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XXX左庙路(跨武九铁路立交工程)道排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

痛***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76MB
约18页
文档ID:171164755
XXX左庙路(跨武九铁路立交工程)道排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_第1页
1/18

左庙路(高新大道~临江大道)道排工程子项:跨武九铁路立交工程第一册:K6+430~K6+520及K7+500~K7+803.089道排工程施工图设计(A版)说明一、设计依据⑴《中标通知书》(武汉光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011.07);⑵《左庙路(高新大道~临江大道)道路和排水修建规划》(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04);⑶ 1:500带状地形图和纵、横断面测量数据(湖北省测绘工程院,2011.06)⑷《左庙路(高新大道~临江大道)道路、排水工程(子项:上邓路~左岭路)详勘》(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勘测分院,2012.07);二、工程概况及设计内容左庙路位于东湖示范区东部,南起于汤程路,北至临江大道,全长约10.12km,红线宽度为60米,设计车速60km/h根据《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左庙路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纵、十横、一环”骨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左岭与未来科技城研发园区,是沿线各片区之间的联系主通道之一,是示范区东部对外重要的纵向通道,南接鄂州莲花湖(梧桐湖)新区、庙岭,北连左岭,鄂州葛店、花山新城、化工新城乃至武汉新港,承担通过性及服务性交通。

如下图所示,以高新大道为界,左庙路(汤程路~高新大道)全长约3.08km,建设单位为武汉光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左庙路(高新大道~临江大道)全长约7.04km,建设单位为左岭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业主)本工程为左庙路(高新大道~临江大道)段,按照业主对工程实施进度的安排,本期启动跨武九铁路立交工程的设计工作,该段南起于上邓路(工程实施起点K6+430),依次跨越廖家湾路、武九铁路以及武九小路之后落地,路线向北接现状左岭路(工程实施止点K7+803.089),工程实施全长1373.089m,红线宽60m本子项为跨武九铁路立交工程施工图设计,共分为三册—:第一册:K6+430~K6+520及K7+500~K7+803.089道排工程(我院设计);第二册:K6+520~K7+500跨线桥工程(不含铁路跨部分)(我院设计);第三册:铁路跨桥梁及穿铁路综合管沟工程(中铁二院武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铁二院)设计);本册为第一册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及交通工程给水、燃气、电力、通信、中水、照明及景观工程不在本册设计范围之内工程地理位置图三、工程研究过程2011年5月,我公司中标左庙路(汤程路~临江大道)道排工程勘察设计。

2011年6月~2012年1月,我公司完成左庙路(汤程路~武黄公路)道排工程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含道路、排水、桥梁及泵站工程)2012年3月28日,业主组织我院及铁路设计单位(铁二院)召开左庙路(武九铁路~316国道)段设计工作专题协调会,会上左开投通报了左庙路跨武九铁路立交节点修规调整情况:左庙路跨武九铁路立交由原有的与武黄公路形成部分互通立交,弱化为分离式立交并明确该段由我院负责总体及铁路跨以外区段设计,铁路设计单位负责铁路跨、人行天桥及过铁路综合管线箱涵设计,两设计单位技术成果应相互对接并进行复核2012年4月13日,铁二院设计人员就左庙路上跨武九铁路立交方案与武汉铁路局相关人员进行了沟通,有关人员在审阅了左庙路修编规划(中间成果)后,对左庙路跨越武九铁路位置及平面布置形式表示满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桥梁结构宜采用预制(箱)梁跨越武九铁路,架桥机架设,桥下净空按不小于8.5m控制,施工期间桥下需设置防护棚,桥跨布置应满足铁路基本建筑限界要求2)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该项目上跨铁路部分需委托武汉铁路局代建,施工、监理、监督需由具有武汉局相应铁路资质单位承担3)建设单位就租用土地使用权等相关问题需与土地使用权所属单位依法鉴定相关协议,办理相关手续。

2012年4月16日,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其已出版的《左庙路(汤程路~临江大道)道路和排水修建规划》(2011.06)进行了修改,并重新编制了《左庙路(高新大道~临江大道)道路和排水修建规划》(2012.04)2012年5月,铁二院编制完成《左庙路(高新大道~临江大道)跨武九铁路立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武汉市铁路局2012年7月7日,武汉市铁路局组织相关专家对《左庙路(高新大道~临江大道)跨武九铁路立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会议原则同意左庙路上跨武九铁路的建设方式2012年7月16日,我院正式出版左庙路(高新大道~临江大道)道排工程 子项:跨武九铁路立交工程 第一册:K6+430~K6+520及K7+500~K7+803.089道排工程施工图设计(A版)四、规划情况简介及规划执行情况4.1规划情况简介4.1.1 原有规划方案简介1、相关道路规划及建设情况①左庙路左庙路为城市主干路,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纵、十横、一环”骨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左岭与未来科技城研发园区,是沿线各片区之间的联系主通道之一,是示范区东部对外重要的纵向通道,南接鄂州莲花湖(梧桐湖)新区、庙岭,北连左岭,鄂州葛店、花山新城、化工新城乃至武汉新港,承担通过性交通;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60km/h,红线宽60。

