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鸭绒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
将废旧物资回收相关设施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障用地需求,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回收网络体系,统筹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两网融合。放宽废旧物资回收车辆进城、进小区限制并规范管理,保障合理路权。积极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提高规范化回收企业对个体经营者的整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居民交投废旧物资便利化水平。规范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经营秩序,提升行业整体形象与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回收网络,推动城乡废旧物资回收处理体系一体化发展。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依托销售服务网络,开展废旧物资回收。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产基地。实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旧手机、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报废船舶、废铅蓄电池等拆解利用企业规范管理和环境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整治力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快建立再生原材料推广使用制度,拓展再生原材料市场应用渠道,强化再生资源对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一、 羽绒羽毛行业发展历程
(一)羽绒羽毛行业初创阶段:民族工业萌芽(20世纪50年代以前)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行业生产设备简陋、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当时的羽绒羽毛加工企业被外商所掌控,许多洋商在中国设立行庄,利用中国商贩从全国各地收购羽毛,就地雇佣中国劳动力进行加工整理,销往欧洲获利。20世纪初,上海的中国商人开始自己设厂,将收购的原毛加工成羽绒羽毛材料并销售给洋商,民族工业萌芽起步,但出口经营权仍然掌握在洋商手中。
20世纪30-50年代,生产过程逐渐由手工劳动转为半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上海商人开始直接与国外厂商建立贸易关系,行业内出现了经营羽绒羽毛的中国出口商。
(二)羽绒羽毛行业初步发展阶段:国家主导行业发展、羽绒制品生产和出口增加(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羽绒羽毛加工由半机械化逐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检测手段由眼看手摸的直接感官检验发展到采用现代仪器进行检验。5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第一家经营羽绒羽毛的国营企业中国皮毛企业,同时开始进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改造,并在重点产区筹建羽毛厂,并由中国皮毛企业输送行业人才。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末,国际市场兴起了羽绒制品热,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羽绒及其制品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羽绒制品生产,羽绒羽毛材料被做成利润更高的羽绒制品,中国羽绒羽毛加工业从以出口材料为主转变为以出口羽绒制品为主。
(三)羽绒羽毛行业快速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开始形成,民营企业日渐活跃(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1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初,国产羽绒洗涤设备在借鉴仿照进口设备的基础上逐步改进,浙江萧山、河北安新、广东吴川等地纷纷设立羽绒加工厂,但总体来说设备生产能力、生产效率较低,很难满足出口国际高端市场的要求。直至到21世纪初才真正达到行业高速发展时期,设备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经营方式以民营、合资和纯外资为主,国营企业基本退出本行业。这一阶段,中国羽绒加工业开始形成产业化集群,杭州市萧山区于2004年被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羽绒之都称号,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先后被授予中国羽绒之乡称号,一批优势企业带动行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羽绒羽毛材料及羽绒制品行业的标准主要由国外制定,国内羽绒羽毛材料及羽绒制品标准相对较少,且不完善。
(四)羽绒羽毛行业全面规范化提升阶段:国内标准全面完善,环保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本世纪10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本行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不断完善,规范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国家标准《羽绒服装》《羽绒羽毛》《羽绒羽毛检验方法》,行业标准《羽绒羽毛被》《羽绒羽毛床垫》《羽绒分级标准》《羽绒净绒含量及绒朵数的检验方法》《胶水羽绒评估方法》等一系列标准进行了制定或修改,行业标准与国际逐渐接轨。
2016年开始国家对于环保要求提高、环保督察常态化,行业环保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行业内许多规模小、环保水平低的中小羽绒加工厂陆续关停,产能规模向具备规模化、高标准环保处理能力的大中型企业聚集,行业集中度提高。这一阶段,行业产业化集群进一步发展。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河北省安新县、河南省台前县陆续被授予中国羽绒之乡称号,江苏省扬州市山阳镇、安徽省六安市固镇镇、江西省宜春市拖船镇陆续被授予中国羽绒名镇称号,安徽省六安市被授予国际知名羽绒产地,更多的产业聚集地带动了行业纵深发展。
