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安徽省宣城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无***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6.55KB
约36页
文档ID:92965813
2022年安徽省宣城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1页
1/36

2022年安徽省宣城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寻知谭州兼 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奉魂日:“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 望陛下深思致盗为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 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荚谕之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傲人 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组镌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 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 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画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 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日:“闭汆者 配,强汆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 借钱物,逮其责领运汆,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祟于是连橘而至,其直自减,民 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来 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土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 曲耀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 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法银包,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 死,禀凛犹生/B.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 死/凛凛犹生/C.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 死/凛凛犹生/D.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 死/凛凛犹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冲的“建康”不同B.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其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C.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又可泛指税金。

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给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诫 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B.辛弃疾忠心国事他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再陈 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疑虑C.辛弃疾注重大局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 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D.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椎歌》;他的 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为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②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 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 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 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耍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 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先回归文本,分析句子中是否 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 字进行翻译解答】(1) A. “无送葬者”是“至”的范围;中间不停顿,排除BC; “万世名”为定 中结构,中间不停顿,排除CD;译文:朱熹去世时,伪学禁令正严厉,门生旧友甚至没 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你已经死了,你凛然 犹生!”(2) A.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也指南京3) C. “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错,应是辛弃疾的幕僚反对辛弃疾 救助谢源明,原文“幕属不从”4) ①“致”,产生;“弭”,消弭;“无”,不要;“恃”,依靠译文:希望陛下深入思 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盗的军队。

②“乐”,喜欢:“沮挠”,阻挠;“行”,做;“夺”,改变;译文: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 这种故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答案:(1) A(2) A(3) C(4)①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盗的 军队②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这种故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 没有改变他的做法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是齐历城人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不久, 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接连兴起盗贼,辛弃疾全部将他们讨伐平定于是 他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吏迫使他们成为盗贼,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 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盗的军队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 有违法贪赃者,让有关部门各自运用职权进行处理,不要只检举小官吏来应付了事,为 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皇上下诏委任辛弃疾筹划(飞虎军),于是,他测量马殷的营垒故基,在此盖起寨 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侍卫守在营外,战马铁甲都备齐辛弃疾先用五万缗 钱在广西买五百匹马,后诏令广西安抚司每年代买三十匹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这种 做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但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

经营耗 费数以万计,辛弃疾善于筹划,事情都办理得很快议论的人用搜刮的罪名奏告,皇上 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立即停止,辛弃疾接受后把金字牌藏起,出去责成监督办理 的人,限期一月修成飞虎营栅栏,违期按军法处置飞虎营栅如期建成,辛弃疾向朝廷 陈述事情本末,绘图进献,皇上才解除了疑虑飞虎军建成,雄镇一方,成为长江沿岸 各军中最强的一支军队辛弃疾被差遣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右发生严重饥荒,皇上命他负责 赈灾等事他刚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宣布:“不让买粮的发配,强行买粮的斩首 又命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百姓选出正直诚实的人,酌 量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他们负责运输买粮时,不收利息,限期月终到城下发售粮食 于是运粮船接连而至,粮价自动降低,百姓靠此得到接济此时信州太守谢源明请求拨 米救助,幕僚不同意,辛弃疾说:“我们都是上天的子民,都是帝王的民众他就把十 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皇上嘉奖他,让他进一级官阶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结交的多是海内名士 辛弃疾曾和朱熹游武夷山,写下了《九曲耀歌》朱熹去世时,伪学禁令正严厉,门生旧 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

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你已经死了, 你凛然犹生!”辛弃疾平时善于写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点评】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最基本的方法就 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 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 要翻译出来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袁随园君墓志铭[清]姚鼐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 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 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聘学尊理 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 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 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 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挨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

自陕归, 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 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 石,幽深静丽,至橘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 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君古文、阳亦停,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 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 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 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君始出,试为漂水令其弯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 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 酒赋诗,而尤多名绩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 欲人述其吏治云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 居江宁B.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 终居江宁。

C.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 居江宁D.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 居江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博学鸿词科,封建王朝在科举考试制度之外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主要选拔博学能文 之士,考试内容主要为诗、赋、论等B.乡试,科举时代,朝廷每隔三年会选派考官,在各省的省城举行•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乡试通过以后才能参加会试C.考,在古代原指父亲,又指己去世的父亲,“考妣”今为父亲与母亲的尊称,特指己故 的父亲和母亲D.四六体,又称“四六文”“骈文”,是形成于唐宋的一种文学体裁,全篇注重对偶,多 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如《滕王阁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袁枚年少有才,科考展露才华他二十一岁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是参加人员中 最年轻的,后考中乾隆戊午科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B.袁枚仕途不顺,后弃官归隐他的文才早在翰林院时就有名声,在县令任上才干也很 显著,却得不到晋升,刚到四十岁,他就归隐了C.袁枚文才出众,诗文流传甚广。