②武黄公路武黄公路是城市主干路,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十纵、十横、一环”骨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60km/h,红线宽50m③廖家湾路廖家湾路为城市支路,规划为双向2车道,红线宽度20m2、立交功能定位左庙路是联系左岭与未来科技城研发园区,是示范区东部对外重要的纵向通道;武黄公路是示范区对外重要的一条横向主干道,西接主城,东连鄂州该立交实现左庙路与武黄公路两者之间快速车流的交通联系,重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交通可达性,并为周边地区上下左庙路服务3、规划立交布置方案本方案为二层部分互通式立交,左庙路南至武黄公路东设置右转定向匝道;左庙路南至武黄公路西通过左庙路北主线掉头车道经左庙路北右转定向匝道实现左转;左庙路北至武黄公路西设置右转定向匝道;左庙路北至武黄公路东通过跨线桥跨过武黄公路后设置环形匝道接入武黄公路;武黄公路西至左庙路北通过周边道路循环解决;武黄公路西至左庙路南设置右转定向匝道;武黄公路东至左庙路北通过地面辅道进入主线;武黄公路东至左庙路南通过主线穿过左庙路后设环形匝道接入左庙路原有武九铁路立交节点规划方案(2011.06版修规)4.1.2 新修规调整方案根据《左庙路(高新大道~临江大道)道路和排水修建规划》(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04),新修规主要调整如下:(1)跨武九铁路立交形式由原规划的部分互通立交,简化为分离式立交,取消所有匝道桥。

2)廖家湾路北移,紧靠武九铁路南侧3)武黄公路由原来50m宽的城市主干路调整为20m宽城市支路,更名为武九小路,线位做适当调整4)原规划主线桥东侧跨铁路人行天桥移至主线桥西侧5)原规划主线跨铁路双幅桥中空预留8m远期有轨电车空间,新规划调整为12m新修规充分考虑现有铁路走廊及高压走廊的限制因素,从示范区总体交通系统布局出发,弱化该节点交通功能,将原有立交转向功能转移至路网其他节点解决,在保证系统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工程实施难度新调整武九铁路立交节点规划方案(2012.04版修规)4.2对规划的执行情况 本次设计对子项范围内的道路红线及标准严格按规划执行,对道路平纵及排水设计进行优化:1、按规划断面进行布置,对规划7.75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进行明确划分:2.75m非机动车道+5.0m人行道;2、根据业主要求,规划的用于远期有轨电车通行的桥梁(含引道)结构近期不设计实施,仅预留结构空间3、结合武九铁路东北角富士康地块的场平高程,对武九铁路以北地面辅道的设计高程进行了局部优化;为满足跨武九铁路桥梁施工期间铁路的净空要求(9.75m),对跨武九铁路处高架桥规划竖向高程进行了调整,高架桥纵断面进行了优化。

4、按规划的断面形式布置了全线排水管道,在不影响规划总体设计的情况下,对污水管道的高程、雨水管道的出口及管径进行局部优化五、设计标准和采用规范5.1工程技术标准5.1.1 道路工程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2、计算行车速度:60km/h;3、车道宽度:一般路段:大型车3.75m、小型车3.5m;道口进口:3.25m以上;4、道路平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70米;5、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20年;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15年;6、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荷载:双轮组单轴载100kN;7、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8、路面抗滑标准:质量验收时,横向力系数SFC60≥54,构造深度TD(mm)≥0.559、架空杆线距地面高度应符合相关专业技术规范的规定10、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拟建道路工程可不考虑抗震设防问题及土层的地震液化问题11、根据规划,左庙路净空:5.5m(按远期有轨电车通行控制);左庙路高架桥下净空,廖家湾路及武九小路:5.0m;武九铁路走廊:9.75m=7.9m(接触网高度)+1.55m(防护棚高度)+0.30m(防护棚与结构孔隙);5.1.2 排水工程技术标准1、排水体制:根据《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该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分散排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

