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己亥杂诗》教案[180]

沈***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7KB
约4页
文档ID:153989491
《己亥杂诗》教案[180]_第1页
1/4

《己亥杂诗》教案一、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2.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二、 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 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引导学以致用三、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四、 教学课时1课时五、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二) 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篇,诗词近800首三) 写作背景《己亥杂诗》(其五):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清道光十九年己亥,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又北上接取家属。

往返途中,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这组诗四) 文体知识杂诗 指兴致不一,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之诗有两类:(1)指杂体诗即兴而作,随心而述代表性的有回文诗、字谜诗、打油诗等这些诗各有特点,有些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如初唐诗人沈佺期的《杂诗三首》2)随感而作的无题诗,指写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是作者将自己在己亥年南归北上往返途中的见闻感受写成了三百余首杂诗,统名于此五)整体感知读通诗意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六)文本探究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作者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2.怎样理解结尾的主旨句?“落红”喻辞官,“春泥”喻平民百姓,“花”喻朝廷,诗人看到落红想到自己,虽然花儿已谢,但没有终结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回到滋养它的泥土中去,化为春泥,为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在形象的比喻中表现出一种不甘自弃、昂扬奋进的精神《己亥杂诗》(其五):构思巧妙,立意深远这首诗构思新颖独特,一反历代文人对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明自己虽然离开了以前的职位,但是为国家、社会、民众献身的决心始终不变此诗格调激昂向上,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七) 课堂练习1. 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诗的后两句以花喻人,表明自己的心迹,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2.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答: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3.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是什么?答: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不舍的是亲朋好友的国家的前途命运。

八) 小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九) 作业1.反复诵读《己亥杂诗》,体味诗歌的意境2.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学会将其与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六、 板书。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