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daj****de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8.95KB
约23页
文档ID:168063305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_第1页
1/23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西北旱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 6 省区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充足,是 我国粮食生产的战略后备区和畜产品的重要产区为指导西 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适度挖掘该区域发展潜力,促进 增产增收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特编制本规划一、重大意义(一)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约 束、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然选择西北旱区资源储 备开发空间广,农业发展潜力大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 续发展,立足现有水土等资源环境承载力 ,匹配好各种农业 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协调发展,对于加强农业产能建设,保 证国家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二)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保 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在要求西北旱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 要发源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推进西北旱区农牧 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治理环境突出问题,对 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应对气候变化、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 境意义重大三)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精准扶贫、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西北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 困人口的 1/5,农牧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77%。

推进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 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对于实施产业精准扶贫,打赢西北 旱区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确 保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西北旱区边境线长,是我国主要的 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业是民族地区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 的重要收入来源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 促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和农牧民安居乐业,对于民族团结进 步、边疆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意义重大五)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农耕文明、传 承农耕文化的有效途径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农 牧业历史悠久,民族乡土气息浓厚,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丰富多样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汲 取传统农耕精华,对于保护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民族文化 旅游农业,发扬拓展农耕文化意义重大二、发展形势(一)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特点 西北旱区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独特,主要呈现以下 三个特点:一是农业资源总量丰富,但水土资源不匹配西北旱区 国土面积 396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41%,耕地面积 3.67 亿 亩、占全国的 18.1%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大部分 地区日照时数在 2400-3200 小时,大于 10°C 的年积温 2200-4000°C。

水资源总量2482.4亿立方米、占全国10.6%, 但亩均水资源量只有 764 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4 8 .9% ,且蒸发量大,时空分布不均衡受水资源约束,适 宜开发利用的耕地资源有限,成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 素二是生态类型多样,但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西北旱区 自然条件多样,地形地貌复杂,拥有山地、高原、盆地、平 原等不同地形,包括草原、农田、荒漠、森林等多种类型的 生态系统,呈现灌溉农业区、旱作农业区、草原牧区、沙漠 戈壁区等交错分布的空间格局西北旱区植被覆盖率低,生 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系统脆弱,风蚀、水蚀严重,水土 流失面积204 .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9.4 1 % , 盐碱土地1 .5亿亩,占全国盐碱土地面积的82 .3 1 % 三是草地面积大,但产量低西北旱区大多以草地植被 为主,草地面积23.9亿亩,是全国最大的农牧交错区西北 旱区的草原类型以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和荒漠类等 为主,多处于六、七、八级,干草产量平均在 1000 千克/公 顷以下,载畜能力不高新疆、甘肃、青海等干旱荒漠区和 绿洲边缘人口增长快的区域,草地承载压力不断增加,草地 资源退化问题严重。

二)主要成就一是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快速增长2014 年,西北旱区 粮食总产量 6381.55万吨,比2004年增长 34.76% ,高出全 国 5.46 个百分点;肉类 621.74 万吨,增长 20.69% ,高出全 国 0.52 个百分点;奶类 1257.83 万吨,增长 59.2% ;特别是 薯类,在全国产量减少的趋势下,产量 640.31 万吨,增长 17.91%二是旱作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地膜覆盖保墒、塘窖集雨 补灌、扬水压砂补灌、坐水点种等旱作节水技术模式逐渐成 熟,膜下滴灌、智能微灌、喷灌管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有效推 广,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双垄沟播、科学密植、压 夏扩秋等农机农艺结合跟进,果-畜-沼、粮-畜-沼-肥、粮-畜 -肥、草-畜-肥等循环农牧业模式逐步建立,农业种养一体化 体系初步形成三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石膏、硫磺、过磷酸 钙化学改良、植物改良等土壤盐渍治理技术广泛应用,土壤 沙化、荒漠化治理成效明显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草 原生态补奖、“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项 目相继实施,划区轮牧、禁牧、舍饲养殖、人工种草等措施 不断跟进,西北旱区生态恶化的总体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出 现好转。

