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申请学士学位授权

xins****200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7MB
约68页
文档ID:147628259
申请学士学位授权_第1页
1/68

申请学士学位授权专业简况表学科门类 药学类 门类代码 1007 专业名称 药物分析 专业代码 100705T批准文号 教高〔2014〕1号 批准时间 2014年3月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 3 月 20 日填填 表 说 明一、封面“学科门类、门类代码、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调整后的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填写二、I:“专业建设”按照栏中所列项目简要反映情况和自评结果,字数不限,可续页二、II:“专业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详细情况,限填本单位在编的教师 三、III-3:“实验条件及开设情况”中内容多时,可另加附页四、除另有说明外,所填内容的时间截止为该专业有应届本科毕业生当年的二月底五、除已规定的栏目外,一律不得另加附页六、本表填写内容必须属实,字迹要端正、清楚打印字体根据实际可选择宋体或仿宋体七、复制时,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纸张限用国际标准A4型,装订要整齐。

八、本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他封面Ⅰ 专业建设(办学历史、专业规划、建设措施、执行情况与成效、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情况) (★本页可续)1. 办学历史福建医科大学于2000年4月开创药学本科教育,2004年5月在药学系的基础上成立药学院学院是一个具有全日制与成人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学士-硕士-博士等多种人才培养层次,是我省培养药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药物分析专业经历了由在药学专业中设立药物分析方向的发展过程,2008年和2009年分别在四年制的药学专业中设置了药物分析方向,2008级和2009级分别招63人和47人,用于培养药物分析专业人才,至今为止,我校药学(药物分析方向)专业方向已有二届四年制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为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结构,促进高等学校更好地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我校在有培养过四年制药物分析专业方向本科生经验的基础上,于2014年申请增设四年制药物分析本科专业,同年通过教育部审批并正式开始招生,首次招收学生27名(现为大四学生),2015年招收28人(现为大三学生),现有在校生55人,尚未有毕业生,药物分析学专业是我校最年轻的专业之一。

2. 专业规划药物分析专业培养面向药物研究与开发单位、医药院校、医院药房、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药品检验和药事管理等部门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质量监控、管理和监督合理用药的高级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成为福建省应用型药物分析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一支教学水平和学术造诣较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3. 建设措施、执行情况及成效 根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们的意见,依托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结合企业对药物分析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剖析药物分析专业现状、明确专业建设定位及指导思想、围绕专业建设的主体目标,药物分析专业建设措施主要围绕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践建设等方面对的科学、切实、有序地进行,针对培养方案中提出的任务进行分解和进一步落实,在近四年的执行过程中,结合专业建设的实践和新形势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订,强调根据药物分析专业的特色设置课程和建设实践基地以下为执行情况及成效:1)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主干学科、主要课程)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划,为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已完善的课程体系由四类课程群组成:即公共基础课程群、医学基础课程群、药学基础课程群和药学专业课程群,构筑三方面专业知识体系:基础医学知识、药学知识和药物全面质量控制知识体系。

表1课程分类表课程类型门数学时数学分占总学时%理论课实践课理论:实践公共基础课1077843.530.85302482:1医学基础课627915.510.0189902:1专业基础课1396152.538.05983631.6:1专业课85102820.22742361:1总计372528139.510015919371.7:1坚持专业课程精品化的建设思路,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近年来,本专业课程建设效果良好,已有4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2)教材建设方面本专业根据课程设置,严格执行学校有关教材选用的相关制度,必修课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教材,选修课程根据本专业特点及本校专业优势选用合适的教材同时,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卫生部规划教材和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已有参编5部卫生部规划教材的基础上,2016年黄丽英教授参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第八版)》学系专任教师合力编写了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实验指导》、《仪器分析实验指导》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等教材,积极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工作,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基本文件内容,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充分反映学科前沿及专业发展动态。

3)师资队伍采取“引进优质人才、培养现任教师”的措施,从教学、科研实践等个人业务能力和团队整体建设两个层面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同时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注重师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的合理,建设一支实践性强、敢于创新的优秀教学团队,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17年7月结合福建医科大学引进教学科研人员计划,以第五层次人才引进邓豪华博士到药物分析系部,壮大了我系师资力量截止目前,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占总人数的70 %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8名,占总人数的90%;硕士研究生2名,占总人数的10%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福建省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人教师队伍主要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其中中青年教师为教学的中坚力量,整个梯队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学科及知识结构合理,达到本科专业教学的指标要求在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注重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相关培训,委派教师到知名高校进修或访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获得以下成效:教师名单及执行情况如表2所示;同时鼓励学习老师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积极申报课题,提高学术自主发展能力,带动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