他在诗文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他的诗体多被人模仿, 《随园诗文集》被天下人推崇,甚至传到海外琉球国D.袁枚政绩突出,官声为民传诵他在担任漂水县令时被百姓称为“大好官”,审理的案 件被人写成歌曲,刻印流行四方,但他自己很谦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四方土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②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 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 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 行对比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 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 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 关文字。

解答】(1) A.句意: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 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 直居住在江宁君亦遇事尽其能”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君”,谓语是“尽其能”,中 间不能断,排除BD事”是“无不举”的主语,不可断,故选A2) D."是形成于唐宋的一种文学体裁”错,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朝3) D. “他在担任沸水县令”错,原文“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 不足道”,是担任江宁知县任上发生的事4)①四方士,各地的读书人;造,至九投,投赠译为: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 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②为,写作;纵,充分发挥;心所欲出,心里想说;悉为达之,都能表述清楚译为: 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 都能表述清楚答案:(1) A(2) D(3) D(4)①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②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 君都能表述清楚译文: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

辞官之后,在 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 号祖父名锚,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 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 巡抚金跳大人一见他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 写完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 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 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 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 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 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 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 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 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

各地的读书人来 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 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 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 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 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 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 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 一百多年的,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漂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深水县衙所在地, 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瞒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 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 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 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

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 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 年八十二岁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 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 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赵良弼,字辅之,女直人也良弼明敏,多智略,初举进士,教掾赵州世祖在 潜藩,召见,占对称旨,会立邢州安抚司,擢良弼为幕长邢久不得善吏,且当要冲, 使者旁午民多逃去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再阅岁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从脱儿 脱以断事官镇邢,其属要结罪废者,交构嫌隙,动相沮挠世祖时征云南,良弼驰驿白其事,遂黜脱兀脱,罢其属,邢大治,户口增倍世祖奏以廉希宪、商挺宣抚陕西,以 良弼参议司事阿蓝答儿当国,惮世祖英武,谗于宪宗遂以阿蓝答儿为陕西省左丞相, 刘太平参知政事,钩校京兆钱谷,煨炼群狱,死者二十余人,众皆股栗良弼力陈大义, 词气恳款,故宜抚司一无所坐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参议元帅事,兼江淮安抚使亲执椁鼓,率先士卒,五 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至卫,遣如京兆察访秦、蜀人 情事宜,不逾月,具得实还报,其言皆见采用康甲,良弼凡五上言劝进,世祖嘉之既即位,立陕西四川宣抚司,复以廉希宪、 商挺为使、副,良弼为参议蜀人费寅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志者九事,以 良粥为征帝召良弼诘问,良弼泣日:“二臣忠良,保无是心,愿剖臣心以明之帝意 不释会平李理,得王文统交通书,益有疑二臣意,切责良弼,无所不至,至欲断其舌 良弼誓死不少变,帝意乃解,费寅卒以反诛十九年,得旨居怀孟良弼别业故有地三千亩,乃析为二,六与怀州,四与孟州, 皆永隶庙学,以蟾生徒,自以出身儒素,示不忘本也二十三年,卒,年七十赠推忠 翊运功臣、太保、仪同三司,追封韩国公,谥文正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者旁午/民多逃/去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再/阅岁/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从 B.使者旁午/民多逃去/良弼区画有方博或掣制/则请诸藩邸/再阅岁/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从 C.使者旁午/民多逃/去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再阅岁/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从 D.使者旁午/民多逃去/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再/阅岁/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教授,学官名宋代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 之下B.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及车文中 指前者C.庚申,为干支之一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天干共有十二个,“庚”是其中之一D.追封,是古代对去世的人的一套认证和礼遇制度可以追封爵位、官位,也可以追封I—I谥V O(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赵良弼足智多谋,治政有方治理邢州期间,规划有方,向藩邸请示解决掣肘之事, 在世祖的帮助下,邢州大治B.赵良弼忠心耿耿,辅助世祖他的名与字,都是辅助的意思;从从政、行军等方面, 也能看出他是一名忠诚的辅臣C.赵良弼坚持正义,不畏权势面对刘太平一党,他词气恳款陈述大义;面对世祖切责, 坚持认为廉希宪、商挺没有异心D.赵良弼出身儒素,扶助后学他早年中举考上进士,在赵州任教授;晚年不忘本,将 怀孟别业隶属于庙学,以帮助生徒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世祖在潜藩,召见,占对称旨,会立邢州安抚司,擢良弼为幕长②遣如京兆察访秦、蜀人情事宜,不逾月,具得实还报,其言皆见采用。