二、 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1比2015年提高了约2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继续大幅下降,单位GDP用水量累计降低28%。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6%。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废纸利用量约5490万吨;废钢利用量约2.6亿吨,替代62%品位铁精矿约4.1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1450万吨,占国内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3.5%,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为325万吨、740万吨、24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三、 羽绒羽毛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一)羽绒羽毛生产加工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羽绒羽毛材料国家及行业标准日趋完善,并与国际逐渐接轨,羽绒羽毛材料中的绒子含量、蓬松度、清洁度、耗氧量、残脂率、APEO含量等指标要求不断提升。随着下游羽绒服装、羽绒寝具等制品领域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不断升级,我国羽绒羽毛生产加工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取得了较大进步。行业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如削减羽绒中残留APEO工艺技术、羽绒羽毛除铁技术、羽绒羽毛杀菌工艺技术、抑菌抗菌羽绒加工技术以及拒水拒油功能性羽绒加工技术(特殊环境需求),技术的迭代创新需要大批有经验的技术开发人员和产业工人。
(二)羽绒羽毛检测技术
全球各个国家羽绒羽毛材料和羽绒制品的检测标准不尽相同,国外各个主流市场,包括美国、欧洲、韩国等市场不同标准检测、检验方式的差异较大。就国内来说,羽绒服装、羽绒寝具、羽绒睡袋等制品标准也不完全相同,还涉及各类型的企业定制标准、团体标准等,这就要求羽绒羽毛行业企业不断提升和优化检测技术,提高检测能力,同时配备具备相关检测能力的技术人员。目前,因羽绒羽毛材料的天然特性,羽绒羽毛材料部分物理指标检测需依托于人工分拣和经验累积来给出规范、准确的判断,这也是羽绒羽毛生产加工行业检测的特点。因此,羽绒羽毛材料检测技术是行业企业规模化生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羽绒羽毛污水处理技术
羽绒羽毛生产加工行业在羽绒羽毛水洗环节会产生富含有机物的废水,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羽绒羽毛污水处理技术通过生化相结合的技术,对羽绒羽毛生产加工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行业内部分领先企业通过自建中水回用处理系统实现污水处理及高水准循环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羽绒羽毛材料的生产成本,实现羽绒羽毛生产加工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 羽绒羽毛行业与上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一)上游行业与羽绒羽毛行业的关联:上游行业与本行业相互促进
上游的规模化养殖保证了本行业原料供应的稳定。本行业上游为水禽养殖及屠宰业,水禽养殖数量直接影响原毛供应量和羽绒羽毛材料的成本。近年来,上游行业在产业政策(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将年屠宰活禽规模1,000万只及以下的建设项目纳入限制类,将禽类手工屠宰工艺纳入淘汰类)的指引下,逐步推进了产业整合。在水禽养殖及屠宰业端,特别是商品禽养殖,由以小规模散养为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演进,规模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根据我国2017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我国禽类规模养殖存栏量占比为73.90%。规模化养殖相比于小规模散养,具有生产效率高、标准化程度高、便于管理等优点,水禽养殖及屠宰规模化为羽绒羽毛生产加工提供了充分、优质的原毛供应。
本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良好的解决了上游行业副产品无害化利用问题。羽绒羽毛生产加工是将水禽屠宰后的副产品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国内大型禽业养殖基地及屠宰场在生产肉类产品的同时规模化产出原毛,需要规模化的下游企业承接原毛进行进一步的生产、加工,一方面其可以将原毛进行无害化处理,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创收。
中国是世界上鸭、鹅养殖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羽绒行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19)》显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道,中国鸭的养殖量占全球74.20%,鹅的养殖量占全球93.20%。2015-2018年,国内鸭出栏数较为稳定,2019年鸭出栏数为50.40亿只,较2018年增长45.96%,2020年鸭出栏数为49.50亿只。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鹅的养殖量及屠宰量相对于鸭来说较低,且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2015年国内鹅出栏数为6.20亿只,到2020年增长至6.89亿只。因此,作为鸭鹅养殖及屠宰业的副产品,中国的羽绒原料较为充足,占据全球大部分份额,丰富的羽绒原料为中国羽绒行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升级空间。
(二)羽绒羽毛行业与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下游行业的景气程度、质量要求直接影响到羽绒羽毛材料的总体需求。一方面,随着全球羽绒制品消费升级趋势发展,下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不断扩大羽绒羽毛生产加工行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下游行业对高品质羽绒羽毛材料需求的提升对羽绒羽毛生产加工行业的生产工艺、产品品质和研发检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下游行业发展提供品质保证。羽绒羽毛产品在下游羽绒制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高,是羽绒制品的核心原料。以羽绒服为例,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羽绒服生产成本中羽绒材料占比高达45%。掌握了优质羽绒羽毛产品的羽绒制品企业将会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制品企业也需要规模化的羽绒羽毛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羽绒羽毛产品。