2、排水标准1)雨水:雨水流量按下列公式计算Qs=q*ψ*F式中:Qs—雨水流量(L/s);q—设计暴雨强度,按2000年修编汉口地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L/s·ha)其中,下沉道路重现期P=5,其他重现期P=1;ψ—综合径流系数,城市建设区采用0.65;F—汇水面积(ha)2)污水:污水量预测采用下表中指标:各类性质污水定额指标表序号用水类别单位平均日污水量1居民(升/人·日)1302行政、商贸、体育文化(立方米/公顷·曰)303教育、医疗、酒店(立方米/公顷·曰)304一类工业(立方米/公顷·曰)305三类工业(立方米/公顷·曰)160规划人口预测采用居住区人口密度347人/公顷管道渗入量采用污水平均流量的15%,管道设计流量考虑l0%的远期增容水量3、排水结构设计标准⑴ 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砌体施工质量等级为B级⑵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污水干管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其它均为丙类⑶ 场地类别为Ⅱ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 ⑷ 设计活荷载:车行道下地面荷载为公路-Ⅰ级;其它为地面堆载10kN/m2⑸ 地下构筑物设计抗浮水位:设计地面标高下1.0m5.1.3交通标志结构工程技术标准交通标志主要结构设计基准期为30年,设计安全等级按三级执行。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基本风压0.35kN/m2,地面粗糙度:C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5.2 设计采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169-201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 152-2010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 CJJ1-2008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40-201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D50220-9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TJ50-2001 《道路标线涂料》 GA/T298-200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5768-200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50476-200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200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 CECS137:2002《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 CECS246:2008《建筑基坑支护设计规程》 JGJ120-9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基坑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159-2004《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1-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0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2011年修订版)《武汉市市政工程细部施工操作指南(道排工程)》 (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2.1.1)六、工程建设条件6.1 场地自然地理概况(1)水文气象武汉市属于我国东南季风气候区,具有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充沛等主要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18℃。

多年平均降水量1261.2mm,降水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的41%;最大年降水量2107.1mm,最大日降水量332.6mm,年平均蒸发量为1447.9mm,绝对湿度年平均16.4mb,湿度系数为0.90,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为1.35m区内4-7月盛行东南信风,其余多为北风或东北风,最大风力为八级,风速27.9m/s(1956年3月17日)公路自然区分Ⅳ3类2)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工程场地位于左岭,其中场地中间大部分地段为现状左庙路,两侧主要为荒地、农田,局部分布少量居民住房和厂房(勘察期间已全部拆迁完毕),地势相对低洼处分布有鱼、藕塘和沟渠,整个地形起伏较大,地面标高为26.56m~37.80m(以勘探孔孔口标高为计)场地沿线均属剥蚀堆积岗状地貌,相当于长江三级阶地6.2 场地地层构成及其岩性特征在勘探孔所揭露的深度范围内,沿线表层覆盖有厚薄不均的人工填土,局部低洼地段分布少量全新统湖积相淤泥和冲洪积相粘性土,下部为中更新统冲洪积相粘性土和残坡积粘性土层,局部揭露出志留系泥岩根据野外钻孔岩性描述和原位测试结果,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可将拟建工程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划分为六大层十三个亚层,各地层岩性特征及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B土、石工程分级表分类标准进行的场地土层土、石工程分级见下表。

工程地质分层表 序号地质年代及成因地层编号地层名称层 厚(m)层顶标高(m)分布情况岩性特征土石等级及类别1Qm11-1耕土0.3~0.626.75~34.30局部分布褐色、黄褐色,松散~稍密,饱和,主要由可塑~硬塑状粘性土构成,夹有植物根茎松土Ⅰ2Qm11-2素填土0.4~3.729.19~37.14局部分布褐色、黄褐色,松散~稍密,饱和,主要由可塑~硬塑状粘性土构成,夹有植物根茎,堆积时间小于10年松土Ⅰ3Qm11-3杂填土0.4~5.530.83~37.80局部分布杂色,松散~稍密,饱和,主要由建筑垃圾和少量生活垃圾构成,硬质物含量约10%~30%,钻孔中所见最大粒径约11cm,堆积时间一般小于10年局部主要为路基及其填土普通土II4Q4l2-1淤泥0.7~1.626.56~32.99局部分布灰色、灰黑色,流塑,饱和,含大量有机质,具臭味松土Ⅰ5Q4l2-2淤泥质粘土1.1~1.826.23~32.05局部分布灰色、灰黑色,软塑,饱和,含有机质,具臭味松土Ⅰ6Q4a1+Pl3-1粘土0.6~3.525.06~33.50局部分布灰色、黄褐色,可塑,饱和,含少量灰白色高岭土条带。

松土Ⅰ7Q4a1+Pl3-2粘土0.9~3.024.26~33.80局部分布灰色、黄褐色,可塑,饱和,含少量灰白色高岭土条带松土Ⅰ8Q2a1+pl4-1粘土0.7~8.022.70~35.80局部分布褐黄色、褐红色,可塑,局部硬塑,饱和,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普通土II9Q2a1+pl4-2粘土1.1~14.222.36~34.98局部分布褐黄色、褐红色,硬塑,饱和,含少量铁锰质结核硬土Ⅲ10Q2a1+pl4-2a粘土1.1~1.921.99~30.90局部分布褐黄色、褐红色,可塑,饱和,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普通土II11Qd1+el5残积粘性土4.2~5.318.10~20.80局部分布褐黄色、褐红色,可塑,局部硬塑,饱和,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和少量的砾石和碎石,钻孔中所见最大粒径7cm,硬质物含量约10%~40%,主要为石英质岩硬土Ⅲ12S2f6-1强风化泥岩1.1~3.013.90~17.91局部揭露灰黄色,岩芯多风化呈土状和碎石状,局部夹中风化碎块,岩芯采取率约50%~70%,属极软岩岩体较破碎,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硬土Ⅲ13S2f6-2-1中风化泥岩2.7~3.012.80~13.80局部揭露灰黄色、灰色,岩芯多风化呈柱状和碎块状,岩芯采取率约75%~90%,属软岩。