5)处理费寅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一事的过程中,皇帝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 合文章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耍J'解识记文 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 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 行对比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 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 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 关文字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解答】(1)B.句意:来往使臣交错纷繁,百姓大多逃亡,赵良弼规划有方,有些事牵 制掣肘,就请示王府,经过两年,他往返六次,所请示的没有不听从的''良弼”是“区 画有方”的主语,不可断,排除AC。

再阅岁”是“经过两年”的意思,其间不可断开, 排除D,故选B2) C. “十二个”错,是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3) D. “他早年中举考上进士"错,原文''初举进士”,“中举”是参加乡试考试并考中, 举进士指中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并考中4)①在潜藩,即位前;占对,应对;称旨,符合上意译为:世祖即位前,召见他, 他应对符合上意,正值设立邢州安抚司,提拔赵良弼为幕长②察访,调查访问;不逾月,不超过一个月;具,全部;见,被译为:世祖派遣他到 京兆调查访问秦、蜀人情事宜,不超过一个月,全部得其实情返回报告,他的建议都被 采纳实行5)首先根据题干确定答案在第三段,然后找出关键词“帝意不释”即“皇帝的怀疑并 未消除”;“益有疑二臣意”,更加怀疑两位臣子的想法;“帝意乃解”,世祖的疑心才消除.答案:(1) B(2) C(3) D(4)①世祖即位前,召见他,他应对符合上意,正值设立邢州安抚司,提拔赵良弼为幕 长②世祖派遣他到京兆调查访问秦、蜀人情事宜,不超过一个月,全部得其实情返回报告, 他的建议都被采纳实行5)初次责问赵良弼后,“帝意不释”;得到王文统交通书后,“益有疑二臣意,切责良 弼”;赵良弼“誓死不少变,帝意乃解”。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 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 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男李常过其家,取架上 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 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知太和县,以平易治时颁课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更不悦,而民安之哲 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审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庭坚性笃 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亶摹,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 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藏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 之通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摄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 者壮之贬溶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询介意蜀士墓从之游,进学不倦, 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更部员 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 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 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徒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 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 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 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 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选自《宋史•黄庭坚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 三十二事/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 三十二事/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 三十二事/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 三十二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

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占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地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 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亳无 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 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 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②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5)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 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 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 B. “摘”为动词,作“千余条”的谓语,主语承前省,其前断句,排除A、 C; “考阅”为一个词,不可断,排除D句子翻译为: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 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 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2) C. “都指被贬谪到地做官”错,“徙” 一般是流放的意思3) D. “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错,原文为“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 之贬溶州别驾、黔州安置”,意思是“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 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溶州别驾、黔州安置”4)①游:交游;指授:指导、教授;下笔:写出的文章句子翻译为:蜀地的读书人 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导、教授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 都有可观之处②瑰伟:奇特怪异;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追配:与……媲美句子翻译为:他 奇特怪异的文辞,在当时精妙绝伦;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可与古人相媲美5) “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来、 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 庭坚配轼,故称‘苏、黄根据上述信息概括其学问文章方面的成就答案:(1) B(2) C(3) D(4)①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导、教授的 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②他奇特怪异的文辞,在当时精妙绝伦;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可与古人相媲 美5)①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②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③文章与苏轼齐名参考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 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认为他会有快速的进步。

熙 宁初参加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苏轼 曾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世上好久已没有 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和简易的措 施治理该县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 样,县更们因此不高兴,而该县的老百姓却得到安定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 《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逢母亲丧事黄庭坚性情至 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 疾几乎丧命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 录》多有不实之辞,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 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 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 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 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 溶州别驾、黔州安置。

