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1/7/2009,,‹#›,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身心健康系列讲座之一,认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第一页,共六十一页什么是健康?,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吗?,,,,,第二页,共六十一页什么是健康?,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吗?,,疾病的定义:,身体有不舒服的感觉?,,,,,第三页,共六十一页什么是健康?,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吗?,,疾病的定义:,身体有不舒服的感觉?,,心理学对感觉的定义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第四页,共六十一页什么是健康?,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吗?,,疾病的定义:,身体有不舒服的感觉?,,,关于“疾病”的字典解释:,疾病:是“病”的总称,病:是指,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第五页,共六十一页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WHO),,分类,收缩压(高压)(mmHg),舒张压(低压)(mmHg),最佳状态,<120,<80,正常血压,120-129,80-84,正常高值,130-139,85-89,1级高血压,140-159,90-99,2级高血压,160-179,100-109,3级高血压,>180,>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90,,,第六页,共六十一页。
☆标准体重(公斤) =身高(厘米)-105,,允许的偏差范围10%,,肥胖>20% 偏瘦<20%,,☆体重指数(BMI) =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举例:体重70公斤,身高1.7米,体重指数是:70÷1.72=24.2,,正常值:19-24;,,,消瘦者24; 肥胖者>27,,,第七页,共六十一页目前对健康的权威定义是在1977年召开的一次世界卫生组织(WHO)会议上由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来的,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权威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第八页,共六十一页由此从旧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移,,,,第九页,共六十一页这样一种模式使的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模糊空间太大:,,首先,健康是,没有疾病,,这一点很好理解第十页,共六十一页这样一种模式使的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模糊空间太大:,,首先,健康是,没有疾病,,这一点很好理解,,,健康又是,没有虚弱,,这一点并不好理解那什么算虚弱呢?,,,,,第十一页,共六十一页其实“虚弱”的状况很常见,包括:,,☆,没有疾病但感觉虚弱(不够强壮),,,,☆,在重病治愈后恢复期的虚弱,,(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慢性疾病在痊愈后平稳期的虚弱,,(继续康复阶段),,,☆,还有因机体衰老而致的组织结构的退化(老化),,,,☆,以及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减退而自然会出现的症状。
第十二页,共六十一页这样一种模式使的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模糊空间太大:,,首先,健康是,没有疾病,,这一点很好理解,,健康又是,没有虚弱,,其次,,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这一点更是无法明确的界定第十三页,共六十一页这样一种模式使的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模糊空间太大:,,首先,健康是,没有疾病,,这一点很好理解,,健康又是,没有虚弱,,其次,,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这一点更是无法明确的界定如果这些都达到了,,是不是就是一种,幸福,状态?,,,第十四页,共六十一页既然有如此之大的模糊空间,所以在人类就不是只有健康和疾病两种状态,还有一个“第三状态”,而我们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这种状态,竟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健康是“第一状态”(健康状态) 10%左右,,疾病是“第二状态”(疾病状态) 20%左右,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 60%以上,(也称“亚健康状态”或“灰色状态”),,,第十五页,共六十一页其实“第三状态”一直存在于正常人群中,因为有些变化是与人的不同生命周期有关,但这一些是有阶段性的,是个自然过程,比如:,,,儿童期的多动症(成人后就自动消失了),青春期的躁动,更年期的情绪变化,老年人的衰老和无力感,,,第十六页,共六十一页。
