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期考复习伤仲永复习材料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 或以钱币乞之qǐ 日扳仲永pān 环谒于邑人yè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 泯然众人矣mǐn 今夫不受之天fú 而已邪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 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四、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首先,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却最终却“泯然众人”当然这不能全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其责任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不使学”,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因此,第二是“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第三是“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五、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5、方父是一个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略” (合情又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6、①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②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废寝忘食 目不窥园 卧薪尝胆等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程门立雪 等孙权劝学复习材料一、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北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3、作品理解: 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三、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四、 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五、 成语 1.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2.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六、掌握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关心爱护要求却很严格,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吕蒙:吴国名将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进步十分高兴七、内容理解:1、本文记述了两件事:(1)孙权劝学,吕蒙就学;(2)鲁肃叹学,结友而别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首先向吕蒙提出了学习的必要性2)“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又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可看出孙权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善劝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写出鲁肃为吕蒙才能的惊人长进而惊叹,侧面表现了吕蒙才能的惊人长进。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识之晚乎”写出:吕蒙为自己才略的长进之快之大而坦然自得七、理解解答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4)思考: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5)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6)“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7) 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8)“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 相当于“啊”,表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9)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写作特点:文章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用对话的方法进行语言描写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答: 我的启示是:1、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2、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答: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5、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 -------开卷有益6、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 答:见往事耳 但当涉猎7、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8、作品启示(与《伤仲永》一文比较阅读):(1)内容比较:本文写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了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2)写法比较: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9、对比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了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一个人天赋如何,后天学习是成才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