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过零丁洋》教案

时间****9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58KB
约8页
文档ID:136253273
《过零丁洋》教案_第1页
1/8

《过零丁洋》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检验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关键: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了解和鉴赏  2、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青少年时期轻易冲动,轻易感情用事,所以,在同学间碰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替代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教学步骤:  一、检验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诵古诗  2、介绍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和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多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很快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她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全部(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一直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和作者被俘后第二年以后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她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御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她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络?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方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方的修辞 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现在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含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足表现她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作者从山中的众好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么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惜大自然,保护人类的好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助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唐.李白>);生看成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9、背诵这首诗  (二)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终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初,元军统帅张弘范强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果断,“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终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足表现了她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教学新知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借助生活经验,经过处理“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元”、“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地接收新知使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步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二、 欣赏朗诵,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 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她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络?全部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习此知识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圆,了解了面积的含义,而且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所以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只需要老师启发、点拨学生仍然从转化的思想入手,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然后经过等量代换得到圆面积公式所以,新课内容必需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降低内容的抽象性,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利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就像所预想的那样,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爱好很浓厚,不过,因为小班孩子动手能力之间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操作内容,爱好依然很浓厚;而有的孩子则动作缓慢,而且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于是我就激励先做好的幼儿去帮助有困难的同伴,这么有利于培养幼儿互帮互助的情感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次序极有章法,表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足表现了她的民族气节  四、 拓展阅读《金 陵 驿》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暂时的住所  1 首联中诗人选择了 、 、 、 等景物交代了本身的悲苦处境  2 诗的首联和颔联和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含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 ,依据是 (用原文回复),这里用的是   4 这首诗表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关键点 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络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含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详细表现手段上一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本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本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么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

当然,这首诗之因此流传千古,光照天地,关键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高尚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介绍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她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第二年被送至大全部(今北京市),囚禁四年,一直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书本注释,逐句阅读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劳苦,靠着精通一个经书,并经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方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方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方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示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本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和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现在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请学生说一说你身边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足表现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老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更多北师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