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大修规则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 为适应铁路运输生产的发展,不断改善线路设备,增强轨道结构强度,提高线路设备大修工作水平,特制定本规则 第1.0.2条 铁路线路设备大修的基本任务,是根据运输需要及线路设备损耗规律,周期性地、有计划地对损耗部分进行更新的修理,恢复和提高设备强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增强轨道承载能力 ﻫ第1.03条 铁路线路设备大修应贯彻“运营条件匹配,轨道结构等强,修理周期合理,线路质量均衡”的原则,坚持全面规则,适当超前于需要的方针安排线路大修计划和施工顺序时,必须整区段配套进行,并尽可能采用无缝线路 铁路线路大、中修周期由通过总重决定,一般情况按表1.0.3规定执行,但在小半径曲线、大坡道或隧道等集中地段,轨型和运营条件不匹配地段,煤、砂、矿建等散装货物运输集中地段以及风砂危害地段等,铁路局可根据特殊情况作适当调整. 第1.0.4条 铁路线路设备大修必须有正常的工作条件,应设置大修设计和施工专业队伍,装备必要的施工机械和工程运输车辆,在列车运行图中,安排与施工项目相适应的封锁“天窗”施工封锁“天窗”线路大修不少于180分钟,线路中修不少于150分钟线路封锁期间,应考虑线路开通后因列车辗压造成的线路变形,必须进行整修,恢复质量标准的需要,原则上应安排在上午,遇有特殊困难时,也应安排在日落前3小时封锁终了。
有关部门应密切协作,相互配合,为线路大修工作的正常进行创造条件 铁路线路大、中修周期表 表10.3 轨 道 条 件 周期(通过总重)Mt·km/km 轨 型 轨 枕 道 床 中 修 大 修 ﻫ75 kg/m无缝线路 混凝土枕 碎 石 400~500 900 ﻫ75 kg/m普通线路 混凝土枕 碎 石 350~400 700 60 kg/m无缝线路 混凝土枕 碎 石 300~400 700 ﻫ60 kg/m普通线路 混凝土枕或木枕 碎 石 300~350 600 ﻫ50 kg/m无缝线路 混凝土枕或木枕 碎 石 300 550 50 kg/m普通线路 混凝土枕或木枕 碎 石 250 450 ﻫ43 kg/m普通线路 混凝土枕或木枕 碎 石 160 250 ﻫ注:① 当υ>120 km/h,轴重〉23 t,牵引定数>5 000 t,铁路线路大、中修周期可适当缩短 ② 铺设全长淬火轨地段,线路大修周期可适当延长 ﻫ第15条 铁路线路设备大修应认真贯彻《铁路工务主要技术装备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施工管理,积极发展施工机械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革施工方法,开展标准化作业,不断提高职工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施工质量,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改善职工生活条件。
ﻫ第1.0.6条 线路设备大修工作,应遵守本规则规定本规则未作规定,铁路局可根据需要制定管理办法 ﻫ第1.07条 本规则适用于国家铁路1 435 mm标准轨距线路 ﻫ非标准轨距铁路的线路设备大修规则,由铁路局自行规定,并报铁道部备案 ﻫ第二章 铁路线路设备大修工作范围 ﻫ第一节 工 作 分 类 ﻫ第2.1.1条 铁路线路设备大修分类规定如下: 一、线路大修(以千米计)线路换轨大修; 2铺设无缝线路前期工程; ﻫ3.铺设无缝线路 ﻫ线路上的钢轨疲劳伤损,轨型不符合要求,不能适应当前或近期铁路运输需要时,必须全面更换新钢轨 线路换轨大修时,不能铺设无缝线路的区段,采用普通轨道结构型式,列换轨大修;能够铺设无缝线路的区段,必须采用无缝线路轨道结构型式,并大力发展全区间或跨区间无缝线路,按施工阶段分别列铺设无缝线路前期工程和铺设无缝线路 ﻫ二、线路中修(以千米计) 三、成段更换再用轨(以千米计) 四、成组更换新道岔和新岔枕(以组计) 五、成段更换新混凝土枕或再用混凝土枕(以根计) ﻫ六、成段铺设混凝土宽枕(以根计) 七、成段更换混凝土枕扣件(以根计) 原有轨枕扣件变形,扣压力不足或需要改变扣件类型时,可列成段更换混凝土枕扣件件名。
八、道口大修(以万元/处计) ﻫ九、其他大修(以万元计)2条 由于进行线路设备大修而涉及其他设备变动时,由铁路局在各有关部门的大修计划内统一安排. ﻫ第二节 工 作 内 容 ﻫ第2.21条 线路换轨大修主要工作内容: 一、校正、改善线路纵断面和平面. ﻫ二、全面更换新钢轨及配件,更换桥上钢轨伸缩调节器及不符合规定的护轨,更换绝缘接头及钢轨接续线 ﻫ三、更换失效轨枕、严重伤损混凝土枕及扣件,补足轨枕配置根数,有条件时应将线路上木枕地段成段更换为混凝土枕(另列件名) ﻫ四、清筛道床,补充道碴,改善道床断面;改天然级配卵石道床或砂道床为碎石道床对基床翻浆冒泥地段进行整治 ﻫ五、成组更换新道岔和新岔枕(另列件名). 六、安装轨道加强设备 ﻫ七、整修路肩、路基面排水坡,清理侧沟,清除路堑边坡弃土. ﻫ八、整修道口. ﻫ九、抬高因线路大修需要抬高的邻线道岔、桥梁,加高有碴桥的挡碴墙. 十、补充、修理并刷新由工务管理的各种线路标志、信号标志、钢轨纵向位移观测桩及备用轨架. 十一、回收旧料,清理场地,设置常备材料2条 铺设无缝线路前期工程主要工作内容: 一、校正、改善线路纵断面和平面 二、抽换轻伤有发展的钢轨及配件. ﻫ三、均匀轨缝,螺栓涂油,整修、补充防爬设备,锁定线路. ﻫ四、更换失效轨枕、严重伤损混凝土枕及扣件,补足轨枕配置根数,有条件时应将线路上木枕地段成段更换为混凝土枕(另列件名)。