岩体较破碎,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软石IV从剖面图上可以看出,沿线填土层以下主要沉积一套硬塑状的老粘性土,局部低洼地段分布少量全新统湖积相淤泥和粘性土,土层种类较多,在埋深及厚度有一定变化,性质变化大,地基不均匀各地层空间分布详见详勘报告中工程地质剖面图6.3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场地范围内地表水分布在沿线地势低洼处的鱼、藕塘和沟渠中,局部发育鱼、藕塘中地表水主要受人工抽排水和大气降水影响,水量有限,施工时可及时抽排干净2)地下水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上层滞水分布于人工填土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位随季节和地势变化而变化,临近地表水段与地表水呈互补关系上层滞水水量一般较小,易于疏干勘察期间测得沿线上层滞水水位为地表下0.40~5.40m,相当于黄海高程31.30~36.00m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场地下部6-1与6-2-1层泥岩层中,根据区域水文资料显示,其水量较贫,因埋置深度大,对拟建工程影响小3)地下水腐蚀性判定本次勘察未采取地下水和地表水试样,但根据《左庙路(高新大道~临江大道)道路排水工程》(子项:高新大道~武黄立交段详勘)、《左庙路(高新大道~临江大道)道路排水工程》(子项:武黄立交初勘)与《左庙路(高新大道~临江大道)道路排水工程》(子项:武黄立交~临江大道段初勘)共计10组(水质分析结果附后),结合场地沿线水文地质环境条件无污染源,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综合判定:沿线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构件中钢筋均具微腐蚀性。

6.4 场地地震效应1.据鄂建[2001]357号文及武建设字[2002]311号文有关规定,武汉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2.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第3.7条规定,拟建道路工程按地区抗震标准6度进行设防不考虑地基土层液化问题3.根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有关规定,雨水管道属标准设防类可按六度设防,污水干管应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6.5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评价1、场地各地层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及压缩模量Es(MPa)值见下表 承载力及压缩性指标综合成果表 地层编号地层名称土工试验静力触探标贯试验综合取值fak(kPa)Es(MPa)fak(kPa)Es(MPa)fak(kPa)Es(MPa)fak(kPa)Es(MPa)1-1耕土————————1-2素填土————————1-3杂填土————————2-1淤泥——422.0——402.02-2淤泥质粘土——753.5——653.53-1粘土1856.21085.51107.01105.53-2粘土1879.02189.01809.01908.54-1粘土2108.429011.028514.52509.54-2粘土44012.166023.043017.545014.04-2a粘土2108.723910.021512.52109.55残积粘性土————295【27】290【27】6-1强风化泥岩————350【43】350【43】6-2-1中风化泥岩fa=1000不可压缩————fa=1000不可压缩注:表中【 】内数据为变形模量E。

2、场地各地层工程特性评价1)1-1耕土、1-2素填土、1-3杂填土层 地表分布,厚度一般较小,填土堆积时间短,填料成分较复杂,呈松散~稍密状,均匀性差、物质成分复杂,具高压缩性,承载力低,不可作拟建道路、排水工程持力层对现有路基段填土,因拟建道路等级较之前的左庙路和左岭路等级要高,其能否作为其路基持力层,需通过进一步的专项检测来确定2)2-1淤泥、2-2淤泥质粘土层 一般厚度较小,局部地段有一定厚度,具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呈欠固结状,不可作为拟建道路、排水工程持力层或下卧层3)3-1粘土、3-2粘土层 埋深不一,局部地段分布,均呈可塑状,有一定的承载力,具中压缩性,可作为拟建道路、排水工程持力层4)4-1粘土层 埋深不一,局部地段分布,呈可塑状、局部硬塑状,承载力较高,具中压缩性,膨胀试验显示其无膨胀性,可作为拟建道路、排水工程持力层5)4-2粘土层 埋深不一,全场分布,呈硬塑状,承载力较高,具中偏低压缩性,膨胀试验显示其具不规则地弱膨胀性潜势,不宜直接作为拟建道路路基,由于雨污水管道埋置深度均大于武汉地区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1.35米,故可直接作为排水工程持力层,但对管沟开挖有一定影响。