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没有将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蜀地的读书 人都仰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点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 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史部 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罢免,主管玉 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小的隔间,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 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摘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 管制三年后流放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 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取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拘泥于杜甫的诗 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 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将黄庭坚与苏软相提并 论,因此称他们为“苏黄”苏较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 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 .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 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 .补:补出省略成分3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 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 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 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杜衍,越州山阴人,字世昌,衍单为苦志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知平遥 县,诏举良吏,擢知乾州,徙知凤翔府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 也? ”点河东路刑狱,按行路州,折冤狱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衍辩其诬,抵告者罪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章献太后遣 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兼判吏部流内铮①,选补科研 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蝌 出缩为奸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铿法,问曰:“尽乎? ” 曰:“尽矣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锭事 悉自予夺,由是吏不能为奸利。

数月,声动京师改知审官院,其载制如判铃时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 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 不以为恨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谏官欧阳修亦请留 三嘏,帝以问衍衍曰:“中国主忠信,若自违誓约,纳叛亡,则不直在我且三嘏为契 丹近亲,而速逃来归,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乃还三嘏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庆历七年,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 乃以太子少师篡住卒,年八十自作遗疏,其略日:“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富而 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语不及私选自《宋史》)注:①锋:选授官职,量才授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章献太后遗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 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B.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 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C.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 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D.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 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总发,即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借指年满15岁的成童,归有光的《项脊轩 志》就有“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B.科格:古代一般指关于征发赋役的规章,而文中“选补科格”则指“吏部选授官职的 规章”c.逋逃:“逋”有两个常见意思,一是指逃亡,一是指拖欠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逋 逃”指逃亡D.致仕:给予官职,指士人通过科举或选拔等形式,得到了朝廷授予的官职,与“乞骸 骨”不同,“乞骸骨”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大了辞官不做,把官职交还给皇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杜衍在殿试中被选拔为进士甲科,在平遥任县令,又被提拔为乾州知府,后来被贬职 去风翔府任官,得到了两州百姓的挽留B.杜衍受命巡察河东路狱讼,他巡视潞州,平反冤案,后来又为石州官员高继升辩诬 他深得章献太后赏识C.杜衍在兼任吏部事务时,认真研读,把握了官吏任命的各项条例,任免之事都自己裁 决,断了诸吏徇私舞弊的路子D.杜衍与范仲淹为出兵黄河之事有争执,范仲淹攻击杜衍,言辞激烈因为范仲淹曾经 像对待父辈一样侍奉杜衍,所以杜衍也不恼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铿法,问曰:“尽乎? ”②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5)对于收留刘三嘏,朝廷有哪两种意见,请分别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 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 明的语旨概括解答】(1)“鞫人死罪”是动宾结构,“死罪”是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C; “淮 南”是“安抚”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D故选:A句子翻译为:宁化驻军将领审讯 逼供,定人死罪,没有根据实情,杜衍审察后予以改正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 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 告给了太后,章献太后感叹道:''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2)D. “致仕:给予官职,指士人通过科举或选拔等形式,得到了朝廷授予的官职”错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3) A. “后来被贬职去凤翔府任官”错,原文是“徙知凤翔府”,“徙”在这里是“调任” 的意思,并非被贬4)①视事:上任,处理政事;敕:下令;铿:选拔官吏句子翻译为:杜衍上任之后, 就让下属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问下属「'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 了吗? ”②无以:不要因为;忽:忽视;储副:储君句子翻译为:不要因为长时间天下太平就 忽视边防,不要因为国库充裕就挥霍浪费,应该早立储君,以安定人心5)结合原文“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谏官欧阳修亦 请留三嘏,帝以问衍衍曰:‘中国主忠信,若自违誓约,纳叛亡,则不直在我且三嘏 为契丹近亲,而逋逃来归,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J”,对于 收留刘三嘏,以欧阳修为首的官员认为应当好好地招待收留他,借以了解契丹的内幕; 而杜衍则认为接纳刘三嘏违背两国诚信交往的原则,且此人不值得与他谋划大事,应当 把他送回去答案:(1) A(2) D(3) A(4)①杜衍上任之后,就让下属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问下属:“选授 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了吗? ”②不要因为长时间天下太平就忽视边防,不要因为国库充裕就挥霍浪费,应该早立储君, 以安定人心。