五、清筛道床,补充道碴,改善道床断面;改天然级配卵石道床或砂道床为碎石道床对基床翻浆冒泥地段进行整治. 六、整修道岔 七、整修路肩、路基面排水坡,清理侧沟,清除路堑边坡弃土 ﻫ八、整修道口 ﻫ九、抬高因线路大修需要抬高的邻线道岔、桥梁,加高在碴桥的挡碴墙 十、补充、修理并刷新由工务管理的各种线路标志、信号标志、钢轨纵向位移观测桩及备用轨架 ﻫ十一、回收旧料,清理场地,设置常备材料 ﻫ第22.3条 铺设无缝线路工程主要工作内容: 一、焊接、铺设新钢轨及扣件,更换桥上钢轨伸缩调节器及不符合规定的护轨,焊接、铺设胶接绝缘钢轨和无缝道岔并按设计锁定轨温锁定线路,埋设钢轨纵向位移观测桩 ﻫ二、整修线路(整调轨距,整正扣件,方正接头轨枕),安装轨道加强设备 三、整修道口 ﻫ四、回收旧料,清理场地,设置常备材料 ﻫ第22.4条 成段更换再用轨主要工作内容: 一、更换再用轨及配件,更换不符合规定的护轨,更换绝缘接头及钢轨接续线 二、更换失效轨枕及扣件 ﻫ三、整修线路(整调轨距,整正扣件,方正接头轨枕),安装轨道加强设备. ﻫ四、整修道口 ﻫ五、回收旧料,清理场地,设置常备材料. ﻫ第2.2.5条 成段更换新道岔和新岔枕主要工作内容: 一、成组更换新道岔和新岔枕。
ﻫ二、清筛道床,补充道碴,做好排水工作 ﻫ三、整修道岔及道岔前后影响范围内的线路 四、回收旧料,清理场地. ﻫ第26条 成段更换新混凝土枕或再用混凝土枕主要工作内容: ﻫ一、全面更换混凝土枕及扣件,螺栓涂油,修理伤损螺旋道钉 ﻫ二、清筛道床,补充道碴 三、整修线路,安装轨道加强设备. ﻫ四、整修路肩、道口 五、回收旧料,清理场地,设置常备材料 ﻫ第2.27条 成段铺设混凝土宽枕主要工作内容: 一、清筛道床,补充道碴,整治基床病害 二、校正线路纵断面和平面 ﻫ三、整修路肩、改善排水设施 ﻫ四、全面铺设混凝土宽枕 五、用封闭材料填封宽枕之间的缝隙及隧道内宽枕端头与挡碴墙之间的缝隙 六、回收旧料,清理场地,设置常备材料2.8条 成段更换混凝土枕扣件,工作内容包括全面更换扣件,螺栓涂油,修理伤损螺旋道钉,回收旧料,清理场地 第2.29条 道口大修主要工作内容: 一、改善道口条件和两侧进路. ﻫ二、更换道口铺面板、护轨 ﻫ三、改善防护设备 四、清筛道床,抽换轨枕,整修线路,改善排水设施. 第2.2.10条 线路中修主要工作内容: 一、校正线路纵断面和平面. 二、清筛道床,补充道碴,改善道床断面;改天然级配卵石道床或砂道床为碎石道床。
对基床翻浆冒泥地段进行整治 ﻫ三、抽换轻伤有发展的钢轨及失效联结零件,均匀轨缝,螺栓涂油,整修补充防爬设备,锁定线路 ﻫ四、对无缝线路进行应力放散,按设计锁定轨温锁定线路并作好记录 五、更换失效轨枕及失效扣件,修理伤损轨枕 六、整修道岔,抽换失效岔枕. ﻫ七、整修道口 八、整修路肩、路基面排水坡,清理侧沟,清除路堑边坡弃土 九、补充、修理并刷新由工务管理的各种线路标志、信号标志,钢轨纵向位移观测桩及备用轨架. 十、回收旧料,清理场地,设置常备材料 ﻫﻫ第三章 技 术 条 件 第一节 线路纵断面 第3.11条 线路大、中修时,应改善线路坡度.如既有线路超过限制坡度且改善困难时,允许保留线路大、中修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ﻫ一、尽可能设计长的坡段,坡段长度一段不短于该区段到发线有效长度的一半,个别困难地段,应不短于200 m ﻫ二、相邻坡段的连接,应按原线路标准设计为抛物线形或圆曲线形竖曲线采用抛物线形竖曲线时,若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大于2‰时,需设置竖曲线.每20 m竖曲线长度的变坡率,凸形应不大于1‰,凹形应不大于0.5‰. ﻫ2采用圆曲线形竖曲线时,若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大于3‰,需设置竖曲线。
竖曲线半径为20 000~10 000 m,困难地段不小于5 000 m ﻫ竖曲线不应侵入缓和曲线、道岔及无碴桥梁上 ﻫ第3.1.2条 设计电气化铁路纵断面时,应符合铁路限界规定.困难地段为了改善既有线路坡度,接触网高度也应进行适应调整. 第33条 两线路中心距不大于5 m时,其轨面标高应设计为同一水平,困难地段允许有不大于300 mm的高度差,但易受雪埋地段的轨面标高差不应大于150 mm,道口处不允许大于100 mm ﻫ第3.14条 大修地段与非大修地段的连接顺坡,应设在大修地段以外,顺坡率不大于1‰. ﻫ第二节 线 路 平 面 ﻫ第3.2.1条 设计曲线时应采用单曲线,仅在困难地段允许保留复曲线,但复曲线的两个圆曲线间,应以缓和曲线连接,其长度由计算决定,且不短于20 m如条件困难不能设缓和曲线时,两个连续圆曲线的曲率差应不大于1/2000,每个圆曲线的长度不短于50 m 第3.2.2条 直线与圆曲线间采用缓和曲线连接,其长度(m)应不短于9×超高度(m)×容许最高行车速度(km/h),特别困难地段也不应短于7×超高度(m)×容许最高行车速率(km/h),计算结果取10 m的整倍数。
如原线路的缓和曲线标准较高时,应不低于原线路标准 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长度应不短于20 m,困难地段可减至14 m. 第3.2.3条 两曲线间的夹真线长度,应不低于原线路标准 ﻫ第32.4条 两线路中心距离在5 m以下的曲线地段,内侧曲线的超高不得小于外侧曲线超高的一半,否则,必须根据计算加宽两线的中心距离 ﻫ第35条 线路大修时,应调整线路对桥梁的偏心和建筑物限界等. ﻫ第3.2.6条 应按工务段提供的资料设置圆曲线外轨超高和顺坡,并应符合《铁路线路维修规则》的规定 ﻫ第37条 大修平面设计时,应减少或消除直线漫弯如因建筑物限界等原因不能改善时,允许保留原状. ﻫ第三节 道 床 第33.1条 线路大、中修时,必须清筛道床,补充道碴,按设计纵断面全面起道,使枕下道床总厚度达到表3.3.3规定的标准,并对基床翻浆胃泥地段进行整治 ﻫ第33.2条 选用道碴时必须有“碎石道碴产品合格证",并以此作为竣工验收、评定道床质量的重要依据 ﻫ繁忙干线应采用一级道碴 ﻫ第33条 线路大、中修时,枕下道床总厚度应根据五年内的年计划通过总重密度和钢轨类型,按表第3.33所列标准选用 ﻫ轨道结构类型 表3.3。
