芋、葱蒜、白菜、芥菜、甘蓝、绿叶、瓜类、茄果、豆、水生蔬菜及其他等12个类别的66个品种,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8.6万吨,产值达14653万元蔬菜专业村25个,早芋、西红柿、黄瓜、四季豆、冬瓜、毛豆、空心菜、萝卜、豌豆等蔬菜已形成小规模化种植.地方特色品种有:洋坊早芋,年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2500吨;秀水兜蕹年种植面积5000亩,产量1螺旋藻养殖加工产业迅速发展 有三家企业在本县养殖加工螺旋藻,其产量达110吨农村沼气建设 以农业部“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小型公益设施农村能源项目”建设为依托,建设生态县.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户用沼气的示范、推广工作,促进我县农村能源的开发.到2005年,全县已建小型高效户用沼气池1500口,建池总容积达1.35万M3,建立生态家园示范村2个,沼气百池村2个,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户500户,开展“猪-沼-果”800户,“猪-沼—稻”1万亩,“牧—沼-菜”0通过使用沼气,每户年可节约木材4立方米左右,有效的保护了森林资源,使农村的卫生环境、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水源得以有力保护。
农业三品 1998年广生食品有限公司申报的“水煮笋”获农业部绿色食品认定2005年10月由洋墩宏昌发展有限公司申报“芦柑”农产品、双溪镇余坊村蔬菜协会申报“萝卜”、“胡萝卜"农产品,由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标志认证书浦城县农业概况浦城县地处闽、浙、赣三省七县市结合部,地理位置27°32′--28°22′,东经118°11′-—118°49′县域面积3383平方公里.全县辖8个乡、9个镇、2个办事处,288个村民委员会、29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72万人,农业劳动力15.03万人.耕地面积50.8万亩,其中水田4893万亩,农业人均耕地124亩,每个劳动力平均耕地5.69亩2005年农业总产值16.52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9.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浦城县属中亚热带风湿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4℃,年均雨量17802毫米,日照1893小时,太阳辐射量年106.4千卡/1cm2,无霜期254天总积温年平均有6390℃,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20日,平均终日为11月24日浦城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是全国和全省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自古就有“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之说。
由于境内雨热同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这也是浦城大米享誉在外的原因,久负“闽北粮仓”的盛名经济作物盛产薏米、笋干、桐油、泽泻、生漆、厚朴、茶油、松脂、香菇,是全省最大的柰果产地,灵芝产量居福建省首位为我省强化淡水养殖县之一全县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延包面积50.91万亩.土地延包三十年合同的签订和竹业承包经营责任权的全部落实.大力推行农民负担的四项制度,重点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全县19个乡镇(街道)推行了农民负担的预决算制度认真贯彻执行《福建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抓好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工作,逐步推行村财委托乡镇(街道)代管制度,把农村财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浦城县围绕“调高、调优、调外、调活”的目标,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参与实施产业化,开发绿色产品,引进良种推广,搞好信息服务,使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粮经结构更趋合理,粮食生产呈现总产稳定和向优质化发展的趋势积极发展优质稻,种植面积由1999年的10万亩扩大到2005年的39万亩.全县水稻总产稳定在20-25万吨经作种植不断扩大,1999年为10万亩,2005年为14.6万亩,比增46%主要发展蔬菜、食用菌、烟叶等生产。
蔬菜生产由大路菜发展到大棚蔬菜和基地蔬菜;食用菌控制木生菌栽培,草生菌面积不断扩大,主要竹荪、姬松茸为主,同时积极开发大球盖菇、杏鲍菇、鸡脚菇等珍稀菌山地结构重点抓林、果、茶生产新植锥栗、板栗和银杏共1.5万亩,改造柰果2万亩.特色及绿色食品开发开始起步全县农业形成了“四带五区”的生产布局,即优质稻、柰果、蔬菜、花卉种植带;白鹅、鸭蛋和名优畜牧养殖带;食用菌、毛竹、油茶开发带;茶叶生产开发带;渔业养殖区,烤烟种植区,稻田养鱼开发区,锥栗、银杏种植区,淀粉原料种植区;为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6.29万亩,总产28.09万吨,其中稻谷种植面积507万亩,产量22.03万吨,亩产434公斤,优质稻3965万亩,总产16.6万吨,杂交稻4208万亩,总产18.05万吨,再生稻种植面积5万亩,总产475万吨,两薯116万亩,总产383万吨;,果树面积877万亩,总产1.615万吨,其中油柰419万亩,总产9313吨,茶叶面积2.33万亩,总产1300吨,油茶9.26万亩,总产2493吨,板栗总产651吨;经作种植48.64万亩主要为油菜生产8.5万亩,总产7191吨,居全省首位;蔬菜25。