但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竞争的加剧,各种压力的增加,青年人和中年人面临着“第三状态”的阴影越来越大,原因就是:,○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调整,○行为模式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化,○人生态度的转变,,,第十七页,共六十一页传统社会:,自然的世界(其变化往往是极为缓慢的)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框架,这本身就意味着安全感现代社会:,人类社会似乎主宰了自然,由于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社会变化速度极快,因此,稳定的框架就失去了平衡变化是“强加”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人们自愿选择的结果,,这就带来了痛苦!,,,第十八页,共六十一页这些变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危机:,,,★,环境危机:生活的并不舒服,,,★,人际危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剥离,,,★,道德危机:价值观的崩溃,,★,生活危机:充满了各种压力,,,第十九页,共六十一页环境危机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生存空间”变小,:,人类的生存需要空间,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逐渐缺乏,我们生存的空间正在变小,过度拥挤的现象会产生:,攻击性行为,、,社会紧张感,及,怪异的社会行为,(标新立异)☆,“封闭性”,:,钢筋水泥封闭了人心的交流,☆,“疏离感”,:,人与人之间不再靠,情感,连结,而是靠,利益,连结,过重的商业化氛围破坏了美好的人际关系。
☆,“交通压力”,:,对出行的恐惧感(“塞车综合征”),,,第二十页,共六十一页人际危机的表现形式:,,☆,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剥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人际关系淡漠,:重塑了现代人的人际性格,相互帮忙的时候少了,彼此观望的时刻增多,在都市生活中,很多人学会了冷眼旁观☆,人与人之间常常只有钱与利益的交易,缺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温情的揉合以往因为人际关系而共建的解困网络已经溃散,现代的人际关系常常会显得很紧张,使人变得无助与无奈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一页人与人之间很难是朋友,他们更像对手人与人之间不易谈合作,他们必须竞争人与人之间不多有分享,他们只会互嫉人与人之间再难有情义,他们只谈利润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一页★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一页道德危机,★,道德危机的指标之一,是价值观的崩解道德守不住人,正代表了心灵的重创心灵的重创者,无一例外会成为第三状态人★,在心理学家的眼中,道德解体意味着心灵的空虚没有道德的群体,代表着灵魂的游走★ 从社会学的角度观照社会,可以得知道德是社会对个人的制裁力,它使我们用合乎规定的方式行事,让社会和个人因而取得平衡。
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一页生活危机:充满了各种压力,△经济上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竞争、下岗等),△家庭生活的压力,(紧张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自我实现的压力,,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物质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一页孤独,成瘾,绝望症候群,,心虚症候群(自卑),婚姻失落症,亲子沟通失调症,,老人落寞症,,变化恐惧症,,害怕落伍症,,文凭主义综合症,,考试焦虑症,,失业症候群,,信息爆炸恐慌症,,各种症侯群,,,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一页但危机=,危险,+机会,:,,,★,环境危机:生活的并不舒服,,,★,人际危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剥离,,,★,道德危机:价值观的崩溃,,★,生活危机:充满了各种压力,,,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一页各种危机从四面八方而来给我们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同样的压力,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承受能力承受不住,意味着第三状态的光临先天和后天因素,决定了你承受力的高低变化,压力,,,适应能力强 相对稳定,,,,,适应性差 陷入困境,(第三状态),压力大小,承受能力,压力的来源都是社会性的,,,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一页压力反应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极思想,第二阶段:负性情绪,第三阶段:生理反应,第四阶段:身体征兆,,,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一页。
第一阶段:消极思想,,压力循环的第一阶段是思想但并不是任何思想都会令你烦恼如果你想些积极的想法,或是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都不会使你感受到压力只有在你从事一些消极的想法后,压力才会跟着而来如果你的想法会造成你情绪上的不舒服,尤其是它如果暗示你没有能力应付眼前的问题时,压力循环的其余阶段就会一一出现第三十页,共六十一页第二阶段:情绪反应,情绪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情绪有其外部的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所以表情是人的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情绪会引起一定的生理性反应(植物神经的功能)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一页情绪按照其发生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称为心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其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两方面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一页第三阶段:生理反应,“压力性化学物质”的释放,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垂体素,甲状腺素,,,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一页。