3 五年内年计划通过总重(Mt·km/km) W年>50 25≤W年≤50 15≤W年〈25 W年〈15 ﻫ钢轨类型(kg/m) 75 60 50 50~43 道床总厚度(mm) 无垫床的碎道床厚度 一般路基 450 450 400 350 ﻫ不易风化的岩石、碎石路基 350 350 300 250(木枕)300(混凝土枕) 有垫床的碎石/垫床厚度 300/200 300/200 250/200 250/200 ﻫ有碴桥面上的碎石道床厚度 200(木枕) 250(混凝土枕) ﻫ轨枕配置数量(根/km) 木枕 1 840 1 840 1 840~1 760 1 840~1 760 Ⅱ型混凝土枕 1 840 1 840 1 760 1 760~1 680 Ⅲ型混凝土枕 1 667 1 667 ﻫ混凝土宽枕 1 760 1 760 1 760 1 760 ﻫ注:① 道床厚度应按轨型确定如轨型较型而运量较大时,应按运营条件和近期可能更换的钢轨类型确定 ② 60 kg/m及以上钢轨应采用全长淬火钢轨 线路大、中修清筛起道后,无垫床的碎石道床,其枕下清碴厚度不得小于300 mm;道床总厚度不足300 mm时,应清筛至路基面,并做好排水坡,以利排水。
在运量小、行车速度较低的线路上,在隧道、桥梁和车站内,受建筑物限制时,可酌情降低道床厚度.但在正线上的木枕地段,碎石道床厚度不得小于200 mm,混凝土枕地段不得小于250 mm,站线上不得小于200 mm ﻫ第3.3.4条 混凝土宽枕线路的碎石道床厚度,包括钢轨下的面碴带在内,有垫床时不小于250 mm;无垫床时不小于350 mm;在岩石、渗水土路基上,隧道内及有碴桥面上,不小于200 mm.面碴带道碴粒径级配见表3.3.4,厚度为50 mm,每股轨下两侧宽度各为450~500 mm道床顶面宽度应不少于29 mm,枕端埋入道床深度为80 mm ﻫﻫ面碴粒径级配 表34 方孔筛孔边长(mm) 10 16 20 25 30 355 过筛质量百分率(%) 0~5 5~15 25~40 55~75 95~100 100 ﻫ第3.35条 道床顶面(以轨底处为准)应低于轨枕顶面20~30 mm.Ⅰ型混凝土枕中部道床应掏空,其顶面低于枕底不少于20 mm,长度为200~400 mm;Ⅱ型和Ⅲ型混凝土枕中部道床可不掏空,但应保持疏松 第3.36条 道床顶面宽度及边坡坡度,应符合表36的规定 有碴桥上无缝线路应设置挡碴板。
第3.3.7条 各种道碴必须有碎石道碴产品合格证,作为竣工验收和评定道床质量的依据.碎石道碴粒径级配如表3.3.7的规定. ﻫ道床顶面宽度及边坡坡度 表33.6 ﻫ线 路 类 别 顶面宽度(m) 曲线外侧道床加宽 碴肩堆高(m) 边坡坡度 ﻫ半径(m) 加宽(m) ﻫ正线 无缝线路 3.4 >600 0.15 1:175 3.5 ≤600 015 1:1.75 ﻫ普通线路 3.1 ≤800 0.10 1:1.75 年通过总重密度小于8Mt·km/km 3.0 ≤600 010 1:1.75 ﻫ站 线 2.9 1:1.50 ﻫ道碴粒径级配 表3.3.7 方孔筛孔边长(mm) 16 25 35.5 45 56 63 过筛质量百分率(%) 0~5 5~15 25~40 55~75 92~97 97~100 ﻫ第四节 轨枕及扣件 第3.4.1条 线路换轨大修及铺设无缝线路前期工程,除将失效的轨枕和严重伤损的混凝土枕更换外,还应根据运输发展的需要,按表3.3.3所列标准,补足配置根数.轨枕间距尺寸见附录一—1,无缝线路轨枕应均匀布置,见附录一—2 ﻫ第34.2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段,正线轨道应增加轨枕配置数量: ﻫ一、半径为800 m及以下的曲线地段; 二、坡度大于12‰的下坡制动地段; 三、长度300 m及以上的隧道内。
ﻫ按表3.33所列轨枕配置数量,混凝土枕增加80根,木枕增加160根,条件重合时只增加一次但应符合最多铺设根数标准,即:Ⅱ型混凝土枕1 840根,Ⅲ型混凝土枕1 667根;混凝土宽枕1 760根;木枕1 920根 第3.4.3条 铺设混凝土枕地段,钢轨有接头病害的必须整治(焊补、打磨等);路基有翻浆冒泥、不均匀下沉及超过15 mm冻害的必须整治 ﻫ第3.44条 轨枕必须按设计技术条件规定的标准铺设.除道岔内专用钢枕外,非同类型轨枕不得混铺.混凝土枕与木枕、混凝土枕与混凝土宽枕的分界处,距钢轨接头不得少于5根轨枕.木枕与混凝土宽枕之间,应用混凝土枕过渡,其长度不得少于25 m铺设木岔枕的提速道岔前后应用2 600 mm×260 mm×160 mm的木枕过渡,两端过渡枕均不得少于50根.铺设混凝土岔枕的道岔前后应用Ⅲ型混凝土枕过渡,两端过渡枕均不得少于50根道岔与道岔之间应铺设与过渡轨枕同规格的轨枕承轨槽坡度不一致的轨枕应分别成段铺设,不得交杂混铺木枕必须经过注油防腐处理,正线应采用Ⅰ类木枕 ﻫ第3.4.5条 下列地段不宜铺设混凝土枕: 一、半径小于300 m的曲线地段; ﻫ二、铺设木岔枕的道岔两端各5根轨枕; 三、铺设木枕的有碴桥和无碴桥的桥台挡碴墙范围内及其两端各不少于15根轨枕(有护轨时应延至梭头外不少于5根轨枕); ﻫ四、铺设长度小于50 m。
第3.4.6条 下列地段不宜铺设混凝土宽枕: ﻫ一、第3.4.5条规定不宜铺设混凝土枕地段; ﻫ二、路基有翻浆冒泥、不均匀下沉、冻害等病害 第3.4.7条 线路大中修时应更换失效轨枕和严重伤损的混凝土枕 一、轨枕失效标准 ﻫ(一)混凝土枕(含混凝土宽枕、混凝土岔枕) 1.明显折断纵向通裂: ﻫ(1)挡肩顶角处缝宽大于15 mm; ﻫ(2)纵向水平裂缝基本贯通(缝宽大于0.5 mm)横裂(或斜裂)接近环状裂纹(残余裂缝宽度超过0.5 mm或长度超过2/3枕高) ﻫ4.挡肩破损,接近失去支承能力(破损长度超过挡肩长度的1/2). ﻫ5严重掉块 ﻫ(二)木枕(含木岔枕) ﻫ1腐朽失去承压能力,钉孔腐朽无处改孔,不能持钉 2.折断或拼接的接合部分离,不能保持轨距 ﻫ3.机械磨损,经削平或除去腐朽木质后,其厚度不足100 m 4.劈裂或其他伤损,不能承压、持钉 ﻫ二、混凝土枕严重伤损标准 1.横裂裂缝长度为枕高的1/2~2/3. 2.纵裂: (1)两螺栓孔间纵裂(挡肩顶角处缝宽不大于15 mm); (2)纵向水平裂缝基本贯通(缝宽不大于05 mm) 3.挡肩破损长度为挡肩长度的1/3~1/2 ﻫ4.严重网状龟裂和掉块。
