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专项一、《童趣》 (一) 词语积累 常规词语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ì)]鸟鸣 [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二)、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三)、 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 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 阅读探究 1. 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收获:时有物外之趣2. 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 物外之趣. 3. 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㈠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㈡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㈢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4. 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 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6. 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 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8. 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①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五)、 迁移运用 1. 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3. 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4. 阅读下列古诗,谈谈这首诗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儿童善于观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丰富的想像力他们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体验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得了审美情趣 二《〈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通假字、古今字 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 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三)、总结迁移 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 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
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㈠ 王冕四岁作画; ㈡ 曹植七岁作诗; 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㈣ 司马光砸缸 【附】课内古时词名句积累与赏析 l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汉·曹操《观沧海》 [简析]借助奇特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 l 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新旧事物交替,表明时间匆匆过,抒写出淡淡的乡愁,同时也给人以希望蕴含的哲理:旧事物是蕴含在新事物之中的,新事物定能冲破重重阻碍,发展壮大起来 l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简析]选取具有初春特征的典型事物,在动态中将春的活力,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描绘出来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想像 l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简析]调动嗅觉、听觉,抒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并将客观事物与人的活动统一起来,表达了闲适的心情,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l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选取六种代表性景物,自然组合,天衣无无生气;后句景色明丽,清闲、恬淡两句一正一反勾起游子无尽的愁思 l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旅途未尽,夕阳在山,更勾起旅人的绵绵愁情,不禁使人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