表2.教师培训进修、交流情况一览表(2014-2017学年)教师姓名培训类别地区培训内容起止时间林丽清访问学者境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访问学者2014.07-2015.07郑艳洁攻读学位境内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攻读博士2011.09-2016.06陈敬华访问学者境内福州大学化学学院 分析化学专业2014.11-2015.05林珍访问学者境内福州大学化学学院 分析化学专业2014.11-2015.05翁少煌访问学者境内厦门大学化学生物学系2016.04-2017.04姚宏访问学者境内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2015.09-2016.02李少光访问学者境内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分析化学专业2016.02-2016.08雷云访问学者境内福州大学化学学院 分析化学专业2016.07-2016.12彭花萍访问学者境内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7.02-2017.08吴尤佳访问学者境内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2017.02-2017.084)实验实践建设 学院结合新校区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验室建设水平,并进行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机制改革,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本专业共有4个单位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坚持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 积极探讨药物分析新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对国内外对药物质量控制的理念及最新认识的充分调研基础上,明确药物分析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从传统的“药物终产品质量控制”模式转变为 “原料药-药物生产过程-药物终产品的全程质量监控”模式以此为宗旨,立足于我校药学学科优势和药品生产实习基地的资源,制定了“扎实构建学科基础、突出学科特色”,强化“质量源于设计”的药品质控理念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四年制药物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以化学、药学、生物学为主干学科,设置了以化学和药学课程群为主体的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平台,为学生搭建坚实的化学和药学基础理论体系;设置了以药学课程群为主体的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为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同时保留完整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突出医学院校的药学专业特色;为了强化“质量源于设计”的药品质控理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实验教学、药物研发综合实验等实践环节,分别针对基本实验和实践技能、药物研发与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4. 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情况4.1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福建省制药企业众多,从事化学合成药、生物技术及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的单位不少,但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十分分散,规模小与水平低决定了福建省医药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处于劣势。

为改变这一现状,福建医药行业目前不论是企业还是产品都处于整合阶段,国内外知名药品企业在福建寻求合作对象,引进产品和管理理念,福建医药行业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同时,福建省也加大力度扶持福建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采取有力招商措施,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引进1-2家跨国制药来闽办厂,引进先进现代微电子技术开发生产先进医疗设备,大力开发创新药物、基因诊断试剂、药物制剂新剂型,使其医药工业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创新药物、药物新剂型及新的诊断试剂的研发中质量控制技术及方法研究是关键环节,需要药物分析专业人员进行大量的基础与应用性研究预计在今后数年内,随着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省对药物分析高级人才的需求较大,预计每年有100-200人左右的本科毕业生需求总体来看,药科类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医药研发机构、科研院所、药品检验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在岗位方面,毕业生到制药企业从事药品质量控制、生产和销售居多,这方面人才也是企业招聘的主体药物分析专业以药学、化学、生物学为主干学科,通过四年的学习,将获得药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药物鉴定、药物分析、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熟悉新药开发研制的基本流程和技能,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

目前,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150余家,预计在今后数年内,随着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药物分析高级人才的需求较大总之,我校药物分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跟社会需求,力争为海西医药事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药物分析专门人才4.2 人才培养方案(1)总体培养目标专业培养面向药物研究与开发单位、医药院校、医院药房、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药品检验和药事管理等部门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质量监控、管理和监督合理用药的高级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2)培养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3)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具有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及掌握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等现代药学人才必备的综合素质,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品质量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4)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药物鉴定、药物分析、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能力5)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药学、药物分析学、生物学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环境分析、食品分析、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学、体内药物分析6)修业年限:修业年限四年7)课程设置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及授课学时8)科学研究能力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思维能力精选基础课实验内容,可结合实际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行设计、操作,加强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要根据课程不同性质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改革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处理数据及撰写报告论文等。

9)社会实践、劳动、军训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内容包括4周的军训及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公益劳动等,并在第一、第二学年安排一定时间的分散劳动10)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共24周实习考核具体办法详见实践基地建设附件11)教学安排和学时学分要求在校时间总计198周,其中教学120 周,考试14 周,入学及毕业教育2周,毕业实习24周,社会实践、劳动、军训4 周,假期30周,机动4 周各学年时间安排见时间分配表必修课总学时2578学时,学分143,指定选修课总学时293学时,17学分,任意选修课12学分,见习4学分、毕业专题实习24学分,毕业论文2学分,总计202学分表3四年制药物分析专业时间分配表(按周计)学年教学考试入学或毕业教育毕业实习军训、劳动社会实践、假期机动合计一344139152二364110152三36411152四142124142合计120142244304198(12)成绩考核及学位授予成绩考核:学生应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考核,各课程的考核内容均应以实施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注意测试学生的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工作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学进程表所列的必修课由各学系(教研室)组织考核,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并折算学分,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由院系组织考核,按百分制记实习综合成绩并折算学分。