5)欧阳修等人认为应当好好地招待收留他,借以了解契丹的内幕;杜衍认为收留他违 背两国诚信交往的原则,且此人不值得与他共同谋划大事,应当把他送回去参考译文:杜衍,是越州山阴人,字叫世昌杜衍从小刻苦磨砺品行节操,尤其重视学习 被选拔为进土甲科,任平遥县县令,皇上下诏举荐良吏,被提拔为乾州知府后来)调 任凤翔知府在(他)被免去知府返回京城时,(凤翔、乾州)二府的百姓沿途迎候,说: “为什么夺去我们的好太守? ”(后朝廷派杜衍)到河东路巡察刑狱,在巡行考察潞州时, 判断冤案高继升任石州知府,有人告发继升串通蕃族图谋叛乱,(高继升)被捕关在狱 中,长时间不能定案杜衍搞清楚高继升是受人诬陷,(为之纠正,并)把诬告者关押抵 罪宁化驻军将领审讯逼供,定人死罪,没有根据实情,杜衍审察后予以改正章献太 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 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章献太后感叹道:“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我早就知道 了杜衍从政谨慎细密,不用严厉的刑法督促属下,而下属、百姓还是敬畏他的清廉 整肃后来杜衍)兼管吏部选授官职原先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繁杂冗长,主管官 员不能尽阅,分管的下级官吏借机索要贿赂,增减条规造假作奸。

杜衍上任之后,就让 下属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问下属:“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了 吗? ”属下回答说:“全部呈送上来了杜衍下功夫全部读完,全部掌握了吏部选授官 职的规定第二天,(杜衍)命令下属不必升堂,只在各自分管的部门听候命令,官吏任 免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裁决,从此吏部下属办事的官员再也无法徇私舞弊、卖官自肥几 个月后,杜衍的名声震动京城后来杜衍)调任到审官院,管理的办法和在吏部时一样契丹与元昊在黄河以北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安抚河东,打算带兵防御杜衍说: “二国刚刚交战,(敌方自顾不暇,)势必不会来侵犯我,我们不可随便出兵范仲淹在 皇帝面前力争,诋毁(指责)杜衍,言辞很激烈范仲曾经像对待父辈一样侍奉杜衍, 杜衍并不因此记恨契丹皇帝的女婿刘三嘏因逃避罪责来归顺(大宋),辅政大臣主张好 好地招待收留他,借以了解契丹的内幕I柬官欧阳修也主张收留三嘏,皇帝就此征求杜 衍的意见杜衍说:''中国与邻国交往以诚信为根本,如果我们自己违背誓约,招降纳叛, 那样我们就要背负理亏的责任况且刘三嘏作为契丹皇帝的女婿,却逃离契丹来投归(大 宋),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 如把他送回(契丹)。

皇帝最终听从了杜衍的意见,)把刘三嘏送回到契丹.杜衍喜好引荐贤士,而阻止投机钻营的小人,小人大都不喜欢他庆历七年,杜 衍刚七十岁,上表请求退休,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八十岁时去世去世前自立遗嘱, 大体意思是:“不要因为长时间天下太平就忽视边防,不要因为国库充裕就挥霍浪费,应该早立储君,以安定人心/遗嘱(一点)不涉及自家私事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 .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 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 .补:补出省略成分3 .册的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 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 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 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父蔺,正员外郎贞幼聪敏,有至性母王氏,授 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八岁,尝为《春曰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 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年十三,略通《五孥》大旨十四,TX喔,号顿 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从父洽、族兄胃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 “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娉粥太清之乱,亲 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后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学替,后还乡里,供 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 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 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 卓独不坐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 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移株,可赐米百石至德三年,以母忧去 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日:“虽知衰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 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 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普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间以后事贞日弱儿 童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日:“谢贞有何亲属? ”察因启曰:“贞 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日/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 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B.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日/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 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C.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日/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 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D.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日/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 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B.丁父艰,指遭遇父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守丧,谓之“丁优”或“丁艰”C.受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这里用来表示高祖即位是受命于天D.禄秩,是古代官吏食禄的品级,文中指按照官员职位品级来发放的俸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贞自幼聪慧,受到称赞谢贞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 大意;堂舅王箱看了他八岁时写的诗,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B.谢贞忠于朝廷,见识过人谢贞猜度叔陵有叛逆之心,就主动疏远他;每次宴饮游乐, 他有意回避,后来叔陵作乱,唯独谢贞没有被株连C.谢贞很有才华,曾为他人代笔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官职的表文, 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所作D.谢贞孝心至诚,父母去世哀恸父亲去世,谢贞悲痛欲绝,叔父和族兄请禅师为他说 法母亲去世后,谢贞哀伤过度,形销骨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②敕报日:“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