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儒家学而优则仕语境下士人的生存困境浅析

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24KB
约6页
文档ID:109457915
儒家学而优则仕语境下士人的生存困境浅析_第1页
1/6

儒家学而优则仕语境下士人的生存困境浅析 【摘 要】学而优则仕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遵行的教育理念,即学以致用科举制的实行,使得学而优则仕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奉行的人生准则,这一思想深深的根植于士人的心中在封建大一统政治局面下,士人的生存境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儒家;学而优则仕;士人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199子夏这句话体现的仕进思想应该渊源于孔子,孔子从不掩饰自己想要做官的心理,“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1]181 也曾自信满满的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135从出生那天起他们的人生道路无一例外的被规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人生的最高理想、最终价值取向就在于走上仕途,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士人在这一概念在儒家话语系统中主要指读书人即孟子所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可以坚守其“思想上的信念”汉唐以来,士人主要是指中下层官吏与平民知识分子士”在古代一般指未做官的读书人本文所说的“士人阶层”还包括“士”出身的官吏,类似于古人所谓的“士大夫”我们今天则称之为知识分子。

孔子认为君子的必备品格之一就是安贫乐道与轻视富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35《孟子・滕文公下》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2]130 ,可以看出“仕”在士人的心中所占据的地位 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统治者最大限度的将权力收回自己手中,文化专制使得士人的自由度和独立性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打压,他们突然间落入了危险的境地,生存环境的突变使得士人的群体性特征发生了极大地改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性的丧失 汉代封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形成以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实行,使得儒家思想在变为统治思想的同时,经学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隋唐以后,明经取士便成为统治者网罗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并把这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这无疑给当时的读书人带来了莫大的希望和信心儒家规定的各项人伦标准也就镌刻在士人头脑中成为了士人性格主体的一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人伦秩序和价值体系便初步的建立起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客观上满足了各个阶层对出仕的需要,它极大地激发了士人的读书热情与入仕激情。

《新唐书》记载,每年科举考试时,“四方秀艾,挟策负素,坌集京师 [10] 在唐代,应科举和做官是许多士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际上,不只是在唐代,这以后的历朝历代读书人无不对此趋之若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择优录取的科举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为士人进入仕途提供了相对公正的平台,以至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了读书人的唯一信条君为臣纲的忠君思想对封建士人的影响也是浸透骨髓,君臣有别的思想时时规范着士人的心理,士人们不自觉的臣服于君上的威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为臣之道,不敢逾越君臣的界限,忠臣不事二主,誓死效忠皇帝之类无原则的忠君观念使得士人的独立性进一步弱化,奴性却越发地显现出来理想的远大、精神的高蹈、人格的独立这些从前士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在现时却作为士人理想中的典范而变得遥不可及,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高压专制政策下士人的存在变得可有可无,自身潜藏的无限能量难以畅快的得到释放,生存的意义自然也无从体现 二、话语权的失落 话语权是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的一个后现代概念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一些人得保持沉默(至少在某些场合下),或者他们的话语被认为不值得关注。

虽然话语权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在时代变化的浪潮中也适用于将要被专制体制束缚的士人群体 大一统政治下话语权的主导者毋庸置疑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封建帝王虽对话语权这一术语没有概念,但却意识到了话语权有着十分丰富的政治意涵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统治者极端仇视异端思想然而士人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这一切使士人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在“君道刚毅、臣道柔顺”的现实面前,封建专制制度所强调的是统治者的个人意志,违逆统治者的意志往往使他们首当其冲的受到强权的粗暴迫害因此为了树立帝王家的绝对威信对士人的心理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血淋淋的现实触动了他们敏感、脆弱的神经,多数的士人认识到从道可以让人在一夕之间身首异处,从君才是明智之举士人在君主面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78,惶惶不可终日明哲保身,苟全性命则是当务之急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使他们失去了择主而事的自由与机会;“处事横议”, [2]141 抨击朝政、与帝王争锋相对交流思想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沦为专制统治者工具的士人很难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个人的人格尊严与真实的自我必须与专制秩序保持一致,其前进的步履是何等沉重! 三、归隐的无奈 生命的有限与宦海沉浮的无限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白首未仕、被贬失职在封建社会是很普遍的情况,仕途失意往往成为了大多数士人无法避免的命运悲剧士人们被残酷的现实撞得头破血流激发了他们自身潜藏的求生本能,由此而产生了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死亡的恐惧感,于是乎他们选择与现实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达到自救的目的正如孔子所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1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1]161理想抱负既然无法实现,与其在仕途与政治漩涡里垂死挣扎做困兽斗,不如全身而退,远离是非之地隐遁林泉对身心俱疲的士人来说是一种更为容易的生活方式修齐治平是封建士人坚持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永远是他们内心无法释怀的软肋,在归隐的表面下士人内心埋藏着的仍然是割舍不断的仕途情节这并非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而是对改变现实的力不从心之下所做的不得已之举,是不被统治者所接纳后的无奈的疏离,选择“独善其身” [2]281,就必然会给士人们带来心灵的无所寄托与精神的苦闷他们总在道德与政治之间摇摆不定书写避世之志与隐居山林之趣便成了便成了他们抒发内心情感的窗口,因而也就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从这些作品中读到的却仍然是难以实现人生抱负的痛苦心情,他们的身体虽然归隐山林,他们的心却不在他们的身体里。

这是归隐之士真实意图的显现!《后汉书・逸民列传》是专讲隐士的,作者对隐士的定义如下:“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4]这正是士人归隐的真实写照 小 结 可以说“学而优则仕”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仕进思想的总结与概括,在后世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普遍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封建读书人的思维走向与人生选择从出生那天起他们的人生道路无一例外的被规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人生的最高理想、最终价值取向就在于走上仕途,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随着封建权力的越来越集中,士子的这种理想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 [2]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3. [3]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3. [4]宋范晔撰.后汉书卷・逸民列传卷八十三[M].中华书局,1998:2755.第 6 页 共 6 页。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