选修课考核按合格和不合格记载,成绩合格则取得相应学分除各门课程考核外,学生还必须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毕业及学位授予:修读完本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符合下列条件者准予毕业:(1)分别达到必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所规定的学分要求;(2)通过毕业论文答辩;(3)符合学籍管理规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福建医科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办法》有关学士学位授予规定条件者,可申请授予理学学士学位4.3 培养情况4.3.1青年教师培养与教师业务能力培训情况学院制订了“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一是多层次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充实到教学一线,2013年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引进吴尤佳;二是提高现有师资队伍学历层次、科研水平,多种措施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博、硕士学位,2016年6月郑艳洁老师获本校药理学博士学位;整合资源鼓励申报各层次的教学、科研项目;三是注重拔尖人才的选拔、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陈伟、刘爱林2位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扶持;四是建立本科教学课程负责人制度,组建课程教学队伍,实行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五是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行教学培训进修,参加各层次教学会议和各种教学培训班,提高教师从教素质和课程教学质量;六是做好青年教师的岗前、岗位培训及试讲制度,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实青年教师中长期培养计划。

根据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教人[2004]4号文)的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经过规范化培训后,达到职务系列规定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教学科研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整体学术水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勇于创新、适应学院发展需要的青年教师队伍为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方法改革,展示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加强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学院每年积极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校教案和课件比赛,讲课比赛 学院自2013年起,连续2年组织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讲课比赛,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参与听课2014年度我系雷云老师和陈睿婷老师荣获药学院青年教师讲课三等奖;2015年度我系林珍老师荣获一等奖,陈睿婷老师和吴尤佳老师荣获二等奖,郑艳洁老师和雷云老师荣获三等奖;2016年度我系林珍老师荣获二等奖,彭花萍、郑艳洁和吴尤佳老师荣获优秀奖;2017年度我系吴尤佳老师荣获二等奖,雷云老师荣获三等奖 积极为教师创造进修条件,鼓励教师采取国内外访问学者、国内外讲学、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国内外短期学习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学校、省教育厅为其访学经费;2013年有6人次参加在长沙举办的“分析化学学术年会”和在哈尔滨举办的“中药材活性成分分离分析新技术”研讨会。

2014年有5人次参加在桂林举办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分析应用” 研讨会,2015年有4人次参加哈尔滨举办的第十八届电化学大会对于访学归国教师,学校给予科研启动经费资助,对年轻的博士给予博士启动经费资助,团队有4人次获得科研启动经费,每人4万元2014年-2018年专任老师所获院级(含院级)以上荣誉如下:荣誉称号获奖名单表彰单位年份福建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林新华福建省学位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2015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林新华福建省人民政府2015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林新华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4、2017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林新华福建省科学技术厅2018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教师黄丽英福建医科大学2014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黄丽英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4、2015、2016、2017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黄丽英福建医科大学2017中国高被引学者陈伟爱思唯尔出版集团2014中国高被引学者陈伟爱思唯尔出版集团2015中国高被引学者陈伟爱思唯尔出版集团2016中国高被引学者陈伟爱思唯尔出版集团2017中国高被引学者陈伟爱思唯尔出版集团2018福建省第二届6.18发明竞赛一等奖陈伟福建省发明家协会2015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陈伟福建省科学技术厅2016福建医科大学本科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奖陈伟福建医科大学2016福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陈伟福建医科大学2016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陈伟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4、2015、2016、20172014年获福建省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陈敬华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教育厅2014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陈敬华福建省卫生厅2014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陈敬华福建医科大学2014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陈敬华福建省科协/福建省运盛青年基金会20162016年获福建省第十二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陈敬华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教育厅2016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陈敬华福建医科大学2016福州市青年科技奖陈敬华福州市人民政府2017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后备)陈敬华福建省教育厅2017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陈敬华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4、2015、2016、20172014年获福建省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林丽清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教育厅2014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林丽清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4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林丽清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4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刘爱林福建省科协/福建省运盛青年基金会20142013-2014学年下学期学生评教优秀的教师刘爱林福建医科大学2014学生评教结果有效的各学院前3%且进入全校前10%的教师刘爱林福建医科大学2015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刘爱林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6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姚宏福建省卫生厅2016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姚宏福建省教育厅2014福建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姚宏福建省医学会2015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姚宏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4、2015、2016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雷云福建医科大学2015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雷云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5、2017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林珍福建省教育厅2015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林珍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6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林珍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6学生评教结果有效的各学院前3%且进入全校前10%的教师彭花萍福建医科大学2015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彭花萍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5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彭花萍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8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翁少煌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7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郑艳洁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20164.3.2学生培养情况近四年的培养过程中按照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注重全方位的专业人才培养。

