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跨越胶河自闭贯通电力迁改工程施工方案中启胶建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9月目 录一、 编制依据 1二、 工程概况 1三、 组织机构及劳力安排 1四、 施工方案 2五、 安全组织措施 5一、 编制依据1、 依据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设计文件、图纸及资料2、 依据建设单位、设备管理单位等有关管理部门人员的意见及现场勘察工地和调查、采集、咨 询所获取的资料3、 依据铁道部文件铁运[1999] 103号关于发布《铁路电力管理规则》和《铁路电力安全工作 规程》的通知、依据《铁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20-2003)、《铁路电力设计规 范》TB10008-2006、《铁路电力设备安装标准》(80)铁机字1817.号第三版4、 依据济南铁路局印发的《济南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济铁总发[2013]66号文二、 工程概况(一)因既有10kV自闭贯通线路跨越胶河迁改1、 新设10KV贯通线路3基铁塔,拆除既有3支电杆2、 新设10KV自闭线路3基铁塔,拆除既有3支电杆3、 主要工作内容:栅栏外开挖铁塔基础开挖、铁塔基础浇筑、立铁塔、架设导线;电杆及架 空线路撤旧等。
二)主要工程数量序号工程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铁塔基础座62铁塔组立基63架空线路m36008拆除电杆根69架空线路拆除m3600三、劳力安排及机械计划1. 施工任务划分及劳动力安排根据本工程任务情况,拟投入20人下设2个施工作业队,根据工程需要及劳动力安排,2个作 业队按顺序先后平行施工1、 土建作业队队长: 王呈潇2、 安装作业队队长: 侯可祥2. 主要施工机具一览表序 号机械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国别产地制造年份额定功率1交流电焊机2台国产200125KVA2手提砂轮机1台国产2000250W3链式葫芦4台国产20022t4台钻1台国产19985运输车8t1台20026电锤320021KW7摇表2500V1台国产20008发电机100kW1台国产20139打桩机1台国产201010吊车16T1台国产200011磨光机1003台国产2011550w四、施工方案(一)铁塔基础部分1. 施工顺序施工准备 线路勘察、定位 桩坑钻挖 灌注桩身混凝土2. 施工准备:清除地表杂物,并填平场地中的坑洼处,必要时用压路机压实表土3. 测量定位:开工前请甲方提供区域内的控制点资料及明确现场控制点具体位置,并及时办理 双方交接手续。
根据甲方提供的控制点,施放轴线和桩位,每个桩点插短钢筋,并做成与灌注桩等 径模具,白灰沿模具撒放桩机就位后再进行复测测量定位、放线、复核工作由专人负责,对测 量仪器定期检查,做好测量定位放线的原始资料形成的定位、放线测量成果资料用书面形式报监 理和甲方复核检查,轴线偏差小于1cm,桩位偏差小于2cm,确认后方可开始施工在施工前,沿桩 位垂直方向钉四根钢筋作为桩心控制桩,连线交叉点与桩中心点重合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检查锤 头钢丝绳是否与控制桩两个方向对齐,若有偏离及时调整桩机,始终保持锤头钢丝绳与控制桩两个 方向对齐、偏差不大于30mm4. 基坑钻挖4.1. 冲孔、安装护筒:开孔时应低锤密击孔内泥浆面应保持稳定护筒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护筒埋设应准确、稳定,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50哑;B护筒可用4〜8哑厚钢板制作, 其内径应大于锤头200哑,上部宜开设2个溢浆孔;C护筒的埋设深度:在黏性土中不宜小于1.0m; 砂土中不宜小于1.5m.护筒下端外侧应采用黏土填实;其高度尚应满足孔内泥浆面高度的要求;D 在冲孔过程中经常用井径仪检查井径;E受水位涨落影响,护筒应加高加深,必要时应打入透水层。
4.2. 确定持力层、验孔:冲孔到持力层面,应请地勘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 部门的技术人员验收,确定符合要求后,继续冲孔并进入持力层一倍桩径以上终孔时,泥浆相对 密度为1.15〜1.20,含砂率不大于8%,泥浆黏度不大于28S4.3. 验收、焊接、吊装钢筋笼:全长钢筋笼制作好,应请监理人员验收钢筋笼制作质量,合格 后方可吊装;箍筋与主筋点焊,每节钢筋笼垫地组、每组4块,焊接时应对好上下钢筋位置,保持 钢筋笼上下轴线一致,进行单面电弧搭接焊(焊缝长度不小于10d),搭接段1000哑范围螺旋箍为⑦ 10@100;钢筋笼吊放入孔时应轻放慢放、不得碰撞孔壁,入孔后不得强行左右旋转,严禁高起猛落、 碰撞和强压下放;经验收合格方可下放并办理钢筋笼隐蔽验收为了保证钢筋笼位置正确,下放钢 筋笼后利用控制桩钢筋拉好绳子校对,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钢筋笼上浮控制措施:利用钢筋笼两 根主筋与护筒焊接固定,以免浇注桩身混凝土时涌浮钢筋笼4.4. 清孔:终孔后将锤头吊离桩孔,输入相对密度1.05〜1.08的新泥浆,持续反循环清孔50〜 80min,至返回地面泥浆含渣量<4%为止,注意返回孔内冲洗液相对密度不大于1.05,送入孔内的 冲洗液流量不得小于砂石泵的排量,可用3PN泵补浆和调整砂石泵出水阀的开口;下完导管后进行 二次清孔,至沉渣厚度<30mm为止,停泵后15 min内灌注第一斗混凝土。