四是特色农牧产业发展迅速西北旱区依托自身资源禀 赋,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内蒙古羊肉和奶、新疆 棉花和林果、陕西苹果、甘肃马铃薯、青海耗牛藏羊、山西 小杂粮、宁夏枸杞和滩羊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其中新 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 60%,宁夏枸杞占 50%、陕西苹果占 25%,内蒙古羊肉、牛奶均占 22%,为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 供给和农牧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五是生产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农牧业现代生 产要素不断引入,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统一化服务、 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牧) 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形成,农民合作社达 26.3 万家,比 2010 年增加 19.5 万家,增长 28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 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 218家,比2004 年增加 121 家,增长 125%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其 中新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84%,位居全 国前列三)面临挑战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西北旱区水资源时空分 布不均,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局部地区水资源过 度利用、地下水超采严重,流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塔里木 河、石羊河、黑河等河流不同程度出现断流。

随着人口不断 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没有启动大型水利工 程的前提下,农业用水总量难以增加,供需矛盾更加凸显二是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尽管西北地域广袤、土地资源 丰富,但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和过度开发,生态系统功能 日益退化内蒙古河套灌区的盐碱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 由第二次土壤普查的 50%上升到当前的 69%一些坡耕地、 沟地仍然处于边开垦边弃耕状态,加剧了当地水土流失草 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占 1/3 以上三是农业结构性问题突出西北旱区农牧发展结合不紧密,种养业间循环链条没有形成,牧区农区畜牧业发展协调不够,牧繁农育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推广粮食作物、经济作 物、饲料作物有机结合的“三元”结构尚未建立农业产业 链条延伸不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四是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西北旱区农牧业基础设 施建设欠账较多,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 的 28.6% ,远低于全国 44% 的水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有效灌溉率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率低,农业抗旱抗灾能力脆 弱如陕西关中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 37.7%,低于全国13 个百分点人工种草、饲料基地、牲畜 棚圈等建设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五是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低 地膜覆盖技术带来 “白色革命”的同时,也造成了“白色污染”西北旱区地 膜使用量 144.1 万吨,占全国 34.5%,回收利用率不高,在 地膜使用量最大的新疆,农膜回收率仅 60%左右,地膜污染 日趋严重,残膜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质量下降同时, 大量秸秆和畜禽粪污未得到有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和规 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率均不足 70%,成为农业环境治 理的难题六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加剧自 1961 年以来, 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持续升高,平均每10年增温0.27C, 是我国增温明显的地区之一气候变暖引起旱灾、洪涝加剧, 农业病虫害加重,气象灾害频发,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 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提高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资源永续利用和生 态改善为目标,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主线,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 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 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 立底线思维,各类开发活动不能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 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以水定需、量水而行,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明确开发上限 和保护底线,严格限制开发新的耕地,严禁超采地下水,严 格执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坚持科技与改革结合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 制机制创新,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引领,用改革推动经营方式 转变,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优化调整农林牧业结 构,加快形成农业发展新方式,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 制,推动农牧业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坚持局部与全局统筹跳出西北谋划西北,坚持因 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西北生态屏障功能,统筹区域发展, 实现跨区优势互补,走区域大平衡之路跳出农业抓农业, 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市场与政府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公共服 务等作用,切实履行好顶层设计、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 面的职责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 和生态修复,着力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技支撑能力 显著增强,粮草兼顾型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 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业 资源利用与保护机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 高;农业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地膜污染等环境突出问题 得到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态保护 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功能有效提升,草 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四、主要任务(一)优化农牧业结构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护和提升粮食产能,推动粮食生 产由注重年度产量向稳定提升产能转变,实现藏粮于地、藏 粮于技实施梯田改造和坡耕地治理,推广等高种植、垄沟 聚雨、深松蓄水技术,营造土壤水库选育节水抗旱品种, 配套栽培耕作,应用保水剂、抗旱抗逆制剂,增强作物抗旱 能力推广地膜、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等 技术完善集雨农业蓄水技术体系,建设集雨窖、蓄水池等 微小水源工程,发展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推进“两减两扩”, 即适度调减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和牧草种植面 积新疆低产棉田和非法开垦荒地实施退地减水,到 2020 年退地减水 700万亩,退减棉田用于发展牧草、青贮玉米、 牧草等,其余退减耕地用于封育和生态恢复。