根据药物分析专业的专业目标,以培养高层次药物分析专业人才作为办学宗旨,注重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各种社会活动,药物分析专业学生获得多项奖学金和国家、省级奖励本专业2014级林依青获药学院2015-2016年度自强之星奖学金;在药学院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优秀奖学金”评比中,2014级徐福安获《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优秀奖学金,2014级王炳熙获《有机化学实验》和《医学免疫学》课程优秀奖学金,2015级赵斯尘获《英语》课程优秀奖学金,2015级黄欢获《物理学》课程优秀奖学金此外2014-2015、2015-2016及2016-2017学年三好生、优干、奖学金获奖情况汇总如下:福建医科大学2014-2015学年三好生、优干、奖学金情况汇总表序号学号姓名年级专业体育成绩德育名次智育名次综合测评名次拟评奖学金等级拟评三好或优干称号13140735002林丹2014药物分析89311一等三好23140735025林依青2014药物分析91432二等三好33140735008黄小清2014药物分析95843三等43140735010王炳熙2014药物分析80554三等三好53140735030陈丽敏2014药物分析82665三等63140735012杨淑敏2014药物分析801226三等73140735028陆倩倩2014药物分析881088三等83140735004徐福安2014药物分析801107四等93140735013王颖2014药物分析8521710四等103140735018孙倩倩2014药物分析822119四等113140735021陆凯琳2014药物分析8411911四等福建医科大学2015-2016学年三好生、优干、奖学金情况汇总表序号学号姓名年级专业体育成绩德育名次智育名次综合测评名次拟评奖学金等级拟评三好或优干称号13140735010王炳熙2014药物分析89511一等三好23140735021陆凯琳2014药物分析90723二等33140735002林丹2014药物分析93152三等三好,优干43140735008黄小清2014药物分析95374三等53140735030陈丽敏2014药物分析85435三等三好,优干63140735025林依青2014药物分析94946三等73140735013王颖2014药物分析90667三等83140735004徐福安2014药物分析862118四等93140735012杨淑敏2014药物分析881199四等103140735018孙倩倩2014药物分析86101010四等113140735028陆倩倩2014药物分析8820811四等123150735014黄欢2015药物分析85411一等优干133150735003薛丽平2015药物分析83122二等三好143150735013连媛媛2015药物分析821044二等153150735004兰燕妃2015药物分析93865三等163150735009赵斯尘2015药物分析88756三等173150735019叶佳慧2015药物分析872199四等183150735029傅微微2015药物分析8019810四等193150735015林立志2015药物分析875108四等203150735030林仁义2015药物分析98201211四等福建医科大学2016-2017学年三好生、优干、奖学金情况汇总表序号学号姓名年级专业体育成绩德育名次智育名次综合测评名次拟评奖学金等级拟评三好或优干称号13140735010王炳熙2014药物分析86411一等三好23140735025林依青2014药物分析871423二等33140735030陈丽敏2014药物分析80932二等43140735002林丹2014药物分析89364三等53140735012杨淑敏2014药物分析801647三等63140735021陆凯琳2014药物分析83555三等三好73140735024万瑶2014药物分析8271111四等83150735013连媛媛2015药物分析84432二等三好93150735029傅微微2015药物分析831068三等103150735020吴培华2015药物分析91121010四等113150735004兰燕妃2015药物分析9017811四等123150735014黄欢2015药物分析83111优干福建医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三好生、优干、奖学金奖励情况汇总表(2014-2015、2015-2016、2016-2017学年)年份项目人数金额备注2014-2015课程优秀奖学金3900自强之星奖学金1500三好生奖学金3联邦医学教育奖学金24000其他(无称号)1113500一等1人;二等1人;三等5人;四等4人合计20189002015-2016励志奖学金210000课程优秀奖学金82700教育发展基金奖学金11000联邦医学教育奖学金12000自强之星奖学金1500协和奖学金16000学业进步奖学金21000沈云英奖学金12000优干奖学金3三好生奖学金4其他(无称号)2025200一等2人;二等3人;三等7人;四等8人合计44504002016-2017国家奖学金18000励志奖学金210000课程优秀奖学金41800教育发展基金奖学金11000少数民族学业奖学金1700少数民族社会工作奖学金1700自强之星奖学金21000学业进步奖学金42000太元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12000三好生奖学金3优干奖学金1其他(无称号)1115100一等1人;二等3人;三等4人;四等3人合计3242300总计96111600本 专 业 学 生 情 况类 别在校生数当年招生数今年毕业生数近3年毕业人数本 科55272626专 科Ⅱ 教师队伍Ⅱ-1 专业负责人姓 名性 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定职时间是否兼职林新华男1963年8月二级教授2003年7月否最高学位或最后学历(毕业专业、时间、学校、系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1989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工作单位(至院、系、所)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纳米医药技术研究院本 人 近 4 年 科 研 工 作 情 况总 体 情 况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14 篇;出版专著 部。