下游羽绒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大,行业发展成熟,行业内知名企业数量众多,保证了本行业需求的持续稳定增长。羽绒服装市场:国产品牌集中度较高,市场潜力巨大、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国内羽绒服装消费市场空间巨大,我国幅员辽阔,寒冷地区广布。除南方少数几个省份外,全国大部分省份冬季最低温度在0度及以下。根据数据分析,2018年我国羽绒服装普及率不足10%,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国家,需求端潜力巨大。
目前国内羽绒服装市场参与者主要分为国际、国产品牌。国际羽绒服品牌如加拿大鹅、Moncler等主要定位高端奢侈品市场,但由于销量较小因此羽绒产品用量较小。而国产羽绒服品牌,如波司登、海澜之家、森马服饰等定位中高端与大众化市场,羽绒产品用量大。羽绒服装功能属性较强,需求清晰,呈现出市场集中度较高的特点,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国产羽绒服行业前十大品牌的占有率在40%-50%之间波动,行业集中度较高。
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的趋势在羽绒服消费方面有所体现,经多年发展,新一代羽绒服呈现面料多样化、装饰丰富化、外观时尚化,主打防寒之外兼具时尚元素,消费升级特征明显。一方面,在消费升级趋势下国内羽绒服市场总量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根据中国服装协会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羽绒服市场规模约为1,209亿元,预计到2022年中国羽绒服市场规模将达到1,622亿元。另一方面,在消费升级趋势下近些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羽绒服销售单价持续上升,平均单价从2013年的489元上升至2020年的656元,增长了34.15%。
羽绒寝具是以羽绒羽毛产品为主要填充物的寝具产品,主要包括羽绒被、羽绒床垫等。根据中国家纺协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被芯类产品年产能约为15亿条,其中内销产量10亿条;填充纤维年消耗量约为260万吨,其中化纤200万吨、羽绒10万吨、蚕丝2万吨、棉及毛50万吨。
根据国际羽绒协会统计数据,我国羽绒寝具普及率仅为5%,与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普及率较低。受习惯和传统观念影响,棉花被为最常使用的被芯材料。随着生活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具备保暖性能佳、蓬松度高、轻柔等优点的羽绒被正在得到广泛的了解和接受。
未来国内羽绒寝具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羽绒寝具对羽绒羽毛产品需求量更大,一件羽绒被的充绒量约在1.3-2千克,羽绒寝具市场的发展将带动羽绒羽毛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
以羽绒羽毛产品填充的冲锋衣、冲锋裤能适应各种高寒的极端天气,满足轻便的前提下,在零下四十度也能达到较好的抗寒效果。我国户外用品市场伴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而发展起来,我国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风光是户外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虽然我国户外运动和户外用品产业起步较晚,伴随着国内生活水平和收入不断提高,冬奥会和登山攀岩纳入奥运项目等一系列利好因素,户外用品产业呈现出较强的增长潜力。
在2022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背景下,冰雪装备获得了来自政策、市场、资本等多方的支持与促进。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政策红利的密集释放,将有效促进冰雪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明显扩大。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我国将推动建立一批产业规模较大的冰雪产业集聚区,发展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冰雪产业企业,兴建一批复合型冰雪旅游基地和冰雪运动中心。这些都有利于我国冰雪运动装备企业的做大做强,进而带动羽绒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
五、 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一)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林业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农林废弃物高效利用。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坚持农用优先,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发挥耕地保育功能,鼓励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提高秸秆饲料、燃料、原料等附加值。加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鼓励种养结合,促进农用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因地制宜鼓励利用次小薪材、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进行复合板材生产、食用菌栽培和能源化利用,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
(二)加强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
引导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用物资企业、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等相关责任主体主动参与回收。支持乡镇集中开展回收设施建设,健全农膜、化肥与农药包装、灌溉器材、农机具、渔网等废旧农用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区域性废旧农用物资集中处置利用设施,提高规模化、资源化利用水平。
(三)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