ﻫ5承轨槽压溃,深度超过2 mm钢筋(或钢丝)外露(钢筋未锈蚀,长度超过100 m) ﻫ7.斜裂长度为枕高的1/2~2/3 ﻫ第3.48条 混凝土枕、混凝土宽枕扣件:60 kg/m及以上钢轨配套使用弹条Ⅱ型、Ⅲ型扣件,50 kg/m钢轨配套使用弹条Ⅰ型扣件使用70型扣板式扣件的线路,在半径800 m及以下的曲线地段,钢轨外侧应采用加宽铁座. 第34.9条 大、中桥明桥面应采用分开式扣件或弹性扣件,以增加桥上线路的稳定性. 第34.10条 在木枕地段,使用5孔铁垫板时,直线及R>800 m的曲线地段,钉4个道钉,垫板与木枕的联结道钉必须钉足(冻害地段及明桥面除外);R≤800 m的曲线(含缓和曲线)地段钉足5个道钉;使用K型分开式扣件时,螺旋道钉及扣件必须齐全、拧紧,符合设计要求4.11条 混凝土枕螺旋道钉采用硫磺锚固,锚固材料组成为:含硫量95%以上的工业硫磺,普通硅酸盐水泥,含泥污杂质不超过5%且粒径不大于2 mm的砂,一般工业石蜡其质量配合比为:硫磺∶水泥∶砂子∶石蜡=1∶(0.3~06)∶(1~1.5)∶(0.01~0.03) 第五节 钢轨及配件 第3.5.1条 线路大修采用的钢轨类型应符合表3。
3.3的规定 第3.52条 线路大修时,无论直线、曲线,钢轨接头必须采取相对式联结方式,曲线内股使用厂制缩短轨成段更换再用轨时,凡有条件的,也应采取相对式联结方式. ﻫ第35.3条 普通线路中修时,应抽换轻伤有发展的伤损钢轨和失效配件 ﻫ成段更换再用轨时,钢轨质量必须符合《旧轨使用、整修技术条件》的规定(见附录二) ﻫ第35.4条 线路上个别插入短轨时,其长度正线不得短于6 m,站线不得短于4.5 m,并不得连续插入两根及以上短轨 ﻫ第3.55条 下列位置不应有钢轨接头,如不可避免时,应将其焊接或冻结: ﻫ一、明桥面小桥的全部范围内; ﻫ二、钢梁端部、拱桥温度伸缩缝和拱顶等处前后各2 m范围内; ﻫ三、设有钢轨伸缩调节器的钢梁的温度跨度范围内; 四、钢梁的横梁上; 五、平交道口范围内. 第3.56条 普通线路钢轨接头,应根据钢轨的长度和铺设温度,预留适当的轨缝轨缝的标准尺寸按下式计算: 式中 a0--更换钢轨时的预留轨缝(mm); ——钢轨线膨胀系数,为0.0118 mm/(m·℃); ﻫL——钢轨长度(m); ﻫtz-—换轨地区的中间轨温(℃), ﻫ其中 Tmax,Tmin——当地历史最高、最低轨温(℃); ﻫt0——更换钢轨时的轨温(℃); ﻫag——构造轨缝(mm)。
在当地年最大轨温变化幅度≤85℃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将轨缝计算值减少1~2 mm 25 m标准钢轨铺设在当地轨温变化幅度>100℃的地区应个别设计7条 普通线路钢轨接头螺栓扭力矩应达到表3.5.7的规定值 ﻫ普通线路钢轨接头螺栓扭力矩表 表3.57 项 目 单位 25 m钢轨 125 m钢轨 ﻫ最大轨温变化幅度>85℃ 最大轨温变化幅度≤85℃ ﻫ轨型 kg/m 60及以上 50 43 60及以上 50 43 50 43 ﻫ螺栓等级 10.9 10.9 8.8 109 8.8 8.8 8.8 8.8 ﻫ扭矩 N·m 700 600 600 500 400 400 400 400 第3.58条 直线和半径大于及等于350 m的曲线轨矩为1 435 mm半径小于350 m的曲线轨矩,路大修和成段更换混凝土枕、混凝土宽枕时按表38所列数值加宽. 曲线轨距加宽表 表3.5.8 曲线半径(m) 加宽值(mm) 轨距(mm) 350>R≥300 5 1 440 ﻫR<300 15 1 450 ﻫ第35.9条 线路中修和成段更换再用轨使用的钢轨配件应与钢轨类型相符,原则上使用再用料.再用料上道前必须经过选配、整修、除锈、涂油。
第六节 无 缝 线 路 ﻫ第3.6.1条 无缝线路的基本结构形式为温度应力式长轨条及缓冲区的钢轨联结采用接头夹板和高强螺栓根据设计需要,特大桥、大桥上的长轨条联结可采用伸缩调节器. 第36.2条 无缝线路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铺设无缝线路采用标准轨道结构,根据各地轨温幅度并按《铺设无缝线路允许温差表》(附录三)所列允许温升[Δtu]和允许温降[Δtd]计算中和轨温,确定设计锁定轨温.特殊情况需加强轨道结构,并根据行车条件和线路平纵断面情况进行强度、稳定性及缓冲区轨缝检算中和轨温按下式计算: ﻫ式中 [Δtd],[Δtu]——允许温降和允许温升(附表三); Tmax,Tmin——近30年内当地最高、最低轨温; ﻫ[Δtk]——中和轨温修正值,取0~5℃ 第3.6.3条 为了均衡地加强轨道结构,凡满足下列条件的地段均可铺设无缝线路 一、铺设最小曲线半径 ﻫ铺设最小曲线半径为400 m曲线半径小于400 m或当地最大轨温幅度超过《铺设无缝线路允许温差表》(附录三)中允许铺设无缝线路最大轨温幅度时,可作特殊设计,加强轨道结构 ﻫ二、铺设线路坡度 允许铺设线路坡度原则上不作限制,但轨节全长在连续长大坡道、制动地段及行驶重载列车区段,应采取加强措施。