获 奖 成 果 共 1 项;其中:国家级 1 项;省部级 项;地市级 项目前承担项目共 1 项;其中:国家级 1 项;省部级 项;地市级 项近4年支配科研经费共 824 万元,年均科研经费 206 万元有 代 表 性 的 成 果序号成果(获奖项目、论文、专著)名称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时间本人署名次 序1纳米生物传感器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标志基因的研究获奖名称: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等 级:一等奖证书编号:2015-J-1-014-1颁发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奖励日期:2016年6月8日第一2一种基于石墨烯/三维纳米金复合材料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检测骨肉瘤相关基因survivin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12104352227授权时间:2015年7月1日第一3一种基于亚甲基蓝指示剂定量检测PCR的电化学安培检测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1210436703.X授权时间:2015年7月1日第一4Electrochemical DNA biosensor based on grafting-to mode of terminal deoxynucleoside transferase-mediated extension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7, 98, 345-349通讯作者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序号项目名称、课题编号项目来源、发文编号、科研经费(万元)、起讫时间本人署名次 序1用于多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多通道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开发(2012AA022604)项目来源:国家“863”计划发文编号:国科发财[2012]985号科研经费:480万元起讫时间:2012.01-2015.12第一2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消化道肿瘤多药耐药基因的新方法研究(21275028)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文编号:国科金计项[2012]29号科研经费:80万元起讫时间:2013.01-2016.12第一3基于连接酶链式反应的超灵敏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药物靶点的研究(21775023)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文编号:国科金计项[2017]38号科研经费:64万元起讫时间:2018.01-2021.12第一4纳米医学分析与药物分析创新团队(1003-03900111)项目来源: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发文编号:医大发规〔2013〕2号科研经费:200万元起讫时间:2013.01-2015.12 第一本人指导(或兼职指导)研究生情况:历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已毕业51人,目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4人。