推行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推广畜禽、鱼、粮、菜、果、茶协同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生态农场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联合体,探索可持续运行机制。推进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发挥清洁能源供应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构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林上、林间、林下立体开发产业模式。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旅游康养等循环链接,鼓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六、 组织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及时总结分析工作进展,切实推进本规划实施。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并加强与节能、节水、垃圾分类、无废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的衔接。各地要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精心组织安排,明确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结合实际抓好规划贯彻落实。其中,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会同自然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组织实施。园区循环化发展工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组织实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组织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由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组织实施。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行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等部门组织实施。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组织实施。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邮政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组织实施。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组织实施。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组织实施。
七、 羽绒羽毛行业进入壁垒
(一)羽绒羽毛行业生产工艺与检测技术壁垒
下游羽绒服装、羽绒寝具等制品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断升级,对羽绒羽毛材料中绒子含量、蓬松度、清洁度、耗氧量、残脂率、APEO含量等指标要求不断提升。在下游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羽绒制品时尚性及功能性体验诉求不断的提升,在保暖的同时要做到轻薄,对羽绒制品的绒子含量和蓬松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些都对羽绒羽毛产品的质量、生产工艺和检测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羽绒羽毛材料的生产工艺和检测技术并非一蹴而就,行业内领先企业无不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结合国家标准和客户企业标准等情况,逐步改进提升生产工艺和检测技术,做到稳定、快速、持续输出符合要求的羽绒羽毛产品。行业内的生产工艺,大到生产环节的安排,小到每批次水洗的时长、投料的多少、洗涤辅料的投入剂量等,均是在一批行业内长期从业者的经验累积和不断探索下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行业内的检测技术,也是在长期检测实践中,通过人员素质水平不断培养、规范化水平的运作等,达到快准好的标准。这些日积月累的生产工艺和检测技术、水平熟练的生产与检测人员对市场新入者构成进入壁垒。
(二)羽绒羽毛行业环保要求与投入壁垒
近年来随着《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羽毛(绒)加工工业》《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的出台,羽绒羽毛生产加工行业的环保要求和运行标准不断提高。环保监管的完善升级促使行业内企业通过改进清洁生产工艺、加大环保投入等方式满足环保需要。
羽绒羽毛加工过程中水洗工序产生的富含有机物的废水,需要通过废水处理系统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方能符合排放或继续使用标准。行业内领先企业自建中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该系统的良好运行不仅可以有效处理废水、使生产符合环保要求,更可以节约用水、降低生产成本,该系统在设计建造、日常运行维护等方面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除了环保设施投入外,行业内企业也需要不断提升清洁生产工艺以满足不断提升的监管要求,在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环保要求和投入对市场新入者形成进入壁垒。
(三)羽绒羽毛行业资金实力壁垒
从事羽绒羽毛生产加工行业对资金实力要求较高:一方面,存货储备的需要。羽绒羽毛具有多规格、多种类的特点,为了满足向客户及时供货、保证兑现交期,也为了一定程度上规避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规模化生产企业需要具备足够规模的存货,才能满足下游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且羽绒羽毛价值高,因此要求行业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来储备存货。另一方面,营运资金的需要。羽绒羽毛加工行业对下游客户的收款周期相对较长;对上游供应商的付款周期相对较短,收付款周期的不匹配导致本行业需要较大的营运资金需求。存货储备、营运资金的投入,加上环保、厂房等设施设备的投入,对市场的新进入者形成资金实力壁垒。
(四)羽绒羽毛行业客户认可壁垒
羽绒产品是重要的功能性材料,羽绒产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羽绒服装、羽绒寝具等制品的质量和防寒功能;且羽绒产品价值较高,占羽绒服的成本比例达45%左右。以上因素使得羽绒产品成为下游羽绒制品客户的重要原材料。下游制品客户对供应商的选择通常需要综合考察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生产规模、技术研发与检测能力、品牌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进入下游客户,尤其是知名品牌客户的采购体系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考察,满足其多方面的要求。在以上背景下,已经进入客户采购体系、取得客户认可并保证供货质量的主要供应商一般会与客户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尤其是知名品牌客户一般不会频繁更换主要供应商,客户的认可对市场新入者形成进入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