ﻫ长大坡道(i≥12‰)两个相反坡道的凹形断面处应设置缓冲区 三、桥上铺设条件 ﻫ1.符合下列要求的桥梁允许铺设; ﻫa.桥梁位于无缝线路固定区; b.当地最大轨温变化幅度、桥长及其采用轨枕、扣件符合表36.3规定; 表3.63 钢轨类型(kg/m) 轨温最大变化幅度(℃) 允许桥梁长度(m) 轨枕和扣件 明桥面 道碴桥面 ﻫ50 60~70 ≤300 木 枕分开式扣件(扣件扭矩50~70N·m) 混凝土枕梁跨度〉16 m用小阻力扣件(扣件扭矩60~80N·m) 71~80 ≤240 ﻫ81~90 ≤200 91~100 ≤160 ﻫ60 60~70 ≤220 ﻫ71~80 ≤200 ﻫ81~90 ≤160 91~100 ≤100 ﻫc无缝线路在桥梁两端在桥头路基上锁定总长度不短于300 m ﻫ不在上述规定之列的桥梁,应对钢轨、墩台的受力状态、冬季钢轨折断时断缝的大小进行检算若各项检算结果未超过允许值则可铺设 ﻫ2.桥梁有浅基、孔径不足、偏心超限、载重等级不足或支座、墩台病害等,铺设无缝线路前必须进行严格检算 ﻫ四、寒冷地区铺设条件 ﻫ寒冷地区(最大轨温幅度超过90℃的地区)铺设条件按附录三中允许铺设无缝线路最大轨温幅度的规定.若锁定轨温范围采用10℃,允许铺设无缝线路最大线路幅度超出规定值时,锁定轨温范围采用6~8℃。
第3.6.4条 轨道结构及有关标准: 一、路基 路基稳定,无翻浆冒泥、冻害及下沉挤出等路基病害或虽有上述病害,经整治能保持路基稳定 二、道床 ﻫ应采用一级碎石道碴碎石材质、粒径级配符合标准,道床清洁、密实、均匀 三、轨枕及扣件 ﻫ按第三章第四节标准,铺设混凝土枕或混凝土宽枕道岔前后、有碴桥上及桥头护轨范围内等特殊地段允许铺设Ⅰ类木枕 ﻫ混凝土枕、混凝土宽枕采用弹条Ⅰ型、Ⅱ型、Ⅲ型扣件轨下采用橡胶垫板,厚度应为10 mm,缓冲区钢轨接头前后各2根轨枕采用12 mm及以上橡胶垫板 ﻫ木枕线路应采用分开式扣件 ﻫ四、钢轨 ﻫ采用50 kg/m、60 kg/m及以上钢轨 ﻫ60 kg/m及以上钢轨应采用全长淬火钢轨或其他耐磨钢轨 五、长轨条 长轨条由焊接而成,焊接质量应符合TB1632-91规定焊接后的长轨条必须严格检查,不得有硬弯,有1 m直尺测量,其矢度不大于0.5 mm 轨条长度应考虑线路平纵断面条件,道岔、道口、桥梁、隧道所处的位置,按自动闭塞区间的长度设计.总长度不足1 km的桥梁、隧道,长轨条应连续布置;但在小半径曲线、列车制动、停车、起动、钢轨顶面擦伤严重等地段,应单独布置轨条。
轨条长度应不短于200 m,特殊地段不短于150 m ﻫ每段无缝线路设置钢轨纵向位移观测桩5~7对(伸缩区始、终点及固定区中点各1对,其余按对称布置)如固定区较长,可适当增加对数. ﻫ六、缓冲区与伸缩区 1.下列地段应设置缓冲区 (1)两段长轨条之间; (2)道岔与长轨条之间; (3)绝缘接头处; (4)其他特殊处所 ﻫ2.缓冲区一般设置2~4对同类型钢轨缓冲区钢轨接头,应采用10.9级螺栓和防松垫圈,螺栓扭矩应达到900 N·m 缓冲区轨缝尺寸应根据计算确定. ﻫ3伸缩区长度应根据轨温幅度、锁定轨温、接头阻力、道床纵向阻力等计算确定,应为50~100 m. 4.缓冲区和伸缩区不应设置在宽度不小于4.5 m的道口及不作单独设计的桥上有碴桥跨度不大于16 m时,伸缩区可设置在桥上,但长轨条接头必须在护轨范围以外. ﻫ七、联合接头 1.联合接头不得设置在道口、桥台、桥墩上及不作单独设计的桥上,距桥台边墙不小于2 m位于中跨度桥上的联合接头应布置在1/4~1/2桥跨处,并避开边跨;在大跨度桥上,应远离纵梁断开处铝热焊缝距轨枕边缘不得小于40 mm 2.联合接头焊接质量应符合TB1632—91规定。
ﻫ八、绝缘接头 采用钢轨胶接绝缘接头或其他高强度绝缘接头 九、不同类型钢轨的联结 不同类型的钢轨应采用异型轨联结 ﻫ第七节 跨区间和全区间无缝线路 第31条 跨区间和全区间无缝线路除应符合第三章第六节有关无缝线路技术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本节的有关规定 第3.72条 轨道结构标准: ﻫ一、钢轨 ﻫ采用60 kg/m及以上全长淬火钢轨或其他耐磨轨. ﻫ二、轨枕及扣件 ﻫ应采用Ⅱ、Ⅲ型混凝土枕或混凝土宽枕,有碴桥上采用混凝土桥枕特殊情况允许使用Ⅰ类木枕 ﻫ混凝土枕、混凝土宽枕应使用弹条Ⅱ、Ⅲ型扣件,木枕使用分开式扣件,岔枕使用分开式弹性扣件 ﻫ三、道床 ﻫ采用一级碎石道碴道岔范围内道床肩宽450 mm,碴肩堆高150 mm 四、道岔 ﻫ应采用无缝道岔,道岔与长轨条直接联结. ﻫ第3.7.3条 设计标准: ﻫ一、铺设范围 直线及半径不小于600 m的曲线 二、轨条布置及联结 ﻫ区间无缝线路可分为若干单元轨条,单元轨条的长度应尽可能延长 ﻫ相邻单元轨条的锁定轨温差不大于5℃,区间内单元轨条的锁定轨温差不大于10℃ 用连入法或插入法铺设单元轨条. ﻫ特大桥、大桥上轨条的联结可采用伸缩调节器 ﻫ三、位移观测 单元轨条的起讫点设置永久性位移观测标志。
铺设跨区间和全区间无缝线路前,应预埋钢轨纵向位移观测桩单元轨条长度大于1 200 m时,设置7对位移观测桩(单元轨条起、讫点,距单元轨条起、讫点100及400 m和单元轨条中点各设置1对);单元轨条长度不大于1 200 m时,设置6对位移观测桩(单元轨条起、讫点,距单元轨条起、讫点100及400 m各设置1对).在道岔区,每组道岔设置3对位移观测桩(道岔前、后,间隔铁或限位器处各1对) ﻫ四、道岔区无缝线路应做单独设计,内容包括: ﻫ1道岔区导轨、基本轨纵向力和位移计算.根据计算结果,作防爬设计,使导轨、基本轨的相对位移不超过2 mm(或限位器间隙) 2.转辙器部分,对直、曲基本轨作稳定性和强度检算. 3.计算道岔允许温升和允许温降,计算中和温度和锁定轨温上、下限对道岔联结零件作强度检算 5.配轨设计. ﻫ第3.7.4条 绝缘接头 一、绝缘接头采用厂制胶接绝缘钢轨 二、胶接绝缘钢轨的长度不得短于6 m制作钢轨胶接绝缘接头的钢轨类型、材质与长轨条的钢轨相同胶接端钢轨必须淬火,胶接端轨头和螺栓孔必须倒棱,倒棱尺寸为0.5~2 mm,倒角45° ﻫ三、用于制作钢轨胶接绝缘接头的钢轨,必须经过探伤检查.胶接端的端面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15 mm;两轨端面贴合,轨头高度、轨腰厚度差不超过0.3 mm.钢轨硬弯必须校直,用1 m直尺检验,轨顶矢度不超过0~+0。