Ⅱ-2 专业教师队伍Ⅱ-2-1 整体情况教 师 总 数20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比例90%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比例100%专 业 技 术 职 务人数合计35岁以下36至45岁46至55岁56至60岁61岁以上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633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826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642Ⅱ-2-2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教师一览表(★公共课教师不填,本表可续)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职 称最高学位授学位单位名称获最高学位的专业名称是否兼职林新华男1963-08教授硕士厦门大学化学否黄丽英女1964-07教授博士福州大学化学否陈 伟男1973-11教授博士南京大学化学否刘爱林男1977-02教授博士南京大学化学否林丽清女1972-01教授博士福建医科大学药理学否陈敬华男1978-11教授博士福州大学分析化学否姚宏男1978-04副教授博士浙江大学分析化学否郑艳洁女1979-07副教授博士福建医科大学药理学否雷云女1982-08副教授博士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否翁少煌男1982-02副教授博士厦门大学物理化学否彭花萍女1983-02副教授博士南昌大学微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否林珍女1983-09副教授博士清华大学化学否李少光女1984-08副教授博士福建医科大学药理学否陈睿婷女1985-10讲师博士厦门大学无机化学否吴尤佳女1987-04讲师博士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药学否邓豪华男1989-06讲师博士福建医科大学药理学否谢捷明男1968-11教授硕士福建医科大学医学否孙建成男1968-07讲师博士福建医科大学医学否康 杰男1966-08教授硕士福州大学化学否李 鹏男1979-12副教授博士福建医科大学中药学否林 晨男1970-04讲师硕士福建医科大学化学否陈 艳女1980-10副教授博士福建医科大学药理学否吴芳女1975-04副教授博士福州大学分析化学否马新华女1988-06讲师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否Ⅱ-2-3 实验课程教师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职 称最高学位授学位单位名称获最高学位的专业名称是否兼职蒋智清男1970-08讲师学士兰州大学物理化学否杨鑑锋男1972-04讲师硕士福州大学无机化学否黄双路男1965-08副教授硕士福州大学无机化学否陈睿婷女1985-10讲师博士厦门大学无机化学否雷云女1982-08副教授博士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否姚宏男1978-04副教授博士浙江大学分析化学否林珍女1983-09副教授博士清华大学化学否吴尤佳女1987-04讲师哲学博士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药学否林丽清女1972-01教授博士福建医科大学药理学否郑艳洁女1979-07副教授博士福建医科大学药理学否李少光女1984-08副教授博士福建医科大学药理学否吴莺女1979-09讲师硕士福建医科大学生物制药否李暐男1978-10讲师博士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制剂否陈洲女1971-10教授博士福建医科大学药理学否周孙英女1965-10教授博士福州大学有机化学否杨渐男1982-06讲师博士福建医科大学药理学否李 鹏男1979-12副教授医学博士福建医科大学中药学否陈莉敏女1970-03副教授硕士福州大学化学制药否Ⅱ-3 教师科学研究工作(★含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Ⅱ-3-1 近4年科研工作总体情况教师参加科研(教研)比例 100 %近4年年人均发表科研(教研)论文5.0 篇科研经费(万元)出版专著(含教材)(部)发表学术论文(篇)获奖成果(项)鉴定成果(项)专 利(项)125431001054Ⅱ-3-2 本专业近4年主要科研(含鉴定)成果(★本表可续)序号成 果 名 称项目完成人(注署名次序)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时间及发文编号1纳米生物传感器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标志基因的研究林新华(第一完成人)获奖名称: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等 级:一等奖证书编号:2015-J-1-014-1颁发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奖励日期:2016年6月8日Ⅱ-3-3 近4年有代表性的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限填6项)序号成 果 名 称项目完成人(注署名次序)采纳单位、时间及社会、经济效益1无Ⅱ-3-4 本专业教师近4年发表的学术文章(含出版专著、教材)一览表(★本表可续)序号论 文(或专著、教材)名 称作 者(注次序)发表日期出版日期刊物、会议名称或出版单位1A Visible and Colorimetric Aptasensor Based on DNA-capp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for Detection of ExosomesYaokun Xia#, Meng meng Liu, Liangliang Wang, An Yan,Wenhui He, Mei Chen,Jianming Lan, Jiaoxing Xu, Lunhui Guan*, Jinghua Chen*2017,92, 8-15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A universal locked nucleic acid-integrated X-shaped DNA probedesign for amplifie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of single-nucleotide variantFang Wu#, Mei Chen, Jianming Lan, Yaokun Xia, Mengmeng Liu, Wenhui He, Chunyan Li, Xiaosong Chen*, Jinghua Chen*2017, 241: 123-128Sensors and Actuators B3Simple and effective label-free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for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based on polythionine-Au composites as enhanced sensing signals for detecting different clinical samplesZhengjun Huang, Zhouqian Jiang, Chengfei Zhao, Wendi Han, Liqing Lin*, Ailin Liu, Shaohuang Weng*, Xinhua Lin2017,12, 3049-3058.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4In Situ Growth of Plasmonic Gold Nanoparticles for the Direct and Sensitive Colorimetric Assay of GlucoseShaohuang Weng,* Feng Feng, Honghui Guo,* Namei Wu, Yanjie Zheng, Zhen Lin, Xinhua Lin,2017, 38, 378–383.Bull. Korean Chem. Soc.5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sensor based on methionine-modified gold nanoclusters for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dopamine released by cellsHuaping Peng, Haohua Deng, Meili Jian, Ailin Liu, Fengqiao Bai, Xinhua Lin, Wei Chen*2017, 184, 735-743Microchimica Acta,6B/C genotyping of hepatitis B virus based on dual-probe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Jinyuan Chen, Zhoujie Liu, Yanjie Zheng, Zhen Lin, Zhouliang Sun, Ailin Liu, Wei Chen*, Xinhua Lin*2017, 785, 75-79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7Fabrication of Water-Soluble, Green-Emitting Gold Nanocl。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