6)4-2a粘土层 埋深不一,局部地段分布,呈可塑状,承载力较高,具中压缩性,可作为拟建道路、排水工程持力层7)5残坡积粘性土层 埋深较大,局部地段分布,呈硬塑状,承载力较高,具中压缩性,可作为拟建道路、排水工程持力层8)6-1强风化泥岩层 埋深较大,场地局部分布,揭露厚度较小,承载力高,具低压缩性,可作为拟建道路、排水工程持力层或下卧层,不宜作为桥梁工程基础持力层9)6-2-1中风化泥岩层 埋深较大,场地局部分布,揭露厚度较大,承载力高,不可压缩,可作为拟建道路、排水工程持力层或下卧层,可作为桥梁工程桩端持力层6.6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1、场地无动力地质作用的破坏影响,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根据《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94第3.0.10条规定,本场地是稳定的2、由于场地稳定,地形起伏较大、排水条件尚可,岩土种类较多,工程地质特性差异较大、土质不均匀,存在膨胀性土层,其中地下水对工程影响小,拟建场地较适宜本工程建设6.7市政工程建设场地评价场区为六度地震抗震设防区,为抗震一般地段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地形复杂、地貌单一,岩土种类较多,存在膨胀土,地基土性质变化较大,地下水对工程影响小,市政工程建设场地类别为Ⅱ类。

6.8道路及排水工程地基处理方案与持力层选择建议根据沿线地基土岩土工程特性评价及土层分布情况,结合设计提供的道路、排水设计要求,对拟建道路、排水工程基础持力层选择评价如下:(一)道路部分1.根据剖面图1-1´~5-5´,因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地势高段部分为挖方地段,地势低段为填方地段,场地范围内土层,除表层(1)层各填土和(2)层淤泥、淤泥质土外,其他土层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具体分区和地基处理建议如下表道路路基地基处理建议 分段号里程桩号挖、填土厚度路基土层情况地基处理建议第一段K6+350~K6+500挖方0.5~3.0m路基下土层主要为4-1粘土、4-2粘土其土层强度能满足道路设计要求K6+500~K6+600填方0.5~4.5m路基下土层为表层1-1耕土、1-2素填土,局部沟渠和鱼塘中表层有少量2-1淤泥和2-2淤泥质粘土,下部主要为4-1粘土、4-2粘土,局部为少量3-1粘土对表层1-1耕土、1-2素填土及2-1淤泥、2-2淤泥质粘土进行换填处理,其他土层强度能满足道路设计要求K6+600~K6+902道路西侧填方0.5~4.5m路基下土层为表层1-1耕土、1-2素填土,局部沟渠和鱼塘中表层有少量2-1淤泥和2-2淤泥质粘土,下部主要为4-1粘土、4-2粘土,局部为少量3-1粘土对表层1-1耕土、1-2素填土及2-1淤泥、2-2淤泥质粘土进行换填处理,其他土层强度能满足道路设计要求K6+600~K6+902道路东侧挖方0.5~5.0m路基下土层主要为4-1粘土、4-2粘土,局部少量为1-3人工填土对1-3人工填土层全部进行换填,其土层强度能满足道路设计要求第二段K7+024.5~K7+808与现状地面基本持平,挖、填方1.0~3.0m路基下土层为表层1-1耕土、1-2素填土,下部分布有一定厚度的2-1淤泥与2-2淤泥质土,下部主要为3-1粘土、3-2粘土、4-1粘土、4-2粘土对表层1-1耕土、1-2素填土层进行换填处理,2-1淤泥与2-2淤泥质粘土因厚度小,可采取全部换填方式处理,其他土层强度能满足道路设计要求2.对拟建道路挖方地段路堑边坡,因边坡土层主要为(4)层粘土层,整体土质较好,对高度小于5m段可采取直线放坡型式,对高度超过5m段建议分级放坡,建议放坡坡率1:1~1:1.50,坡面采用浆砌片石或格构式进行防护。

3.对填方地段路堤边坡,因边坡土层主要为路堤压实填土,建议对高度小于5m段可采取直线放坡型式,对高度超过5m段建议分级放坡,坡率根据填土压实情况而定,细粒土坡率可采用1:1.5~1:1.75,坡面采用浆砌片石进行防护4.场地范围内(4-2)层因具不规则地弱膨胀性潜势,不宜直接作为拟建道路路基持力层,建议对路基下0.8m深度范围内该层土进行改性处理,以处理后的路基土为持力层雨、污水管道由于埋置深度均大于武汉地区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1.35米,故可直接作为排水工程持力层,但对管沟开挖有一定影响二)雨水管道部分根据剖面图1-1´~20-20´,场地范围内土层,除表层(1)层各填土和(2)层淤泥质土外,其他土层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因其埋置深度不一,管底土层变化较大,具体如下表结果雨水管道地基持力层建议 分段号里程桩号基底土层情况持力层建议第一段K6+343~K6+540西侧基底土层主要为4-2粘土,局部为4-1粘土与4-2a粘土层其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K6+540~K6+640西侧拟铺设雨水管道底面标高高于现状地面结合道路路基处理情况,以换填后的路基压实土层为基础持力层K6+640~K6+720西侧基底土层主要为4-2粘土其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K6+690~K6+867西侧拟铺设雨水管道底面标高高于现状地面结合道路路基处理情况,以换填后的路基压实土层为基础持力层K6+338~K6+720与K6+760~K6+900东侧基底土层主要为4-2粘土,局部为4-1粘土和1-3杂填土1-3杂填土层可结合路基处理情况选取压实填土为基础持力层,其它土层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第二段K7+024.5~K7+808基底土层主要为4-2粘土,局部为4-1粘土、3-1粘土、3-2粘土和2-2淤泥质粘土2-2淤泥质粘土层可结合路基处理情况选取压实填土为基础持力层,其它土层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三)污水管道部分根据剖面图1-1´~52-52´,场地范围内土层,除表层(1)层各填土和(2)层淤泥质土外,其他土层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因其埋置深度不一,管底土层变化较大,具体如下表结果。