3 mm,轨头侧面矢度不超过±0.3 mm 四、钢轨胶接绝缘接头投产前或工艺材料变更时需做疲劳(至少1个试件)、搭接剪切(至少4个试件)和整体剪切检验(至少4个试件,其中2个用疲劳检验后的试件,2个用未作疲劳检验的试件)批量生产中,每500个做4个试件搭接剪切检验,并随机抽样2个,锯切加工成4个试件,作整体剪切检验无论试件或批量生产的胶接绝缘接头,均需逐个检查其电绝缘性能.以上各项检验均达到附录四规定的标准时,方能铺设使用. ﻫ第八节 道 岔 第3.81条 线路大修通过道岔时,其各项设备的技术条件与线路相同,对道岔要求如下 ﻫ一、更换道岔时必须做到: 1道岔轨型应不低于线路的轨型,使结构等强; 2道岔应严格按标准图或设计图铺设; ﻫ3.道岔前后(含侧向)应各更换一对与道岔轨型相同的钢轨作为引轨 二、调整道岔位置,拨正道岔前后线路方向和连接曲线. ﻫ三、不同轨型的联结应采用异型钢轨 ﻫ第3.8.2条 铺设无缝道岔应满足如下要求: 一、无缝道岔焊接、上道前,应全面整修线路,清筛道床. ﻫ二、与道岔焊接的钢轨,轨型、钢种相同,磨耗量相当,无伤损.焊接前必须探伤检查,并切除螺栓孔.侧股不同钢轨的联结采用异型钢轨。
三、辙叉趾端、跟端的联结方式,根据材质、结构和使用寿命选用焊接、胶接、冻结 ﻫ四、尖轨跟端及道岔区内其它钢轨接头采用焊接(绝缘接头采用胶接绝缘钢轨) ﻫ五、按照单独设计的要求对无缝道岔进行必要的加强 第九节 道 口 第31条 线路大、中修经过道口时,应更换失效及不符合要求的道口铺面板和护轨,整修两侧平台及排水设备 第3.9.2条 道口单项大修,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改善道口瞭望条件,铁路与道路应设计为正交,有困难时,其交叉角也应大于45° 二、道口铺面宽度应与道路路面宽度相同,且应不少于2.5 m. ﻫ三、如改移道口或需要变动道路部分时,应与道路产权单位协商决定. ﻫ四、补充、修理或更换道口防护设备. 第3.93条 道口护轨轮缘槽宽度,直线上为70~100 mm,曲线内股为90~100 mm,深度为45~60 mm,护轨两端应做成喇叭口,距护轨端300 mm处弯向线路中心,其终端距钢轨作用面不小于150 mm ﻫ第十节 轨道加强设备及其他 ﻫ第310.1条 木枕地段,半径为800 m及以下的曲线(含缓和曲线),按表3.10.1规定设置轨距杆或轨撑 第3.10.2条 混凝土枕地段,行驶电力机车的区段半径为600 m及以下的曲线,其他区段半径为350 m及以下的曲线,可根据需要比照表3。
101的规定设置轨距杆、轨撑,或采用弹条扣件 ﻫ轨距杆或轨撑设置数量 表310.1 曲线半径(m) 轨距杆(根) 轨 撑(对) 25 m钢轨 125 m钢轨 25 m钢轨 12.5 m钢轨 ﻫR≤350 10 5 14 7 350〈R≤450 10 5 10 5 ﻫ450
正线道岔防爬器安装数量和方式 表310.3—2 ﻫ安装位置 安装方向 9号道岔(对) 12号道岔(对) 18号道岔(对) 单线 双线 单线 双线 单线 双线 尖轨跟后 4/4 4/4 6/6 8/4 6/6 6/6 中间部分 4/4 6/2 ﻫ辙叉趾前 4/4 6/2 4/4 6/2 6/6 8/4 ﻫ第310.4条 铺设混凝土枕地段,采用弹条扣件时,可不安装防爬设备采用其他扣件时,对线路坡度大于6‰地段,制动地段,驼峰线路,正线及到发线上的道岔、绝缘接头、桥梁(明桥面)前后各75 m地段,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安装防爬设备. 第35条 每组防爬设备应配置6个防爬支撑防爬支撑的断面应不小于120 cm2安装在钢轨底下或距轨底边级不小于350 mm的道心内混凝土枕地段可采用斜口支撑,穿销式防爬器与轨枕之间,应设承力板 第3.10.6条 普通线路正线(不含站内)应设置钢轨纵向位移观测桩,有防爬设备的地段,每0.5 km设1对;无防爬设备的地段,每1 km设1对. 第3.10.7条 桥梁护轨一般采用与基本轨同类型的钢轨,顶面不应高出基本轨,也不应低于基本轨面25 mm护轨头部外侧与基本轨头部内侧间的净距应为200 mm(60 kg/m及以上钢轨为220 mm),允许误差±10 mm。
第3.108条 线路标志、信号标志(警冲标除外)及其他设备均应设在距钢轨头部外侧不小于2 m处线路标志顺计算里程方向设于线路左侧,双线区段各设于该线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信号标志顺列车运行方向设于线路左侧. 第四章 设计及预算 ﻫ第4.0.1条 大修设计文件是指导施工和进行技术经济考核的主要依据应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 ﻫ第4.02条 铁路局应设置由工务处直接领导的工务大修设计单位,配备与设计任务相适应的技术力量,负责大修和其他工程设计及有关的技术科研工作 ﻫ第4.03条 线路大修设计工作应由工务大修设计单位承担大修设计文件的编制,应以铁路局工务处批准的“大修设计任务书"或大修计划件名表为依据,并由铁路局工务处审批.工作量小,技术较简单的件名可由基层单位设计和编制预算,报铁路局工务处审批或委托分局工务分处(工务科)审批设计任务书包括以下内容: ﻫ一、任务范围; ﻫ二、施工单位及施工期限; 三、基本技术要求; 四、投资控制额; 五、提出设计文件的日期; 六、其他. ﻫ第4.04条 设计单位在勘测设计中,应征集有关维修、施工等单位的意见,以供设计参考 ﻫ对投资大、技术复杂的大修工程设计,应先提出方案比较,经铁路局工务处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审定后再行编制。