推进粮饲协调发展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粮草轮作、退 耕还草、压减低产棉田等方式,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加强 饲草料基地建设,发展粮草兼顾型农业,扩大人工草场面积 1220 万亩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在农牧交错 区,率先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推进“镰刀弯” 地区玉米结构调整,在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逐步调减玉 米种植,发展胡麻、油葵、饲料油菜等低耗水作物,在生态 脆弱区,积极发展耐盐耐旱的饲油兼用油莎豆等沙生植物, 在新疆、青海等地区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生产,满足畜牧业 发展对优质饲料的需求继续支持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 规模养殖场(区)建设,实施基础母畜扩群补助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新疆棉花和林果,甘肃制 种玉米和马铃薯、内蒙古羊肉、奶类、山羊绒和马铃薯,陕 西苹果,青海牦牛和藏羊,山西小杂粮,宁夏枸杞和滩羊等 优势特色产品生产,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优势 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提升农业附加值加快农业 信息化物联网建设,推进“互联网 +现代农业”发展,拓宽 农产品交易平台加快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 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 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创建活动促进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以草原承包到户为前提,以 单户和经济合作组织为经营单位,着力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 设,因地制宜开展人工种草,大力发展舍饲养畜,实现草原 围栏化、牧民定居化、饲草料生产基地化、家畜良种化、牲 畜圈舍暖棚化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提高畜牧业转型发展保 障能力推广牧区架子牛、架子羊到农区育肥,减轻草场压 力,推进农牧结合草畜联动一体化力争到 2020 年,畜牧 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 60%以上二)保护水土资源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步伐,大力推进渠道输水 向管道输水转变,地面灌溉向滴灌、喷灌转变,大力推广膜 下滴灌、垄膜沟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引导用水主体改变大水 漫灌等粗放灌溉方式,采取因墒、因作物灌溉,发展测墒灌 溉配合相应的结构调整节水和农机农艺措施,提升保水节 水能力,扩大高附加值农副产品生产到 2020 年天然降水 利用率提高到 50%左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 以 上,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在 900 亿立方米左右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强化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 建设,完善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制度,划分耕地质量等 级,定期发布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

严格执行耕地占 补平衡政策,实现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质量双平衡严 格控制工矿企业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农业外源性污染 采取土壤改良、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增 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 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开展盐渍化耕地治理完善田 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高标准 农田建设到 2020 年,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农民科 学施肥水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 90%以上,耕地 地力平均提高 0.5个等级三)改善农业生态与环境 加快农膜回收利用加强监管,严禁不符合规定的超薄 地膜生产使用建立完善各级农膜回收网点,督导企业、新 型经营主体和农户通过“以旧换新”等方式开展残膜回收利 用扶持建设一批工艺先进、规模经营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强 的回收加工企业,逐步建立健全废旧农膜捡拾、回收、资源 化利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优先支持具有地膜回收和再加工 能力企业从事地膜生产,推动企业承担地膜回收的主要责 任,推进农膜捡拾机械研发开展可降解地膜、功能地膜等 新型地膜的研发和试验示范到2020年农膜回收率达到 80% 以上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坚持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根据资 源承载力、农业废弃物消纳半径,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 范试点项目,推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 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实现污水减量化,采取沼气处理、 就近农田消纳、生产有机肥等措施处理养殖粪污。

加大秸秆 还田、秸秆养畜等“五料化”利用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 率加快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等清洁生产技 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到 2020 年,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 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 6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 40% 以上,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利用率提高到 85%以上强化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 度,进一步激发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继续实施草 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大退牧还草工程、新一轮退耕 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力度,推动实施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 工程,保护天然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恢复草原 植被,控制草原虫鼠害,逐步实现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到 2020 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 40% 以上五、重点区域综合考虑现有的产业基础、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传统, 将西北旱区划分为旱作农业区、灌溉农业区、草原牧区、沙 漠戈壁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 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一)旱作农业区本区包括黄河中上游、长城沿线(除河北段外)和陕、 甘、宁、新、青等省区的旱作农业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 候,年均降水量低于 400 毫米,且季节分布不均,夏秋季节 降水占年降水 70%—80%。