污水管道地基持力层建议 分段号里程桩号基底土层情况持力层建议第一段K6+343~K6+540西侧基底土层主要为4-2粘土其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K6+540~K6+600西侧基底土层为2-1淤泥结合道路路基处理情况,以换填后的路基压实土层为基础持力层K6+600~K6+820西侧基底土层主要为4-2粘土,局部为4-2a粘土、4-1粘土其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K6+820~K6+868西侧拟铺设污水管道底面标高高于现状地面结合道路路基处理情况,以换填后的路基压实土层为基础持力层K6+338~K6+911东侧基底土层主要为4-2粘土,局部为4-2a粘土、4-1粘土其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K3+600~K4+450东侧基底土层主要为4-2粘土,局部为4-2a粘土、4-1粘土其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第二段K7+024.5~K7+808基底土层主要为4-2粘土,局部为4-1粘土、3-1粘土、3-2粘土其土层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四)污水压力管道根据剖面图1-1´~5-5´,场地范围内土层,除表层(1)层各填土和(2)层淤泥质土外,其他土层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因其埋置深度不一,管底土层变化较大,具体如下表结果。

污水压力管道地基持力层建议 分段号里程桩号基底土层情况持力层建议第一段K6+343~K6+500基底土层主要为4-2粘土其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第二段K6+500~K6+600基底土层为2-1淤泥结合道路路基处理情况,以换填后的路基压实土层为基础持力层第三段K6+600~K6+830基底土层主要为4-2粘土其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第四段K6+830~K6+902拟铺设管道底面标高高于现状地面结合道路路基处理情况,以换填后的路基压实土层为基础持力层K7+024.5~K7+573.5基底土层主要为4-2粘土,局部少量为3-1、3-2、4-1粘土和2-2淤泥质粘土、1-2素填土对1-2素填土和2-2淤泥质粘土可结合道路路基处理情况全部换填,以换填后的压缩填土为基础持力层,其他土层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6.9结论与建议1、勘探结果及武汉市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在拟建工程影响深度内无活动性断层、岩溶、土洞、滑坡及液化等不良地质现象,拟建场地属稳定的,较适宜本工程建设2、市政工程建设场地类别均为Ⅱ类3、场地地表水零星分布,水量有限,对工程施工影响有限;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对工程影响小同时根据水质分析报告沿线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构件中钢筋均具微腐蚀性。

根据我公司数据,地势高处老粘性土对钢管一般具弱—中腐蚀性,低洼区则多为强腐蚀性设计时应对场地范围内钢管进行防腐处理4、道路应按本地区基本设防烈度进行设防,不考虑场地地基土地震液化现象;雨水管道可按六度设防,污水干管应提高一度按七度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拟建工程场地各土层分别属软弱土~中硬土,建筑场地类别和管道场地类别均为Ⅱ类,沿线均为抗震一般地段5、拟建道路、排水工程施工均需避开雨季沿线地基土除表层(1) 层填土、(2) 层淤泥质土不可直接作为道路、排水工程基础持力层和下卧层,需进行处理,其他土层均可作为其基础持力层,但需注意4-2层不规则弱膨胀潜势影响对道路的影响基础设计时应考虑道路排水工程跨越不同土层时可能产生的差异沉降,雨、污水管道可采取柔性接头6、管沟开挖所遇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局部为基岩裂隙水,均可采取集水明排方式疏干7、沿线地基土(1)层填土不可直接作为填料使用,其他(2)淤泥及淤泥质土不能作为路基填料,(4-2)层具不规则弱膨胀潜势,且液限接近50%,不宜直接作为路基填料;(4-2a)层属高液限土,不宜直接作为路基填料;其他(3-1)、(3-2)、(4-1)粘土其他土层可直接作为路基填料。