ﻫ第4.05条 设计文件必须经批准后方可交付施工.设计文件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表和施工预算三部分组成 文件内容应做到资料齐全、数据准确、图表清晰、文字简明 ﻫ第4.0.6条 设计说明书应按照不同的工程性质,分别说明以下内容: ﻫ一、工程名称及施工地段的起、迄里程 ﻫ二、原有设备状态及主要技术标准,病害情况和原因分析. ﻫ三、设计依据. ﻫ四、主要工程内容、数量及采用的技术标准,对施工的技术要求.如因特殊情况有不符合大修技术条件的项目时,应说明原因和解决办法 ﻫ五、有关施工方法、质量要求、安全措施及其他注意事项. 六、有关旧料的使用和处理意见 七、有关附属工程和施工单位的配合要求 ﻫ第47条 线路大、中修工程主要图表有:纵断面设计图,平面拨量表,曲线表,水准基点表以及各项工程数量表(如轨料数量计算表、补充道碴数量计算表、轨枕抽换补充数量表、路基整修工程数量表、道口及桥梁整修表等)铺设无缝线路应有无缝线路铺设位置配轨图表,锁定轨温范围,预留轨缝表及有关设计计算书8条 施工预算应根据设计说明书、设计图表、工程数量、施工方法和有关规定定额进行编制 预算费用由直接费、间接费、其他费等组成各项费用的划分、费率和工料消耗定额,由各铁路局自定。
第49条 预算应本着节约的精神进行编制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预算总额的变动,或更改设计标准和方案时,应由施工单位提出变更理由,报原设计单位签注意见后,由原批准单位批准 第五章 大 修 设 计 ﻫ第一节 线路大修施工管理 第51条 线路大修施工的基本条件 ﻫ一、线路大修施工,应由专业线路大修队伍承担工作量小,技术比较简单的大修件名,也可由工务段承担 为保证生产秩序,提高技术水平,大修队伍应有固定的生产人员作为基本生产队伍. 二、为提高线路大修工作效率,保证线路大修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大修施工单位必须具备如下设施: 1.铁路局应根据近、远期规划,统筹安排,修建必要的大修基地. 大修基地应有足够的配线和场地,具备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交通便利大修施工单位应配备与大修施工任务相适应的线路大修施工机械、机车、车辆和其他运输工具等设备,以及必要的通讯设施;应配备与检测施工机械相适应的检修机具、检修车间和机修车库等检修设备及设施,以逐步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大修施工单位应配备足够的流动生活设施(如宿营车辆等) 第5.1.2条 线路大修施工计划 ﻫ一、线路大修施工计划是搞好企业管理、加强施工组织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认真细致地编制年、季和月施工计划. ﻫ二、线路大修施工,必须以正式批准的设计文件和施工计划为依据。
需要封锁线路或限制行车速度的施工、工程列车运行、长轨列车运行、道碴运输等,均应纳入列车运行图及铁路局的综合运输方案 三、线路大修施工单位和有关配合单位,应同时向有关单位提报月施工计划.经批准的施工计划,各单位均应严格的执行 第5.1.3条 线路大修施工设计 ﻫ线路大修施工单位依据设计文件进行现场调查和施工测量,研究制定施工方案;按工程件名及批准的施工计划,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其主要内容如下: ﻫ1.设备现状; 2.施工技术条件和技术标准; 3工程数量及所需材料供应; 4.施工方法、施工配合、劳动组织和机具使用; ﻫ5.按工序编制施工进度指示图表; 6.保证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 ﻫ7.施工临时设施; ﻫ8.职工生活安排. 第51.4条 线路大修施工管理 一、线路大修施工负责人,应深入现场,加强领导,科学组织施工,确保安全、质量和工程进度 ﻫ二、线路大修施工所在地工务段,必须指派驻队领工员代表工务段常驻线路大修施工工地,加强与施工单位的联系,互相配合,密切协作,协助检查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ﻫ三、线路大修施工单位必须建立以下制度: ﻫ1.施工三检制:在每次开工前、施工中、线路开通及收工前,施工负责人应组织有关人员分别按分工地段对施工准备、施工作业方法和线路设备状态进行检查。
2.巡查养护制:施工现场应设置巡养人员,对施工地段进行巡查养护工作,发现并及时消除危及行车安全的处所 ﻫ3.工序交接制:前一工序要给下一工序打好基础,在前一个工序完成后,应由施工领导人组织工序负责人进行交接 ﻫ4.隐蔽工程分阶段施工制度:每个阶段结束前,由施工单位会同接管单位共同检查,并填写记录,确认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准继续施工职工岗前培训制:新工人上岗前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工作采用新工艺、使用新设备,必须首先制定操作规程和安全保证措施,并对职工进行培训后方能进行操作和调试 6.安全检查分析制:线路大修安全工作要抓早、抓小、抓苗头、抓薄弱环节,应加强定期性、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和工地转换前后的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应组织群众开展事故预想活动,预防事故的发生对事故苗头和已发生的事故,应及时分析、处理,吸取教训5条 线路大修材料管理 ﻫ一、线路大修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材料管理制度,质量、规格不符合标准或出厂证件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不得使用. 二、新旧材料都应及时清点入库,堆码整齐,防止丢失或损坏 三、材料的收发、运送、使用和交接,应严格按规定办理帐务手续 第5.1.6条 线路大修施工机械管理。