亩均水资源 500—550 立方米,单 位面积耕地拥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0%光热充 足,昼夜温差大,是农田向草原的过渡地带和农牧交错区, 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小麦、马铃薯以及高粱等杂粮作物, 特色林果等经济作物较丰富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主要来 自土壤水分和田间集蓄雨水农业经营粗放,农业节水技术 普及率低,降水利用率一般仅在 35%—45%左右,中低产田 比重大,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但光热条件对提高农作物产 量和品质较为有利该区地处我国优质奶源带,也是我国肉 牛、肉羊主产区,发展潜力巨大本区发展重点是:改造中低产田,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提高作物单产;调整产业结构,适当压夏扩秋,大力发展草 食畜牧业主要任务包括:加强集雨水池、水窖等微小水源 工程建设,开展垄沟种植、等高种植等田间集雨工程大力 推广全膜覆盖、半膜覆盖、集雨覆盖种植、保护性耕作、农 机深松整地、抗旱保水等技术措施,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 除产粮大县外,适度压减小麦种植面积,发展春玉米种植 适当调减低产田,加快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建设,配合秸秆资 源,推动草食畜牧业发展完善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和科 学管理体系,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标准化规模养 殖比例,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二)灌溉农业区本区主要包括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渭河平 原和新疆绿洲区域,是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西 北内陆河流域地表水灌溉农业区降水较少,年均降水量 50 —300 毫米,地表水较丰沛,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 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 0.4,节水潜力大土地较肥 沃,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 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棉花、油菜,以及大麦、谷子 高粱等特色杂粮该区地处我国优质奶源带,也是我国肉牛、 肉羊主产区,规模化养殖水平略高于旱作农业区,草食畜牧 业发展潜力大本区发展重点是: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流域生态用水;健全水权管理制度; 推进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主要任务包括:通过管道输 水节水、田间节水、微灌等工程节水,配合相应的农机农艺 措施,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 适度增加下游生态用水,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确保流域生 态系统平衡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措 施,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全面提高作物单产积极发 展粮草轮作,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促 进种养结合及循环农业发展。

三)草原牧区本区包括新疆和青海大部、甘肃西南及河西走廊、宁夏 中北部及内蒙古中部等地区年降水量 100-200 毫米,蒸发 量大,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短缺该区是全国草原面积大 的区域、占全国草原面积的 30%左右,是我国草食畜产品的 传统产区牧草多为旱生、强旱生的低矮禾草、藜科植物和 盐柴类灌木、半灌木,草群矮且稀疏,产草量低区域内一 些交通便利、人口增长快的区域,草地承载压力不断增加, 加上植物生长环境严酷,草场退化严重整体看,是我国生 态环境最脆弱地区本区发展重点是: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增加草原植被和 产草量;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实行以草定畜,发展草原生 态畜牧业主要任务包括:采取草场改良、人工种草、禁牧 休牧、划区轮牧措施,修复草原生态,推进草畜平衡实施 已垦撂荒草原退耕还草,通过人工补播、适当灌溉等工程措 施,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加快畜种改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实施舍饲半舍饲圈养,建设饲草库棚和配套设施,提高防灾 减灾能力四)沙漠戈壁区本区主要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山脉以及浑善达克沙 地以北地区、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准 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柴 达木盆地等地区。

沙漠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戈壁总面积 约45.5万平方公里该区域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 昼夜温差大,极端最低温度低,适合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比较 恶劣,植被稀疏,基本上没有农牧业生产活动本区发展重点是:加强防沙固沙,发展治沙产业;开展 草原封育禁牧,保护植被及其生态系统主要任务包括:采 取综合措施,在沙漠边缘地区增加沙区灌草植被,控制荒漠 化蔓延,保护农区生态系统在戈壁滩上保护植被及其生态 环境六、重点工程 按照规划目标和任务,在调整完善现有工程项目的基础 上,整合和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财政资金和地方投入, 着力解决市场配置“失灵”问题,积极引导带动社会投入, 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组织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全面夯 实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旱作节水农业工程 重点在旱作农业区建设库、坝、塘、窖等集水、蓄水补 灌设施,实施坡改梯、坡耕地及沟地治理,配套小微设施集 雨贮水和截流蓄水设施,发展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建设旱 作农业示范基地推广全膜覆盖、半膜覆盖、秸秆覆盖、保水剂、抗旱抗逆制剂应用等技术在灌溉农业区充分利用滴灌、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灌溉手段,大力发展膜下滴灌 垄膜沟灌、测墒节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专栏1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 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新疆棉花生产基地项目 在新疆棉区建设高产稳产田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补助 实施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农化抗旱抗逆等节水农业技术二)草食畜牧业建设工程重点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养殖业良种工程、动物 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加强畜牧业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畜禽粪 便无害化处理设施,提升畜牧业发展科技支撑水平专栏2草食畜牧业建设工程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 建设一批奶牛、肉牛、 肉羊等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养殖业良种工程建设牛羊原良种场及品种资源保护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 支持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三)特色产业发展工程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在农牧交错区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 合模式试点提升特色蔬果“菜篮子”工程生产能力建设, 完善市场流通设施,实施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工程专栏3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良种繁育项目 支持特色农产品良种繁育基地 建设园艺作物标准化创建 建设蔬菜、水果标准园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在“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 推行苜蓿良种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