最后阶段:各种躯体反应,大脑,:压力性化学物质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一页最后阶段:各种躯体反应,大脑,:压力性化学物质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压力化学物质对头脑的直接影响,会使你无法清晰思考,以及记不住事情这是因为某些压力性化学物质会直接干扰神经系统化学递质的传递,也就是脑内的信息传递系统,从而使得大脑难以处理它所接受到的信息容易忘事,和,怯场,就是重大压力造成记忆丧失的最明显例子如果你站起来,想向一大群人发表演说,却发现脑中一片空白,这是因为压力化学物质影响到你的记忆力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一页心脏,:,当你承受压力时,心跳会加快,血液循环,更加速你经常会觉得心怦怦跳,或是心,跳不规则,或是好像突然停止一般有时,候,你可能发生,“心悸”,,心跳得太快了,,使你担心它会爆开来肺脏,:面临压力时,你的肺血管与支气管也会痉挛,收缩,可以出现,“哮喘”,发作,你可能会觉得,呼吸不正常,当你变得紧张时,你的身体会,变得好像很难呼吸到氧气有时候,你可能,会注意到自己不断在叹气;有时候可能不停,地打哈欠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一页胃,:,压力化学物质会刺激你的胃产生更多胃酸来 消化胃中的食物,即使胃中并没有食物,也是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你情绪紧张时,会觉得胃中不断在翻滚、发热或甚至反胃,想要呕吐,会觉得吃不下东西,或甚至真的要呕吐的原因内脏,:压力化学物质也会加速,肠,子的蠕动当你情绪紧张时,可能会觉得胃部下面很痛,或出现腹泻现象你也可能想要小便,因为你的,肾,功能已经加速这就是为什么作战中的军人,在承受强大压力下,经常会完全丧失膀胱和肠子的功能的原因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一页免疫系统,:,,压力化学物质也会攻击你的免疫系统你承受压力期间释放出来的某些化学物质,会消灭你免疫系统的细胞或使其暂时丧失功能,从而使你抵抗疾病的能力大为降低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一页肌肉,:,当你承受压力时,身体中的每一根肌肉都会收缩,结果造成头痛、颈部僵硬、背痛和肌肉抽搐在强大压力下,肌肉的协调功能完全丧失,你可能发现全身不停地发抖皮肤,:,压力刚出现时,会加速血液流向你的皮肤,因此,当你烦恼时,常会发现自己脸红,或皮肤出现红疹当你觉得不好意思时,这种现象最为明显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一页泪腺,:,压力化学物质会刺激泪腺,当你烦恼时,会很想放声一哭你平常可能不会为一些小问题就哭出来,但却会在看悲剧电影或听到不好的消息时泪流满面汗腺,:当你面临压力时,汗腺也会受到刺激。
这是因为你的身体在面对突然加速的血液循环时,企图维持正常的体温因此,当你感到厌烦时,常会发现双手湿黏黏的,或者,额头或腋下会冒出冷汗唾液,:,当你处在重大压力下时,唾液会突然变少,喉咙和嘴巴会变得干涩,吞咽会变得很困难第四十页,共六十一页月经,:,在长期压力下的女人可能会出现经期紊乱的情形月经来时,可能会有经痛,或是月经来得不准时,或甚至不来有时经血来得比平常多,或更少性问题,:,压力会使血液流向身体中心,而不会流向四肢及身体末端,这会造成肌肉的紧张缺乏性欲、性交疼痛、阴道肌内痉挛、缺乏高潮、早泄等,这此都是你在承受重大压力时,会经历到的性问题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一页惊慌,:,面临重大或长时间的压力时,你可能会出现惊慌失措的情形有时候,这种惊慌失措的情况,好像是由很不重要的小事情引起的,但如果你深入思索,就会发现,你已经承受很长一段时间的压力,而且,一直没有去控制它引发惊慌失措的这件小事,正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惊慌感一发作,其征兆相当吓人,有了这些可怕的想法后,你的惊慌情绪会持续下去,更多的压力性化学物质会被释放进入你的血液中,更多的惊慌征兆会跟着陆续出现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一页压力反应四个阶段形成的恶性循环圈,可以称之为,“,压力循环,”,消极思想,生理反应,负性情绪,躯体症状,,,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一页。
第三状态”的主要症状,心理方面,:,,包括疲劳、精神不振、心情低沉、反应迟钝、白日困倦、夜晚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健忘、心绪不宁、烦躁不安、忧郁焦虑等躯体方面,:,,乏力、困倦、不耐久劳、活动即感气短、易出汗、关节或肌肉酸痛等,此外,还可能伴有心悸、心率快慢不齐等一个人只要经常出现上述特征中的几项,就可视为第三状态者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一页第三状态”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易疲劳,,躯体的疲劳,:休息后很容易恢复,,精神(或心理)上的疲劳,:不容易恢复,,,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多是社会性的,诸如生活负担过重、工作压力加大、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以及意外突发事件等等,使精神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所至口头禅就是:活得真累,,,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一页您有以下的这些感觉吗?这些感觉是人们陷于第三状态时的求救信号焦虑感,罪恶感,疲倦感,烦乱感,无聊感,无助感,无用感,无力感,,,,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一页焦虑感,,,焦虑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心理通病,我们或许可能说,现在是个焦虑的年代美国心理医生弗雷汉(Frahand)曾说:“忙碌的年代,让现代人的灵魂,空洞游移、烦恼不堪、焦躁不安、生机的表相下充满无助。