ﻫ线路大修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各种施工、运输和装卸机械的管理制度,加强设备台帐和技术档案的管理,认真实行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维修保养制度,努力提高设备完好率 第5.1.7条 线路大修施工技术作业要求 一、线路大修应按流水作业组织施工,使各工序紧密衔接,合理控制施工和慢行地段长度 二、应严格按照设计平纵断面和有关技术标准组织施工 三、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努力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ﻫ第二节 线路大修施工作业 第5.2.1条 线路设备大修施工,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施工安全的领导,落实施工负责人安全责任制,不断完善岗位责任制,严格遵守作业纪律、劳动纪律,掌握事故规律,落实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ﻫ线路设备大修施工,应严格执行各项施工作业标准,按照设计文件要求和有关技术标准,强化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质量. 第5.2.2条 龙门架换铺轨施工. 一、施工单位必须提前对龙门架铺轨列车运行的线路限界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采取临时措施.对龙门架铺轨列车不能进入的股道,应提前报请铁路分局通知有关单位,并向龙门架铺轨列车乘务员作详细说明. 二、龙门架铺轨列车应限速运行,并加强对轨排层数的控制和轨排的锁定,同时要由专人负责,切实做好龙门架铺轨列车的运行监护和停车检查工作,确保运行安全。
ﻫ三、在R≤400 m的曲线上铺设轨排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叠层轨排偏移倾倒 四、远离基地施工时,龙门架应在就近车站甩挂,以确保铺轨列车安全. 五、使用龙门架换铺轨排施工时,施工封锁前应做好下述各项准备工作:扒出枕盒内石碴;松开钢轨接头螺栓;拆除道口铺面;清除障碍物;设置临时铺轨方向桩;拆除桥梁护轨;木枕打浮钉、加木塞等 六、开通线路后,施工负责人应抓紧组织力量整修线路,使新铺轨排尽快稳定,达到规定标准,逐步提高行车限制速度,保证行车安全 ﻫ第5.23条 铺设无缝线路施工作业 ﻫ无缝线路的长轨条由工厂焊接,运卸到区间焊连构成其装卸、运输、换轨、整修等作业,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长轨条焊接 长轨条焊接应严格执行《钢轨焊接技术条件》(TB1632—91)的有关规定 二、长轨条装、运、卸 1.长轨条装、运、卸作业禁止摔、撞,防止扭曲、翻倒,以免造成硬弯 ﻫ2.长轨条装车时,应根据长轨列车运行途中线路的平面条件,严格控制长轨条端头与长轨车承轨横梁间的距离,防止运行途中长轨条端头顶、撞横梁 3.长轨条装车时应安装好间隔铁、分层紧固约束装置,防止长轨条前后串动和左右甩动. ﻫ4长轨列车运行必须执行有关规定,在曲线、长大坡道地段运行,应防止紧急制动. 5.长轨列车运行,应由专人负责,认真做好运行监护、停车检查工作,确保运行安全。
ﻫ6.卸轨前应清理线路上的障碍,长轨条应卸在轨枕端头 ﻫ三、工地焊接联合接头 ﻫ1.气温在0℃以下时,不应进行工地焊接作业. ﻫ2.工地焊接质量应符合标准全长淬火轨焊接后应进行焊缝淬火处理,焊后应进行探伤检查,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焊头,必须锯切重焊 ﻫ3.铝热焊缝距轨枕边缘应不小于40 mm 4.长轨条始、终端要求方正,左右股轨端相错量应不大于40 mm. 四、铺轨前的准备 1.铺设无缝线路前,必须埋设纵向位移观测桩,并使其牢固可靠 2.施工前应拨顺并串动长轨条,放散初始应力,使其始端拨入线路后与原钢轨位置吻合. ﻫ3.散布并连接缓冲区钢轨,备齐换轨终端龙口轨和钢轨切割工具. ﻫ4散布扣件及橡胶垫板和胶垫片 5.在封锁前的慢行时间内,拆除防爬设备及轨道加强设备;轨枕扣件隔一卸一,卸下两套接头螺栓(每端一套) 五、长轨条铺设 ﻫ1.应使用换轨车铺设长轨条,从长轨条的一端向另一端顺次拨入 ﻫ2.必须准确确定无缝线路锁定轨温(钢轨应力状态为零时的轨温为实际锁定轨温). ﻫ长轨条始端入槽和终端落槽时,分别测得轨温的平均值,为铺设锁定轨温如果铺设锁定轨温不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含长轨条始端入槽或终端落槽时的轨温不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无缝线路铺设后必须进行应力放散和应力调整并重新锁定。
3.低温铺设无缝线路,用拉伸器张拉长轨条时,必须将长轨条置于滚筒上张拉并配合撞轨长轨条合拢时,严禁采用氧炔焰切割钢轨合拢 5.左右两股长轨条锁定轨温差不得超过5℃无缝线路锁定后,应立即作好位移观测标记,观测纵向位移同时在钢轨外侧腹部或观测桩上,用白油漆注明锁定日期和锁定轨温,并作好记录线路开通后,应及时全面复紧接头螺栓及扣件(接头螺栓扭矩达到900 N·m,混凝土枕弹条扣件螺栓扭矩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