四)循环农业工程鼓励和支持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 实施粮食类、经济作物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畜禽 养殖废弃物和加工副产物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资源 —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专栏4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 重点以农药化肥减量 施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为主,推动区域生态 循环农业发展粮改饲示范补助 实施青贮玉米、燕麦等饲草种植,促进饲草 料产品就地利用转化五)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依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大力推广以秸秆还田为主的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模式,继 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秸秆机械粉碎 还田等工程建设加大对盐碱地治理支持力度专栏5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补助 大力推广以土壤改良、秸秆还田为 主的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模式测土配方施肥补助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支持施肥技 术信息化服务,促进配方肥下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大型免耕播种机、收割机、青饲料收 获机、秸秆还田机械、深松整地机具等农机具购置补贴。

六) 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重点加强沼气工程建设,支持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污 水高效生物处理和有机肥加工等项目建设推进病死动物无 害化处理建设青贮氨化窖池、秸秆饲料储备库支持农膜 及农业投入品包装回收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 治,实施植保工程建设专栏6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 支持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鼓励沼气发 电、生物天然气入网、车载、灌装等利用农膜及农药包装物回收项目 建立残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 奖补机制,支持农膜废弃物再加工建设项目七)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重点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草原防火、湿地保 护等项目,以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改善草原生 态环境专栏7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退牧还草工程 实施天然草场围栏封育,改良及舍饲圈养相关 设施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对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实施退耕还林 还草湿地保护工程实施水源坡耕对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建设草原防火项目 建设草原防火指挥中心、防火物资贮备库和防 火站草原补奖政策 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等相关政策七、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 海、宁夏、新疆 7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口部门要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 与发改、财政、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创新工 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按照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和重点任 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二)完善扶持政策整合已有项目和工程,盘活财政 资金存量,扩充增量,建立健全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投入保障体系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亚 投行”、“丝路基金”等资金渠道,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 资本、工商资本投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 领域,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 励政策,进一步扩大范围、提高标准深入实施农机深松整 地作业补助政策,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政策;加强农牧业基础 节水设施建设,支持配肥站建设和配方肥、水肥一体化推广 应用支持种植结构调整,对低产田调种牧草、粮草轮作给 予适当补贴加大对国家级制种基地和制种大县支持力度 完善基础母畜饲养补贴政策,鼓励养殖场(户)保存基础母 畜,探索牛羊肉收储机制,稳定养殖收益创新和完善畜牧 业抵押担保体系,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继续扩大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三)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农业废弃物回收机制,建立 “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回收利用 体系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完善耕地保护机制,禁 止开垦新的耕地推进农业节水制度创新,树立生态红线和 负面清单理念,合理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禁牧区, 明确规定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优先序。

深入推进农业水价 综合改革,建立合理反映农业供水成本、有利于节约用水的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探索实行分类价格政策,合理确定农业 用水价格,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四)健全法律法规修订完善地膜国家标准,加快制 定出台《农田废旧地膜综合治理条例》和《农药包装废弃物 回收条例》,从法律上明确生产者和使用者回收义务,逐步 改变依赖财政推动农膜回收的形式落实好农业资源保护、 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各类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执行监 督力度,健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依 法严惩农业资源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效果的监测与督察,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 制度及损害赔偿制度五)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牧草生产与管理科技研究力 度,重点开展牧草品种选育、标准化关键技术、机械等研究 研制成熟适用的残膜回收机械,加强地膜使用全过程跟踪监 测加强技术集成创新支持,研发节水、抗旱、高产的新品种,实施技术集成和技术瓶颈攻关,推进“傻瓜式”、“菜单式”技术模式试点示范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分区图a黑龙江吉林砂劝轴内蒙古歸■达克沙強新彼辽宁河北甘潇山西山东陕西西藏安微湖北四川浙江重庆江西湖南贵州福建广西-河流濮溉农业区 -沙漠戈壁区I I笞界 旱作农业区 草原牧区图例。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