弗雷汉把焦虑与忙碌画上等号中国的变化正朝向忙碌的现代社会迈进,正是焦虑症形成的温床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一页什么叫“焦虑”?就是过分的担心,甚至于杞人忧天,焦虑的人会把想像化成事实,变为恐惧焦虑症者的焦虑,不是来自环境的真正危险,而是虚无空想焦虑的人首要的特征是,常常觉得生活周遭危机四伏;其次是认定自己不被喜欢;再者是自认无法解决生活上的难题;或者是妄想有人害他;最后出现流汗、心悸、不安、胃绞痛、慌乱等生理警告信号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一页罪恶感,,严格来说,罪恶感应该是一种自我的内心冲突,内化的行为准则与外在评量标准差异太大所致不在事本身,而是自己特征:,罪恶感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很没用,常常做错事;喜欢迁怒他人;罪恶感的人习惯满怀怒火,音乐会取消、出门下雨、汽车抛锚,都会引动他的怒气;罪恶感的人常常心神不宁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一页抱有罪恶感的人往往有潜藏很深的心病,他们大多是不良经历的受害者因此,他们大多对人对事抱着怀疑态度倘若料定别人不信任自己,常常会由失望而引起愤怒并导致以侵犯相报复敌意和愤怒是致命的心态,它们不仅是强化诱发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而且增加其它病患发病的可能性,所以发怒是典型的慢性自杀。
潜伏“罪恶感”的人总是为自己杜撰和假想了许多“罪行”,因此他们害怕被报复,常常神情恍惚,惊吓不已并以动不动就以愤怒来发泄自己的害怕第五十页,共六十一页疲倦感,什么是“疲倦感”?,,大概解释成心理上“精疲力竭”,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神情恍惚的感觉按照生理学的看法,一个人在经过一夜的休息之后,生理的机能,会迅速恢复原状,仿佛充了电一般但是有疲倦感的人则不会如此,他们经过一夜的睡眠之后,仍然疲倦难当,无精打采,情绪上出现枯竭、耗尽、憔悴、虚空的感觉他们常见的症状是:意志消沉、颓丧不振、厌倦、无聊、烦透了等等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一页疲倦感可以说是忧郁的初期症状,心理学家称它为“小小忧郁”,如果不好好处理,就会扩大成为忧郁症疲倦感多少与过劳症有关,他们来自长期的不自量力,比方说一人兼数职,长时间的搜刮自己,最后崩溃疲倦感的人的口头禅是“我累死了”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一页烦乱感,什么是“烦乱感”?,,把它解释成对失序的感觉也就是说平常的运作机制,出现了紊乱的状态,工作一团乱、生活一团成、书桌一团乱、感觉一团乱、随时会爆炸,倾泄而出烦乱是一种生理学上的高刺激感觉,很容易被外在的刺激激化,超过阈值满溢出来。
烦乱感应该是压力过大的反应它的症状包括了乱七八糟、不安、冒火、失序等等中年人,面临事业上的转型期、更年期、生涯的重新规划时,都会出现短期的烦乱感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一页无聊感,,无聊的感觉,其实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一种难以捉摸的情绪什么叫“无聊感”?,我想“无所事事”或许可以界定它们,是一种做什么都不对劲的感受我们大概可以这样描绘一幅无聊人的画像:躺在沙发上,懒散地,解开外套,蓬头垢面,胡须未刮,听大分贝的CD懒得理人,神魂颠倒等等好无聊啊!”是他的口头禅这种口气透出了坐立难安的窘态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一页无聊感的共同特质是:,⊙,不满足与不想动的状态,⊙,空虚感⊙,时间扭曲感⊙,被动的观望态度,希望外援,⊙,心有渴望,又不知渴望什么研究指出,愈都市化的城市人愈无聊,他们坐在信息发达的重镇里,却不知可为何事无聊的人的特质之一是,“空虚”,;特质之二是,“幻想”,;特质之三是,“机械化”,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一页无助感,什么叫“无助感”?,一个人总是觉得自己孤立无援的感觉,也许就是所谓无助感现代的生活方式,分开了邻里,隔断着亲情每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立,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当然,自立和为自己行为负责是理所应当的,但过多的强化却使一个人变成了完全自主的机器,不能信任也不能依靠任何他人。
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一页其实,人天生是感情的动物,天生需要集体和交流而现代社会从环境的演变到对个人人格的塑造,都距这种要求越来越远了事实上,现代人与人之间维系他们关系的东西不再是内心真实的情感,却往往是需要或利益人与人的关系如履薄冰,当然会生发出“无助感”来无助感”是对生活本身的厌恶,是提醒人们需要重建人际关系的强烈信号第五十七页,共六十一页无用感,,,无用感是罪恶感的一个变种,罪恶感将厌恶外化,而无用感将厌恶指向自己的内心什么是“无用感”?,,一个人对自己本身和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用处的感觉它表现为经常性的自卑、羞怯、内疚、没有信心,常常自责,是社会的变化和竞争过分激烈所带给人们的内心恐慌感第五十八页,共六十一页无力感,,,文化的多元性,一方面令我们觉得自己潜力无穷,另一方面又发现自己彻底软弱无能这样的矛盾,正是深藏在现代人内心的冲突:,无力感,造成紧张、焦虑、恐惧、忧郁、担心、敌对反映了一种,“人定胜天”,的骄傲与,“无法掌控”,之间的矛盾心理第五十九页,共六十一页生活、工作、学习和生存的环境压力太大,令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和脆弱不已;,,,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问题太多,使我们的精神烦恼不堪和焦虑不安;,,我们改变不了压力和问题的客观存在,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选择和意志!,走出“第三状态”的困境!,,,出路在哪里?路在脚下,更在天上!,,,第六十页,共六十一页。
内容总结,身心健康系列讲座之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还有因机体衰老而致的组织结构的退化(老化),☆以及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减退而自然会出现的症状月经:在长期压力下的女人可能会出现经期紊乱的情形惊慌:面临重大或长时间的压力时,你可能会出现惊慌失措的情形每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立,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而现代社会从环境的演变到对个人人格的塑造,都距这种要求越来越远了出路在哪里,第六十一页,共六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