5. 灌注桩身混凝土:5.1.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 C25混凝土;充盈系数不小于1.05.2. 第一次灌浆量应保证包管深度6m以上,为了保证水下混凝土的质量,贮斗内混凝土的初存量首次灌注时必须达到和超过:6 800为0.9m3, 6 1000为1.3m3, 6 1200为1.6m35.3. 隔水塞在开始灌注时应临近水面5.4. 随着混凝土面的上升,要适当提升和拆卸导管,导管底端埋入管外混凝土面以下应在2〜 3m,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由此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设专人经常测量导管的埋深5.5. 拆管后混凝土包管深度为2〜6m,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上下抽插导管以使桩身混凝土密 实f超灌高度不小于900哑,以保证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二)安装部分1. 施工顺序呢:施工准备 铁塔组立 金具、绝缘子安装 导线紧线2. 施工准备在吊装钢管杆之前,要对基础进行检查,横担方向,爬梯方向在基础的地脚螺栓上都要涂上红 漆做出标记检查基础的预偏值核对图纸,检查铁塔构件是否齐全3. 铁塔组立3.1根据钢管杆的结构特点,考虑到施工安全、方便、采取整体用吊车吊装的施工方式在平 坦较硬的地面上把两段组装,中间螺栓尽量紧固,防止出现倾斜现象。
将横担按地面平安装3.2安装完毕后使用16吨吊车吊装就位必须根据连接主材的长度和重量计算确定吊点位置 和选用的钢丝绳规格并通知吊车操作人员,若吊车操作人员根据经验觉得有必要调整时必须通知技 术部门现场会同一起确定吊点位置和起吊方案吊点绑扎点必须采取垫园木并用麻袋布缠绕等措施 保护塔材确定的吊点可以在300mm范围内上下调整起吊塔片的顶部设置两根拉线,用于起吊过 程中平衡控制和组立后的平衡拉线塔脚板与地面接触侧采用麻布包裹,以防止起吊过程中与地面 摩擦划伤塔脚镀锌层采用吊车缓慢起吊,当塔片最下端离开地面后,调整吊臂向基础慢慢移动, 对准地脚螺栓眼孔后将塔片落实在基础上,拧紧地脚螺栓4. 金具、绝缘子安装安装应牢固,连接可靠,防止积水绝缘子和金具在安装前逐个用干布搽拭、检查并清除表面 来垢、附着物及不应有的涂 料组装前的绝缘子逐个用兆欧表进行绝缘测定,绝缘电阻不满足要 求的更换金具的镀锌层如有局部碰损、剥落或缺锌,在彻底清除锈迹后补刷防锈漆5. 导线紧线5.1采用人力过滑车牵放导线在地面牵引时,派专人沿线查看,以避免电线在坚硬物上摩擦 采用人力地面拖线展放的方法施工时,拖线人员分开,确保放线过程导线不拖地。
当牵引导线到直 线杆时,把导线放迸悬挂好的铝线滑轮内后,继续拖放直至耐张杆处交叉跨越:交叉跨越均在放 线前搭设牢靠的跨越架,保证放线时导线与被跨越物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并经监理人检查如果交 叉跨越带电线路须停电时,放线前办理停电手续,跨越前先验电并接地每一根导线,其放线与紧 线尽可能在同一天连续进行至紧线结束5.2 一耐张杆上锚线,把导线留够跳线长度后,用耐张线夹卡紧并检查无误后进行紧线操作在另一基耐张 杆端,先用人力或机械抽余线,当导线离开地面时,停止抽线,使导线通过卡线器与紧线设备相连启动牵引设 备,当紧至一定张力时,进行驰度观测和调整弛度调整后,在耐张操作塔上划印,按划印后的位置,用卡线器 重新卡住导线,启动绞磨,到标准位置后,用耐张绝缘子相连划印后,将线放回地面,即可进行耐张杆的挂线 操作五、安全组织技术措施安全施工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它涉及到物的安全状态,人的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工作的严细及安全措施 的有效性和针对性1. 工程开工前严格按规定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认真学习安全规程,并经考 试合格后方可上岗2.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施工方针坚持班前会制度,每天上班前,班组负责人在分工的同时应进 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使施工人员明确危险点,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3. 班组安全员应做好本班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护和警戒工作对施工现场进行认真检查,班组长应合理布 置机械,设备和材料的位置,保持现场整齐,畅通,不影响施工操作4. 施工班组必须坚持每周一次安全学习活动制度,由班组长主持项目经理每半个月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一 次安全例会和安全大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整改并督促实施5. 大型作业较为复杂的施工项目,按规定应编制施工安全技术组织措施,项目经理及技术负责人应到现场监 督对工作位置和构成施工障碍的物体等核查清楚,查明施工作业中的不安全因素,制定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6. 坚持工作票制度:施工作业中规定必须办理工作票手续的,必须严格执行,坚决制止无票作业工作负责 人应按有关规程制度、认真执行,认真正确填写工作票,送交办理工作票工作负责人必须在办理许可手续后, 方可带领工作人员进入现场全部工作完毕后,办理工作终结手续前,工作负责人应对全部工作现场进行认真检 查,确保无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