4万亩,总产为2395万吨,此外,莲子、烤烟、花生、甘蔗、芝麻等均在0.5万亩以上食用菌生产8500万袋,鲜菇总产约425万吨渔、坑塘式稻田养鱼达44万亩,总产约1186吨浦城县立足县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自愿开发为基础,确立发展优质米、菌菜、白鹅、乳牛、烟叶、油菜、竹笋、椎栗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培育一批带动力较强、辐射面较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全县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24家如“浦城县望丰米业有限公司”,年加工浦城大米2.5万吨;蔬菜产业有“浦城县巨兴速冻食品有限公司”此外,还有福红酒业、盛隆食品、仙芝楼灵芝等加工企业龙头企业联结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95.5万亩,累计带动农户9.5万户浦城县通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将“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农药、新机具)推广到千家万户早稻推广岳优9113,汕优82;中稻一再生稻推广Ⅱ优航1号,Ⅱ优183,Ⅱ优辐819,Ⅱ优明86;单晚推广两优培九;花优63,Ⅱ优辐819,福优964建立了水稻引种圃,每年引进20余个优质稻和常规品种推广食用型的金山57、福薯2号,新种花及加工型的湘薯75—55等甘薯品种,克新3号、春薯4号等马铃薯品种,推广了闽科糯1号、闽紫糯1号等玉米良种,引进种植了福油4号、中油821、高油605等低芥酸油菜品种.大棚生产推广了台湾网纹甜瓜、日本细雪水菜、台湾千禧黄瓜及日本的天皇礼品小西瓜等良种,基地蔬菜推广种植了荷兰豆、细刀豆、白毛豆等豆类;烤烟生产上推广云烟85等品种。
茶叶推广了茶叶的福云2号、肉桂等良种油茶种植推广种植赣永、赣优等27个品种.新技术推广重点抓水稻的“三秧两稻”和脱毒种薯种植,脱毒两薯生产35万亩;大棚生产采用了简易竹棚、水泥预制式、山东寿光和钢式大棚等多种设施方式生产,广泛推广了菜稻型、烟稻型、菌菜型等粮经轮作方式.开展了香菇生料栽培、覆土栽培、姬松茸搭架多层式栽培及菌草栽培示范推广;果园的综合改造,果实套袋及生态型果园的试验示范,推进了全县农业向高优方向发展浦城县开展山海协作、闽台合作、科农合作,发挥绿色食品开发与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广泛开展对外农业合作和招商引资先后同福建超大集团合作进行超大生物肥的无公害水稻生产示范,协商开发浦城的“红、绿、紫、黑、糯"五色米,同福建天香集团、漳州亚细亚公司协商优质米、无公害蔬菜生产开发,与市场食用菌专家合伙共同开发了白灵菇、鸡脚蘑等珍稀菌参加招商引资洽谈活动,和武夷投洽会,引进农业种植项目10多个.引进漳州、仙游客商投资进行蔬菜速冻、蘑菇和姬松茸生产开发,实行订单收购,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光泽县农业概况光泽县位于东经117°00′至117°40′、北纬27°18′至27°59′之间,地处闽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
东邻建阳市,东北连武夷山市,南临邵武市,西接江西省资溪县,北界江西省铅山县,西南与江西省的黎川县、西北与江西省的贵溪县毗邻平面轮廓近似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平行四边形海拔高度相差悬殊,有海拔300-400米、400-500米、600—700米、800-900米、1000-1300米、1600—1800米的六级地貌面县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与雨旱季明显,各地的气温、日照、降水等小气候亦存在明显差异.全县年均温度17.5℃,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95℃,全县年均降雨量为1897.7毫米.全县水系十分发育,共有溪流300多条,共分北溪、西溪、富屯溪、信江、赣江5个水系,河流天然落差大,水能实际可开发量达10万千瓦列入“双世遗"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有28万亩原始森林和10万亩缓冲区在光泽境内,还有生态公益林70万亩,县域森林覆盖率达78%,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分别达国家一级和二级标准.全县总面积22323平方公里,下辖5个乡、3个镇,85个村民委会、954个村民小组,4个国有农(良)场总人口15.56万人,乡村户数30784户,乡村人口12.05人。
全县耕地面积21万亩,山地2877万亩,水域11.1万亩,其中水田20.4亩,旱地0.6万亩,属山区农业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2005年农业总产值10.12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农业经济总量 2005年,光泽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3亿元(按现行价),比1995年444亿元增加569亿元,年均递增86%,其中农业产值27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84%,比1995年2.27亿元增加045亿元,年均递增1.82%,牧业产值5.2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43%,比1995年1.01亿元增加4.2亿元,年均递增17.83%.农业结构变化 1995年粮经结构比例为2.5:1,至2005年调整为2:1200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9万亩,比1995年40万亩减少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593万亩,总产量8.82万吨,分别比1995年减少244万亩和326万吨,稻谷191万亩,总产量687万吨,分别比1995年减少3.02万亩和3.5万吨,甘薯2.57万亩,102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加0.29万亩和0.01万吨,马铃薯0.56万亩,0。