七、道路工程设计7.1工程总体布置方案平面布置总图工程南起于上邓路,接左庙路子项:高新大道~武黄公路设计止点K6+430,北止于现状左岭路,接左岭路现状车行道边(K7+803.089),子项道路全长1373.089m根据左庙路修规,子项范围内,道路依次与廖家湾路、武九铁路走廊、武九小路及左岭路相交根据富士康园区规划,道路与三条园区路相交,分别为园区道路B、C及园区小路根据左庙路修规,道路过了上邓路后起坡,以桥梁的建设方式依次上跨廖家湾路、武九铁路、武九小路,在左岭路前落地本次高架桥设计全长951.16m,其中桥梁段568.943m,引道段382.217m按照规划,桥梁断面采用三幅桥的形式,东西幅为主线机动车车行桥,中幅为远期有轨电车桥梁,根据业主要求,有轨电车桥梁结构(含引道)远期实施,近期设计仅预留桥梁结构实施空间,故本次仅设计东西两幅主线车行桥按照规划,在跨铁路走廊处,西幅高架西侧新建一座跨铁路人行天桥,满足铁路两侧慢行交通需求,本次设计考虑,为避免桥下额外立墩,影响景观,天桥主桥与西幅高架做整体结构本次设计在道路西侧,廖家湾路与武九小路之间,下穿武九铁路走廊新建一处过铁路箱涵(铁二院设计),作为左庙路上规划管线过铁路的管线走廊。

子项范围内,高架桥地面辅道与廖家湾路及武九小路平交,均采用灯控组织交通,地面道路与富士康园区三条园区路平交,采用右进右出组织交通,工程止点处,道路与现状左岭路平交,结合业主意见及前期方案汇报成果,地面道路与左岭路现状车行道边接顺,左岭路道口的改造留有相关工程设计时再按规划灯控渠化道口形成本次设计道路竖向基本按规划高程进行控制,仅对两处做了优化:(1)为满足跨武九铁路桥梁施工期间铁路的净空要求(9.75m),对跨武九铁路处高架桥规划竖向高程进行了调整,高架桥纵断面进行了优化2)结合武九铁路东北角富士康地块的场平高程,对武九铁路以北地面辅道的规划竖向高程适当降低,以便与富士康园区道路衔接根据规划,子项范围内有两处公交站点,分别位于上邓路路口往北的出口道处及左岭路路口往南的出口道处,两处公交站点相距约1.2km,结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D50220-95要求,以及富士康园区员工的出行需求,本次设计在武九小路路口进出口道处增设一对路边停靠式公交站点7.2平面设计道路中线依规划坐标敷设,路线南起于上邓路(桩号K6+430),北止于左岭路(桩号K7+803.089),全长1373.089m,红线宽60m,本子项范围设1处平曲线,圆曲线半径R=1000m,圆曲线长度L=513.85m。

本册为左庙路子项:跨武九铁路立交工程的第一册,设计范围为K6+430~K6+520及K7+500~K7+803.089,根据业主建设计划安排及工程规模,铁路跨线桥工程计划明年6月前竣工,为保证施工前及施工中不中断现状左庙路交通,本次设计在完成K6+430~K6+520及K7+500~K7+803.089两段左庙路新建段的同时,过K6+520后新建一段约63m长临时便道,与现状左庙路衔接,然后利用现状跨铁路桥、现状左庙路至左岭路待新跨线桥建成后,拆除现状跨铁路桥本次设计范围内,在桩号K7+564.414处,左庙路与富士康园区一处规划小路相交,采用右进右出方式组织交通,止点处与现状左岭路相交,近期交通量不大,暂按让行方式组织交通根据规划、沿线用地性质及相关规范,左庙路全线共设14对公交停靠站(规划13对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本子项范围新增一对路边停靠式公交站点),在本次道路范围内设两处公交站台:K6+440、K7+640道路两侧单位出入口,可根据两侧土地开发情况适当增设,施工时可由业主、设计方和施工方协商解决新建道口边界处土路基延长5m,基础延长2m,以便下期工程衔接为方便残疾人通行,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并在人行横道线两端、单位出入口、交叉口等处设置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坡道纵坡不大于1/20,盲道如遇井盖或构筑物时应绕开铺设,在转弯或方向发生改变点处设提示盲道盲道设置必须通畅,不得出现半截或断路现象人行道上有障碍物处,盲道距离障碍物的净距不小于50cm特殊情况和未尽事宜参见《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7.3纵断面设计7.3.1 设计原则1、满足系统排水要求(道口处竖向高程按规划控制);2、与现有道路接顺(与左岭路现状车行道边接顺,K7+803.089处左岭路车行道边高程为37m);3、地面辅道高程与已设计拟建的富士康园区道路高程接顺(富士康园区道路B与左庙路相交路口控制高程为33.43m,富士康园区道路C与左庙路相交路口控制高程为33.15m,);4、与子项:高新大道~武黄公路实施止点K6+430处高程接顺(按原坡度接顺,K6+430处设计高程30.09m);5、高架桥跨武九铁路处净空按9.7m(7.9m(接触网高度)+1.55m(防护棚高度)+0.30m(防护棚与结构孔隙))控制,满足施工期间铁路通行要求6、结合地形,尽可能减少填挖方,减少工程投资;7.3.2 纵断面设计在本次设计范围内,K6+430~K6+520段为一单坡,坡度为0.6%,K7+500~K7+803.089也为一单坡,坡度为1.13%。

