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而】(一)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赵强而燕弱(《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张衡传》)2.表示承接关系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 " 就"" 接着 " ,或不译城入赵而璧留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苏武传》)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 )惶恐饮药而死( 《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 《苏武传》)4.表示顺接关系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苏武传》)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张衡传》)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 但是 "" 却" 。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6.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 并且 " 或 " 而且 " 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1 / 8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 " 因而 "" 所以 " 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而】不久,一会儿已而相如出(《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 哉 "" 也" ,可译为 " 为什么 "" 什么原因 "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 哪里 "" 什么 " 而又何羡乎?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苏武传》)陵尚复何顾乎?( 《苏武传》)3.作定语,可译为 " 什么 "" 哪"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苏武传》)(二)副词1.用在谓语前,询问原因,可译为 " 为什么 "" 干什么 "" 怎么 " 。
夫子何哂由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2.用在句首或动词形容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 为什么 "" 怎么 " 何久自苦如此! (《苏武传》)【何如】【奈何】【若何】【何为】表示疑问或反问, 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 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怎么”“为什么” " 拿什么 "" 凭什么 " 等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苏武传》)何以汝为见?( 《苏武传》)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苏武传》)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苏武传》)2 / 8【乎】(一)语气助词1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苏武传》)信义安所见乎?( 《苏武传》)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传》)2、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 啊"" 呀" 等。
嗟乎,义士!(《苏武传》)【乃】(一)副词1.表示动作行为或者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相承 可译为“便”“于是”“就”等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苏武传》)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苏武传》)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遂乃研核阴阳( 《张衡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衡传》)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张衡传》)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张衡传》)3 / 8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相承,也可表示比预想希望晚。
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苏武传》)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张衡传》)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 却"" 竟(然) "" 反而 " 等;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 他的 " ," 它的 " (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使其从者衣褐( 《廉颇蔺相如列传》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武帝嘉其义⋯⋯答其善意 (《苏武传》)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苏武传》)(前一个为 "它的 " 指代坎,后一个为 " 他的 " 指代苏武)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苏武传》)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苏武传》)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苏武传》)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 (《苏武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传》)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张衡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张衡传》)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张衡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 他"" 它 " (包括复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幸蒙其赏赐(《苏武传》)(它,指代汉朝)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 “嗟乎,义士! (《苏武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张衡传》)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张衡传》)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 那"" 那个 "" 那些 "" 那里 " 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4 / 8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苏武传》)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 “这个”“这些”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持其璧睨柱( 《廉颇蔺相如列传》 )怀其璧,从径道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苏武传》)5.指示代词,表示 " 其中的 " ,后面多为数词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苏武传》)【且】1.用作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秦强而赵弱(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单于信女(《苏武传》)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苏武传》)2.连词,假设让步关系,即使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连词,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若】(一)动词,如,像,好像《廉颇蔺相如列传》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张衡传》)( 二)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 " 你"" 你们 " ;作定语时则译为 " 你的 "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苏武传》)【所】(一)名词,处所,地方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苏武传》)(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 所 " 字结构,表示 " 所⋯⋯的人 " 、 " 所⋯⋯的事物 " 、" 所⋯⋯的情况 " 等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5 / 8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信义安所见乎( 《苏武传》)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苏武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张衡传》)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张衡传》)2.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一)介词1.介绍目的,为了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苏武传》)2.介绍涉及的对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苏武传》)6 / 87 / 8尽管人智慧有其局限,爱智慧却并不因此就属于徒劳智慧果实似乎是否定性: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实践上——“我需要我一无所需”。
然而,达到了这个境界,在谦虚和淡泊哲人胸中,智慧痛苦和快乐业已消融为了一种和谐宁静了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