2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加024万亩和0.11万吨,杂粮1.43万亩,0.35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加019万亩和0.06万吨,大豆219万亩,036万吨,分别比1995年面积减少0.11万亩,产量增加0.06万吨;油料作物144万亩,017万吨,分别比1995年面积减少0.02万亩,产量增加0.06万吨,烟叶2.81万亩,0.37万吨,分别比1997年增加2.77万亩和0366万吨,药材0.32万亩,比1995年增加0.14万亩,蔬菜瓜果类5.84万亩,6.44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加1.63万亩和193万吨,其他农作物(主要是青饲料和绿肥)2.2万亩,比1995年减少3.29万亩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 2005年全县共有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1家、县级17家.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7.02亿元,比增168%;上缴税收1537万元;带动农户32029万户,比增4.1%;建设基地18.2万亩,养鸡3000万羽;农户从产业化组织中得到收入1.31亿元,比增15.9%特色农业及农业亮点 (1)烟叶:1996年以前我县烟叶种植为零,1997年有零星种植,1999年开始大量种植,到2005年已种植烟叶2。
81万亩,产量达3730吨,实现产值3940万元2)食用菌:光泽县食用菌栽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栽培品种已达10余个:蘑菇、香茹、杏鲍茹、大球盖茹、竹荪、木耳、金针茹、草茹、平茹、姬松茸、灵芝、茶新茹等其中栽培面积较大的有姬松茸、香茹、木耳2005年食用菌总产量01738万吨,其中,香茹栽培11642万袋,00874万吨,姬松茸9.25万平方米,0..0463万吨,黑木耳85.7万袋,0006万吨,毛木耳24万袋,003万吨3)水果:光泽县水果种植主要有柑桔、梨、桃、杨梅、栗油奈、猕猴桃等全县水果种植面积2万亩,以梨和杨梅较具特色,梨现有面积1.1万亩,年产量1456吨,杨梅0.18万亩,主要以东魁为主栽品种松溪县农业概况松溪县位于福建省北部,建溪上游东与浙江省庆元县交界,南与政和县相连,西南与建阳市接壤,西北与浦城县毗邻地跨北纬27°24′至27°51′,南北长50.8公里,东经118°33′至118°55′,东西宽约36.2公里,地域面积1043平方公里下辖6个乡、3个镇,101个村民委员会、763个村民小组,6个居委会.总人口16.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户13.39万人.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7.32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4。
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5元.松溪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6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865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5%年均太阳幅射量108.1千卡/cm2;年平均气温18℃,最热月七月,月平均气温28℃,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年极端最高气温39.6℃,年极端最低气温为—7.6℃;年降雨量1662.7毫米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有利粮、经、牧、渔多层次开发利用和生态农业建设全县土地面积15645万亩,人均拥有土地10亩,其中山地128.6万亩,占总面积的81%,有林地面积114.2万亩;耕地16.43万亩,占总面积105%,农业人均1.23亩,其中水田15.47万亩,茶果园9.58万亩(茶园5.33万亩,果园4.25万亩);水域面积101万亩,占总面积6.5%,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县开发特色农业 2000年后,亚达、好味、光子农园等农副产品龙头企业陆续落户我县,有力地带动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山露、洋包菜、黄瓜等蔬菜种植,已逐步形成了松溪特色产业山露自1996年开始驯化,2001年开始大面积的种植、加工,栽培技术不断趋于成熟.2005年全县山露的种植面积已达1200多亩,通过加工产品全部出口日本,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之一。
洋包菜主要用于加工脱水蔬菜,产品主要销往日本2005年全县的洋包菜种植面积达6600亩近年来,结合当地气候和农田轮换种植的实际情况,从日本、 泰国引进了耐寒抗热的“龙和7号”、“龙和8号”、“龙和9号”等洋包菜优良品种,从当年的7月到来年的6月份均可种植,带动了河东、旧县、茶坪等九个乡镇3000多户农民加盟种植.黄瓜主要用于加工腌渍2003年该县农业干部引进“津春5号”黄瓜高产新品种,当年春秋两季进行试种,并取得成功,解决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