7.4横断面设计(1)左庙路典型横断面1-1(K6+440)60m宽标准路段道路路幅为“两块板”断面形式:(由西至东)3m宽人行道+2.75m宽非机动车道+1m绿化分隔带+16.75宽机动车道+13m中央分隔带(远期预留有轨电车)+15.5m宽机动车道+2m公交站台+2.75m宽非机动车道+3.25m宽人行道机动车道横坡为1.5%,坡向两侧,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横坡2%,坡向路中2)左庙路典型横断面2-2(K7+620)60m宽标准路段道路路幅为“两块板”断面形式:(由西至东)3.25m宽人行道+2.75m宽非机动车道+2m绿化分隔带+15.5宽机动车道+13m中央分隔带(远期预留有轨电车)+20.25m宽机动车道+3.25m宽人行道机动车道横坡为1.5%,坡向两侧,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横坡2%,坡向路中7.5路基设计7.5.1土基压实标准、填料强度及粒径要求土基压实度要求如下:机动车道项目分类填方路段零填及挖方路段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0~0.30.3~0.80.8~1.51.5以下0~0.30.3~0.8压实度要求≥95≥95≥93≥92≥95≥93最小强度要求(CBR)(%)8543——粒径要求 (mm)≤100≤150≤100管道沟槽回填土要求同上。

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项目分类填方路段零填及挖方路段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0~0.30.3~0.80.8~1.51.5以下0~0.3压实度要求≥94≥94≥92≥91≥94最小强度要求(CBR)(%)6432—粒径要求 (mm)≤100≤150≤100管道沟槽回填土要求同上土路基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7.5.2填土材料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淤泥、土的可溶性盐含量不得大于5%,550℃的有机物烧失量不大于5%,特殊情况不大于7%填土不得含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10cm土块应打碎,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不因潮湿及冻融而变更体积的优良土应填在上层最大夹石不大于10cm根据地勘报告揭示,工程范围内4-2粘土层具不规则地弱膨胀性潜势,不宜直接作为拟建道路路基持力层,综合考虑工程造价因素,路基填筑时,路基顶1.5m深度范围内,不得使用4-2粘土层移挖作填,1.5m以下可直接填筑另4-2粘土层可用于绿化带回填4-2粘土层填土堆料应妥善放置,避免受到雨水侵蚀7.5.3地基表层处理对路基范围内原地面表层草皮、耕植土、素填土、腐殖土及生活垃圾进行清理,通过水田、洼地段应先挖沟排水、疏干,挖除表层腐殖土根茎土。

清出的耕植土及素填土宜先集中存放,后期用作绿化带表层填土将清表后的地基表层碾压密实,压实度要求达到90%以上地面横坡缓于1:5时,清除地表草皮、腐植土后,可直接在其上填筑路堤地面横坡为1:5~1:2.5或原地面纵坡大于12%时,将原地面挖成台阶,台阶坡度向内4%,台阶宽不小于2m机动车道纵断面在填挖交界处,应按设计挖台阶设置过渡段7.5.4碾压要求填土必须分层辗压,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30cm,可根据压实机具功能适当调整,达到压实度后方可填筑上一层,填土应从最低处开始,先填路中,逐渐填至路边,填宽不小于设计宽,以便最后削坡,如土夹石作为填料,要求使用振动式压路机,压实轮迹不大于5mm7.5.5路基处理填方地段要求将现有地表1-1耕土及1-3杂填土全部清除,对于填方小于1.5m路段,清表后要求翻挖50cm原状土,采用8%戗灰处理,后逐层填筑好土至设计土路床,并碾压达到设计要求零填及挖方地段大部分土路床位于4-2粘土层,而根据地勘报告揭示,该层具不规则地弱膨胀性潜势,不宜直接作为拟建道路路基持力层,因此要求对土路床翻挖80cm原状土,然后采用8%戗灰处理道路过鱼塘段,根据业主要求,考虑周边用地开发需要,按干塘处理,先将整个鱼塘抽水放干,清除路基范围内2-1淤泥,然后换填碎石、中粗砂及好土至土路床顶,具体详见S00D12一般路基设计图;若两侧开发未能同步,填方路基过鱼塘段应设置浆砌片石护坡,避免雨水汇集塘底侵蚀路基,或者在鱼塘水抽干后,对塘底做简单场平,以保证塘底场地坡向路基范围外。

道路在K7+500处跨一处狭长水沟,水沟为周边居民生活用水排放所用,无连通功能,考虑到随着道路的建设,房屋拆迁,水沟今后将被场平回填,因此近期道路建设可只对与道路路基相关部分水沟进行处理:对该部分进行两头围堰,然后范围内基础参照鱼塘路基进行处理围堰采用粘土填筑,顶高应高于施工期水位0.5m,顶宽1.5m、内外坡比均为1:2。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